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果藤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常運動才不能生銹。”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球果藤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很多人對中藥球果藤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英文名】root of Berry-bearing Aspidocarya
【別名】表藤、淮通、漢防已、土防已。
【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球果藤的莖。
【原形態(tài)】球果藤 藤本,長可達7mm或更長。藤莖表面具皺紋狀條紋,被柔毛。單葉;葉柄長8-15cm;葉片紙質,卵圓狀心形或闊卵狀心形,長9-18cm,寬8-16cm,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常凹缺狀心形,全緣或偶有3裂,兩面被柔毛,通常下面較密,有時上面僅脈上有毛。圓錐花序,通常長30cm左右有時達50cm,分枝疏散,被柔毛;雄花萼片常12,排成4輪,最外輪微小,長1-1.5mm,中輪線狀長圓,僅見1脈,長2-2.5mm,內輪匙形,具3脈長2.5-3.3mm,背面均被柔毛,最內輪卵形,背面無毛,長3-3.5mm,寬約2mm,花瓣6,淡黃色,長約2mm,寬1-1.5mm;雄蕊6,合生;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不育雄蕊6,棒狀;心皮3,柱頭頭狀或3裂。果序稍粗壯,被子毛,果梗長1-1.5cm。核果橢圓形,長約2cm,成熟時紅色?;ㄆ?-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200m的溝谷密林中。
【性味】辛;性溫
【歸經】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利水通淋。主風濕痹痛;勞傷疼痛;水腫;小便淋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味苦、性寒。有調理氣血、通淋利水的功能,用于風濕疼痛、勞傷疼痛、水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球果藤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球果藤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相關閱讀
水松球果是一種中藥,除了日常我們知道的功效外,其實水松球果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們馬上來看看。
【別名】水松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水松的球果。
【原形態(tài)】半常綠性喬木,高8-10m,稀達25m。樹干有扭紋,樹皮褐色,縱裂成不規(guī)則的長條片。葉多型,鱗形葉較厚,螺旋狀著生于多年生或當年生的主枝上,長約2mm,有白色氣孔點,冬季宿存;條形葉兩側扁平,薄,常成2列,長1-3cm,寬1.5-4mm,背面中脈兩側有氣帶;條狀鉆形兩側扁,長4-11mm。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雌球花卵狀橢圓形,有20-22枚苞鱗;苞鱗與種鱗合生,僅先端分離。球果倒卵圓形,長約2-2.5cm,徑1.3-1.5cm;種鱗木質,背部上緣有6-9微向外翻的三角狀尖齒,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頭;種子長5-7mm,寬3-4mm,基部有向下的長翅,翅長4-7mm。花期1-2月,球果秋后成熟。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qū)。
【性狀】性狀鑒別 球果倒卵圓形,長約2cm。綠棕色或棕色。種鱗木質,大小不等,螺旋形層狀排列,最下層種鱗扁平肥厚,背部上緣有6-9個微向外反的三角狀尖齒,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頭。種鱗間有種子,種于基部有長翅。氣微香,味澀。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主胃痛;疝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水松球果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水松球果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的老中醫(yī),還有經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山藤藤果,那么山藤藤果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的果實。
【原形態(tài)】山葡萄 木質藤本,長達15m。幼枝初具細毛,后變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12cm,被柔毛;葉片寬卵形,長4-17cm,寬3.5-18cm,先端尖銳,基部寬心形,3-5裂或不裂,邊緣具粗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葉脈有短毛?;▎涡?,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與葉對生,長8-13cm,花序輪具白色絲狀毛;花小,雌花內具5個退化雄蕊;雄花內雌蕊退化;花萼盤形,無毛;花瓣5;雄蕊5;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直徑約1cm,黑色。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緣。
【性味】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煩熱口渴;尿路感染;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現在知道山藤藤果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山藤藤果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
山藤藤秧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山藤藤秧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山藤藤秧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野葡萄、山葡萄
【來源】為葡萄科葡萄屬植物 黑水葡萄 Vitis amurensis Rupr.,以 根、藤、果實 入藥。秋季采根及果實,夏季采藤,曬干。
【性味】酸,涼。
【功能主治】根、藤:祛風止痛。用于外傷痛,風濕骨痛,胃痛,腹痛,神經性頭痛,術后疼痛。
【用法用量】根、藤:1~3錢,果: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全展選編·外科》
雖然山藤藤秧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風藤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風藤的記載,風藤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小葉風繩(《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小木蓮(《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浦参? 爬藤榕 的 根、莖 。
【原形態(tài)】爬藤榕,又名:狹葉薜荔。
