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牡蒿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南牡蒿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南牡蒿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英文名】Woolystalk Wormwood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
【原形態(tài)】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主根明顯,粗短,有側根;根狀莖稍粗短,肥厚。莖直立,單生或數(shù)個叢生,近無毛,基部常密被絨毛,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葉片寬2-5cm,通常羽狀深裂,裂片5-7個,寬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又掌狀分裂,有時匙形而邊有齒或淺裂;上部葉三裂或不裂,裂片條形;全部葉上面無毛,下面被微柔毛。頭狀花序小,多數(shù),卵球形或近于形,直徑1-1.5mm,下垂,在莖頂或枝端排成復總狀花序;無?;蛴卸坦?,有條形苞葉;總苞卵形,長約2mm;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背面綠色,邊緣稍膜質,內層長圓形,邊緣寬,膜質;雌花4-8朵,花冠狹和狀,花柱伸出,先端2叉;兩性花6-10朵,不孕育。瘦果小,長圓形?;?、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及林緣等處。
【化學成份】全草含三十烷醇(triacon-tanol),β谷甾醇,α,ξ-香樹酯醇(α,ξ-amyrin)[1]。還含揮發(fā)油,其成分有: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ξ-畢澄茄烯(γ-cadinene),草蒲烯(calamenen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和(王古)(王巴)烯(copaene)[2]。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除濕止痛。主風熱頭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中藥志》: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頭痛、浮腫、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南牡蒿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ys630.COm精選閱讀
導讀:中藥牡蒿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牡蒿的功效與作用、牡蒿圖片、牡蒿的藥用價值、牡蒿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牡蒿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牡蒿簡介牡蒿圖片牡蒿的功效與作用牡蒿的藥用價值牡蒿的用法與用量牡蒿的副作用牡蒿簡介
牡蒿,入藥部分為菊科艾屬植物牡蒿的全草。夏、秋間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
干燥的全草,莖柱形,直徑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堅硬,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卷曲,質脆易脫。花序黃綠色,片內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shù)枚。氣香,味微苦。
牡蒿圖片
牡蒿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解毒。主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用于感冒發(fā)熱,中暑,瘧疾,肺結核潮熱,高血壓??;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疔癤腫毒。
1、《醫(yī)林纂要》:治口瘡,除疳,去蟲匿。
2、《分類草藥性》:治傷寒結胸,熱癥發(fā)狂,補五癆七傷,治痔瘡,酒毒,下血。
3、《別錄》: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4、《陸川本草》:驅風發(fā)散,解表退熱。治感冒身熱頭痛。
5、《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6、《江西民間草藥》:小兒食積痞塊發(fā)熱。
7、《四川中藥志》:能清血熱、肝熱,退潮熱。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牡蒿的藥用價值
1、治喉蛾:牡蒿鮮全草一至二兩。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疥瘡濕疹:牡蒿煎水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鐘,未發(fā)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4、治婦人血崩:牡蒿一兩,母雞一只,燉熟后去渣,食雞肉與汁。(《閩東本草》)
牡蒿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
牡蒿的副作用
體弱虛寒者慎用;孕婦慎用。
以上就是一些牡蒿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牡荊的簡介
牡荊(讀音:[mǔ jīng] 學名:Vitex negundo L.)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對生,掌狀5出復葉,小葉片邊緣有多數(shù)鋸齒,無毛或稍有毛。圓錐狀花序頂生;花萼鐘形,頂端有5齒裂;花冠淡紫色,頂端有5裂片。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牡荊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
牡荊子含丁香酸(syryng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牡荊木脂素(vitexlignan),以及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acid0。還含揮發(fā)油,主要存在于宿萼中,含量約為 0.05%。
2、功效作用
化濕祛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主咳嗽氣喘;胃痛;泄瀉;痢疾;疝氣痛;腳氣腫脹;白帶;白濁。內服:煎湯,6-9g;或研末;或浸酒。
3、臨床應用
3.1、白帶下。用牡荊子炒焦為末,飲服。
3.2、小腸疝氣。用牡荊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開,乘熱飲服。甚效。
3.3、濕痰白濁。用牡荊子炒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3.4、耳聾。用牡荊子泡酒常飲。
3.5、九竅出血。用荊葉搗汁,酒調服二合。
3.6、小便尿血。治方同上。
3.7、腰腳風濕。用荊葉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為度。
3.8、根:各上風疾。用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每日飲服適量。
3.9、莖:灼瘡發(fā)熱,風牙痛。青盲內障。
牡荊的市場信息
1、牡荊的價格
牡荊的價格約為1.5元/50克。
2、牡荊的選購方法
果實圓錐形或卵形,上端略大而平圓,有花柱脫落的凹痕,下端稍尖。長約3mm,直徑2-3mm。宿萼灰褐色,密被灰白色細絨毛,包被整個果實的2/3或更多,萼筒先端5齒裂,外面有5-10條脈紋。果實表面棕褐色,堅硬,不易破碎。斷面果實較厚,棕黃色,4室,每室有黃白色種子1枚或不育。氣香,味苦、澀。 以顆粒飽滿、氣香者為佳。
3、牡荊的保存方法
牡荊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牡狗陰莖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狗精(《本經(jīng)》),狗陰(《本草經(jīng)集注》),黃狗腎(《飲片新參》),狗鞭(《中藥志》)。
