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頭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從古至今,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蘇頭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頭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常吃蘇頭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食用蘇頭呢,食用蘇頭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蘇頭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別名】紫蘇兜(《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皺紫蘇、尖紫蘇 或 白蘇 的 根及近根的老莖 。秋季采收,將紫蘇或白蘇全株拔起,切取根頭,抖凈泥沙,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及"白蘇子"條。
【生境分布】產四川、湖南、江蘇等地。
【性狀】干燥的根頭,上有須根,但末端多已折斷,地上莖稈長約3~5厘米,自切口的斷面可見白色髓心。有紫蘇香氣;但不甚濃。以莖老、頭大、須根少、氣香者為佳。
【炮制】以水潤軟后,切片,曬干。
【性味】《滇南本草》:"味辛,性溫,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肺、脾二經。"
【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洗瘡,去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注意】《四川中藥志》:"體虛無外感者忌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上述這些都是關于蘇頭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yS630.Com相關推薦
小蘇蘇棵花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小蘇蘇棵花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小蘇蘇棵花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半邊花、半瓣花、壩子花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細皺香薷的花。
【原形態(tài)】細皺香薷,半灌木,高0.3-1.5m。枝四棱形,密被白色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5-2.5cm,密被白色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狀菱形,長2-7.5cm,寬1-3.5cm,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具皺紋,被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輪傘花序多樺密集成假穗狀花序,著生于主莖及側枝頂部,長5-15cm,序軸密被灰白色絨毛;苞片鉆形,被灰白色絨毛;苞片鉆形,被灰白色絨毛;花萼釧形,長約1.5mm,外面被灰白色絨毛,萼齒5;花完淡紫色或白色,長約4mm,外面被柔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圓形,邊緣嚙蝕狀,側裂片短,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略被毛,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超出雄蕊,柱頭2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mm,淡黃色?;ㄆ?-11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空曠地、路旁、林下或灌叢中。
【功能主治】。主脫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基本上了解了小蘇蘇棵花的功效與作用了吧?小蘇蘇棵花的藥用價值極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判斷,這點希望大家注意。
半邊蘇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等地,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那么在醫(yī)學上半邊蘇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半邊蘇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基源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綿穗蘇的全草。
【藥用部位】
全草。
【資源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220m的山坡草叢及溪旁。
【生物形態(tài)】
葉對生;葉柄長0.5-1cm,無毛;葉片卵狀長圓形,長7-20cm,寬4-9.5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漸狹,邊緣在基部以上具鋸齒,幼時上面多少被小剛毛,下面被疏星狀毛,老時兩面近無毛。輪傘花序6-10花,排列于主莖及側枝上成頂生假穗狀花序,長8-18(-40)cm;苞片葉狀,明顯從法狀過渡到鱗片狀;小苞片微小,長1-1.5mm,旱落;花梗長1-3mm,與序軸均被白色星狀絨毛,花萼鐘形,長4mm,外面被星狀栽毛,萼齒5,短三角形,微尖,前2齒略寬;花冠淡紅色或紫色,長7mm,外面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內面近中部有一密集毛環(huán),上唇先端2淺裂,下唇3裂,中裂片較入,內凹成淺囊狀;雄蕊4,前對略長,均促出超過兩冠長約1倍,花絲無毛,花藥卵珠形,1室;子房具腺點,花柱稍長于雄蕊,柱頭2淺裂;花盤平頂?;?-10月。
【采收加工儲藏】
夏、悉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中藥基礎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發(fā)表;止血調經;消腫解毒。主感冒;頭痛;癱瘓;勞傷吐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驅風發(fā)汗。治癱瘓,癆傷吐血,感冒,月家病,瘡毒。
選方
①治癱瘓:半邊蘇搗爛包關節(jié)處。
③治感冒畏寒、頭痛:半邊蘇四錢,白芷、川芎各三錢。煎水服。
③治癆傷吐血:半邊蘇一兩。煎水服。
④治瘡毒:半邊蘇搗絨包患處。(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月家病:半邊蘇、牛舌片、益母草、辣子草各五錢,煎水服。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對半邊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半邊蘇具有治癱瘓、治感冒畏寒、治瘡毒等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于中藥的相關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對于糙蘇這種中藥材,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于糙蘇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別名】大葉糙蘇、山蘇子[內蒙古]、續(xù)斷[寧夏]、山芝麻
【來源】唇形科糙蘇屬植物 糙蘇 phlomis umbrosa Turcz.,以 地上全草 或 根 入藥。夏秋采割地上全草;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和雜質,曬干。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強筋壯骨,消腫。用于感冒,風濕關節(jié)痛,腰痛,跌打損傷,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2~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糙蘇,我們知道糙蘇其實是一種中藥材,能帶給我們養(yǎng)生的功效,幾乎沒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妨在閑暇之余試試看哦。
