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疝蘆巴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理疝蘆巴丸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理疝蘆巴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胡蘆巴16兩,川楝子1斤2兩,吳茱萸10兩,小茴香20兩,川烏1兩,巴戟肉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散寒化滯,扶氣補虛。主小腸氣結(jié),奔豚瘕疝,睪丸堅硬,小腹有形,上下去痛,或繞臍攻刺,嘔吐氣滯。
【用法用量】每服3錢,鹽湯送下。
【摘錄】《鱗爪集》卷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理疝蘆巴丸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理脾丸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理脾丸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陳皮1兩,茯苓1兩,山楂(半生半蒸)1兩,白術(shù)(炒)2兩,黃連(炒)5錢,蘆薈(煅)5錢,炙甘草5錢。
【制法】上為末,神曲黃米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
【用法用量】姜湯送下。
【摘錄】《惠直堂方》卷四
【處方】白芍藥3兩(酒浸,炒),白術(shù)4兩,枳實1兩(面炒),白茯苓3兩,黃連1兩(去毛,姜制),神曲1兩(炒),砂仁1兩(炒),陳皮2兩,半夏2兩(湯泡7次,姜制),木香5錢,麥糵1兩(炒),甘草1兩(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稀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理脾。主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上文是對理脾丸的一些相關(guān)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理脾丸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藥在治療疾病上,也是起到關(guān)鍵作用,但是對藥的選擇也是不能隨意進(jìn)行,否則對自身健康也是有著很大,尤其是對一些治療特殊疾病的藥物,它對人體的副作用也是比較大,所以不能隨意選擇,理中丸是一個常見藥物,這樣的藥對治療疾病上,都是有著很好幫助,那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
對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多方面,所以選擇它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隨意進(jìn)行使用,尤其是對它不了解的時候,如果亂用的話,對自身健康也是有著很大損害的。
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1.抗消化性潰瘍:理中湯能抑制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保護(hù)胃粘膜,并有促進(jìn)潰瘍愈合的作用。分別用改良Okaba法和Shay法將大鼠造成醋酸型胃潰瘍和幽門結(jié)扎型胃潰瘍,觀察理中湯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結(jié)果表明理中湯能降低胃液中游離鹽酸濃度,減輕對粘膜的侵蝕和胃蛋白酶的激活,對潰瘍發(fā)生起到了保護(hù)性作用,并能促進(jìn)粘膜細(xì)胞再生修復(fù)而促進(jìn)潰瘍愈合。
2.改善胃腸運動:理中湯能明顯抑制正常小鼠及大黃脾虛小鼠、新斯的明負(fù)荷小鼠的小腸推進(jìn)運動,使家兔離體十二指腸的自發(fā)活動受到抑制,還能拮抗乙酸膽堿、氯化鋇引起的腸管強直性收縮,從而改善胃腸運動。
3.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理中湯能降低血中膽堿脂酶的活性,改善內(nèi)臟副交感神經(jīng)占優(yōu)勢的情況,從而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并降低胃張力。
4.提高免疫功能:理中湯能刺激健康人淋巴細(xì)胞轉(zhuǎn)化,并能提高陽虛小鼠巨噬細(xì)胞的吞噬功能。
5.調(diào)整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脾胃陽虛所致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及24小時尿17羥和17酮的含量降低患者用理中湯治療后,24小時尿17羥和17酮的含量均有顯著增加,表明理中湯對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一定的調(diào)整作用。
6.促進(jìn)骨髓造血機(jī)能、提高基礎(chǔ)代謝率:理中湯還有促進(jìn)骨髓造血機(jī)能、提高基礎(chǔ)代謝率等作用。
通過以上介紹,對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好了解,它對治療疾病上,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而且這樣的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簡單,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藥物使用的時候,飲食也是不能隨意亂吃,尤其是辛辣食物不能選擇。
大家是否知道巴附丸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巴附丸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巴附丸都具有哪些特點呢?日常生活中巴附丸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大附子尖不可長半寸(去皮,炮裂,為末),斑蝥1個(去嘴及足翼,只用肉,先以麥面炒熟),巴豆1粒(去心膜并殼,將巴豆肉乳缽內(nèi)爛研成膏,用竹紙1幅,折揲裹之,以竹棒捍令油在紙上,直至捍得巴豆油極盡為度)。
【制法】上為末,以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少許茴香,略借氣,切不可多用也。臥夜服,菖蒲茴香湯送下。只通使1服。新修合者,未可用,修合百日后方可用。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一
【處方】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二
以上巴附丸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jìn)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你知道椒巴丸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椒巴丸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胡椒200粒,巴豆10粒(去皮膜心,用竹紙10余重出油盡,頻頻換紙,油盡為度)。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十種水氣。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淡姜湯送下。、實者2服,虛者1服,以小便頻數(shù)為效。1-2月不妨。