【來源】為犬科動物 狗雄性的外生殖器 ,全年可采,以冬季所取者為佳。將狗殺死后,割下陰莖及睪丸(亦有不帶睪丸的),去凈附著的肉、骨及油脂,拉直,晾干或焙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江蘇等地。以廣東所產(chǎn)者最著名,通稱為"廣狗腎。"
【性狀】干燥的陰莖呈直棒狀,長約12厘米,直徑約2厘米,先端稍尖,另一端有細長的輸精管,連接睪丸。睪丸呈橢圓形,長3~4厘米,寬約2厘米。全體淡棕色,外表光滑。陰莖部分質堅硬,不易折斷。氣腥臭。以色淡黃,帶紅筋,條長大,粗壯,帶睪丸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雄性激素、蛋白質、脂肪等。
【炮制】切片或酒洗,炙黃用。
【性味】咸,溫。
【功能主治】補命門,暖沖任。治男子陽痿,女子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
【注意】《本草經(jīng)疏》:"陽事易舉者忌之,內熱多火者勿服。"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的牡狗陰莖相關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牡狗陰莖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來調理了。
不知道大家對牡荊瀝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牡荊瀝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牡荊汁(《登真隱訣》)。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 牡荊 的 莖汁 。
【制法】將新鮮荊木裁成尺余長之小段,兩端架于磚上,其下以火燒之,則莖汁從兩端瀝出,以器承取之。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厥陰經(jīng)。"
【功能主治】除風熱,化痰涎,通經(jīng)絡,行氣血。治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
【用法用量】內服:沸水沖,1~2兩。外用:涂敷或點眼。
【附方】①治中風口噤:荊瀝,每服一升。(《范汪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通過本篇文章對牡荊瀝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于牡荊瀝的相關作用和食用方法等。牡荊瀝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牡荊瀝的重要性。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臭蒿。
【別名】牛尾蒿、海定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艾科植物臭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臭蒿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直立,單生,稍粗壯,上部有腋生花序序枝,稍帶紫紅色。葉互生;有短葉柄或幾無柄;莖下部與中產(chǎn)葉片長橢圓形,長6-12cm,寬2-4cm,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裂片長圓形,有鋸齒,基部稍平展,半抱莖;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壯大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于莖頂或分枝端排成必穗狀花序,并再組成密集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寬橢圓形,背面無毛或有腺毛,邊緣寬膜質,紫褐色或深褐色;花序凸起,半球形;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兩性花15-3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狀倒卵形,縱紋稍明顯。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400m的山坡、湖邊草地、河谷、沙灘、田邊等處。
【性狀】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長1-5cm,直徑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綠黃色至淺黃棕色,具多條縱棱有殘葉柄和花序的枝。葉卷曲皺縮,暗綠色至棕綠色,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ㄐ虬肭驙睿睆?-4mm,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層,外層呈船形,膜質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質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紅色或淺黃棕色。瘦果長圓形,長約1mm,棕褐色。體輕,質軟。氣特異,味苦,辣,微有清涼感。以色暗綠、葉多、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濕熱;消腫毒。主濕熱黃疸;膽囊炎;癰腫毒瘡;濕疹疥瘌;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6g。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臭蒿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臭蒿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白沙蒿。
【英文名】Roundhead wormwood
【別名】撲勒蒙、籽蒿、白砂蒿、油砂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圓頭蒿的種子
【原形態(tài)】圓狀蒿 小灌木,高,80-150cm。柱根粗長,木質;根莖粗大,木質,有營養(yǎng)枝。莖叢生,稀單一,灰黃色或灰白色,光滑,縱棱稍明顯,上部多分枝,枝長15-30cm,工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或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基部常有線形的假托葉;葉片半肉質;短枝上葉常密集著生成簇生狀;莖下部、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4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伍裂,兩側中部裂片最長,常再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稍弧曲,近鐮形,先端有小硬尖頭,基產(chǎn)下延,半抱莖,邊緣明顯反卷;上部葉羽狀分裂或3全裂;苞片葉不分裂,線形,稀3全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具短梗,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苞片3-4層,外層苞片背面淡黃色,光滑,有綠色中肋,中、內層總苞片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4-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2-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6-20朵,不育,花冠管狀,外面具腺點,花藥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花柱短,先端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結實后頭狀花序及花易脫落。瘦果小,黑色,果背上具膠質物。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850m的荒漠地區(qū)或沙丘上以及干旱的荒坡地上。
