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洗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首在養(yǎng)心調(diào)神,養(yǎng)心養(yǎng)性可稱是養(yǎng)生之道的“道中之道”!”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guān)注焦點,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日常生活中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苦參洗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苦參洗湯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苦參洗湯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苦參洗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苦參 黃芩 黃連 黃柏 甘草 大黃芎藭各9克 蒺藜子6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小兒頭瘡。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漬布拓瘡上,一日數(shù)次。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處方】苦參1兩,黃芩1兩,黃連1兩,黃柏1兩,甘草1兩,大黃1兩,芎?1兩,蒺藜子3合。
【功能主治】小兒頭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苦參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芩、連、大黃、黃柏、苦參等一派苦寒藥中但得芎?一味和血,蒺藜一味透風(fēng),甘草一味解毒,煎湯漬布,頻搨瘡上自愈。
【摘錄】《千金》卷五
上文就是對苦參洗湯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相關(guān)閱讀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苦參甘草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苦參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苦參3兩,甘草3兩,熏黃3兩,豉1升半,蔥白5莖,蜀椒30粒。
【功能主治】疳痢不止。
【用法用量】以苦參等3物各搗下篩,以水5升煮蔥白、豉、椒,取3升,以3指撮苦參末等各1撮,納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乃側(cè)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于凈地,當(dāng)有疳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難愈。當(dāng)取桃枝,綿裹頭,用前件汁,適寒溫烙之,近脊烙之,一上30度,烙乃愈。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二一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苦參甘草湯功效和用法等。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雖然苦參甘草湯的好處很多,但是還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再去服用。
苦參的簡介
苦參,其根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750px,直徑1~162.5px。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我國各地皆有分布。全國各地均產(chǎn),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產(chǎn)量較大。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心經(jīng)。清熱燥濕;祛風(fēng)殺蟲。主濕熱瀉痢;腸風(fēng)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fēng);皮膚瘙癢;濕毒瘡瘍。
苦參的功效
《本經(jīng)》:主心腹結(jié)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別錄》:養(yǎng)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亦,療惡瘡下部匿,平胃氣,令人嗜食。
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藥性論》:治熱毒風(fēng),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唐本草》:治脛酸,療惡蟲。
《日華于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fēng)下血并熱痢。
苦參的作用
1、治帶下陰癢
對婦女帶下色黃,以及男性陰腫陰癢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治濕疹疥癬
苦參浴能夠清除下焦?jié)駸?并且殺蟲止癢,對濕疹疥癬引起的皮膚瘙癢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3、治小便不利
苦參浴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尤其對婦女因妊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配合服用苦參湯劑效果更加。
苦參的市場信息
1、苦參的價格
質(zhì)量不一,價格不一,一般的五六十元一斤。
2、苦參的選購方法
苦參商品以條勻,不帶疙瘩頭,斷面色黃白,皮細無須根,味苦者為佳。
3、苦參的保存方法
吸濕劑干燥保管法
在可密閉的缸、筒、盒的底部放適量的干燥劑,如生石灰、木炭、硅膠等使保存環(huán)境干燥。再將參用紙包好放入,加蓋密閉,可防蟲蛀、霉變。
低溫保存法
將干透的參用塑料袋裝好,放入冰箱貯藏柜內(nèi)。如參未干,應(yīng)先放入冷箱冷?柜內(nèi),冷凍干燥再放入貯品柜內(nèi)。
常規(guī)保存法
對確已干透的參,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已生蟲的人參應(yīng)輕輕敲打以除去蟲卵、蟲尿及蟲體,再置陽光下曬或50℃烘烤,以殺死蟲卵和蟲體。有霉點人參先曬干或烘干,再用軟毛刷或牙刷刷去霉塵,然后再用溫水刷凈,曬干即可。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大戟洗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大戟、苦參等分。
