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健脾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惫沤竦娜藗儗︷B(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中健脾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和中健脾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健脾丸去人參、山楂、麥芽,加木香、檳榔、厚樸、半夏、甘草。
【制法】神曲糊為丸。
【功能主治】胃虛饑不欲食。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茅山蒼術(去須,以米泔水浸1宿,洗去泥,曬干,以鹽水炒,凈)2兩,揀參1兩(另研),白茯苓2兩(入陳皮、甘草汁內煮。用甘草切片7錢浸汁1碗,用陳皮1兩4錢浸汁2碗),蓮肉(以溫水泡,去皮心)2兩,真川黃連(去蘆,以生姜自然汁制炒)2兩,山藥1兩,白術2兩5錢(陳壁土炒),茯神1兩,山楂肉2兩(酒浸,蒸熟),白芍藥(酒浸1宿,炒)1兩,當歸身(酒洗,蒸熟)1兩,陳皮(略去白,用2年陳者)1兩。
【制法】上為細末,將5-6年陳倉米1合聽用,荷葉9張(洗凈,切碎),用水6碗,煎濃汁2大碗,將前陳倉米以水淘凈,用荷葉汁浸至1宿,次早連汁磨成漿水,調勻,打成稠糊,將藥入石臼內,細細加糊搗極勻,取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小兒食積。
【用法用量】每服2錢,中午生姜湯送下,或早、晚清米湯或白滾湯送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和中健脾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和中健脾丸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相關閱讀
寬中健脾丸在中醫(yī)學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的一些醫(yī)學研究上認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識下寬中健脾丸這種方劑吧。
【處方】白術180克 人參 黃耆 蒼術 茯苓 五加皮各60克 黃連(茱萸水炒)白芍 澤瀉各75克 陳皮(鹽水炒)半夏 香附 薏苡仁 山楂各90克 草豆蔻 蘇子 蘿卜子各45克 沉香18克 大瓜蔞2個(每個鏤1孔,用川椒末9克 多年糞礞末6克,裝入瓜蔞內,紙糊瓜口、鹽泥固濟、曬干煅紅為度,去泥與黑皮)
【制法】上藥同為細末,用荷葉、大腹皮煎湯,煮黃米糊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順氣寬中。治單腹脹,及脾虛腫滿,膈中閉塞,胃口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湯下。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寬中健脾丸這種中藥方劑的一些介紹,現(xiàn)在人們對養(yǎng)生都已經(jīng)重視起來,特別是各大電視上都會報道一些有關養(yǎng)生的方法,從飲食方面到運動方面等。大家也可以多學習一些這樣的方法,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好的調養(yǎng)。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和中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白術72克 厚樸60克 陳皮48克 半夏(泡)30克 檳榔15克 枳實15克 甘草12克 木香6克
【制法】上藥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治下痢,泄瀉,氣滯濕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水送下,空腹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白術(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麥芽(炒)山楂(炒)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制法】荷葉1葉,煎水迭為丸。
【功能主治】治鼓脹,痞積。
【用法用量】每日上午、下午開水送服6克。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厚樸1兩(炒),白芍1兩(酒炒),蒼術1兩(土炒),廣木香3錢,陳皮1兩,砂仁3錢(去殼),青皮5錢,真神曲1兩(炒),甘草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傷脾胃,有似疳痞之癥,腹痛嘔吐泄瀉,或吐蟲食,或受冷氣冷物。
【用法用量】每服1丸,淡姜湯化下。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良姜4兩,烏梅肉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蒼術1兩,干姜半兩,神曲半兩,小麥蘗半兩,茴香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寒氣積聚,飲食減少,肢體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1粒,以米湯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
【處方】臺白術2兩,云茯苓2兩,生甘草5錢,奎白芍2兩,制首烏2兩,銀柴胡2兩,知母2兩,淮山藥2兩,地骨皮2兩,使君子2兩,生香附2兩,木香1兩5錢,川樸2兩,陳廣皮2兩,油青皮2兩,南楂肉2兩,花粉2兩,枳實2兩,萊菔子2兩,縮砂仁1兩5錢,淡黃芩4兩,柴胡4兩5錢,木通2兩,車前子2兩,臺烏藥2兩,澤瀉2兩。
【制法】上藥各炒,共為細末,用瓷瓶收貯,每于用時即將飴糖打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理氣,消痰祛濕。主
【用法用量】老年及小兒服1丸,多則2丸,飯后服。
【摘錄】《青囊秘傳》