【注意】忌食鹽物腌藏之品,大忌濕面。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九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椒巴丸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巴戟丸的作用是比較強大的,它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也比較廣泛,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它的治療效果,也要知道巴戟丸使用的用法用量等,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處方】巴戟30克 天門冬45克(去心;焙)五味子22.5克 肉蓯蓉30克(酒浸,刮去粗皮,炙干)柏子仁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菟絲子30克(酒浸一宿,焙干,別研為末)遠(yuǎn)志22.5克(去心)石斛22.5克(去根,銼)薯蕷22.5克 防風(fēng)22.5克 (去蘆頭)白茯苓22.5克 人參22.5克(去蘆頭)熟干地黃30克 覆盆子22.5克 石龍芮22.5克 萆薢22.5克(銼)五加皮22.5克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臍)續(xù)斷22.5克 石南22.5克 杜仲22.5克(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30克 蛇床子22.5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強筋,祛風(fēng)除痹。(主治]腎勞,腰腳酸痛,肢節(jié)苦痛,目暗瞌瞌,心中恍惚,夜臥多夢,覺則口干,食不得味,恒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痛,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余瀝,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
【注意】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鯉魚。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處方】巴戟30克,肉蓯蓉30克(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石斛30克(去根,銼)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微黃)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薯蕷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桂心22.5克 山茱萸22.5克 澤瀉22,5克 遠(yuǎn)志22.5克(去心)熟干地黃30克 菟絲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另搗為末)黃耆22.5克(銼)人參22.5克(去蘆頭)檳榔22.5克 木香22.5克 牡丹22.5克 仙靈脾22.5克 蛇床子22.5克 續(xù)斷22.5克 枳殼22.5克(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22.5克 覆盆子22.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寒,腰膝酸痛,陽痿尿頻,不能飲食,面色無華,筋骨萎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時以鹽湯或溫酒送下助丸,漸加至30丸。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處方】良姜180克 紫金藤500克 巴戟天90克 青鹽60克 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120克
【制法】上藥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千舌澀,夢寐虛驚,眼流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jié)酸痛,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虛盜汗,四肢無力。婦女子宮久冷,月脈不調(diào),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臥各一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處方】巴戟1兩,硫黃(細(xì)研,水飛過)1兩,桂心1兩,補骨脂(微炒)1兩,硇砂(細(xì)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胡蘆巴(微炒)1兩,川椒紅(微妙)1兩,木香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干,微炒)1兩。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羊腎3對,切去筋膜,好酒3升,熬令稠爛,研和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元虛憊,臍腹疼痛,小便滑數(shù),顏色萎黃,手足常冷,飲食無味,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日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巴戟1兩,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1兩,蛇床子1兩,遠(yuǎn)志1兩,薯蕷1兩,熟干地黃1兩,山茱萸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補骨脂(微炒)1兩,菟絲子粉1兩,肉蓯蓉(酒浸3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白茯苓1兩,桂心1兩,硫黃(細(xì)研,水飛過)1兩。
【制法】上為末,入硫黃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元虛冷,顏色萎黃,肌膚羸,腰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羌活(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茴香子(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生,銼)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半夏(湯浸7遍,焙)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兩,草豆蔻(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銼)1兩,白附子(炮)1兩,天麻1兩,肉蓯蓉(酒浸兩宿,焙)1兩,蓽茇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京三棱(炮,銼)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豆蔻(去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冷,壯腰腳,明耳目,暖下元。主
