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虱魚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調(diào)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rèn)真地踐行。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塘虱魚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中藥塘虱魚,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塘虱魚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角魚、暗釘魚(《本草求原》),須子鲇(《脊椎動物分類學(xué)》),胡子鯰(《魚類分類學(xué)》)。
【來源】為胡子鲇科動物 胡子鲇 的 全體 或 肉 。
【原形態(tài)】體細長,長約14厘米,后部側(cè)扁。頭部平扁;吻寬而鈍,眼小,有能活動的邊緣。口闊,下位。有小須4對,上頜1對最長;鼻孔1對及下頜2對較短。全體裸露無鱗;側(cè)線完全。背鰭59~65,位于胸鰭的后上方。臀鰭42~50,背鰭和臀鰭均不與尾鰭相連。胸鰭Ⅰ8,腹鰭6,尾鰭圓形。體棕黑色,下部較淡。
【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分布廣東、福建、云南、江蘇、上海等地。
【性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補血,滋腎,調(diào)中,興陽。治腰膝酸痛。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求原) 塘虱魚形似鰍,腮下有二橫骨,能刺人。(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
通過上面的介紹才發(fā)現(xiàn),原來塘虱魚的藥理作用這么多,而且對于一些疾病也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我們的生活周圍可能有很多的“寶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心。
擴展閱讀
說起虱婆草我們都不陌生,虱婆草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虱婆草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石龍尾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40cm。莖常叢生,通常被多細胞柔毛。葉5-8枚輪生;無柄;葉片輪廓長卵形至披針形,長0.5-2.5cm,二型,沉水者羽狀絲裂,氣生者羽狀深裂或羽狀半裂,背面有腺點?;o?;蚪鼰o梗;花萼鐘狀,長5-7mm,疏被毛,有腺點,萼齒5枚,三角狀鉆形,略長于萼筒;花冠紫紅色,筒狀,長達12mm,內(nèi)面疏被毛;雄蕊4,內(nèi)藏,藥室全發(fā)育而分離;花柱先端下彎。蒴果長圓狀卵形,長約4mm,4裂?;?、果期7月至資助年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塘、沼澤、水田或路旁、溝邊濕處。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殺蟲滅虱。主燒燙傷;瘡癤腫毒;頭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虱婆草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虱婆草,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yán)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野塘蒿這種藥材。
【別名】小山艾、小加蓬、火草苗、蓑衣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香絲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香絲草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30-70cm。根紋錘形,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全體被有開展性的細軟毛,上部常分枝。單葉互生;基部葉披針形,長6-10cm,寬約1.5cm,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齒裂成羽裂,花后多凋落,有柄;莖生葉向上漸窄,絨狀,全緣,無柄。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梗,在枝端排列成圓錐狀;總苞長約5mm;總苞片2-3層,線形,長短幾相近,有毛;舌狀花白色,多層,不明顯,雌性,全部結(jié)實,先端齒裂;管狀花黃色,多數(shù),兩性,裂片5。瘦果長圓形,扁平,有毛;冠毛1-2層,外短內(nèi)長。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田野及山坡草地。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咖啡酸(caffeic acid),芹菜素(apigenin),金圣草素( chrysoeriol),木犀草素(luteolin),刺槐素(a-cacet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acid),洋薊素(cynarin),3,5-二咖啡??