【功能主治】中風(fēng)發(fā)熱。
【用法用量】上為末,以藥半升,白酢漿1斗,煮3沸,適寒溫洗之,從上而下,寒乃止。小兒用藥3指撮,漿水4升煮洗之。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中風(fēng)發(fā)熱不止,用大戟、苦參為散煮湯以滌肢體,而祛毒邪。專取大戟以治中風(fēng)皮膚疼痛,苦參以治結(jié)氣,皆《本經(jīng)》主治也。
【摘錄】《千金》卷八
【處方】大戟4兩,莽草2兩,茵芋2兩,大黃2兩,黃連2兩,芒消2兩,葶藶2兩,皂莢2兩。
【功能主治】身面卒洪腫。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煮得1升,絞去滓,洗腫上,1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引《范汪方》
以上就是大戟洗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苦參酒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苦參310克 百部90克 野菊花90克 鳳眼草90克 樟腦125克
【制法】將前四種藥裝人大口瓶內(nèi),加入75%酒精(或白酒)5升,泡七天后去滓,加樟腦,溶化后備用。
【功能主治】滅菌止癢。治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癥,單純糠疹,玫瑰糠疹。
【用法用量】用毛筆刷涂患處,每日一至二次。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處方】苦參5斤。
【功能主治】白癩。瘡疹疥癬。
【用法用量】以酒3斗漬,飲勿絕,并取皮根為末服。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處方】苦參2斤,露蜂房2兩,曲2斤。
【功能主治】白癩,鼠瘺惡瘡。
【用法用量】以水3斗,漬藥2宿,去滓,黍米2升,釀熟,稍飲,1日3次。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八
上面是關(guān)于苦參酒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苦參酒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中藥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物對疾病治療上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所以在藥物選擇之前,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苦參膏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苦參1分,鹽1分。
【制法】上為末,先以酒1升,煎至4合,入藥2味攪勻,慢火再煎成膏。
【功能主治】白癜風(fēng)。
【用法用量】每用先以生布揩患處令赤,涂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新鮮苦參10斤(銼片)。
【制法】老酒1壇浸之,春5、夏3、秋7、冬9日,取出,曬干為末,加紫浮萍5兩,用蒼耳草自然汁10碗煎熟,加白蜜5-6斤,同煉成膏,入?yún)?、萍末和勻,瓷瓶收貯。
【功能主治】大麻風(fēng),隱疹,攣瘓。
【用法用量】每用1匙,以白湯或酒化下。
【摘錄】《解圍元藪》卷四
【處方】苦參5兩,艾葉2兩,青葙子3兩,甘草(炙,銼)3兩。
【制法】上先以青葙、甘草為細末,次用水5升,煎苦參、艾葉成膏,量多少去滓,入二味藥末,和作梃子,長1寸,如箸許大,曬干。
【功能主治】小兒疳(匿蟲)蝕下部。
【用法用量】涂豬脂納下部,1日2次。蟲出盡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三
看了上面關(guān)于苦參膏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中藥方劑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苦參煎是什么嗎?關(guān)于苦參煎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苦參5錢,防風(fēng)2錢半,鼠曲草2錢半,荊芥2錢半,野菊花2錢半,蛇床子2錢半。
【功能主治】婦人陰中生瘡,膿汁淋瀝疼痛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1升6合,熏洗即愈。
【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附錄》引周新定方
【處方】苦參、荊芥、防風(fēng)、白礬、花椒、野菊、馬鞭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水煎,洗浴數(shù)次效。
【摘錄】《仙拈集》卷四
看了上面對苦參煎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自身的體質(zhì)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苦參散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苦參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dāng),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wù)効鄥⑸⒌闹饕πc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苦參30克(銼)蒼耳苗30克 蔓荊子30克 牡荊子30克 晚蠶沙30克 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晚蠶蛾15克 玄參30克 胡麻子30克 蛇床子30克 天麻30克 乳香1.5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遍身風(fēng)瘙癢不可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不計時候,以紫筍茶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90克(銼)露蜂房60克(微炒)松脂6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臍)梔子仁60克 烏蛇90克(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木蘭皮60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肺臟久積風(fēng)毒,皮膚生白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不計時候,以溫酒調(diào)下。宜常吃蘿卜菜。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雞、雀、豬、魚,大蒜、濕面等。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 蔓荊子 何首烏 荊芥穗 威靈仙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遍身瘡疥,經(jīng)年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酒調(diào)下,一日二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發(fā)風(fēng)物。