【用法用量】每日服30丸,空心溫酒及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巴戟天(去心)半兩,干姜(炮)半兩,沉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硇砂1分(漿水飛過,別研)。
【制法】上為末,豬腎1對,濕紙裹煨熟,薄切作片,入鹽1分,無灰酒少許,同研爛,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補下元。主腎虛中寒氣。
【用法用量】每日服30丸,空心、日午、臨臥時以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巴戟1兩,石斛(去根,銼)1兩,補骨脂(微炒)1兩,桂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川椒紅(微炒)1兩,木香1兩,訶黎勒皮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用白羊腎7對,去筋膜細(xì)切,以酒5升,熬令熟爛,研拌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水臟,充益肌膚,能思飲食。主腎虛冷氣。
【用法用量】每日服2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鹽湯送下亦得。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巴戟(去心)半兩,覆盆子半兩,紫菀半兩,貝母(微煨)半兩,百部半兩,款冬花半兩,五味子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射干半兩,芫花根皮半兩,紫蘇子(炒)半兩,干姜(炮)半兩,陳橘皮(去瓤)半兩,白石英(研,水飛過)1兩,鐘乳粉1兩,杏仁(去皮,麩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下焦虛憊。主腎嗽,冷氣上攻,胸膈滿,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茴香子(炒)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人參1兩,附子(大者,炮裂,去臍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別用羊腎2對,細(xì)切去筋膜,入鹽半兩,同研細(xì),將藥末同研得所,如干即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心痛引脊背,如物所觸。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大戟半兩(銼碎,微炒),甜葶藶半兩(生用),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醋拌,炒令干),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炒,別研)。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杏仁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十種水氣,通身浮腫,食不消化,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以溫茶送下。如人行5里,以熱茶投,利下粘滑物為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一
【處方】巴戟1兩半,牛膝3兩(去苗),羌活1兩半,桂心1兩半,五加皮1兩半,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銼),干姜1兩半(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巴戟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1兩,石斛(去根,銼)1兩,松子(去皮)1兩,桂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牛膝(去苗)1兩,羌活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1兩,鐘乳粉2兩,云母粉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干)2兩,干熟地黃2兩,甘菊花3分,五味子3分,防風(fēng)(去蘆頭)3分。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fēng)氣相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巴戟(去骨)兩半,生地黃(酒焙)兩半,桑螵蛸(切破,炙)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山藥1兩,山茱萸肉1兩,菟絲子(酒煮)1兩,附子(炮)5錢,肉桂(勿見火)5錢,遠(yuǎn)志(甘草湯泡,去骨)4錢,石斛(去根)8錢,鹿茸1對(酥炙)。
【制法】上為末,煉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胞痹虛寒,臍腹痛,溲數(shù)不利,睡則遺尿。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臥時,米飲、溫酒任下,羊腎湯亦佳,黃絲湯尤妙。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處方】干漆(熬煙絕)12分,巴戟天(去心)12分,杜仲12分,牛膝12分,桂心8分,狗脊8分,獨活8分,五加皮10分,山茱萸10分,干薯蕷10分,防風(fēng)6分,附子4分。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腰痛,或腎虛冷,腰疼痛,陰痿。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再加減,以止為度。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五四
【處方】良姜6兩,紫金藤16兩,巴戟3兩,青鹽2兩,肉桂(去粗皮)4兩,吳茱萸4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補腎臟,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益髓,駐顏潤肌。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干舌澀,夢想虛驚,眼中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jié)酸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四肢無力,及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diào),或多或少,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卷十八引作“紫金藤丸”。
