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實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如何避免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苦參實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苦參實,那么苦參實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苦參子(《綱目》),苦豆(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為豆科植物 苦參 的 種子 。7~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去其莢殼,曬干收藏。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油14.76%;另含少量金雀花堿。
【性味】《綱目》:"苦,寒。"
【功能主治】①《唐本草》:"明目。"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3~5分。
【附方】①治急性菌?。嚎喽寡心?,分裝膠囊或壓制成片。每次服0.5克,一日四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以上講述了苦參實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苦參酒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苦參310克 百部90克 野菊花90克 鳳眼草90克 樟腦125克
【制法】將前四種藥裝人大口瓶內(nèi),加入75%酒精(或白酒)5升,泡七天后去滓,加樟腦,溶化后備用。
【功能主治】滅菌止癢。治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癥,單純糠疹,玫瑰糠疹。
【用法用量】用毛筆刷涂患處,每日一至二次。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處方】苦參5斤。
【功能主治】白癩。瘡疹疥癬。
【用法用量】以酒3斗漬,飲勿絕,并取皮根為末服。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處方】苦參2斤,露蜂房2兩,曲2斤。
【功能主治】白癩,鼠瘺惡瘡。
【用法用量】以水3斗,漬藥2宿,去滓,黍米2升,釀熟,稍飲,1日3次。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八
上面是關(guān)于苦參酒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苦參酒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說到苦參湯,大家應(yīng)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苦參9克 黃芩6克 生地黃24克
【制法】上三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熱病,五六日以上熱不除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適寒溫服100毫升,日再服。
【注意】忌蕪荑。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備急千金要方》卷十補。
【摘錄】《肘后方》卷二
【處方】苦參120克 大菖蒲60克
【功能主治】治痤痱瘡,癢疼難睡。
【用法用量】水煎數(shù)滾,臨洗和入4~5枚公豬之膽汁,淋洗患處。
【注意】愈后避風,忌食發(fā)物。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處方】苦參 蛇床子 白芷 金銀花 野菊花 黃柏 地膚子 大菖蒲
【功能主治】治一切疥癩瘋癬。
【用法用量】用河水煎湯,臨洗入4~5枚豬膽汁,洗二至三次可愈。
【注意】忌食發(fā)物,及吹風。
【摘錄】《瘍科心得集》引《大全》
【處方】苦參、荊芥、黃柏、赤芍、歸尾、銀花、石菖蒲、何首烏各等分。
【功能主治】疹出不能斂,血死肌表,色變青黑,久則身熱發(fā)腫,其青黑之色,從外潰爛,膿水淋漓,痛癢不常者。
【用法用量】煎湯洗之。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苦參1兩,槐白皮(銼)2兩,熊膽半兩(研)。
【制法】上除熊膽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匿蟲)瘡。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入熊膽末半錢匕,攪勻,空心溫服。下部有瘡者更灌下部。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處方】苦參1兩,桃白皮3分,槐白皮3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疳(匿蟲),上唇內(nèi)生瘡如粟,口中懊澀,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蝕五臟。
【用法用量】以水3大盞,煎至2盞,去滓,食前分3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苦參8兩,地榆3兩,黃連3兩,王不留行3兩,獨活3兩,艾葉3兩,竹葉2升。
【功能主治】小兒周身上下百瘡不愈。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斗,煮取1斗。以浴兒瘡上,浴訖敷黃連散。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苦參2兩,黃芩2兩,生地黃半斤。
【功能主治】傷寒時氣溫病5-6日以上者。
【用法用量】水8升,煮取1升,分再服,或吐下毒則愈。
【注意】忌蕪荑。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傷寒、溫病截然兩途,凡醫(yī)但見壯熱、頭疼,概行發(fā)散,信手殺人,曷知溫病是久伏少陰之邪,得春時溫暖之氣蘊化,濕從內(nèi)發(fā)外,故用苦參搜逐腎家久伏之邪,取其苦燥濕寒除熱,若五六日后,熱交營分,徹外壯熱,即加生地以清血脈之邪,黃芩以泄肌膚之熱,較之初發(fā),淺深不同,又非一味苦參可治也。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千金》卷十
【處方】苦參2兩,龍膽2兩,升麻3兩,梔子3兩。
【功能主治】暴得心腹痛如刺。
【用法用量】苦酒5升,煮取2升,分2服。當大吐乃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外臺》卷七
【處方】苦參。