【摘錄】《外科精義》卷下引《野夫多效方》
【處方】苦參半兩,礬石(熬令汁盡)半兩,青葙子半兩,藜蘆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疳(匿蟲)蝕人下部,通見五臟,痢下膿血,舉體不安,遍身疼痛,面無顏色,手足虛腫。
【用法用量】每用2錢匕,小兒只用1錢匕,置竹筒中吹下部。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苦參半兩(銼),恒山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4日,結(jié)胸滿痛壯熱,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以水2中盞,煎至1盞,去滓,盡飲之,不拘時候。當(dāng)吐即愈,未吐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苦參1兩(銼),蒼耳苗1兩,蔓荊子1兩,牡荊子1兩,晚蠶沙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晚蠶蛾半兩,玄參1兩,胡麻子1兩,蛇床子1兩,天麻1兩,乳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遍身風(fēng)瘙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紫筍茶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別名】苦參飲
【處方】苦參1兩(銼),黃芩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解毒氣。主熱病3日。傷寒欲發(fā)狂。
【用法用量】苦參飲(《圣濟總錄》文瑞樓本卷二十八)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苦參1兩,黃連1兩(去須),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柏葉半兩,桑耳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苦查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丹參1兩,黃連3分(去須),沙參1兩(去蘆頭),玄參1兩,秦艽3分(去苗),白鮮皮1兩,川升麻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犀角屑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當(dāng)歸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防風(fēng)1兩(去蘆頭),白花蛇2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身體生風(fēng)毒瘡,或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羌活、防風(fēng)、牛蒡子(炒)、桔梗、連翹、人中黃、酒芩、荊芥穗、苦參。
【功能主治】痘疹將起發(fā),便先頭目腫者,此天行疫癘之氣,名大頭瘟。
【用法用量】方中苦參原脫,據(jù)《幼幼集成》補。
【摘錄】《片玉痘疹》卷八
【處方】苦參1兩,羚羊角(鎊)2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石南葉(酒、醋微炙)1兩,芎?1兩,細辛(去苗葉)1兩,白術(shù)1兩,秦艽(去苗土)1兩,白蘞1兩,防己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遠志(去心)1兩,沙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石膏(搗研如粉)1兩,前胡(去蘆頭)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獨活(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干姜(炮)1兩,山茱萸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防風(fēng)(去叉)2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
【制法】上藥各研后拌和再羅為散。
【功能主治】補諸不足。主皮膚頑痹不仁,積年疥癬。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至2錢匕,漸加至3錢匕,空腹酒調(diào)下,須臾以食壓之,1日2次,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一
【處方】苦參、藍葉(陰干)、威靈仙(去土)、蔓荊實(去皮)、何首烏、荊芥穗、胡麻子、烏藥(銼)、天麻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風(fēng)上攻眉額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溫酒調(diào)下,日3次,夜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宗一三二
【處方】苦參(為細末)、檳榔(末)各等分。
【功能主治】一切膿疥濕熱瘡瘍。
【用法用量】濕瘡干搽,干疥柏子油搽上。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一
【處方】好肥白棗20個,山梔子20個,苦參1分。
【制法】上用箬葉包,再用紙裹,以鹽水洗凈,黃泥固濟,用火煅令通赤,取出,地上過1宿,卻取出,為末。
【功能主治】血痢。
【用法用量】陳米飲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苦參(取頭末)2兩,豬肚1個。
【制法】上以苦參末摻豬肚內(nèi),用線縫合,隔宿煮軟,取出洗去原藥,先不吃飯5頓,至第2日先飲新水1盞,后將豬肚食之,如吐了,再食之,食罷,待一二時,用肉湯調(diào)無憂散5-7錢,取出小蟲一二萬為效。后用皂角1斤(不蛀者,去皮弦及子,捶碎),水4碗,煮至1碗,用生絹濾去滓,再入苦參末攪,熟稀面糊膏子,取出放冷,后入:何首烏2兩,防風(fēng)1兩半,芍藥5錢,人參3錢,當(dāng)歸1兩(焙),為細末,與皂角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癘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溫酒或茶清送下,不拘時候,1日3次;后用苦參、荊芥、麻黃煎湯冷洗。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五