【摘錄】《局方》卷五(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熟干地黃(焙)2兩半,五味子2兩半,黃耆(銼)1兩3分,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牡蠣(煅)半兩,菟絲子(灑浸,別搗,焙)1兩,干姜(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術(shù)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中寒,臍腹急痛,小便頻數(shù),面色昏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茴香子(炒)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蓽澄茄1兩,當(dāng)歸(切,炒)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兩,吳茱萸(湯浸,焙干,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1兩,人參1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壯陽。主脾勞虛損,不思飲食,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巴戟1兩,遠(yuǎn)志1兩(去心),五味子1兩,牛膝1兩(去苗),熟干地黃3兩,柏子仁1兩,桂心1兩,肉蓯蓉2兩(酒浸,削去皺皮,炙干),鹿茸1兩半(去毛,涂酥,炙微黃),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補骨脂1兩,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勞六極七傷,骨髓虛憊,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刮去粗皮,炙干),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1宿,焙干別搗為末),遠(yuǎn)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干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xù)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1兩,蛇床子3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萬病,久服延年。主腎勞,腰腳酸疼,肢節(jié)苦痛,目暗(目荒)(目荒),心中恍惚,夜臥多夢,覺則口干,食不得味,恒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疼,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余瀝,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忌生冷、油膩、鯉魚。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半,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2兩,牛膝(去苗,同蓯蓉酒浸)1兩,山芋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半,續(xù)斷1兩,蛇床子1兩,菟絲子(酒浸,焙,別搗)1兩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山茱萸1兩1分,五味子1兩1分,遠(yuǎn)志(去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服藥50日后,筋骨健壯,百日后面如童顏,久服令人精滿充溢;令人多子。主虛勞,腎氣衰弱,小便白濁,陰囊濕癢;羸瘦多忘,面無顏色;男子陽道衰弱。
【用法用量】《御藥院方》有益智仁一兩。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巴戟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石斛1兩(去根,銼),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薯蕷3分,牛膝3分(去苗),桂心3分,山茱萸3分,澤瀉3分,遠(yuǎn)志3分(去心),熟干地黃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黃耆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3分,木香3分,牡丹3分,仙靈脾3分,蛇床子3分,續(xù)斷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3分,覆盆子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服駐顏色,養(yǎng)精志。主丈夫下焦久積風(fēng)冷,腎臟虛乏,腰膝酸痛,小便數(shù);陽道衰,不能飲食,面無顏色,筋骨痿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
【用法用量】每日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心鹽湯送下;溫酒送下亦得。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巴戟天(去心)1兩半,桑螵蛸(切破,以麩炒,令麩黑色為度)1兩,遠(yuǎn)志(去心)3分,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1兩,杜仲(去粗皮,涂酥,銼,炒)3分,石斛(去根)3分,山芋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續(xù)斷1兩,鹿茸(涂酥炙,去毛)3分,龍骨3分,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3分,生干地黃(焙,別于木臼內(nèi)搗)1兩,五味子3分,山茱萸3分,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16味,除別搗2味外,搗羅為末,然后入別搗者相和,再羅,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胞痹,臍腹痛,小水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肉蓯蓉、人參、菟絲子、熟地黃、覆盆子、白術(shù)、益智仁(炒)、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茴香、牡蠣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越肌膚,進(jìn)美飲食;補精神,止汗。主肝腎兩傷,精氣衰弱,脈象空虛,悲愁欲哭,面色夭白,為脫精脫神。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九