【處方】雞腿白術(去蘆)4兩,山楂2兩,白芍藥(炒)1兩,黃連(姜汁炒)5錢,陳皮(淡鹽湯煮干)1兩,山藥2兩,香附子5錢。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飯后白滾水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處方】藿香葉1兩,人參1兩,陳皮1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白術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2兩(湯洗,生姜汁浸),巴豆2錢半(與陳皮同炒焦,不用巴豆)。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順氣,升降陰陽,消痰止嘔,長肌退困,美進飲食。主脾胃怯弱,陰陽不和,三焦氣澀,心腹痞悶,嘔逆痰甚,頭目不清,困倦少力,飲食減少,肌體瘦瘁,肢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人參1錢,干生姜1錢,橘紅1錢,干木瓜2錢,炙甘草3錢。
【制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補胃進食,理氣消痰。去濕滯,厚腸胃,調和脾胃,補益中氣。主脾虛胃弱,納少脘痞,干嘔吞酸,或腫滿。服寒藥脾胃虛弱。久病虛弱,厭厭不能食。鼓證腫滿初起,或因郁而成者。胃弱痞積,脾胃病納少化遲。
【用法用量】《醫(yī)學六要》有白術。
【各家論述】《脾胃論注釋》:方中人參補氣,又用橘紅利氣,則補而不滯,利而不耗;重用炙甘草配干生姜,辛甘陽藥有溫脾助運的功用;配木瓜酸以斂陰,有養(yǎng)胃生津的效力。蒸餅為丸,有養(yǎng)脾胃消食化滯的作用。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干姜2錢,干生木瓜3錢,炙甘草2錢,陳皮4錢,人參2錢,白術3錢,益智仁2錢。
【制法】上為末,用湯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胃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東垣試效方》卷一
【處方】青皮3兩,蒼術2兩5錢(米泔水炒),山楂(凈肉)2兩,枳實2兩(麩炒),香附米2兩(炒),陳皮2兩,神曲2兩(炒),厚樸2兩(姜炒),甘草4兩(生)。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胸膈飽悶。
【用法用量】大人2錢重1丸,小人1錢或5分重1丸。寒則生姜湯化下;火則燈心湯化下;常服滾白水化服。
【摘錄】《痘疹一貫》卷六
【處方】牽牛1兩,官桂1分,大黃半兩,紅皮半兩,黃芩半兩,茴香半兩,木香1分,滑石2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寬膈美食,消痰止逆。主一切風壅,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脅痞滿,心腹痛悶,小便赤澀,大便結滯,風氣拂郁,頭目昏眩,筋脈拘急,肢體疼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湯送下,溫水亦得,1日3次。
【摘錄】《宣明論》卷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3兩,甘草(炙)1兩,木香1兩,茴香子(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沉香半兩(炙),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湯浸炊餅和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寬中脘。主脾胃冷熱氣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湯送下,食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黃連(炒)5錢半,陳皮5錢半,澤瀉2錢,車前子2錢,白茯苓2錢,山藥2錢,白術2錢,木香2錢,石蓮肉2錢,肉豆蔻(面包,火煨)2錢,干姜(炒)2錢,人參2錢。
【制法】共為末,醋糊丸。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
【用法用量】陳米飲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四
【處方】廣皮4兩,白術3兩,肉桂3錢,薏苡仁2兩,川椒3錢,澤瀉1兩,白茯苓2兩,砂仁2兩,車前子1兩,炮姜5錢。
【制法】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和中。主
【摘錄】《慎齋遺書》卷五
【處方】木香1兩,沉香1兩,白豆蔻1兩,砂仁1兩,檳榔1兩,枳實(去瓤)1兩,蓬術(去皮)1兩,當歸(酒浸)1兩,木通(去皮)1兩,黃芩(去腐)1兩,黃連1兩,大黃4兩,郁李仁(去皮)1兩,豬牙皂角半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氣,益腎水,消腸胃中積滯,調三焦氣,開胸膈痞滿,潤大便,清小便,進美飲食。主心腹悶痛,筋脈拘急,肢體悶倦。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茶清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八
【處方】白術5錢,白芍藥3錢,縮砂仁3錢,半夏3錢,桃仁2錢,黃連2錢,神曲2錢,橘皮2錢,當歸3錢,僵蠶1錢,人參1錢,甘草(炙)1錢。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杏苑》卷六
【處方】蒼術(米泔浸,炒)4兩,橘紅(姜汁拌,曬)4兩,黃芩4兩(酒炒),半夏(姜礬制)3兩,香附3兩(醋炒)。
【制法】上為末,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濕痰癥。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陳皮1兩5錢,厚樸1兩5錢,枳殼1兩5錢,麥芽1兩5錢,山楂肉1兩5錢,白茯苓1兩,白術1兩,神曲3兩。
【制法】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后,傷食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滾白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六
