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蔓石松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養(yǎng)生關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量。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杉蔓石松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很多人對中藥杉蔓石松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別名】伸筋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松科植物單穗石松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較大,主莖匍匐狀,長可達1m,側枝直立,高達15cm,不分枝或常一至二回二叉分枝,直徑連葉10-15mm。葉革質,螺旋狀排列,平伸或反折向下,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8mm,寬1-1.5mm,基部略狹,先端漸尖,邊緣向上部有疏鋸齒;中肋不明顯。孢子囊穗單生在小枝頂端,長2.5-4cm;孢子葉寬卵形,長3-4mm,寬1.5-2mm,邊緣白色,膜質,有不規(guī)則的小鋸齒,先端呈尾狀漸尖。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黃色;孢子四面體圓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在高山草甸、箭竹林或冷杉林中。
【化學成份】含石松堿(lycopodine),石松定堿(lycodine),石松諾亭堿(lyconnotine),石松靈堿(lycodoline),尖葉石松堿(acrifoline),乙?;馊~石松堿(acetylacrifoline),α-及β-玉柏堿(obscurine),杉蔓堿(annotine),杉蔓寧堿(annotinine),杉蔓波定堿(annopodine),杉蔓葉堿(annofoline),法氏石松堿(fawcettine),石松法星堿(lycofawcine),利佛靈堿(lyfoline),乙酰基利佛靈堿(acetyllyfoline)以及代號為L10和Ⅳ-Ⅻ的生物堿。還含21-表千層塔烯三醇(21-episerratriol),21-表石松隱醇(21-epilycocryptol)等萜類。又含類脂,其中主成分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另含甜菜堿類脂,內有: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 homoserine),二脂酰甘油基羥甲基三甲基-β-丙氨酸(diacylglycerylhydroxymethyl trimethyl-β-alanine)。
【藥理作用】杉蔓石松提得的杉蔓堿30-100mg/kg給兔、貓和犬靜脈注射可出現血壓下降。以3:5000至3:20000的杉蔓堿灌注蛙心產生正性變力作用。家兔靜脈注射30-75mg/kg可引起T波倒置或消失;50-100mg/kg給貓靜脈注射引起同樣效果。杉蔓寧堿對貓有升壓作用。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血。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雖然杉蔓石松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ys630.COm精選閱讀
石松子的簡介
石松子,多年生土生植物。匍匐莖地上生,細長橫走,2-3回分叉,綠色,被稀疏的葉;側枝直立,高達40厘米,多回二叉分枝,稀疏,壓扁狀(幼枝圓柱狀),枝連葉直徑5-10毫米。葉螺旋狀排列,密集,上斜,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8毫米,寬0.3-0.6毫米,基部楔形,下延,無柄,先端漸尖,具透明發(fā)絲,邊緣全緣,草質,中脈不明顯。孢子囊穗(3)4-8個集生于長達30厘米的總柄,總柄上苞片螺旋狀稀疏著生,薄草質,形狀如葉片;孢子囊穗不等位著生(即小柄不等長),直立,圓柱形,長2-8厘米,直徑5-6毫米,具1-5厘米長的長小柄;孢子葉闊卵形,長2.5-3.0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急尖,具芒狀長尖頭,邊緣膜質,嚙蝕狀,紙質;孢子囊生于孢子葉腋,略外露,圓腎形,黃色。
石松子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溫歸經肝,脾經。功能主治收濕,斂瘡,止咳。主皮膚濕爛,小兒夏季汗疹,咳嗽。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布。內服:入丸、散,3-9g,或浸酒。
各家論述《現代實用中藥》,為撒布劑,治皮膚糜爛。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浸酒可作強壯劑。與甘草同服,能止咳。
孢子口服1克/天,連續(xù)2天,可引起切除卵巢之大鼠出現動情期,其氯仿提取物也有雌激素樣作用。
復方治小兒夏季汗疹及皮膚濕爛:石松子粉、滑石粉等分,混合研勻撲。(《現代實用中藥》)
石松子的市場信息
1、石松子的價格
180.00,1-99千克。150.00,100-999千克。130.00,≥1000千克。
2、石松子的選購方法
干燥孢子微細而疏松,呈粉末狀淡黃色,質輕,吸濕性。于器皿中稍加振搖即易滑動。相對密度1.062,入水時浮懸于水面,煮沸則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但在松節(jié)油及純乙醇中則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燒,有閃光,并聞作響。無臭無味。
3、石松子的保存方法
7~9月間當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熱或未裂開時,剪下孢子囊穗,在防水布上曬干,擊震,使抱子脫落,過篩后應用。
巖石松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龍胡子、龍胡須、旱靈草、中華石松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中華石杉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12cm,莖一至二回二叉分枝。葉螺旋狀排列,平伸,披針形,長4-5mm,寬約1mm,下部較寬,基部圓楔形,先端漸尖,全緣;中脈不明顯,薄革質。孢子囊生在上部葉腋,腎形,黃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m左右的闊葉林下或溪邊。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主肢節(jié)酸痛;跌打損傷;帶狀皰疹;蕁麻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的巖石松相關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巖石松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自身體質來調理了。
很多人都知道,杉松對一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其實,杉松的神奇的功效遠不止于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下杉松的功效。
【別名】白松
