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樸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dú)獠豢商潱火B(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中醫(yī)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桂樸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中藥方劑桂樸散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jì),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時候還是按照正確的食用方法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肉桂1兩,當(dāng)歸1兩(焙),厚樸(制)半兩,白術(shù)半兩,干姜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溫脾胃。主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三
【處方】桂(去粗皮)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熟)3分,吳茱萸(湯浸1宿,曬干,炒)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痛多唾,猝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像桂樸散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yàn)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yùn)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有人想知道厚樸散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shí)厚樸散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去黑皮.焙)、厚樸(去皮.姜汁炙)、陳皮(去白),各一兩;干姜(炮)三分,甘草(炙)半兩。
【炮制】上件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外感風(fēng)冷,壯熱憎寒,頭痛體重,中寒氣逆,嘔吐惡心,或手足厥冷,及脾胃不和,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三歲小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錢二片,棗子一枚,同煎至五分,濾去滓,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樸半兩,牡蠣半兩,白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白濁。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1日2-3次。
【摘錄】《雞峰》卷十
【處方】厚樸3兩(炙),黃連2兩,豆蔻5枚(連皮)。
【功能主治】妊娠痢,黃水不絕。
【用法用量】水2升,煮取1升,頓服。
【注意】忌生冷肥膩。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上,名見《婦人良方》卷十五
【處方】白茯苓1兩半,肉豆蔻(面裹煨)半兩,厚樸(去皮,生姜制)1兩,枇杷葉(炙,去毛)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胃冷氣逆,吐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加生姜2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1兩,干姜(半生半炮裂)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白術(shù)1兩,甘草(半生半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一切水瀉及冷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心米飲調(diào)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diào)下,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厚樸(去粗皮)1斤,生姜半斤(去粗皮,切,焙),大棗1升(去核,焙),甘草4兩。
【制法】用水3斗,煮盡水為度,爛搗,拍作餅子,焙干,再搗為散。
【功能主治】和胃順氣。主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1錢,沸湯點(diǎn)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3兩,甘草(炮)半兩,白芷半兩,干姜(炮)半兩,茴香子(略炒)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干)1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滯瀉痢,霍亂。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凡氣不和,鹽湯調(diào)下;霍亂吐瀉,煎木瓜、紫蘇湯調(diào)下;泄瀉,米飲調(diào)下;赤白痢,甘豆湯調(diào)下,并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厚樸(去粗皮,以生姜汁浸1日,炙令干)1兩半,訶黎勒(麩裹煨黃,去核)3分,黃連(去須,炒令紫色)1兩,木香3分,地榆半兩,干姜(炮裂)半兩,甘草(炙令赤色)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勞,泄瀉日久,后成毒痢,或下黃膿,或赤白相雜,腹內(nèi)(疒丂)痛,里急后重,所注頻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心陳粟米煎飲調(diào)下,日午、夜臥再服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厚樸半兩,天南星3分,白術(shù)半錢,人參半錢,干蝎半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胃虛嘔吐,腹脹堅(jiān)硬,飲食減少,因生虛風(fēng)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1個,同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訶黎勒皮1兩,甘草(炙,銼)3分,黃連(去須,微炒)3分,肉豆蔻(去殼)3分,白術(shù)(銼,炒)3分,干姜(炮)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暴水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人參1兩,赤石脂1兩,龍骨1兩,地榆半兩,干姜(炮)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黃連(去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腹痛,日夜頻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空心米飲調(diào)下,午后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厚樸(生姜汁制)1兩,訶黎勒(炮,取皮)1兩,肉豆蔻1兩,白術(shù)半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注下。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1盞,加生姜、粟米各少許,煎5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張渙方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3兩,吳茱萸(水浸半日,炒)3分,茴香子(微炒)1兩,干姜(銼,炒)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日夜頻并,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煎紫蘇、木瓜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厚樸2兩,肉豆蔻1個,草豆蔻4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鹽1捻,煎至8分,去滓熟呷。如不愈,再服。婦人不用鹽,加生姜2片同煎。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厚樸(姜汁制)1兩,白術(shù)1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藿香1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諸疾。小兒脾胃虛冷,或吐或?yàn)a。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棗湯調(diào)下。
【摘錄】《百一》卷十九
【處方】厚樸、訶子皮半兩,使君子1個,揀丁香10個,茯苓2錢,吳白術(shù)2錢,青皮2錢,甘草1錢(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虛滑,瀉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字,1歲加減,用清米湯下。
【摘錄】《宣明論》卷十四