【處方】巴戟天(去心)3分,黃耆(銼)1兩,遠(yuǎn)志(去心)3分,牛膝(去根,酒浸,焙)3分,熟干地黃(焙)3分,山芋3分,桂(去粗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豬腎1對(去脂膜,破開,納蜀椒49粒,鹽花少許拌勻,濕紙裹,煨熟,去椒,細(xì)研如糊,搜諸藥)。
【制法】上10味,搗羅9味為末,以豬腎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髓虛憊,腰膝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川楝子(去核)、胡蘆巴(炒)、白姜(炮)、川椒(炒)、茴香、川牛膝(酒浸,焙)、破故紙(炒)、山藥、木通、肉桂(去皮)、牡蠣(煅)、附子(炮,去皮臍)、赤石脂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虛不足,真陽衰憊。
【用法用量】本方名巴戟丸,但方中無巴戟,疑脫。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八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巴戟丸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xué)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yīng)用到臨床中,預(yù)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藥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大幫助,在對藥物選擇上,也是不能隨意的進(jìn)行,藥物不同,治療疾病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在對藥物選擇之前,也是需要對要治療疾病進(jìn)行認(rèn)識,那附子理中丸是很常用的藥物,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
很多人對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對這樣藥物選擇的時候,也是需要對它這方面進(jìn)行認(rèn)識,使得選擇它的時候,也是可以放心進(jìn)行,利于疾病改善。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作用:
1、調(diào)節(jié)胃腸道運動:據(jù)報道附子理中丸可明顯增強胃張力及胃蠕動,加快胃排空;該藥還可抵抗乙酰膽堿引起的回腸痙攣及腎上腺素引起的回腸運動抑制。
2、增強體力和抗寒能力: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脾虛動物經(jīng)附子理中丸治療后,在4℃冷水中游泳時間明顯延長,表明該藥能顯著增強脾虛動物的體力和抗寒能力。
3、附子理中丸對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還能顯著提高脾虛動物的免疫功能。
附子理中丸可溫中健脾。主要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功效:
1、適用于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腹脹腸鳴、不欲飲食、手足發(fā)涼等癥及脾腎兩虛,寒凝不化所致之精神倦怠,形寒肢冷,不思飲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帶下清稀等癥。
2、胃、十二指腸潰瘍:用附子理中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nèi)〉幂^好的療效。
3、腹瀉:有報導(dǎo)分別用附子理中丸(湯)治療不同原因引起的腹瀉,取得滿意療效。用人參健脾丸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療慢性腹瀉,用參苓白術(shù)散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療慢性腹瀉均可獲得一定療效。
4、其他:附子理中丸還可用于治療竇性心動過緩、過敏性紫癜,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等。
以上就是對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詳細(xì)介紹,這類藥物在制作疾病上,也是有著不同種類,根據(jù)以上說明,在選擇它的似乎,可以根據(jù)自身疾病進(jìn)行,這樣對穩(wěn)定疾病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自己的疾病不會在繼續(xù)發(fā)展。
阿魏理中丸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的機(jī)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阿魏1分(用面二匙,醋和阿魏作餅子,炙令黃),京三棱(煨,切)1兩半,蓬莪術(shù)(煨,切)1兩半,青橘皮(去白)1兩半,陳橘皮(去白)1兩半,甘草(炙)1兩半,干姜(炮)1兩半,干木瓜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白術(shù)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每1兩作15丸,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細(xì)嚼,生姜、木瓜鹽湯送下;如婦人血氣攻刺,煎干姜、當(dāng)歸湯嚼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五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阿魏理中丸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fù)健康很有幫助。
理中化痰丸是一種純天然的中藥方劑,它是以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了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中醫(yī)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來看一看理中化痰丸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人參 白術(shù)(炒)干姜 甘草(炙)茯苓 半夏(姜制)
【制法】上藥為末,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溫中化痰。治脾胃虛寒,痰涎內(nèi)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白滾湯下。
【摘錄】《明醫(yī)雜著》卷六
【處方】人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制法】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痰涎內(nèi)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白滾湯送下。
【摘錄】《明醫(yī)雜著》卷六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理中化痰丸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