【功能主治】狐惑病,蝕于下部,咽干。陰腫、陰癢、疥癩。
【用法用量】《蘭臺規(guī)范》本方用苦參一升,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一日三次。
【各家論述】①《金匱要略論注》:下部毒盛,所傷在血而咽干,喉屬陽,咽屬陰也,藥用苦參熏洗,以去風熱而殺蟲也。②《金匱要略釋義》:用苦參湯熏洗前陰病處,除濕熱以治其本,則咽干自愈。
【摘錄】《金匱》卷上
【處方】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功能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家庭治病新書》
【處方】苦參2兩,蛇床子、白芷、金銀花、野菊花、黃柏、地膚子、大菖蒲。
【功能主治】一切疥癩風癬。
【用法用量】方中除苦參外,余藥用量原缺。
【注意】宜避風,忌發(fā)物。
【摘錄】《瘍科心得集·補遺》引《大全》
【處方】苦參、大風子(去殼)、荊芥、防風、白芷、獨活、何首烏(烏豆水煮干)、白附子(烏豆水煮干)、威靈仙、胡麻仁、北全蝎(糯米炒)、僵蠶(姜汁蒸)、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生姜(一方無獨活,又一方有甘草)。
【功能主治】麻后瘡。
【摘錄】《麻科活人》卷四
【處方】苦參(銼)1兩,黃連(去須)1兩,大黃(炒)1兩,梔子(去皮)7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地黃汁1合,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忌蕪荑、豬肉、冷水。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
【處方】苦參1兩,青葙子1兩,甘草(炙,銼)半兩,熊膽(研)半兩。
【制法】上除熊膽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疳(匿蟲)蝕下部。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入膽半分,攪和,空心頓服,日午再煎服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苦參1錢5分,生地2錢,黃柏5分,當歸1錢,秦艽1錢,蒡子1錢,赤芍1錢,白蒺藜1錢,丹參1錢,丹皮1錢,銀花1錢,貝母1錢,甘菊3錢。
【功能主治】清濕熱,祛風邪。主癘風,肌肉生蟲,白屑重迭,瘙癢頑麻,甚則眉毛脫落,鼻柱崩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處方】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穗各等分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上煎湯。放溫洗。
【摘錄】《濟生》卷八
【處方】地榆5兩,桃皮5兩,苦參5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瘑瘡。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濾去滓,稍溫,每日1度洗之。
【摘錄】《準繩·瘍醫(yī)》卷五
【處方】大黃1兩,苦參1兩,赤芍藥1兩,黃柏2兩,蛇床子2兩,菝葜4兩。
【功能主治】小兒遍體生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用1兩,水3升,煎10余沸,去滓,通手洗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槐皮、苦參、黃柏、香薷。
【功能主治】陰囊下濕癢瘡。
【用法用量】煮汁洗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
【別名】苦參散
【處方】枳殼、黃連、大黃、甘草、荊芥、苦參、赤芍藥、黃芩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脫肛并痔。
【用法用量】苦參散(《保嬰撮要》卷十四)。
【摘錄】《嬰童百問》卷八
【處方】苦參半兩,地骨皮半兩,丹參3錢,乳香3錢(另研)。
【功能主治】眼常見黑花如繩牽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鐘半,煎至1鐘,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眼科龍木集》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苦參湯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對于野芋實這種中藥材,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野芋實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別名】痕芋頭花仁(《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 海芋 的 果實 。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海芋"條。
【性味】《生草藥手冊》:"有小毒。"
【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治小腸氣證,每服六、七粒。"
【附方】治小腸疝氣:痕芋頭花仁五錢,焦豬小肚,飲湯,食豬小肚,其藥不用食。(《生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二、三月,野芋有花,花后結(jié)實如米,取其實曬干。
通過對野芋實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野芋實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一下是否有效。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藍實。藍實對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藍實的相關(guān)知識。
【別名】藍子(《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蓼科植物 蓼藍 的 果實 。秋季果實成熱時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蓼藍(《唐本草》),又名:藍(《本經(jīng)》)。
【生境分布】野生于曠野水溝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陜西等地。現(xiàn)東北至廣東均有栽培。