鼘幩?3,5-dicaffeoylquinic acid),4,5-二咖啡酸奎寧酸,3,4-二咖啡酰奎寧酸,東莨菪甙(scopolet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二氫芥子醇(dihydrosinapyl alcohol),黃決明素(Chryso-obtusin),白術(shù)內(nèi)酯(butenolide) I,大牻牛兒素(germacrane),反-毛葉醇內(nèi)酯(trans-lachnophyllum lactone)順-毛葉醇甲酯(eis-lachnophyllummethyl ester)。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濕止痛;止血。主感冒;瘧疾;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瘡瘍膿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知道了野塘蒿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xí)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過塘蛇這種藥材。
【別名】水蓋菜、崩草(《生草藥性備要》),水甕菜(《本草求原》),水龍(《柳岡雜記》),過江龍(《天寶本草》),水芥菜(《嶺南采藥錄》),水菜岳(《福建民間草藥》),狗腸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過江藤(《四川中藥志》),枇杷菜、魚鰾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假蕹菜(《廣西中草藥》),水浮藤(《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柳葉菜科植物 水龍 的 全草 。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浮水或匍匐狀草本,無毛,其浮水莖的每一節(jié)上常有圓柱狀的白色囊狀浮器,具多數(shù)絲狀根。葉互生,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葉柄長0.3~1厘米。花單生于葉腋,具長柄;萼裂片5,披針形,長約7毫米,外面被疏長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黃,倒卵形,長約12毫米;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頭頭狀,5淺裂。蒴果線狀圓柱形,長2~3厘米,徑約3毫米,無毛或有毛;果柄長2.5~3.5厘米。種子多數(shù),矩形,平滑。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水池中或溝渠中。分布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地。
【性狀】干燥全草,莖甚長,粗3~5毫米,紅棕色,有縱直條紋,質(zhì)較柔韌。節(jié)下著生多數(shù)毛發(fā)狀須根,黑色,白色囊狀浮器已扁癟不明顯,或脫落。葉皺縮,倒卵形至長圓狀卵形。花果多脫落而少見。
【化學(xué)成份】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糖類。
【性味】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燥熱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煅灰調(diào)敷。
【附方】①治酒疸:鮮過塘蛇一握。搗爛絞自然汁,和冬蜜等量調(diào)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過塘蛇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過塘蛇,對身體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導(dǎo)讀:中藥過塘蛇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過塘蛇的功效與作用、過塘蛇圖片、過塘蛇的藥用價值、過塘蛇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過塘蛇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過塘蛇簡介過塘蛇圖片過塘蛇的功效與作用過塘蛇的藥用價值過塘蛇的藥用附方過塘蛇的副作用過塘蛇簡介
過塘蛇,中藥名,為柳葉菜科植物水龍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曬干。干燥全草,莖甚長,粗35毫米,紅棕色,有縱直條紋,質(zhì)較柔韌。節(jié)下著生多數(shù)毛發(fā)狀須根,黑色,白色囊狀浮器已扁癟不明顯,或脫落。葉皺縮,倒卵形至長圓狀卵形?;ü嗝撀涠僖?。
過塘蛇圖片
過塘蛇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燥熱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癰腫疔瘡。
1、《生草藥性備要》:理酒病,敷背癰,治蛇傷,顛狗咬傷,利小便,搗汁飲。
2、《天寶本草》:利濕熱,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3、《福建民間草藥》:利尿解熱。理酒疸,治蛇傷。
4、《陸川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天泡瘡,血瘙。
5、《四川中藥志》:治各種瘡毒及淋病。
過塘蛇的藥用價值
【藥名】過塘蛇
【別名】水蓋菜、崩草、草里銀釵、白玉釵草、玉釵草、水甕菜、過江龍、水芥菜、水菜岳、狗腸草、過江藤、枇杷菜、魚鰾草、假蕹菜、水浮藤、過溝龍、過塘標(biāo)、蠶繭草、水盎菜、假甕菜。