【處方】好厚樸1斤半(去皮,以生姜1斤半取汁涂,炙盡為度),半夏1斤(湯洗過,以粟米炒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山嵐氣,脾胃痰毒。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去滓,早晚各1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九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1兩,白術(shù)1兩,陳橘皮1兩半(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中虛寒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熱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高良姜1兩(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桂心1兩,芎?3分,白芍藥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虛冷氣,小腹卒痛如刺,胸脅氣滿,悶亂不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1兩(湯浸7遍,微炒),白茯苓1兩,桔梗1兩(去蘆頭),芎?1兩,白術(shù)2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焦虛寒,好吐白沫清涎,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1兩(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芎?3分,白術(shù)3分,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吳茱萸1分(湯浸7遍,曬干,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冷氣攻心腹痛,或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兩,芎?1兩,白芍藥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熟干地黃1兩,訶黎勒3分(煨,用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胎動,時時腹痛,頻頻下利,漸覺羸瘦,面色萎黃,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3分,黃連1兩(去須,微炒),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妙),干姜半兩(炮裂,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腹內(nèi)冷痛,白多赤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皂莢1兩(去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頭痛,身體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點(diǎn)好茶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高良姜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冷熱氣不和,心痛腹?jié)M,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半兩,當(dāng)歸3分(銼碎,微炒),熟干地黃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3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白芍藥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牛膝3分(去苗),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冷勞氣,面色萎黃,四肢羸瘦,多臥少起,不欲飲食,身體虛困。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肉豆蔻1兩(去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龍骨1兩,木香半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心腹(疒丂)痛,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沉香3分,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丁香半兩,訶黎勒皮1兩半,桂心半兩,白術(shù)3分,高良姜3分(銼),草豆蔻1兩(去皮),木香3分,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脾胃久冷,宿食不消,心腹虛脹,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紫蘇莖葉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前胡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檳榔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腹脹滿,痰飲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地榆1兩(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赤芍藥半兩,赤石脂2兩,干姜1兩(炮裂,銼),禹余糧2兩(燒醋淬3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白痢。四肢不和,腹內(nèi)(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訶黎勒3分(煨,用皮),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地榆3分(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水谷痢。腹內(nèi)疼痛,兩脅虛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高良姜半兩(銼),桂心半兩,神曲1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3分,赤茯苓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術(shù)半兩,大腹皮半兩(銼),人參3分(去蘆頭),草豆蔻3分(去皮),甘草1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痰冷癖飲,腹膈虛脹,常吐酸水,時復(fù)嘔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3分,人參(去蘆頭)3分,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半兩,桂心半兩,白術(shù)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霍亂,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木通3分(銼),桂心3分,赤茯苓3分,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不能食,腹內(nèi)冷氣,或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1兩,黃連半兩(去須),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水谷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厚樸3兩,吳茱萸3兩,甘草1兩,茴香子1兩,干姜1兩,陳橘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日夜頻并,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煎紫木瓜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四○
【處方】干葛1兩,蒼術(shù)1兩,陳橘(去瓤,用皮)1兩,厚樸(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外傷風(fēng)冷,壯熱憎寒,頭痛體重,寒氣逆,嘔吐惡心,或手足厥冷,及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熱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九
【處方】厚樸、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
【功能主治】單腹鼓脹、腸覃屬氣實(shí)者。