【性狀】干燥的瘦果,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卵形,長約2毫米許,有三條棱線,表面褐色,有光澤。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本經(jīng)逢原》:"入肝。"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溫熱發(fā)斑咽痛,疳蝕,腫毒,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本草經(jīng)疏》:"虛寒人及久泄畏寒,腹中覺冷者勿服。"
【各家論述】《本經(jīng)逢原》:"《本經(jīng)》取用藍實,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謂蓼藍也。性稟至陰,其味苦寒,故能入肝。專于清解溫熱諸邪也,陽毒發(fā)斑咽痛必用之藥。而莖葉性味不異,主治皆同。
【備注】本植物的葉或全草(大青)以及葉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藍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別錄》:藍,其莖葉可以染青,生河內(nèi)平澤。
有關(guān)藍實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藍實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芡實雖然味道略微苦澀,但是芡實的功效卻有很多。芡實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入藥治療疾病。芡實可以補腎益精,還可以治療一些婦科疾病。雖然芡實看起來形狀也不是很好,還是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的,不過芡實并不是適合所有人使用的,小孩子吃的多了是會導(dǎo)致性早熟的,所以使用的時候要慎重。
芡實的功效:
成分:芡實種子含多量淀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質(zhì)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5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胡蘿卜素微量。
性味:味甘、澀,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腎經(jīng)。
功效: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功效。
芡實的作用:
1、健脾止瀉:芡實常配山藥、白術(shù),可用于治療脾虛泄瀉。
2、澀精止帶:芡實常配金櫻子、蓮子,可治療遺精、白帶過多、尿頻或尿失禁等癥狀。
3、防癌抗癌:芡實含有豐富、核黃素、菸酸、維生素及微量胡蘿卜素等。芡實可以加強小腸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蘿卜素濃度。實驗證明,血清胡蘿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發(fā)病機率下降,大大減少癌癥發(fā)生的機會。
4、防止衰老:芡實含有豐富的淀粉,可為人體提供熱能,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zhì),保證體內(nèi)營養(yǎng)所需成分。芡實制劑“八仙糕”有明顯延長壽命的作用。
5,解除疼痛:用芡實與瘦肉同燉,對解除神經(jīng)痛、頭痛、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等虛弱癥狀有很大的好處。
6、食療作用:若平時消化不好,或熱天出汗多又易腹瀉者,經(jīng)常用芡實煮粥,或煮紅糖水吃,有很好效果。
7、補脾止泄:如果腰膝痹痛,幼兒腹瀉,可用澤瀉、芡實、滑石、炒車前子, 焦楂, 炒蒼術(shù),
砂仁、加黃連、公英、白頭翁、腹脹加草果同煎,每種的量要均勻,分6次在24小時內(nèi)服完。這樣子可以起到補脾止泄的作用。
8、耳聰目明:秋季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制作芡實粥,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
芡實的食用注意事項:
1、雖營養(yǎng)成分豐富,但也不是所有人群均適宜時用芡實。芡實性澀,有較強的收澀作用,能使便秘患者排便更加困難,芡實尿赤患者小便淋漓不盡,婦女產(chǎn)后惡露排出不暢,故而便秘、尿赤患者及婦女產(chǎn)后皆不宜食用。
2、此外,芡實雖有營養(yǎng),但嬰幼兒不宜食用,可能會導(dǎo)致小兒性早熟。在食用芡實時,尚需注意按照正確的方法食用。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yǎng)身體的作用。
芡實的知識擴展
一、食用方法:
1、栗香南瓜芡實羹
材料:板栗50克、南瓜1個(重約500克)、鮮芡實10克、美極上湯200克、雞粉6克、高湯300克、生粉5克、鹽3克
做法:
1、南瓜入籠大火蒸10分鐘,取出后切去1/5,將剩余的部分用小匙將中間的肉挖出,制成南瓜碗(壁厚1厘米);
2、挖出來的南瓜肉攪拌成蓉。板栗剝殼后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泡去外衣,放入沸水中大火汆2分鐘,取出后控水;
3、將板栗放入碗中,加美極上湯100克、雞粉3克、鹽入味,上籠大火蒸20分鐘至透,取出磨成蓉。鍋內(nèi)放入高湯,大火燒開后放入南瓜蓉、板栗蓉和鮮芡實攪拌均勻,加入美極上湯100克、雞粉3克大火煮開后,用生粉勾芡,起鍋,裝入南瓜碗中即可。
2、芡實淮山枸杞排骨湯
材料:排骨(肋排)、芡實、淮山、枸杞、姜、料酒、鹽、
做法:排骨洗凈入沸水鍋中焯燙出血沫,撈出洗去浮沫和骨渣幾款即可。
3、制作芡實糊
材料:芝麻、花生仁、核桃肉、芡實粉
做法:將炒熟的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臨服時,取50~100克粉末沖開水調(diào)服。隨自己喜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民間常用炒芡實60克,瘦牛肉100克,加調(diào)料煮爛食用,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二、芡實的鑒別方法:
性狀鑒別藥:呈類球形,多為破粒,完整者直徑5-8mm。表面有棕紅色內(nèi)種皮,一端黃白色,約占全體1/3,有凹點狀的種臍痕,除去內(nèi)種皮顯白色。質(zhì)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藥性鑒別:麩炒芡實,多用于脾虛泄瀉。
中藥材是很常見的,而且中藥材的種類還比較多,在功效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選擇之前,需要進行很好的了解,那么你了解艾實這種藥材嗎?