【化學成份】從白沙蒿種子中分得一膠質,可能為一種具有交聯(lián)結構的多糖,系由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及木糖(xylose)所組成,其中以D-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為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1]。又含亞汕酸乙酯(ethyl linoleate),櫻花素(sakuranetin),異彩櫻花素(isosakuranetin),刺槐素(acacetin),木菠菜蘿雙氫黃酮(arocarpanone)[2]。另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α及-β-派烯(pinene),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等。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脹腹痛;肋腺炎;扁桃體炎;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炎散瘀、理氣殺蟲的功能。用于腹脹(白酒沖服),外用可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白沙蒿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白沙蒿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麥蒿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也是一種有著一定的醫(yī)用價值的植物,在中醫(yī)中,經(jīng)常被用來配伍制作各種各樣的藥方,用以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比如說咳喘、水腫、毒熱、肺心病等。當然,麥蒿是有著一定的用法用量的。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麥蒿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方面的知識。
一、麥蒿簡介
學名播娘蒿,種拉丁名: Descum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 ,屬十字花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花淡黃色,長角審窄條形,種子卵形褐色,有細網(wǎng)紋。中國華北、西北、華東、四川都有分布。種子含油達40%,可食用,亦作藥用,為葶藶子的一種。
二、醫(yī)用價值
中藥昧辛、苦,性大寒。瀉肺定喘,祛痰止咳,行水消腫。
蒙藥味苦、辛,性涼、鈍、稀、輕、糙。清熱,解毒,止咳,祛痰,平喘。
【藏藥】象才那保:地上部分治炭疽《青藏藥鑒》。相采:種子治疫疽藥,鎮(zhèn)刺痛《中國藏藥》。【蒙藥】貢圖格一布如,哈不畢勒,達瑞雅干:種子用于膽熱,肺熱,血熱,肉毒,水腫,胸滿喘咳,胸肋脹痛,肺源性心臟病《蒙藥》。
三、藥理作用
種子的醇提取物用于在體心臟(蛙、兔、貓)、貓心電圖描記及心肺制備標本試驗,均呈強心甙樣的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降低傳導速度;大劑量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強心甙中毒癥狀。臨床用于治療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有利尿效果。
四、主治
中藥治痰飲喘咳,面目浮腫,胸腹積水,水腫,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臟病。
蒙藥治搏熱,臟熱,毒熱,血熱,"協(xié)日"熱,肺感,咳嗽,氣喘,肺心病。
五、用量用法
中藥6~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蒙藥多入丸散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的,其中椒蒿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椒蒿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灰蒿、蛇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龍蒿的全草根。
【原形態(tài)】龍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粗大或略細,木質,常生有地下莖。莖直立,叢生,下部木質,分枝開展。葉無柄;中部以上葉密集,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7cm,寬2-3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部葉與區(qū)片葉略短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cm,寬1-2mm。頭狀花序多數(shù),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于莖頂或枝端排列成稍密集的復總狀花序;總苞球形,直徑2.5-3mm,總苞片3層,外層卵形形,背面綠色,中、內層卵圓表或長圓形,邊緣寬膜質;花外層雌性能育,約6-10朵;內層峽谷性花不育,約8-14朵。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也坡、草原、林緣、路旁、田邊及干河岸和亞高山草甸。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宣肺止咳。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我們知道了椒蒿的功效與作用,椒蒿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容可以幫到大家!
白蒿的簡介
白蒿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別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化,縱棱明顯,多分枝,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干山坡或林緣等地。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東、江蘇等地也有栽培。
白蒿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2、功效作用
2.1、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內服:煎湯,或搗汁。
2.2、《本經(jīng)》: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fā)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2.3、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干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3、臨床應用
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還可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治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jié)、去滯熱、傷寒等。
4、科學研究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干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制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jù)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霉素等為高。沖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白蒿的市場信息
1、白蒿的價格
白蒿的價格暫未知。
2、白蒿的選購方法
白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根系發(fā)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內的土層中。根系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于冠幅2~3倍。利用過度,生境干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犬于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xiàn),甚至發(fā)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
3、白蒿的保存方法
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