【處方】苦參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白芷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注熱毒瘡。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加至2錢匕,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處方】苦參1兩,漏蘆根1兩,蒺藜1兩,楮莖葉1兩,枳實3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瘡瘍。
【用法用量】以漿水2盞,煎至1盞,以綿沾洗,1日8-9次,以粉拭。
【摘錄】《雞峰》卷二十五
【處方】苦參、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遍身瘡疥,經(jīng)年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酒調(diào)下,1日3次。
【注意】忌發(fā)風(fēng)物。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苦參4兩(銼),丹參4兩(銼),蛇床子半斤。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一切疥及風(fēng)瘙癢,搔之成瘡。
【用法用量】先以溫水洗瘡,拭干后敷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頭垢、苦參末。
【功能主治】蜈蚣螫人。
【用法用量】酒調(diào),敷之。
【摘錄】方出《本草綱目》卷五十二引《篋中方》,名見《普濟方》卷三○八
【處方】苦參3斤,露蜂房(炙)3兩,松脂3兩,附子(炮)3兩,防風(fēng)3兩,梔子仁5兩,烏蛇脯6兩(炙),木蘭皮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白癜風(fēng)。
【用法用量】方中木蘭皮用量原缺,據(jù)《圣惠》補。
【注意】宜常吃蘿卜菜,忌食雞肉、豬肉、冷水、熱面、生菜;勿食雀肉,忌魚、大蒜、濕面。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五(注文)引《張文仲方》,名見《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末。
【功能主治】傷寒4-5日,已嘔吐,更宜吐者。瘟疫狂躁并結(jié)胸。
【用法用量】上以溫酒5合調(diào)服之。得吐即愈。
【摘錄】方出《圣惠》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處方】苦參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黃連(去須)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人參半兩,玄參半兩,丹參半兩,沙參半兩,芍藥半兩,蒺藜子(炒去角)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遍身瘡疥風(fēng)毒,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diào)下,1日2次,不拘早晚。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苦參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湯火燒瘡。
【用法用量】新汲水調(diào)如膏涂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四
【處方】苦參1兩,黃連1兩,葶藶子(熬)1兩,瓜蒂1兩,黃芩1兩,黃柏1兩,大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fā)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余熱不除,久黃者。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飲送下,當(dāng)大吐者,1日1次,不吐,1日2次,亦得下。服藥5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
【注意】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干金方衍義》:病起忽振寒,知為少陽火氣郁發(fā),奪其春升之令,津液不能灌充,所以色黃枯悴,有如曲塵出現(xiàn)于皮膚,詢?yōu)槟憻釤o疑。更審二便閉澀,飲食如故,胃氣尚堪克任苦寒,故用苦參、三黃峻攻濕熱;兼瓜蒂佐苦參,取吐于上;葶藶佐大黃,降泄于下,上下開泄,急通少陽之樞,則津液方得灌充,是皆病起于暴之至治也。若因病而漸次成疸,正氣本虛之證,又非本方可擬也。
【摘錄】《外臺》卷四引《小品方》
【處方】苦參3兩(銼),黃連2兩(去須),梔子仁2-7枚,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生干地黃1兩,石榴花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鼻衄。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苦參2兩(銼),黃芩1兩,川升麻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壯熱不解,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頻服,當(dāng)吐為效。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石菖蒲(九節(jié)者)1兩,威靈仙1兩,胡麻(炒)1兩,川芎1兩,苦參4兩,荊芥1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fēng)癬疥瘡。
【用法用量】每服3錢,好黃酒調(diào)下。
【摘錄】《魯府禁方》卷四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苦參散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苦參丸。
【處方】苦參(二兩.取粉)。丹參(去土.炙)、沙參(去土)、人參、五加皮、防風(fēng)(去叉)、蒺藜(炒.去刺)、烏蛇(酒浸.用肉)、蔓荊子、敗龜板(酥炙黃)、虎骨(酥炙黃)、玄參(堅者),各一兩。
