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散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知道上清散嗎,相信有許多人都有接觸過,因為上清散的用途是比較廣泛的。上清散里面包含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中藥材,對人體的健康十分的有益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芎 郁金 芍藥 荊芥穗 薄荷葉 芒消各15克 乳香 沒藥各3克 腦子1.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頭痛,眉棱骨痛,眼痛。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搐鼻。
【摘錄】《御藥院方》卷一
【處方】元參 薄荷 荊芥 甘草 歸尾 桔梗 陳皮 黃芩 川芎 枳殼(或加制大黃亦可)
【功能主治】治風熱外郁肌膚,皮膚疼痛,或癢痛相間。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上文介紹了上清散的妙用,可見它的功能有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好方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前請一定要了解清楚相關的用藥禁忌哦。
相關閱讀
牛黃上清丸自古被譽為治病的良藥。它對于很多疾病均效果顯著。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牛黃上清丸的具體的功效。
【處方】牛黃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荊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梔子50g 黃連16g 黃柏10g 黃芩50g 大黃80g 連翹50g 赤芍16g 當歸50g 地黃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性狀】為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炮制】以上十九味,除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散風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黃連24克 生石膏120克 黃芩75克 薄荷45克 蓮子心60克 白芷24克 桔梗24克 菊花60克 川芎24克 赤芍24克 當歸75克 黃柏15克 荊芥穗24克 梔子75克 大黃120克 甘草15克 連翹75克 朱砂18克 明雄黃18克 牛黃3克 冰片15克
【制法】上藥中朱砂、雄黃、牛黃、冰片分別研細,黃連等十七味藥軋為細粉,與上四味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蠟皮封固,陰暗干燥處保存。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腫止痛。治三焦火盛,頭痛目赤,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痛,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一至三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
【備注】方以牛黃清心肝實火為君;配菊花、薄荷、連翹、荊芥穗、白芷、川芎、桔梗、甘草輕清上浮,疏風清熱為臣;佐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苦寒燥濕,清熱解毒;加石膏清泄氣分實熱,冰片辛涼散火,通竅利咽;又以大黃苦寒泄下,蕩滌瘀熱;赤芍、當歸、地黃清熱涼血散瘀。諸藥配伍,具有良好的清熱瀉火,散風止痛功效。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牛黃上清丸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健康很有幫助。
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芎菊上清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川芎20g 菊花240g 黃芩120g 梔子30g 蔓荊子(炒)30g 黃連20g 薄荷20g 連翹30g 荊芥穗30g 羌活20g 藁本20g 桔梗30g 防風30g 甘草20g 白芷80g
【性狀】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散風止痛。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惡風身熱,偏正頭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體虛者慎用。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在通過上文對芎菊上清丸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進行,不過在養(yǎng)生的時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選擇,對一些不太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是不要選擇的,否則對身體也是會有影響的。
由于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冰麝上清丸,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兒茶4兩,正梅片5分,麝香5厘(此3味研細末),山豆根5錢,桔梗2錢,訶子2錢,黃連5錢,薄荷3錢,玄參3錢,粉甘草3錢,風化消5錢。
【制法】后8味煮去滓,熬成膏,和前3味藥末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口舌熱毒,目赤腫痛,火牙疼痛,心胃煩熱。
【用法用量】每用1丸或2丸,含化。
【注意】體虛非實火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沙市方)
上面就是關于冰麝上清丸的一個功效介紹,從這些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冰麝上清丸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的困擾,但是要注意絕對不能夠盲目服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黃連上清膏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黃連2兩7錢,黃芩11兩,大黃11兩,赤芍11兩,生梔子3兩4錢,川芎3兩4錢,當歸3兩4錢,連翹3兩4錢,菊花3兩4錢,花粉3兩4錢,甘草1兩8錢,黃柏4兩4錢,玄參(去蘆)3兩4錢,桔梗3兩4錢,芥穗3兩4錢,薄荷3兩4錢,銀花4兩3錢,生石膏4兩3錢。
【制法】上藥切碎,水煎3次,分次過濾,去滓,取濾液合并,用文火煎熬濃縮至膏狀,以不滲紙為度,每兩清膏兌煉煉蜜1兩,裝瓶重2兩。
【功能主治】清火散風,瀉熱消腫。主實火里熱,頭暈耳鳴,口舌生瘡,牙齦腫爛,暴發(fā)火眼,大便秘結,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溫開水沖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經過上面詳細的分析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黃連上清膏的功效作用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平時要多注意自身的鍛煉,增強抵抗力,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藥物也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該好好調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黃連上清丸這款方劑。
【處方】黃連10g 桅子(姜制)80g 連翹80g 蔓荊子(炒)80g 防風40g 荊芥穗80g 白芷80g 黃芩80g 菊花160g 薄荷40g 酒大黃320g 黃柏(酒炒)40g 桔梗80g 川芎40g 石膏40g 旋覆花20g 甘草40g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炮制】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通便,散風止痛。用于上焦風熱,頭暈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fā)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黃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婦慎用;脾胃虛寒者禁用。