【摘錄】《金鑒》卷四十一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白豆蔻3分(去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姜半兩(銼),丁香半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桂心3分,前胡3分(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虛冷,吃食即吐,胸中妨悶,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白茯苓1兩,草豆蔻1兩(去皮),桂心半兩,高良姜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2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不和,心腹冷氣,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半兩,枇杷葉1分(去毛,炙微黃),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嘔吐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半兩,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嘔吐,脾胃虛冷,氣膈,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一
【別名】厚樸湯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肉豆蔻3分(去殼),黃連3分(去須)。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別名】厚樸湯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3分,貝母3分(煨微黃),紫菀1兩(去苗),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寒熱,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赤芍藥3分,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紫蘇子3分(微炒),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3兩(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腹虛脹滿膨膨,飲食不下,煩熱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厚樸5兩(去粗皮,細(xì)銼,用生姜5兩研取汁,和浸厚樸1宿,以生姜捏,焙干后微火炒令香熟紫色煙盡為度),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訶黎勒2兩(煨,用皮),草豆蔻1兩(去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不和,少思飲食,或時自瀉。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生姜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白茯苓1兩,桂心1兩,石斛1兩(去根,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芍藥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四肢逆冷,乏力少氣,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
【別名】厚樸煮散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木香1兩,蒼術(shù)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冷氣攻心腹,脹滿疼痛,飲食不消,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厚樸煮散(《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姜半兩(銼),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五膈氣。心胸久冷結(jié)滯,時多嘔吐酸水,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蒼術(shù)1兩,訶黎勒1分(煨,用皮),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縮砂1兩(去皮),赤石脂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大腸泄痢,腹內(nèi)疼痛,四肢羸瘦少力,或渴,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厚樸丸,與劑型不符,據(jù)《普濟(jì)方》改。
【摘錄】《圣惠》卷五
【別名】厚樸湯
【處方】厚樸(去粗皮,用生姜自然汁炙香熟)2兩,白術(shù)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干)1兩,甘草半兩(炙),桂心半兩(去粗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溫中順氣進(jìn)食。主胃氣不和。足陽明胃瘧,寒熱汗出,食則支滿腹大。
【用法用量】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六)。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藿香3分,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傷冷太過,腹脹嘔逆,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芎?3分,人參1兩(去蘆頭),赤芍藥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汗后,腹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大腹皮半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因有熱服冷藥過度,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厚樸1兩半(姜汁炙),陳橘皮(去瓤)1兩,附子(炮)1兩,訶黎勒皮1兩,當(dāng)歸(炒)3兩,肉豆蔻3兩,吳茱萸1分(湯浸7遍,炒),木香半兩,桔梗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大腸虛冷,腸鳴泄痢,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1兩,桂心1分,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yàn)樯罟ぷ鲏毫Υ笤斐傻?,也是生活?xí)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dǎo)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桂漿的做法。
【處方】生蜜3斤,熟水1斗,赤茯苓(去皮,為末)3兩,大麥芽(末)半兩,細(xì)曲(末)半斤,桂(去粗皮,為細(xì)末)3兩,杏仁(湯浸,去皮,生研如泥)100個。
【制法】上用前項(xiàng)藥,蜜、杏泥并水一處攪勻,和水共量3大紅盔,入于瓷罐子內(nèi),或瓷瓶內(nèi),以油紙封口,上用數(shù)重紙蓋,泥固濟(jì),入冰窨內(nèi)3日方熟,綿濾去滓,水浸飲之。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益氣和中,去濕逐飲。主傷寒。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二
【處方】桂末2大兩,白蜜1升。
【制法】以水2斗,先煎取1斗,待冷,入新瓷瓶中,后下2物,攪200-300轉(zhuǎn)令勻,先以油單1重復(fù)上,加紙7重,以繩封之,每日去紙1重,7日開之,藥成,氣香味美,格韻絕高。
【功能主治】解煩渴,益氣,消痰。祛暑,去熱生涼,百病不作。主
【用法用量】夏月飲之。
【注意】上燥下寒者乃宜。
【摘錄】《本草圖經(jīng)》引《續(xù)傳信方》(見《證類本草》卷十二)
以上就是對于桂漿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shí)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fēng)。
桂姜湯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桂姜湯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桂姜湯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肉桂5分,炮姜5分,甘草5分。
【制法】上藥各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喉痛頃刻而起,前無毫恙者,此虛寒陰火之癥;并治喉痹一切危急之癥。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仙拈集》引作“姜桂湯”。
【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
【處方】吳茱萸10兩(半酒半醋浸1宿,焙干),川白姜(生)半兩,辣桂半兩,良姜3錢,畢澄茄3錢,茴香(炒)3錢,縮砂仁3錢,益智仁3錢,木香3錢,茯苓3錢,甘草(炙)3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無陽臍冷疝氣,兼治濕證。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煎,調(diào)蘇合香丸,食前服。
【摘錄】《直指》卷十八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桂姜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shí)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桂香丸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炮)白茯苓各30克 桂心 白姜(炮)木香(炮)各15克 丁香7.5克