【別名】艾子(《食療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
【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功能主治】①《藥性論》:"主明目。"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為丸,0.5~1.5錢。
【附方】治一切冷氣:艾實與干姜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孟詵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藥性論》。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艾實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艾實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xué)的食用。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藥的種類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比如杜松實,所以在選擇之前,需要對它的功效和用量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杜松實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么嗎?
【別名】杜松子(《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柏科植物 杜松 的 果實 。10月果實成熟時打下,陰干。
【原形態(tài)】杜松,又名:崩松、棒兒松、刺柏。
【生境分布】生長于向陽山坡、干燥貧瘠的砂礫土地。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及東北等地。
【性狀】干燥成熟的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徑7~8毫米,紫褐色,有光澤,表面稍帶白粉。內(nèi)含種子2~3枚,也有1或4枚者。種子卵圓形,褐色。氣芳香特殊,味甘。
【化學(xué)成份】球果含揮發(fā)油,中有α-蒎烯36.3%、月桂烯12.9%、Δ3-蒈烯0.8%、檸檬烯1.6%,對-聚傘花素0.9%、β-欖香烯2.0%、石竹烯0.4%、葎草烯0.4%、γ-蓽澄茄烯0.2%、松油烯醇0.02%、龍腦和香茅醇0.20%、茴香醚0.05%等。
【藥理作用】杜松種子石油醚提取物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稀釋至1:1600仍能制止細菌發(fā)育,將石油醚浸膏順次用3%碳酸氫鈉、3%碳酸鈉、3%氫氧化鉀處理,發(fā)現(xiàn)由氫氧化鉀液所得到的部分有抗菌作用,稀釋至1:12800亦有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及志賀氏痢疾桿菌則無作用。將此物減壓蒸餾所得之蒸餾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稀釋至1:12800時亦有抗菌作用。經(jīng)化學(xué)測定此抗菌物為松香酸的異構(gòu)體。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錢。外用:搗敷。
【附方】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杜松子適量,搗爛外敷。(《寧夏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上文就是對杜松實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杜松實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杜松實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中藥蕙實是比較好的一種藥材,很多人都對它不甚了解,那么下面我們就詳細的去看一下中藥蕙實。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蕙蘭的果實。
【原形態(tài)】1.建蘭,陸生植物。葉2-6枚叢生,薄革質(zhì),帶形,較柔軟,彎曲而下垂,長30-50cm,寬1-1.7cm,略有光澤,先端漸尖,邊緣有不甚明顯的鈍齒?;ㄝ阒绷?,高20-35cm,較葉為短。通常有4-7花,最多達13朵花;花苞片在花序軸中上部者長不及1cm,最下1枚達1.5cm;花淺黃綠色,有清香氣;萼片狹長圓狀披針形,長3cm左右,寬5-7mm,淺綠色,先端較綠,基部較淡,具5條較深 色的脈;花瓣較短,互相靠攏,色淺而有紫色斑紋;唇瓣不明顯3裂,側(cè)裂片淺黃褐色,唇盤中央具2條半月形褶片,白色,中裂片反卷,淺黃色帶紫紅色斑點。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建蘭生于山坡林下。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明目;補中。主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3-9g。
【摘錄】《中華本草》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中藥蕙實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考慮將蕙實應(yīng)用起來。
不知道大家對蓼實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蓼實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蓼子(《補缺肘后方》),水蓼子(《東醫(yī)寶鑒》)。
【來源】為蓼科植物 水蓼 的 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置通風干燥處。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水蓼"條。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足厥陰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利水,破瘀散結(jié)。治吐瀉腹痛,癥積痞脹,水氣浮腫,癰腫瘡瘍,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研末或絞汁。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調(diào)涂。
【注意】①《藥性論》:"蓼實,多食吐水,擁氣損陽。"
【附方】①治交接勞復(fù),陰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或便絕:蓼子一大把。水按取汁,飲一升。干者濃取汁服之。(《補缺肘后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別錄》:蓼實,生雷澤川澤。
通過對于蓼實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