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痹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日常生活中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導(dǎo)痹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導(dǎo)痹湯對于大家來說也是很經(jīng)常見到的,那么它和同類的方劑有什么區(qū)別?導(dǎo)痹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耆(銼)4兩,當(dāng)歸(切,焙)3兩,人參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龍齒3兩,遠(yuǎn)志(去心)3兩,甘草(炙)3兩,桂(去粗皮)5兩,半夏(湯浸,洗7遍,焙)5兩,枳實(去瓤,麩炒)2兩,桔梗(去蘆頭,銼,炒)2兩,茯神(去木)2兩。www.cndadi.net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脈痹,血道壅澀。
【用法用量】每服先以水2盞,煮粳米半合,米熟去米,即入藥5錢匕、生姜5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數(shù)沸,去滓,取1盞,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九
通過上文對導(dǎo)痹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ys630.COm精選閱讀
隨著現(xiàn)在人對于健康的關(guān)注,在平時的時候也非常注意補充營養(yǎng)和調(diào)理身體,在如今市場上,中西藥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不足,而中藥方劑由于天然無公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宣痹湯。
【處方】防己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連翹9克 山梔9克 薏苡15克 半夏9克(醋炒)晚蠶沙9克 赤小豆皮9克(取五谷中之赤小豆,涼水浸,取皮用。)
【功能主治】清化濕熱,宣痹通絡(luò)。治濕熱痹證。濕聚熱蒸,阻于經(jīng)絡(luò),寒戰(zhàn)發(fā)熱,骨節(jié)煩疼,面色痿黃,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或灰滯。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宣痹湯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宣痹湯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導(dǎo)滯湯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香附(酒炒)2錢,玄胡(炒)1錢5分,歸尾2-3錢,木香4分,澤瀉1錢半,紅花(炒黃)1錢,淮牛膝(酒炒)1錢5分,桃仁(去皮)1錢5分,蘇木1-2錢。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期,血因氣滯而停,瘀積作痛,拒按屬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服。
【注意】以上諸證,必實見其有滯無虛,方可用之;若或兼虛,勿行g(shù)伐,以傷脾腎;血通瘀下,停藥,勿得過服。
【摘錄】《會約》卷十四
【處方】四物加蒲黃(生)、甘草梢、澤蘭葉、姜皮、牛膝、紅花、瞿麥、陳皮。
【功能主治】祛瘀利水。主婦人產(chǎn)后污血阻滯,溺竅不通,以致淋瀝。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處方】黃芩(酒炒)3錢,黃連(酒炒)3錢,木香3錢,當(dāng)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檳榔1錢5分,山楂1錢5分,大黃3錢。
【功能主治】初痢膿血,赤白混雜,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熱服。
【摘錄】《玉案》卷三
【別名】導(dǎo)氣湯
【處方】芍藥湯去桂、甘草,加枳殼。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而兼渴者。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大黃、厚樸、檳榔、陳皮、甘草、青皮、歸尾、白芍(酒炒)。
【功能主治】小兒腹痛有外證初愈,而積滯未行,元氣未虧,大便不通,或燥結(jié),唇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牛黃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看了上面關(guān)于導(dǎo)滯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jìn)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導(dǎo)痰湯的制作方法。
【處方】半夏(湯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紅 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燥濕豁痰,行氣開郁。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fēng)散結(jié)枳實下氣行痰,共為君藥;半夏功專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為臣藥,輔助君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為佐使藥。全方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半夏、南星、橘紅、枳實、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肥白,痰閉子宮,月信準(zhǔn)而不受胎,經(jīng)來腹不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
【處方】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白術(shù)1錢5分(去蘆),香附2錢,青皮(去瓤)2錢,黃芩(炒)2錢,瓜蔞仁3錢,砂仁8分,黃連(姜炒)2錢,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噯氣聲聞于外,胸膈悶,舌黑、因氣有痰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旋覆花、半夏、陳皮、荊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藥、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月水準(zhǔn)信,痰閉子宮,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處方】僵蠶1錢,瓜蔞1錢,牛蒡子1錢,陳皮8分,銀花8分,薄荷5分,澤瀉5分。
【功能主治】痧因痰壅不降者。
【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摘錄】《治痧要略》
【處方】半夏4錢,南星1錢,枳實1錢,赤苓1錢,橘紅1錢,炙草5分,竹瀝1盞,姜汁3茶匙。
【功能主治】痰厥暴不知人,類于卒中,但未卒仆,喉中痰潮如曳鋸聲。
【用法用量】先用瓜蒂(炒)、赤小豆(煮)等分,溫漿送下,探吐其痰,隨用本方。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
【處方】半夏2錢,南星1錢,枳實1錢,赤苓1錢,橘紅1錢,炙草5分,白芥1錢。
【功能主治】痰飲脅痛,走注有聲。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
【處方】南星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瓜蔞仁1錢,枳實1錢,桔梗1錢,山梔1錢,黃芩1錢,黃連1錢,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功能主治】癇,痰壅。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仙拈集》卷二
【處方】黃連2錢,白術(shù)1錢半,陳皮1錢,滑石1錢,黃芩半錢,木通3分,桃仁12個,甘草(炙)少許。
【功能主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軀體肥滿而有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性病》
【處方】神曲2錢,枳實2錢,大黃2錢。
【功能主治】消宿食,下郁積。主過食傷脾,健運無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腸胃之間,而為泄瀉。
【用法用量】上先以水煎,臨熟下大黃滾1-2沸,空心服。如利之后,以人參、白術(shù)等劑補之。
【各家論述】用神曲快脾消宿食,枳實消郁滯,大黃下腸胃中之宿滯,此乃通因通用之義也。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臺芎2兩,香附8兩,陳皮1兩,蘇葉1兩,干姜1兩。
【功能主治】痰注脅痛。
【摘錄】《脈因癥治》卷二
【處方】白茯苓、桂心、半夏(湯洗10次)、干生姜、橘紅、枳殼(炒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痰飲。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至7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百一》卷五引費達(dá)可方