你知道茯苓蘇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茯苓蘇時會產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茯苓5斤(灰汁煮10遍,漿水煮10遍,清水煮10遍),松脂5斤(煮如茯苓法,每次煮40遍),生天門冬5斤(去心皮,曬干作末),牛酥3斤(煉30遍),白蜜3斤(煎令沫盡),蠟3斤(煉30遍)。
【制法】上6味,各搗篩,以銅器重湯上,先納酥,次蠟,次蜜,消訖,納藥,急攪之勿住,務令大均,細瓷器中,蜜封之,勿泄氣。
【功能主治】養(yǎng)性。主
【用法用量】先1日不食,欲不食先須吃好美食,令極飽,然后絕食,即服2兩,20日后服4兩,又20日后8兩;細丸之,以咽中下為度。第2度以4兩為初,20日后8兩,又20日2兩。第3度服以8兩為初,20日2兩,又20日4兩,合180日,藥成自后服3丸將補,不服亦得,恒以酥蜜消息之,美酒服1升為佳。
【摘錄】《千金》卷二十七引彭祖方
以上就是對茯苓蘇這種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茯苓蘇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在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量上規(guī)模已經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小紅蘇。
【別名】野木香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高原香薷的全草。
【原形態(tài)】高原香薷,草本植物,高3-20cm。莖基部分枝,小枝尤其是在下部的依伏或上升,被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8mm,被短柔毛;葉片卵形,長4-24mm,寬3-14m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圓齒,上面密被短柔毛,下面被短柔毛,葉脈 較長而密,具腺點。輪傘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狀化序,長1-1.5cm,生于莖和枝頂端,偏于一側;苞片圓形,長寬約3mm,先端芒尖,外面被柔毛,邊緣具緣毛,脈帶紫色;花萼管狀,長約5mm,外面被白色柔毛,萼齒5,披針狀鉆形,具緣毛,前2齒較長,先端刺芒狀,花冠紅紫色,長約8mm,外面被 柔毛及腺點,上唇直立先端正微缺,被北長緣毛,全緣,下唇3裂,中裂片圓形,全緣,側裂片弧形;雄蕊4,前對較長,均伸出,花絲無毛;子房4裂,花柱細,伸出,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mm,淡黃色?;ㄆ?-11月,果期10-12月或翌看12月或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人曠草地、空曠地、路旁、林下或灌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莖長3-20cm,自基部分枝,小枝被短柔毛;質脆。葉卷皺縮,展平呈卵形,長0.4-2.4cm寬0.3-1.4cm,上面暗綠色,密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腺點稀疏或不明顯。有時可風了穗狀花序,長1-1.5cm,花冠紅紫色。小堅果長圓形,長約0.1cm,濃褐色。揉搓后有特異清香。味涼、涼。
【性味】味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發(fā)表解暑;化濕殺蟲。主暑天感冒;發(fā)熱頭痛;無汗身重;腹痛吐瀉水腫;瘡瘡;陰道滴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小紅蘇,原來小紅蘇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假蘇丸。
【處方】假蘇(荊芥也)、黃耆、防風、皂子仁、槐角、枳殼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疾成漏,膿血,脫肛,疼痛;及腸風下鮮血。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熟水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生假蘇(去梗)1斤,生薄荷(用葉)1斤。
【制法】砂盆內研,生絹絞取汁,瓷盆內看厚薄煎成膏。余滓3分,去1分粗滓不用,將2分滓曬干,杵羅為末,將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風,口眼偏斜。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
有關假蘇丸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假蘇丸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慎服用。
用過或者聽說過雞蘇湯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雞蘇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雞蘇2兩半,地黃汁5合,桑根白皮(銼)1兩,生姜汁5合,葛根(銼)2兩,小薊根(切)2兩,淡竹茹2兩。
【制法】上除地黃、生姜汁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墜墮撲損,內傷吐血,及暴熱,胸背上煩熱,心中欲吐,喉內先覺血腥氣。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1盞,去滓,入地黃汁、生姜汁各半合,更煎3-5沸,去滓溫服,每食后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四
【處方】雞蘇1兩半,石膏(碎)1兩,淡竹葉(切)1兩,木通(銼)1兩,甘草(生,銼)1兩,滑石(碎)1兩,小薊根1兩,生地黃半斤(銼,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處方】雞蘇1握(去根,銼,曬),石膏(碎)2兩,竹葉1握(切),蜀葵子(別為末)1兩,葵子(為末,每服旋入)1錢。
【制法】上除葵子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血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葵子末1錢匕,更煎至8分,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雞蘇(去土)2兩,石膏2兩,竹葉(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通過上文對雞蘇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雞蘇飲子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雞蘇飲子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雞蘇1兩半,木通1兩,葵子1兩,白茅根1兩,瞿麥1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銼細,拌和今勻。
【功能主治】勞淋,膀胱熱盛,津液結澀,小腸脹滿,便溺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別名】雞蘇散、雞蘇湯、雞蘇飲
【處方】雞蘇1握,通草4兩,石韋1兩(炙去毛),冬葵子1兩半,杏仁2兩(去皮尖),滑石2兩,生地黃4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下部冷疼,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雞蘇散(《圣惠》卷十三)、雞蘇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六)、雞蘇飲(《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摘錄】《外臺》卷二十七引《廣濟方》
【處方】雞蘇1握,竹葉1握(切),石膏8分(碎),生地黃1升(切),蜀葵子4分(末,湯成下)。
【功能主治】血淋不絕。
【用法用量】上除蜀葵子末外,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和葵子末,分2次溫服。如人行4-5里久進1服。
【注意】忌蕪荑、蒜、面、炙肉等。
【摘錄】《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雞蘇飲子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雞蘇飲子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會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