【炮制】上為末,用不蛀皂角一斤剉碎,以水三升,挼取汁,去滓,于無油容器內(nèi)煎熬成膏,用煉蜜四兩,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榮虛衛(wèi)實,肌肉不仁,病名肉苛。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良久夜臥共三服,各用荊芥薄荷酒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苦參100克 荊芥(去梗)500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濕熱毒攻于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fēng)手足爛壞;眉毛脫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好茶或荊芥湯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處方】當(dāng)歸 貝母(炒)苦參各90克 滑石1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蜜丸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胎滿逼胞,小便艱難,淋瀝不爽,但飲食如故。
【用法用量】米飲下20丸,不拘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十七
【處方】苦參半兩,雌黃(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白礬(燒)半兩,藜蘆(去蘆頭)1分,麝香少許(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疳蟲蝕下部,久痢膿血,舉體疼痛,面色虛腫。
【用法用量】以1小棗許大,納下部中,1日2-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苦參3斤(銼片,童便浸7日,以長流水漂凈,曬干),甘草3兩,黃連3兩,山梔3兩。
【制法】上為末,水為丸。
【功能主治】風(fēng)癥服脫胎丹后身發(fā)癢。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酒送下,1日3次。
【摘錄】《解圍元藪》卷四
【處方】苦參1兩,白蒺藜半兩,胡麻半兩,牛蒡子半兩,甘草2錢半。
【制法】上為末,酒調(diào)面為丸。
【功能主治】痘癩。
【用法用量】竹葉湯送下。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六
【別名】一味苦參丸
【處方】苦參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癰疽瘡毒,焮痛作渴,或煩躁。
【用法用量】一葉苦參丸(《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摘錄】《外科發(fā)揮》卷二
【處方】苦參5兩,黃連(去須)3兩,知母(銼,焙)3兩,栝樓根3兩,牡蠣粉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制法】上為末,以生牛乳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
【功能主治】骨蒸消渴、消中,熱中渴利,心熱,風(fēng)虛熱,傳尸勞。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或20丸,食后漿水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苦參(洗)2兩,車前子(洗)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實熱,多食壅物,毒氣傷眼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苦參1分,白礬(燒枯)半兩,山梔仁1兩,木通(銼)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甘菊花3分,大黃(生,銼)1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射干1分,玄參1分,甘草(炙,銼)1分,惡實(炒)1分,白藥1分,馬勃2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痰唾稠濁。
【用法用量】每服綿裹1丸,夜后含化,咽津。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苦參(用皂莢10挺,捶碎,同以水煮皂莢爛為度,揀出苦參,切,曬干,將皂莢汁濾去滓,再熬成膏)3兩,威靈仙(洗澤,曬干)3兩。
【制法】上為末,以皂莢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苦參(洗,銼碎)1兩,牡丹(去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赤芍藥1兩,當(dāng)歸(微炒)1兩,大黃(銼碎,微炒)1兩,食茱萸半兩,延胡索半兩,五味子半兩,荷葉(微炙)半兩,檳榔5枚(生用,銼),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月事欲下,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加至40丸,空心以酒送下。以愈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苦參32兩,荊芥(去梗)16兩。
【制法】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肺積熱,腎臟風(fēng)毒攻于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fēng)手足爛壞,眉毛脫落;一切風(fēng)疾。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二味苦參丸”。
【摘錄】《局方》卷一(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處方】苦參末4兩(以酒3升熬成膏),胡黃連2分,黃連(去須)1兩,楝實(去皮,炒)半兩,蕪荑(炒)半兩,蜣螂(去皮翅,炙)半兩,木香2兩。
【制法】上為末,入苦參膏內(nèi)和搗千杵,如硬入蜜少許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熱肺疳,皮膚生疥,鼻內(nèi)瘡癢。
【用法用量】1-2歲兒服5丸,食后溫水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苦參3兩,香白芷3兩,荊芥3兩,蒼耳子(無則以莖葉代之)3兩,蔓荊子3兩,香附子3兩,撫芎3兩。
【制法】上(口父)咀,于甑內(nèi)蒸過,三蒸三曬,為細末,用豬脂15兩,略熬令成油,入宿蒸餅5-7個同搗成膏,可丸即丸,如不可,則添入白糖一處為膏,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腎先受風(fēng)邪,腠理發(fā)作,遍身成瘡片片,皮膚澀燥,癢痛不已;大風(fēng)癩發(fā),眉發(fā)不存。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荊芥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引《澹竂》
【處方】苦參4兩(酒拌炒),羌活3兩,獨活3兩,蔓荊子3兩,茯苓3兩,赤芍3兩,川芎3兩,何首烏3兩,當(dāng)歸3兩,荊芥3兩,甘草3兩,白芷3兩,防風(fēng)3兩,白蒺藜3兩,山藥3兩,黃耆3兩,山梔3兩,牙皂3兩,川烏(生,去皮,再火炮)3錢。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腳背脫疽。