【來源】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杉松的葉、樹皮。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圍達1m。樹皮幼時淡褐色,不剝裂,老時暗褐色,淺線裂;枝條平展;一年生枝淡黃灰色或淡黃褐色,無毛,有光澤;冬芽卵圓形,有樹脂。葉線形,長2-4cm,寬1.5-2.5mm,堅硬,直伸或彎鐮狀,先端急尖或漸尖,不分叉,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白色氣孔帶,生于果枝上的葉上面中上部或近先端通常有2-5條不規(guī)則的氣孔線。雌雄同株,均著生二年枝上;雄球花圓筒形,著生葉腋,下垂,長約15mm,黃綠色;雌球花長圓筒狀,直立,長約35mm,淡綠色,生于枝頂部。球果圓柱形,長6-14cm,徑3.5-4cm,近無梗,果鱗腎狀扇形,長約1.5cm,寬約3cm;苞鱗短,長不及種鱗的一半,不露出。種子倒或歪三角狀,長8-9mm,種翅寬大,淡褐色,較種子為長?;ㄆ?-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海拔500-1200m的中山地帶。
【性狀】性狀鑒別 樹皮幼時外表面灰褐色或白褐色,不剝裂;老時暗褐色,淺裂,內面灰白色。葉條形,長2-4cm,寬1.5-2.5mm。先端突出或漸尖,堅硬,葉內樹脂管中生。樹皮氣微,味微苦。葉氣微,味淡。
【功能主治】祛風濕。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浸泡在60℃左右水中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杉松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杉松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杉松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杉寄生。杉寄生對調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杉寄生的相關知識。
【別名】楓木寄生、龍眼寄生、發(fā)冷果寄生、沙梨寄生、柿樹寄生、菠蘿樹寄生、白蠟樹寄生、八角鞘花寄生、寄生包
【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鞘花的莖枝。
【原形態(tài)】灌木,高0.5-1.3m。全株無毛。小枝灰色,具皮孔。葉對生;葉柄長0.5-1cm;葉片革質,闊橢圓形至披針形,有時卵形,長5-10cm,寬2.5-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中脈在上面扁平,在下面凸起,側脈4-5對。總狀花序,1-3個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葉腋部,花序梗長1.5-2cm,具花4-8朵;花梗長4-6mm;苞片闊卵形;小苞片2枚,三角形,基部彼此合生;花托橢圓形;副萼環(huán)狀;花冠橙色,長1-1.5cm,冠管膨脹,具6棱,裂片6枚,披針形,長約4mm,反折;花柱線狀,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長約8mm,直徑7mm,橙色,果皮平滑?;ㄆ?-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1600m的平原或同地常綠闊葉林中,寄生于殼斗科、山茶科、??浦参锘驐飨恪⒂屯?、杉樹等多種植物上。
【性狀】性狀鑒別 帶葉莖枝圓柱形,分枝多,節(jié)部膨大,長20-30m,粗枝直徑1-1.5m,細枝或枝梢直徑2-3mm。表面粗糙,無毛,淡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數細小、點狀、黃褐色或紅褐色皮孔和突起的縱條紋,或下陷的裂紋,節(jié)部有突起的枝痕和葉痕。質堅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薄,棕褐色,與木部緊密相接,木部寬闊,幾占莖半徑的5/6,深黃色,髓射線明顯,呈放射狀,中央髓部淡黃色或棕褐色,葉常卷曲或破碎,完整葉片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4-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黃綠色至茶褐色,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略有光澤,主脈明顯,側脈羽狀,亞革質而韌脆,葉柄短。氣微,味淡、微澀。
【性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濕;補肝腎;活血止痛;止咳;止痢。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頭暈目眩;脫發(fā);跌打損傷;痔瘡腫痛;咳嗽;咳血;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于中藥杉寄生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杉寄生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杉寄生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高山扁枝石松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高山扁枝石松簡單的介紹一下。
【英文名】spores of Alpine clubmoss
【別名】高山石松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松科植物高山扁枝石松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莖匍匐,近黃色。地上枝扁平,斜生。多回二叉狀分枝。葉呈4列,貼于枝上,交互對生,稍肉質,先端銳尖,基部稍狹,全緣,兩側葉卵狀披針形,向腹面卷曲,背葉稍寬,腹葉較窄。孢子囊穗生于分枝頂端,圓柱狀,無柄;孢子葉廣卵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微鋸齒。孢子囊生于孢子葉葉腋內,腎形;孢子四面體球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200m處的高山草原、苔原地帶。
【化學成份】含石松堿(lycopodine),棒石松寧堿(clavolonine),石松文堿(lycoclavine),去 N-甲基-a 玉柏堿(des-N-methyl-α-obscurine)等生物堿。
【性味】淡;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關節(jié)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性平。有活血、鎮(zhèn)痛、強壯的功能。用于關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孢子用于小兒汗疹及皮膚濕爛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經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于高山扁枝石松的相關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高山扁枝石松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杉塔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常要用到杉塔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杉塔的幾個方面。