【規(guī)格】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桅各240克 大黃360克 連翹 姜黃各180克 玄參 薄荷 歸尾 菊花各120克 葛根 川芎 桔梗 天花粉各60克
【制法】上研細末,以蜜為丸。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治三焦熱積,心膈煩熱,赤眼初起,咽喉疼痛,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9克,臨臥時用清茶送下。
【摘錄】《飼鶴亭集方》
【處方】黃連5兩(一方1兩半),薄荷5兩,羌活3兩,歸尾8兩,大黃10兩,荊芥4兩,木賊3兩,桔梗4兩,菊花5兩,生地5兩,黃柏5兩,防5兩,黃芩5兩,山梔5兩,連翹5兩,白芷3兩,荊子3兩,川芎3兩,甘草2兩。
【制法】上為細面,水泛小丸,黃連面為衣。
【功能主治】清火生津,辛涼解熱。主郁火上灼,頭暈目眩,火眼暴發(fā),耳鳴鼻干,口瘡唇裂,牙痛齦腫,鼻衄煩熱,舌干喜冷,燥渴貪飲。
【用法用量】每服2錢,茶水送下。
【注意】忌食辛辣。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處方】黃連8錢,黃芩1兩6錢,黃柏4錢,大黃4錢,山梔1兩6錢,連翹4錢。
【制法】上為細粉,涼開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清瀉熱毒,降低血壓。主急性腸胃炎,便秘,血壓過高,頭部充血,五官發(fā)炎。
【用法用量】大人1日服2次,每次服2-3錢;小兒按年齡服用,開水送下。
【注意】衰弱人或久瀉后所發(fā)之五官發(fā)炎等癥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
【處方】黃連8兩,大黃256兩,連翹64兩,薄荷32兩,防風32兩,復花16兩,黃芩64兩,芥穗64兩,梔子(炒)64兩,桔梗64兩,生石膏32兩,黃柏32兩,蔓荊子(炒)64兩,白芷64兩,甘草32兩,川芎32兩,菊花128兩。
【制法】上為細粉,過羅,用冷開水泛小丸;或煉蜜為大丸,重2錢。
【功能主治】清熱通便,消炎散風。主頭目眩暈,暴發(fā)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用法用量】每服水丸2錢或蜜丸2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黃連上清丸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到一些關于藥品的知識。
我們都知道龍須散(甘草散)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龍須散(甘草散)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兩) 烏梅(去仁.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白礬(枯.一兩.一方生用)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心膈煩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亂作瀉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
【備注】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末調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關于龍須散(甘草散)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吹風散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吹風散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吹風散的記載,吹風散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zhí)? 的 藤 或 根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冷飯?zhí)?,又名:飯團藤。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吹風散以及吹風散的特點,可以知道吹風散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中藥定心散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定心散蓮座蕨的帶葉柄基部的根莖 。全年可采;挖取根莖,除盡葉柄,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矮小細瘦,高約70厘米。葉柄長約30厘米,粗約1厘米,葉片長約40厘米,2回羽狀,由3~4枚羽片組成;羽片互生,闊倒披針形,長4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12厘米,向下部逐漸變狹,基部寬約3.5~4厘米,柄長1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狹翅;小羽片約25對,互生,開展,幾無柄,向上部斜向上,相距約1.5厘米,基部的最小,長僅1.7~2厘米,長卵形,短漸尖頭,中部的長4厘米,近尾狀漸尖頭,頂部的長9厘米,寬1.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近圓形,頂端一對近對生,邊緣有三角形鈍鋸齒。葉脈幾開展,纖細,分叉的和單一的互間,向頂部彎弓,倒行假脈明顯。葉為薄草質,下面無鱗片。孢子囊群極小,長圓形。
【生境分布】分布浙江南部。
【性狀】干燥根莖已縱切成2片,呈長橢圓形,稍扭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頂端具有葉柄殘基,除去后呈凹陷狀瘢痕,莖基部連接處可見多數金黃色絨毛,并留有眾多微管束痕跡;表面黑棕色、多皺縮,并散有稀疏根痕;質堅而輕,不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堅而輕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安心神,通經絡。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熱病抽搐,關節(jié)風痛,冠心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燉內服。
【附方】①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鮮定心散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中藥筋骨散,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筋骨散在調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接骨散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麻葉豆腐柴和蒙自豆腐柴的根。
【原形態(tài)】1.麻葉豆腐柴,灌木,植株高1-3m。枝圓柱狀,淡黃褐色,幼時疏生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4cm,有卷曲柔毛;葉片薄紙質或近膜質,卵形,長3-9cm,寬2-6cm,先端漸尖,葉緣有齒狀齒,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兩面疏生短柔毛及橘黃色腺點,脫落后呈凹陷小窩。聚傘花序緊縮呈頭狀,頂生,長1.5-2.5cm,寬2-3.5cm;花序梗長1-2.5cm;苞片線形,密生短柔毛;花柄密生柔毛和腺點;花萼杯狀,長約2mm,兩面有柔毛和腺點,5裂,略呈二唇形,裂片長0.5-0.8mm,花冠淡紅色,長約6mm,4裂,二唇形,外面疏生柔毛和腺點,花冠管長約3mm,喉部密生1圈長柔毛,子房先端密生黃色或紫紅色腺點。核果黑色,卵形,長3-5mm,寬2-4mm,有宿萼。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山坡叢林中。 2.生于海拔1300-1500m的地區(qū)。
【性味】味苦;微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脈;止痛;止血。主風寒濕痹;筋骨酸痛;胃痛吐血;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筋骨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筋骨散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筋骨散,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