【處方】當歸(酒洗)1兩,桃仁(去皮)1兩,香附(童便炒)1兩,莪術(醋炒)5錢,三棱(醋炒)5錢,赤芍藥5錢,沉香末5錢,檳榔5錢,降香末5錢,乳香5錢,沒藥5錢,甘草5錢,麝香(火酒浸化)5錢,木香4錢,地鱉蟲4錢,烏藥2錢,枳殼2錢,延胡索6錢,蘇木6錢,姜黃6錢,炙鱉甲8分,牡丹皮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損傷后瘀血壅滯不散,腫痛青紫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腹陳酒送下。
【摘錄】《少林寺傷科秘方》
看完了本文對和中丸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用過或者聽說過藿香和中丸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藿香和中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藿香葉1兩,丁香半兩,人參1兩半,白術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生姜制作曲)2兩,陳皮1兩(不去白),巴豆(去皮)2錢半(與陳皮同炒令巴豆黑色,揀去巴豆不用,只用陳皮)。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痰食不消,胸膈痞悶,頭目昏痛,嘔吐酸水,或心腹?jié)M痛,怠墮嗜臥,痃癖氣塊。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對于藿香和中丸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和中益氣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藥材,是藥食同源的純天然配方,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處方】人參2兩,白術4兩,茯苓1兩,廣橘紅1兩2錢5分,澤瀉1兩,丹皮7錢5分,沉香7錢5分,川椒5錢,肉桂5錢,桑皮1兩,蘇子1兩,附子2錢5分。
【制法】水疊丸。
【功能主治】培補三焦不足之正氣,疏泄腸胃有余之濁氣,溫養(yǎng)在下之真火,消散凝結之至陰。主喘嗽,腫脹。
【用法用量】每服2-3錢,早空心滾湯吞服。
【摘錄】《活人方》卷二
【處方】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1兩,茴香(微炒香)1兩,京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白豆蔻仁1兩,人參(去蘆頭)1兩,縮砂仁2兩,青皮(去白)4兩,陳皮(去白)4兩。
【制法】上為細末,白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益氣,進美飲食。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嘔吐減食,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墮,面色萎黃,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久寒,不受峻補;又療心胸愊愊如滿,五飲停滯不散,或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食后溫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和中益氣丸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家傳和中丸的作用是比較強大的,它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比較廣泛,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它的治療效果,也要知道家傳和中丸使用的用法用量等,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處方】人參2錢,炙甘草2錢,當歸2錢,川芎2錢,車前子2錢,豬苓2錢,澤瀉2錢,神曲2錢,麥芽(俱炒)2錢,訶子肉(面裹煨)2錢,石蓮肉2錢,白術3錢,白茯苓3錢,陳皮3錢,白芍3錢,黃連(炒)3錢,木香2錢,干姜(炒)2錢,肉豆蔻(面裹煨)2錢。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休息痢,及疳痢。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育嬰秘訣》卷三
以上就是家傳和中丸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說到沉香和中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別名】沉香中和丸
【處方】沉香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面裹,煨熟)半兩,半夏(湯洗7次,生姜制)半兩,人參半兩,吳茱萸(湯洗,焙干)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水銀半兩,硫黃半兩(二味研,結砂子)。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痰飲氣痞,嘔吐涎沫,粥藥難停。
【用法用量】沉香中和丸(《普濟方》卷一六四)。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處方】陳皮(去白)半兩,青皮半兩,黃芩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青礞石(消煅)半兩,大黃1兩1分,沉香2錢,滑石2兩,黑牽牛末2兩2錢。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氣壅盛,中脘氣滯,胸膈煩滿,頭目不清,痰涎不利,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50丸,臨臥以茶清送下。
【摘錄】《袖珍》卷一
通過文章我們對沉香和中丸有了個全面的了解,知道它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服用沉香和中丸時一定要經(jīng)過中醫(yī)師的指導,無論它有無副作用我們都不應該胡亂服用。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和中理脾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和中理脾丸的知識吧!