【別名】杉果、杉樹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杉木的球果。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圍達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微彎,堅硬,長2-6cm,邊緣有細齒,上面中脈兩側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有窄翅?;ㄆ?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廣泛栽培于我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qū)。
【性味】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溫腎壯陽;殺蟲解毒;寧心;止咳。主遺精;陽痿;白癜風;乳癰;心悸;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9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杉塔,杉塔有著怎樣的功效。杉塔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中藥杉葉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杉葉,利用杉葉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杉葉。
【來源】為杉科植物 杉 的 嫩葉 或 葉片 。
【化學成份】參見"杉木"條。
【功能主治】治慢性氣管炎,牙痛,天皰瘡,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含漱、搗汁涂或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風齒腫:杉葉三兩,芎藭、細辛各二兩。上三味,切,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半,稍稍含之,取差,勿咽之。(《備急方》杉葉湯)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鮮杉木葉3.2兩(10兩制),煮沸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加糖漿50%使成杉葉糖漿30毫升。分3次飯后服用,連服10天。觀察407例(絕大部分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單純型321例,近期控制20例(6.2%),顯著好轉50例(15.5%),好轉168例(52.5%),總有效率74.1%,無效83例(25.9%);喘息型86例,近期控制3例(3.5%);顯著好轉15例(17.4%),好轉47例(54.6%),總有效率75.6%,無效21例(24.4%)。對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別為71.8%、70.1%和62.2%。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基本上了解了杉葉的功效與作用了吧?杉葉的藥用價值極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判斷,這點希望大家注意。
草金杉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七頭風,糙葉地丁、松香草、野杉根(《紅河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 自背葦谷草 的 全草 。夏、秋季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圓柱形,紫黑色,上部分枝伸展,具縱溝,疏被白色柔毛。單葉互生,革質,粗糙;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約3毫米,先端尖,基部耳狀抱莖,全緣,反卷,上面暗綠色,疏被白色短毛,下面密被白色或棕黃色長綿毛。頭狀花序單生枝頂及葉腋,花梗密被棕黃色短毛;苞片披針狀線形,2~3列,被棕黃色毛;管狀盤花金黃色,外圍舌狀花鮮黃色。瘦果有刺狀冠毛。
【栽培】生于較干燥的半山坡草地。分布云南、廣西。
【性味】《紅河中草藥》:"淡,涼。"
【功能主治】①《紅河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腮腺炎:干草金杉五錢,蔥、姜適量,煎服;外用蔥、白糖、明礬等量,搗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紅河中草藥》本品還可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小便短赤,感冒,外傷出血等癥。
以上就是對草金杉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草金杉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小杉藻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Fir Algae
【別名】茶米菜、小杉海苔、小葡萄藻、茶葉藻
【來源】藥材基源:為杉藻科植物小杉藻的藻體。
【原形態(tài)】藻體紅紫色,有光澤,軟骨質,強韌,密集叢生,高1-2cm,也有達4.5cm者,寬1-2mm,體匍匐,相互重疊成團塊狀,直立枝扁平,分枝亞羽狀,不規(guī)則互生或對生,分枝先端尖細,常反曲如雞爪狀,髓部由無色長形藻絲組成。囊果圓球形,突出體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潮間帶巖石上。
【性狀】性狀鑒別 藻體紫紅色,密生成團狀,長2-4cm,軟骨質。分枝扁平,呈不規(guī)則羽狀分枝,頂端強烈反曲似爪。藻體表面可見突出的囊果。氣微腥,味微咸。
【化學成份】主要含卡拉膠。
【性味】甘;咸;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和胃;通便。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藻:味甘、咸,性寒。有清熱、和胃、通便的功能。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也可作輕瀉劑用于慢性便秘。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小杉藻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小杉藻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杉葉藻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杉葉藻能正確科學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別名】秦扯[藏名]
【來源】杉葉藻科 杉葉藻 Hippuris vulgaris L.,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至西北,西南及西藏。
【性味】微甘、苦,涼。
【功能主治】鎮(zhèn)咳,舒肝,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透骨蒸。主治高熱煩渴,結核咳嗽,癆熱骨蒸,兩脅疼痛,腸胃炎等。莖、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配方用,2~4錢。莖、葉外用研末。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杉葉藻是一種已經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于它的記載,可見杉葉藻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