【用法用量】每服2錢,或酒、或鹽湯送下,茶清亦可。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
【處方】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胡麻子、蔓荊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疥癬。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茶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九
【處方】荊芥、防風(fēng)、何首烏、蔓荊子、葳靈仙、菖蒲各等分,苦參加倍。
【制法】上(口父)咀,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諸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臨臥鹽湯送下,茶清湯亦可。常服諸瘡不生。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五
【別名】大苦參丸
【處方】苦參4兩,防風(fēng)1兩,荊芥1兩,白芷1兩,川烏(生,去皮)1兩,赤芍1兩,何首烏1兩,川芎1兩,獨活1兩,梔子1兩,牙皂1兩,蔓荊子1兩,茯苓1兩,山藥1兩,蒺藜1兩,黃耆1兩,羌活1兩,白附子1兩,草烏3錢。
【制法】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水。主人面瘡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大苦參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摘錄】《急救仙方》卷五
【處方】苦參。
【制法】上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毒邪熱,頭面瘡,疥癬。血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溫米飲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苦參半斤(銼細,為末),生干地黃5兩,朱砂2兩(細研,水飛過),熏陸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風(fēng)癩,遍身隱疹,如半覆,爛如桃杏大作瘡,連年轉(zhuǎn)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水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5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狂邪發(fā)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
【用法用量】每服10丸。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上證皆神明內(nèi)亂也,故古人病狂謂之失心。苦參主心腹結(jié)氣,故足以治時熱狂言。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一
【處方】苦參3兩,龍膽草2兩,梔子仁3-7枚
【制法】上為散,若病甚,取豬膽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勞疸、谷疸。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汁送下,1日3-4次。
【摘錄】《外臺》卷四引《刪繁方》
【處方】苦參3兩,龍膽1合。
【制法】上為末,牛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的谷疸,食畢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fā)黃。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生麥汁送下,1日3次。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濟總錄》卷六十
【別名】散風(fēng)苦參丸
【處方】苦參4兩(銼),玄參2兩,梔子仁2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黃連2兩(去須),黃芩1兩,獨活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防風(fēng)2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疥。風(fēng)濕癬瘡,癢兼腫痛。
【用法用量】散風(fēng)苦參丸(《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四)。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苦參1兩,白蒺藜5錢,何首烏5錢,牛蒡5錢,荊芥穗5錢。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痘后潰爛,瘡毒疥癩。
【用法用量】竹葉湯送下。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引錢氏方
【別名】苦皂丸
【處方】苦參末1兩。
【制法】以皂角2兩,水1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遍身風(fēng)熱細疹,癢痛不可忍,連胸頸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用法用量】苦皂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摘錄】方出《本草衍義》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十一
【處方】苦參2兩(銼,搗取粉),丹參(去土,微炙),沙參(去塵土),人參1兩,五加皮(銼)1兩,防風(fēng)(去叉,銼)1兩,蒺藜子(炒角黃)1兩,烏蛇(酒炙,用肉)1兩,蔓荊實(去白皮)1兩,敗龜(涂酥,炙令黃)1兩,虎骨(涂酥,炙令黃)1兩,玄參(堅者)1兩。
【制法】上為末。別以不蚛皂莢1斤,以水3升,挼取汁,去滓,于無油鐵器內(nèi)煎成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肉苛,榮虛衛(wèi)實,肌肉不仁。
【用法用量】每食后良久及夜臥服15-20丸,共3服,各用荊芥、薄荷、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
【處方】苦參3兩,防風(fēng)(去叉)2兩,枳殼(麩炒,去瓤)2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2兩,漏蘆(去蘆頭)1兩半,大黃(銼,炒)2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病隱疹,皮膚痛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漿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一