【處方】香附(炙)32兩,茯苓32兩,蒼術(炒)32兩,厚樸(炙)32兩,南山楂32兩,神曲(炒)32兩,麥芽(炒)32兩,萊菔子(炒)32兩,藿香32兩,白豆蔻8兩,白術(炒)48兩,砂仁16兩,橘皮64兩,木香8兩,甘草8兩,法半夏16兩,黨參(去蘆)16兩,枳殼32兩。
【制法】上為細粉,過羅,煉蜜為丸,重3錢。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益氣和中。主脾胃不和,飲食難消,倒飽嘈雜,嘔吐惡心。
【用法用量】方中白豆蔻《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作“紫豆蔻”。
【注意】忌食生冷及油面厚味。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和中理脾丸結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和中理脾丸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健脾丸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該都知道健脾丸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健脾丸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黨參200g 白術(炒)300g 陳皮200g 枳實(炒)200g 山楂(炒)150g 麥芽(炒)200g
【性狀】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微苦。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6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規(guī)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白術(炒)75克 木香(另研)黃連(酒炒)甘草各22克 白茯苓(去皮)60克 人參45克 神曲(炒)陳皮 砂仁 麥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藥 肉豆蔻(面裹煨熟,紙包,捶去油)各30克
【制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瀉熱導滯。治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脘腹痞脹,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濡弱。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下,一日二次。
【備注】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補益脾胃,山藥補中健脾;神曲、麥芽、山檀消食化滯;木香、砂仁、陳皮行氣寬中;肉豆蔻溫中澀腸;黃連清熱燥濕,諸藥相配,補消兼施,并有清化濕熱之效。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人參 白術(土炒)陳皮 麥芽(炒)各60克 山楂(去核)45克 枳實9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神曲糊丸。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次10克,米飲送下,一日二至三次。
【備注】脾虛氣弱,不能運化,故用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飲食不消,須助共消化,故用山植消肉食,麥芽消谷食,枳實消積化痞。補消合用,飲食既消,而又不致傷氣。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白術(土炒)4兩,扁豆(炒)4兩,蓮肉(去心)4兩,茯苓4兩,薏苡仁(炒)4兩,麥芽4兩,山藥4兩,五谷蟲2兩,白芍(酒炒)2兩,遠志(去心)2兩,山楂2兩,神曲2兩,陳皮2兩,澤瀉2兩,甘草1兩6錢,砂仁6錢,桔梗1兩2錢。
【制法】荷葉煎水,老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積。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2錢,食遠白湯服。
【摘錄】《慈幼新書》卷十
【處方】白術1兩(土炒),茯苓1兩,人參3錢,木香3錢,神曲5錢,山藥5錢,米仁5錢,楂肉1兩,廣皮5錢,扁豆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健脾散”。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處方】人參2兩,白術4兩,茯苓2兩,山藥2兩,扁豆2兩,蒼術2兩,芍藥2兩,陳皮2兩,甘草5錢,砂仁5錢,木香5錢,黃連1兩,楂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虛身熱。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健脾散”。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處方】胃苓丸加山藥2錢,蓮肉2錢,木香8分,砂仁8分,白術1錢半,當歸1錢,麥芽(炒)1錢,神曲(炒)1錢。
【制法】棗肉為丸。
【功能主治】養(yǎng)脾進食,調理胃氣,和養(yǎng)榮衛(wèi)。主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育嬰家秘》卷三
【處方】厚樸1斤(去皮,切),棗2升(去核,切),生姜1斤(去皮,切)。