【生境分布】常攀援在山間樹干上、溪邊巖石上或屋墻上。分布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地。
【功能主治】《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風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2~3兩。
【附方】治慢性關節(jié)痛風:爬藤榕根或藤、鉆地風根、毛竹根各二至三兩,白牛膝、丹參各一至二兩。水煎,沖黃酒,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
上文我們分析了風藤,知道風藤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飯團藤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飯團藤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飯團藤的記載,飯團藤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風沙藤、過山風、黑老虎(《嶺南采藥錄》),十八癥(《陸川本草》),臭飯團、過山龍?zhí)伲ā逗D现参镏尽罚箫垐F藤、血藤、大葉鉆骨風、雞腸風(《廣西藥植名錄》),緋紅南五味子(江西《草藥手冊》),酒飯團(《農村中草藥制劑技術》)。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團 的 莖、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常綠攀援灌木,長3~6米。葉互生,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8~17厘米,寬3~6~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至鈍形,全緣,革質,近無毛,側脈每邊6~7條;葉柄長1~2厘米?;t色或黃色帶紅色,單性,雌雄同株,單生于葉腋;雄花花被10~16片,最外的最小,卵形,長約5毫米,最大的長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12~25毫米,雄蕊14~48,2~5輪排列;雌花花被與雄花相似,雌蕊群卵形至近球形,心皮50~80,5~7輪排列。聚合果近球形,直徑6~10厘米,熟時紅色或黑紫色。花期4~7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地、山谷、水旁疏林中,常纏繞樹上.分布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廣東等地。
【化學成份】藤含生物堿、酚類、三萜(或甾醇)、揮發(fā)油。
【性味】《陸川本草》:"酸甘,微溫。"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接骨,散瘀,消腫,解毒。治跌打骨折,風濕骨痛,瘡癤,傷口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上文我們介紹了飯團藤以及飯團藤的特點,可以知道飯團藤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發(fā)痧藤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發(fā)痧藤選擇的時候,需要對發(fā)痧藤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行認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別名】夜牽牛、毒根斑鳩菊(《廣西藥植名錄》),過山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 細脈斑鳩菊 的 藤莖 及 根 。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木質藤本,高約10~12米。細枝多,有微毛。莖外皮棕褐色。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3.5~8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通常全緣,上面有微毛;葉柄短,約5毫米,有微毛。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徑約1厘米,聚傘花序式排列;苞片4列,披針形,長1~5毫米,外面的較短;花淡紫紅色;兩性,花冠管狀,5裂。瘦果,冠毛多數。
【生境分布】生于山溝、溪邊或疏林、灌叢中。分布廣東。
【性味】苦辛,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舒筋活血。治感冒,瘧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喉痛,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注意】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瘧疾:過山龍四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以上就是對發(fā)痧藤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些介紹,選擇它的時候,需要對它的使用方法進行認識。
你知道白鶴藤嗎,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對于一些疾病非常有幫助。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別名】白面水雞(《陸川本草》),白背絲綢(《生草藥手冊》),白底絲綢(《嶺南草藥志》),綢緞藤、銀背藤(《廣西藥植名錄》),一匹綢(《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 白鶴藤 的 莖葉 。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纏繞藤本。葉卵形至橢圓形,長5~11厘米,寬3~9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渾圓或有時微心形,上面禿凈或近禿凈,下面密被銀色緊貼的柔毛。花序腋生或頂生,頭狀或傘狀;花序柄長3.5~7厘米,密被銀色柔毛;花柄短,長約5毫米或不及;苞片大,萼片5,矩圓狀卵形或卵形,外面的長9~10毫米,內面的較小,外密被銀色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長2.7~2.8厘米,外被銀色偃毛,裂片矩圓形,長1.5厘米內外;雄蕊5;子房4室,花柱線形。果近球形,徑約8厘米,胭脂色,為卵形凹陷的宿萼所包圍?;ㄆ谇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我國華南各地。
【性狀】干燥莖葉,莖扭曲,表面暗灰棕色,有縱溝紋,斷面綠白色,有明顯的維管束,淡棕色。葉稍卷曲,質脆易碎,表面暗棕色至紫色,背面淺灰綠色,緊貼絲光毛。觸之柔軟。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①《陸川本草》:"苦辛,涼。"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理血祛風。治熱咳,痰喘,吐血,崩,帶,跌打損傷,風濕痛,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附方】①治急、慢性支氣管炎:白鶴蘸(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備注】本植物的根(白鶴藤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從上文的闡述中我們對于白鶴藤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體出現了什么不適的癥狀,可以用中藥的方法去調理,中醫(yī)治病的歷史久遠,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