【處方】苦參。
【制法】上為末,好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臨發(fā)之日早晨用桃、柳枝各7寸泡水1茶鐘送下。不拘老少,1服即愈。
【摘錄】方出《奇方類編》卷上,名見《仙拈集》卷一
【處方】苦參。
【制法】上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癩大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苦參湯送下。去滓,又煎湯沐浴尤良。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引《海上名方》
【處方】苦參1斤,防風(fēng)8兩,荊芥8兩,蒼耳子8兩,胡麻8兩,川烏1兩半,白芷1兩半,黑蛇1條。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癘風(fēng),皮肉潰腫;并赤白癜風(fēng)。
【用法用量】茶、酒任下。
【摘錄】《慎齋遺書》卷七
【別名】烏蛇苦參丸
【處方】苦參1斤半(水浸1宿,細切,煨干),菖蒲4兩,烏蛇8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癬。癩風(fēng)。
【用法用量】烏蛇苦參丸(《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八引《醫(yī)方集成》)。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苦參2兩(銼),川芒消2兩,牛蒡子2兩(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皮膚生(疒咅)(疒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苦參半兩(銼),黃連1兩(去蘆頭),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結(jié)胸,熱毒在內(nèi)。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竹葉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苦參2錢,川牛膝4兩,蒼術(shù)4兩,荊芥6兩,當(dāng)歸4兩,甘草2兩,浮萍4兩,豨薟草,風(fēng)子肉2兩。
【制法】炒黑,漿為丸。
【功能主治】麻風(fēng)發(fā)子腿足,云斑麻木,或紅或白。
【用法用量】方中豨薟草用量原缺。
【摘錄】《馬培之醫(yī)案》
【處方】苦參2兩,黃連(去須)1兩,栝樓根1兩,知母(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牡蠣(煅)1兩,黃耆(銼)1兩,生干地黃(焙)1兩。
【制法】上為末,以牛乳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消渴,飲水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漿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苦參1斤,大風(fēng)子肉6兩,荊芥16兩,防風(fēng)6兩,白芷6兩,全蝎5兩,何首烏5兩,白附子5兩,枸杞子5兩,威靈仙5兩,當(dāng)歸5兩,大胡麻5兩,川芎5兩,蒺藜5兩,大皂角5兩,川牛膝5兩,牛蒡子5兩,獨活5兩,蔓荊子3兩,風(fēng)藤3兩,羌活3兩,連翹3兩,蒼術(shù)3兩,天麻3兩,杜仲3兩,草烏(泡,去皮尖)3兩,甘草3兩,人參1兩,砂仁2兩,白花蛇2兩(切片,炙黃)。
【制法】上為細末,醋打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麻風(fēng),毋分新久,穿破潰爛。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溫酒食前、后任下。
【注意】避風(fēng)、忌口。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處方】苦參1斤,防風(fēng)1兩,荊芥1兩,羌活1兩,當(dāng)歸1兩,川芎1兩,赤芍1兩,金銀花1兩,獨活1兩,連翹1兩,黃芩1兩,黃連1兩,梔子1兩,滑石1兩,白術(shù)1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癘風(fēng),手足麻木,毛落眉脫,滿身癩疹,瘙癢成瘡。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苦參酒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九
【處方】苦參半斤,槐角6兩,女貞實4兩,歸尾2兩。
【制法】上為末,用大豬腸3尺,入藥在內(nèi),兩頭扎住,炒爛,同枯礬末4兩,搗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fēng)下血,及久年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注意】忌椒、醋。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處方】苦參5兩(銼),生干地黃4兩,朱砂2兩(細研,水飛過),熏黃半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研入朱砂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風(fēng),遍身結(jié)聚如桃李核,作瘡。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苦參丸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xué)到一些關(guān)于藥品的知識。
苦參飲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苦參飲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苦參根白皮5斤。
【制法】上銼細,如麻豆,生絹袋貯。以好酒3斗,冬浸7日,夏浸4日。
【功能主治】烏癩,瘡疹。
【用法用量】每次溫飲2-3合,漸加至5-7合,日2次,夜1次。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一引《圣惠》
【處方】苦參3兩。
【功能主治】結(jié)胸,卒心腹痛。青黑或赤,不能喘。瘟疫結(jié)胸,滿痛壯熱。
【用法用量】苦酒升半,煮取8合,分再服。亦可用水,無煮者,生亦可用。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治疫全書》卷五
有時候人們往往會莫名其妙的感覺自己情緒煩躁,無來由的發(fā)火等,這是臟腑中需要調(diào)理的征兆。中藥方劑可以溫和的梳理潛藏在我們身體中的各種負面元素,使得我們心情變得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