【處方】半夏4兩(湯洗7次),天南星1兩(細(xì)切,姜汁浸),枳實(去瓤)1兩,橘紅,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痰凝氣滯,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飲食,以及頭暈,不寐,短氣,譫語,中風(fēng),痰厥,痰呃。
【用法用量】每服3大錢,水2盞,生姜10片,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
【處方】雄黃3分,貝母3分,陳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細(xì)辛3分,菖蒲3分,瓜蔞3分,薄荷3分,蟬退3分,天麻3分,郁金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五癇初起輕者。
【用法用量】竹瀝、姜汁為引,水煎服。
【摘錄】《一盤珠》卷八
【處方】半夏、南星、橘紅、枳殼、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功能主治】痰積泄瀉,脈滑實者。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制半夏1錢半,陳皮1錢,木香4分,當(dāng)歸2錢,獨活1錢,五加皮1錢半,生白術(shù)1錢半,淮牛膝1錢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濕痰攻注背俞,脊駝作痛.脈小滑者。
【摘錄】《馬培之醫(yī)案》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導(dǎo)痰湯,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導(dǎo)痰湯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jī)能。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導(dǎo)氣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芍藥30克 當(dāng)歸15克 大黃4.5克 黃連3克 黃芩4.5克 木香 檳榔各3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黃耆24克 甘草18克 青皮12克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梢 澤瀉各6克 橘皮3克 紅花3克 五味子120個
【制法】上哎咀,分作四服。
【功能主治】主兩腿麻木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處方】木香 檳榔 黃連各1.8克 大黃 黃芩各4.5克 枳殼3克(麩炒)芍藥18克 當(dāng)歸9克
【制法】上藥哎咀,作二服。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行氣導(dǎo)滯。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三
【處方】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吳茱萸3克(湯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結(jié)硬如石,或牽引睪丸而痛。
【用法用量】長流水煎服。
【備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經(jīng)氣滯,陰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從小便下行,是為方中主藥;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氣,吳茱萸行肝腎氣分,燥濕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氣,通,利小便,燥濕除寒,配合主藥,共成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芍藥1兩,當(dāng)歸5錢,大黃1錢半,黃芩1錢半,黃連1錢,木香1錢,檳榔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則止。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檳榔、枳殼、黃連、厚樸、芍藥、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功能主治】去宿滯。主痢疾。
【用法用量】
【摘錄】《痘疹金鏡錄》卷上
【處方】檳榔、枳殼、厚樸、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蘇、甘草、砂仁。
【功能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上文就是對導(dǎo)氣湯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五痹湯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附子、姜黃(洗去灰土)、羌活、白術(shù)、防己,各一兩。甘草(微炙)半兩。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風(fēng)寒濕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重,水一盞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片姜黃(洗去灰土)羌活 白術(shù) 防己各30克 甘草(微炙)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風(fēng)寒濕邪,客留肌膚,手足緩弱,麻痹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五痹湯的功效與作用了吧?五痹湯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藥材的認(rèn)識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品越來越多,肺痹湯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肺痹湯。
【處方】人參3錢,茯苓3錢,白術(shù)5錢,白芍5錢,蘇葉2錢,半夏1錢,陳皮1錢,枳殼3分,黃連3分,肉桂3分,神曲5分。
【功能主治】氣虛肺痹,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己,上氣滿脹,不能下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連用2劑而咳嗽安;再用2劑而窒塞開矣;用10劑而諸癥盡愈。
【各家論述】或謂人參助氣是矣,但多用恐助邪氣,何以用之咸宜乎?不知肺氣之虛以成癰,非肺氣之實以成痹也。人參畏實不畏虛,況又有蘇葉以治風(fēng);半夏以消濕;肉桂以祛寒,則邪何能作祟哉?而且白術(shù)、茯苓以健脾開胃;白芍以平肝;黃連、肉桂以交心腎。則肺氣自寧,自然下降,正不必陳皮之助矣。
【摘錄】《辨證錄》卷二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肺痹湯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肺痹湯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yīng)該要多去認(rèn)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三痹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續(xù)斷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風(fēng) 桂心 華陰細(xì)辛 人參 白茯苓 當(dāng)歸 白芍藥 甘草各30克 秦艽 生地黃 川芎 川獨活各15克 黃耆 川牛膝各30克
【功能主治】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fēng)痹,氣痹。
【用法用量】上藥嚼咀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熱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三
【拼音名】Sān Bì Tāng
【別名】改定三資湯(《類證治裁》卷五)。
【處方】人參 黃耆(酒炒)白術(shù)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茯苓各3克 甘草(炙)桂心 防己 防風(fēng) 烏頭(炮)各1.5克 細(xì)辛(三分,約合0.9至1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功能主治】治風(fēng)寒濕氣合病,氣血凝滯,手足拘攣。
【用法用量】上藥水煎,不拘時熱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處方】防風(fēng)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dāng)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風(fēng),散寒除濕。主風(fēng)寒濕侵襲,流注經(jīng)絡(luò),氣血運行失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李保朝方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三痹湯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三痹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三痹湯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三痹湯的藥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