【入藥部位】為柳葉菜科植物水龍的全草。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功效】清熱,利尿,解毒。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燥熱咳嗽,高熱煩渴,淋痛,水腫,咽痛,喉腫,口瘡,風(fēng)火牙痛,瘡癰疔腫,燙火傷,跌打傷腫,毒蛇、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調(diào)敷;或煎湯洗。
【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過塘蛇的藥用附方
1、治淋濁:鮮過塘蛇一兩,冰糖半兩。酌加水煎,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2、治水腫:過塘蛇、水茴香、水皂角、甘草、茯苓。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3、治蛇傷、瘋狗咬傷:鮮過塘蛇一至二握。洗凈搗爛,絞自然汁內(nèi)服,渣敷傷處。(《福建民間草藥》)
4、治感冒發(fā)熱,燥熱咳嗽:過塘蛇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5、治癰瘡,跌打:鮮過塘蛇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小兒膿皰瘡:過塘蛇煎水洗,另用鮮草搗爛敷。(《廣西中草藥》)
7、治乳癰:過塘蛇搗爛敷。(《廣西中草藥》)
8、治風(fēng)火牙痛:過塘蛇二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9、治實熱口渴便秘:鮮過塘蛇搗汁二至四兩,調(diào)冬蜜燉溫服。(《福建中草藥》)
10、治帶狀皰疹:鮮過塘蛇搗汁,調(diào)糯米粉,涂患處。(《福建中草藥》)
過塘蛇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
以上就是一些過塘蛇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魚彭)魚腦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魚彭)魚腦能正確科學(xué)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蝠鲼科動物 雙吻前口蝠鲼 、 日本蝠鲼 等的 腦髓 。
【原形態(tài)】1.雙吻前口蝠鲼,體盤菱形,寬逾6m,重達2000kg以上。體盤寬為長的2.2-2.4倍,前緣圓凸,后緣凹入。頭寬大,稍突起,前緣扁平,胸鰭前部分化為側(cè)扁的頭鰭,位于頭的兩側(cè),大而長橢圓形,能自由搖動,并能從下向上轉(zhuǎn)卷成管狀。眼大,側(cè)位,眼間隔頻寬,眼球比噴水孔寬約大2倍,噴水孔橫橢圓形。鼻孔亞前位,于上頜角前方??谇拔?,很寬大,下頜突出,上頜無牙,下頜具一細狹牙帶,牙細小,粒狀,約100余縱行。鰓孔很寬,前后距離約相等。小型背鰭1個,約為腹鰭的1/2,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腹鰭小,長方形,約與胸鰭后角在同一水平級上。尾細短,約為射干長的1.2倍。尾刺1個,短寬,包于皮下。體背淺青灰色,頭的前部及尾的后部均黑褐色,體盤外緣灰褐色,胸鰭外部、后部及腹鰭為青灰色,肛門周圍黑色。大者背面深青褐色,頭側(cè)至肩區(qū)具類橢圓形灰白大斑1對,腹面淡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鲼類。主食浮游甲殼類及小魚。
【性味】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化瘀通絡(luò)。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酒,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魚彭)魚腦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魚彭)魚腦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diào)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水晶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鳡魚(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為銀魚科動物 太湖短吻銀魚 的 全體 。
【原形態(tài)】體細長,略呈圓筒形,后段較側(cè)扁。體長約7~8厘米。頭部扁平??谛。嵌题g,下頜略長。上、下頜骨各有1排細齒,口蓋上無齒;下頜前端亦無犬齒。背鰭Ⅱ12~14,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為至尾基距離的2.5倍。臀鰭Ⅲ21~24,位于背鰭后下方,背鰭后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鰭。體柔軟,除雄魚臀鰭基部兩側(cè)各有一排較大的鱗片外,全體無鱗。生活時全體透明,從頭的背后可清楚地看到腦的形狀;死后體為乳白色。各鰭較透明,無色,體側(cè)每邊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點。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太湖和沿長江中、下游的許多湖泊中,尤以太湖最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疏利腸胃,潤肺。
【摘錄】《*辭典》
【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我們知道了水晶魚的功效與作用,水晶魚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nèi)容可以幫到大家!
