刺蜜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刺蜜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刺蜜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diào)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給敦羅(《本草拾遺》),刺糖、駱駝刺糖(《新疆藥材》),陽塔克西克爾(維名)。
【來源】為豆科植物 駱駝刺 葉中分泌液凝結(jié)而成的糖粒。夏季采收,以布鋪地,敲打枝葉,糖粒便脫落。并去凈枝葉雜質(zhì)。
【原形態(tài)】駱駝刺,又名:羊刺(《北史》)。
【生境分布】分布新疆、內(nèi)蒙古等地。產(chǎn)新疆。
【性狀】糖粒呈圓球形的小顆粒,黃白色,有粘性,味甜。以色黃白、無枝葉泥砂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花期采集的地上部分(干)含維生素C-110毫克%、胡蘿卜素10毫克%,維生素K、少量維生素B1、熊果酸0.30%、黃烷醇0.23%。干根含維生素C-80毫克%、胡蘿卜素8毫克%、熊果酸0.75%。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治骨蒸煩渴,血痢,腹瀉,腹痛,頭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3~5錢。
【附方】①治痢疾,腹瀉,腹痛:刺糖三錢,為末,沖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通過以上介紹,讓我們能了解刺蜜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我們能發(fā)揮刺蜜的功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身體疾病,因此很多人都將它視為自己保健身體的選擇。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刺蓼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刺蓼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刺蓼。
【別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鉆、貓舌草、紅火老鴉酸草
【來源】蓼科蓼屬植物 刺蓼 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 全草 入藥。夏秋采集,除去泥土?xí)窀伞?/p>
【性味】酸、微辛,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利濕止癢。用于濕疹,黃水瘡,疔瘡,癰癤,蛇咬傷。
【用法用量】不作內(nèi)服,外用煎水外洗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刺蓼的介紹,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定的幫助。生活中還存在著很多的類似刺蓼的藥材。我們在食用刺蓼等中藥的時候需要遵從醫(yī)生的囑咐,不可盲目的食用。
刺黃連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shù)氖秤么厅S連,由于很多的人對于刺黃連還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假豪豬刺 的 根 及 莖皮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0.5~1.5米,莖直立,灰黃色,具棱;刺分3叉,長1~2.5厘米。葉簇生,厚革質(zhì),堅硬,長圓狀披針形,長3.5~8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刺毛狀鋸齒,中脈明顯。花黃色,5~15朵簇生刺腋;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雄蕊6,花藥開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多顆。漿果倒卵狀長圓形,紅色,被白粉,有種子2粒。
【生境分布】生于溝旁、河岸或山坡。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消腫止痛。治肝炎,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刺黃連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剛刺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金剛刺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保健身體,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金剛刺。
【別名】金剛藤(《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 短梗菝葜 的 根莖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短梗菝葜,又名:黑刺菝葜。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灌叢或山谷溝岸。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陜西中草藥》:"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陜西中草藥》:"除風(fēng)濕,活血,解毒,鎮(zhèn)驚息風(fēng),抗癌。治風(fēng)濕腰腿痛,小兒驚風(fēng),腸炎,瘡癤,瘰疬,癌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大劑可用至一兩);或浸酒。外用:研粉、磨汁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附方】治頸淋巴結(jié)核:金剛刺一至二兩,燉豬肉吃。(《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備注】本植物的根莖,在陜西地區(qū)亦作威靈仙入藥。參見"威靈仙"條。
【摘錄】《*辭典》
通過本篇文章對金剛刺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金剛刺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刺榆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樹皮、根皮。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色,粗糙而深溝裂;一年生枝密生短毛;小枝具粗而長的枝刺,刺長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葉互生;葉柄長1-4mm,密被短茸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2-6cm,寬1-3cm,兩端漸尖而略圓,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被脫落性柔毛,毛落后留有圓形黑色的凹痕,下面沿葉脈初具疏生柔毛,后漸脫落;花葉同時開放。花雜性(兩性花和單性花同株),1-4朵生于小枝的苞腋和下部的葉腋;花被合生,上部4-5裂;雄蕊4(偶5),花藥2室;雌蕊歪生,花柱2。翅果黃綠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頂部2裂成雞頭張喙狀,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扁平的板塊狀或兩邊稍向內(nèi)卷的塊片,厚2-7mm。外表面暗灰色,粗糙且具條狀深溝裂;內(nèi)表面灰褐色,光滑。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微澀。
【性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者搗敷。
【附方】《綱目》:“榆樹有刺者稱刺榆?!薄对姟吩唬骸吧接?艸樞)?!被蜃鳌皹?。”《爾雅》:“(艸樞)、荎。”郭璞注云:“今之刺榆。”《廣雅》云:“挃,刺也?!睊斉c荎,聲義均同。荎猶刺也,故以荎名刺榆?!稄V雅》:“柘榆,梗榆也?!卑矗骸墩f文》云“柘,桑也?!睂崬樯V虚L刺者。段玉裁“柘,亦曰柘桑?!惫视苤写陶咭嘀^柘榆。蓋荎、柘一聲之轉(zhuǎn),義亦近之。”《方言》:“凡草木刺人……自關(guān)而東或謂之梗?!薄稄V雅》:“梗,箴也?!薄段倪x·張衡<西京賦>》呂延濟注:“木有刺曰梗。”因此,柘榆、梗榆均指刺榆。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刺榆皮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刺榆皮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刺菠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刺菠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蓬蘽 的 根 或 葉 。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小灌木,高達1米。莖細長柔弱,具皮刺和密生腺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5,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塊刻狀鋸齒,兩面稍有絨毛,下面疏生腺毛;托葉披針形?;ò咨?,徑約4厘米,單生于小枝頂端,花梗長3~6厘米,有柔毛和腺毛;萼片披針狀三角形,兩面密生絨毛,先端長尾尖;花瓣倒卵狀橢圓形。聚合果球形,熱時紅色?;ㄆ?~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緣或路旁。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廣東等地。
【化學(xué)成份】花瓣含黃芪甙和三葉豆甙。
【性味】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傷暑吐瀉,風(fēng)火頭痛,感冒,黃疸。
【附方】①治喉痛、牙痛、頭痛,衄血:刺菠葉三錢。加食鹽少許燉服。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對刺菠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刺菠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