【制法】上藥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臟腑虛弱,風(fēng)寒濕邪入侵,大便滑泄不禁。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米湯送下50丸。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處方】肉桂(不見火)30克 麝香(別研)3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飯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過食雜果,腹脹氣急。
【用法用量】大人15丸,小兒7丸,不拘時候,熟水送下。未痊再服。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肉桂(不見火)1兩,麝香(別研)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過食雜果,腹脹氣急。不時瀉利,腹中若有傀儡也。積聚、癥瘕、痃癖。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5丸,小兒每服7丸,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引《濟(jì)生》
【處方】當(dāng)歸須、川芎、赤芍藥、牡丹皮、南木香、細(xì)辛、辣桂(并曬干)、玄胡索(略炒)、乳香、沒藥各等分。
【制法】上煮米醋,將乳香、沒藥為膏,余藥末之,揉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月事不調(diào),心腹刺痛,寒熱間作。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續(xù)斷煎湯送下;有熱,多加生槐花煎湯送下。
【摘錄】《直指》卷二十六
【處方】桂心、干姜、茯苓、檳榔、甘草(炮)、人參、細(xì)辛、訶子(炮,去核)、枳殼(麩炒,去瓤)、白芍、白術(sh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膈、食膈、憂膈、冷膈、熱膈,痞塞不通,宿食不消,或霍亂,或心痛,或嘔物,或泄瀉,腹脅氣脹,吞酸少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嚼破,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四引《衛(wèi)生家寶方》
通過上文對桂香丸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shí)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dú)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xué)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桂香湯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當(dāng)歸、川芎、桂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5錢,水、酒同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七
【處方】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木香1兩,柴胡(去苗)1兩,芎藭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干姜(炮)3分,吳茱萸(湯浸,焙干,炒)3分,常山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尸注發(fā)歇無時,心腹切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
對于桂香湯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yán)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說起白桂,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yàn)樗墒蔷哂泻芎玫闹委熂膊⌒Ч?。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白桂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白桂的功效。
【別名】三股筋、滇新樟
【來源】樟科 白桂 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 Liou,以 樹皮、葉 入藥。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澀、辛,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主治感冒,月經(jīng)不調(diào),寒性胃痛,腹脹,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半身不遂,骨折,濕疹疥瘡。
【用法用量】樹皮0.3~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葉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白桂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桂膏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shí)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桂膏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桂膏的相關(guān)知識吧。
【處方】桂心半兩,細(xì)辛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兩,皂莢1分。
【制法】上為末,以青羊脂和成膏。
【功能主治】鼻塞,恒有清涕。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塞鼻桂膏”。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以魚膏和。
【功能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塞耳桂膏”。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通過上面對桂膏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大家知道清香桂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清香桂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清香桂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diào)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胃友、野櫻桃、野扇花、大風(fēng)消、萬年青、桂花矮陀陀
【來源】黃楊科野扇花屬植物 清香桂 Sarcococca ruscifolia Stapf,以 根 及 果實(shí) 入藥。春秋采根;夏秋采果,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根:理氣止痛,祛風(fēng)活絡(luò)。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潰瘍,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果3~5錢;根研粉,每服5分。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清香桂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diào)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桂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肉桂子(《百草鏡》),桂子(《中藥志》),桂丁香(《上海飲片炮制規(guī)范》)。
【來源】為樟科植物 肉桂 的 幼嫩果實(shí) 。10~11月采摘未成熟的果枝,除去枝條,曬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干燥幼嫩的果實(shí),包藏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全體呈倒圓錐形。外層的花被呈杯狀,長6~11毫米,頂端膨大,邊緣6淺裂,表面暗棕色,有皺紋,基部有時帶有果柄。剝?nèi)ニ掭嗪罂梢娢闯墒斓墓麑?shí),呈扁圓形,直徑3~4毫米,厚約2毫米,黃棕色,有光澤。上面正中有一微凸的花柱殘基,下面有放射狀皺紋,中央有凸起的子房柄。質(zhì)松軟,易壓碎。氣芳香,味微甜。以肉厚、香濃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生物堿0.07%,皂甙2.06%,鞣質(zhì)2.51%及揮發(fā)油。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中藥志》:"溫中散寒,治胃脘寒庸嘔噦。"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研末。
【注意】《中藥志》:"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治心痛,辟寒邪胃痛:桂丁研細(xì),酒下三錢。(《百草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rèn)識桂丁,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桂丁這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