很多人都知道,魚虱子對一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其實,魚虱子的神奇的功效遠不止于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下魚虱子的功效。
【別名】魚鱉、魚寄生
【來源】為浪飄水虱科動物 張氏魚怪 的 全體 。捕得有魚虱子寄生的魚后,自魚胸鰭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體呈長卵形,闊而扁,無堅甲,全體乳白色;雌者長達30毫米,闊約15毫米;雄者較小,長4~10毫米,寬1~6毫米。頭部復(fù)眼長卵形,黑色,有短觸須2對,頭下方有大顎1對,小顎2對。胸部發(fā)達,長而闊,共7節(jié),前胸節(jié)包圍后頭部,后胸節(jié)包圍腹的1~2節(jié),胸肢共有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分5節(jié);鰓足5對,成葉狀,在尾節(jié)下方。
【生境分布】有魚類的地方均有分布。
【性味】咸,寒,無毒。
【功能主治】治噎膈氣逆,及胸前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1.5錢。
【注意】胃潰瘍吐血者勿服。
【附方】①治噎膈氣逆,胸前脹痛:魚虱子、茴香蟲。焙干研末,和酒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上面介紹了魚虱子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魚虱子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勒魚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勒魚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別名】鰳(《篇?!罚?,鲞魚(《正字通》),鲙魚、白鱗魚、克鰳魚、火鱗魚(《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告》)。
【來源】為鯡科動物 鰳魚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長而寬,很側(cè)扁;背緣窄,腹緣較背緣隆凸。體長約40厘米左右。頭小,頭上部通常有2條隆起的嵴,由吻部達頭后方??诖?,向上傾斜。下頜發(fā)達,前頜骨小而短;上頜骨寬而短,后端達眼的中伺。上下頜、胯骨及舌上均有細齒。鱗薄。形圓,無側(cè)線,體側(cè)縱列鱗49~53,橫列鱗15。腹部有硬鋸齒狀棱鱗,腹鰭前為24~27,腹鰭后為12~15。背鰭短,15~17,起點距吻端及尾鰭基之距離相等,而在腹鰭起點后有一相當(dāng)距離。臀鰭長,47~50,基部長約為背鰭基部的3倍。胸鰭末端幾達腹鰭。腹鰭極短小。尾鰭深叉形。體兩側(cè)及下方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淡黃綠色;其他各鰭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很廣,北自遼寧,南達海南均有。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①《綱目》:"開胃,暖中。"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風(fēng),醉者更甚。"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勒魚,出東南海中。 以四月至,漁人設(shè)網(wǎng)候之,聽水中有聲則魚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狀如鰣魚,小首細鱗,腹下有硬刺,如鰣腹之刺。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干者謂之勒鲞,吳人嗜之。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勒魚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鮫魚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鮫魚可以用來藥用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鮫魚的功效和作用是相當(dāng)全面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蠟魚、瑰雷魚(《南越志》),沙魚、鰒魚(《本草拾遺》),溜魚(《綱目》),鮫鯊(《醫(yī)林纂要》)。
【來源】為皺唇鯊科動物 白斑星鯊 或其他鯊魚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細長形,長約60厘米;前端略粗,向后漸細,腹面平。頭寬。吻稍厚。前端鈍。服側(cè)位,長圓形。中等大,瞬裙平橫外露;服后有小形噴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3葉??诔嗜切?,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裙較狹而短。齒小,多行,排列成鋪石狀。鰓孔6個,最后兩個位于胸鰭上方。盾鱗細小。背鰭兩個,形狀相似;第1背鰭較大,始于腹鰭后緣上方,介于吻端至第2背鰭間;第2背鰭較小于第1背鰭,胸鰭始于第5鰓孔下方,后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于背鰭間隔前半部的下方,內(nèi)角較尖,后緣直。尾鰭的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端較寬。背面和上側(cè)面呈灰褐色。側(cè)線顯著,沿側(cè)線及側(cè)線上方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白點。下側(cè)面和腹面銀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我國黃海和東海。
【性味】甘咸,平。
【歸經(jīng)】①《本草求真》:"入脾。"
【功能主治】①《食療本草》:"補五臟。"
【備注】鯊魚的種類很多,我國沿海較常見的尚有虎鯊科狹紋虎鯊(分布南海及東海南部)、角鯊科白斑角鯊(分布東海及黃海)及姥鯊科姥鯊(我國沿海均有)等。
【摘錄】《*辭典》
對于文章介紹的鮫魚,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