【制法】上藥先入鍋內,猛火炒勻,攪候紫焦傾出,為祖末;每末1斤,入良姜4兩,干姜4兩(炮裂),神曲4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同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暖胃溫脾,增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jīng)效濟世方》
【處方】白術5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3兩,半夏(姜制)3兩,陳皮2兩,神曲2兩,山楂肉2兩,當歸(酒洗)2兩,川芎2兩。
【制法】上為末,煮荷葉湯,作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胃,進飲食,消化水谷。主噯氣。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湯送下。
【摘錄】《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
【處方】人參2錢(烘),甜白術1兩(土炒),云苓1兩,五谷蟲5錢(炒),雞肫皮5錢(炒黃),陳皮3錢(炒),須黃連2錢(酒炒),炙甘草2錢,炒麥芽5錢,焦山楂5錢,神曲5錢(炒黑),蝦蟆皮3張(炙)。
【制法】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桂圓大;貧人無力用參,以黨參8兩熬膏為丸。
【功能主治】健脾長肌,調補精神。主小兒脾虛腹大,四肢消瘦,一切傷脾疳證。
【用法用量】每服1丸,或早或晚開水化服。
【摘錄】《慈航集》卷下
【處方】白術、建蓮肉、山藥、白茯苓、山楂肉、麥芽、白茯苓、神曲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健脾。主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滾水送下。
【摘錄】《良朋匯集》卷五
【處方】枳實1兩(麩炒),白術3兩(麩炒),陳皮2兩,神曲1兩(炒),木香5錢,半夏(姜制)1兩,黃連(炒)1兩,黃芩(炒)1兩,厚樸(姜制)1兩,當歸(酒洗)1兩,香附子(去毛)1兩,大麥芽(炒)1兩,白芍(酒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5錢。
【制法】上為細末,用荷葉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食后白米湯送下。
【摘錄】《魯府禁方》卷一
【處方】白術(微炒)5兩,陳皮(洗凈,存白)3兩,半夏(泡7次,姜汁拌炒)3兩,神曲(炒)2兩,山楂(去子,蒸,曬)2兩,歸身(酒洗)2兩,白芍藥(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川芎(小者佳)1兩半,黃連(姜汁炒)1兩半,香附(童便浸)1兩,枳實(面炒)1兩,炙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荷葉包老米飯,慢火上蒸飯為丸,如小赤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食后滾白水送下。
【摘錄】《扶壽精方》
【別名】大健脾丸
【處方】白術(白者)2兩半(炒),木香(另研)7錢半,黃連(酒炒)7錢半,甘草7錢半,白茯苓(去皮)2兩,人參1兩5錢,神曲(炒)1兩,陳皮1兩,砂仁1兩,麥芽(炒,取面)1兩,山楂(取肉)1兩,山藥1兩,肉豆蔻(面裹煨熟,紙包捶去油)1兩。
【制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飲食勞倦。食積。
【用法用量】大健脾丸(《不居集》下集卷九)。
【摘錄】《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人參(少者,以山藥2兩炒黃代之)1兩,黃耆(蜜炒)1兩,白術1兩,當歸1兩,茯苓1兩,神曲(炒)5錢,山楂肉5錢,白芍(酒炒)5錢,地骨皮5錢,白扁豆(炒,去皮)1兩,橘紅5錢,陳皮5錢,川黃連(炒)4錢,百合8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麻后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健脾散”。
【摘錄】《會約》卷二十
【處方】白術4兩(土炒),山楂肉2兩,麥芽粉1兩,砂仁1兩,白芍2兩(酒炒),黃連7錢(酒炒黃色),陳皮1兩,蓮肉2兩(去心),甘草3錢,枳實1兩(麥麩炒),山藥2兩,木香2錢,薏苡2兩(炒)
【制法】上為末,老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健脾。主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處方】半夏曲1兩(炒),白術2兩(土炒),枳實1兩(麥麩炒),陳皮8錢,神曲7錢(炒),麥芽粉7錢(炒),卜子7錢(炒),砂仁3錢,白茯苓8錢,厚樸7錢(姜汁炒),木香3錢,白扁豆8錢(炒),白芍8錢(酒炒),山藥1兩(炒),甘草5錢,黃連7錢(姜汁炒),人參5錢,香附7錢(醋炒),山楂7錢,藿香7錢,滑石1兩5錢(如不善飛,六一散代之)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飲食多進,生肌長肉。主小兒糞后紅。
【用法用量】每服1-2丸,不拘時候。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處方】橘皮48兩,山藥48兩,白術(炒)72兩,黃耆24兩,厚樸(炙)24兩,甘草24兩,蒼術(炒)24兩,澤瀉24兩,豬苓24兩,扁豆(炒)24兩,桔梗24兩,白芍24兩,芡實(炒)24兩,茯苓24兩,苡米(炒)24兩,蓮子肉24兩。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冷汗水為小丸。
【功能主治】理氣健脾,和胃祛濕。主飲食不節(jié),停食傷脾,食物不化,體倦神疲。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人參4兩,白術4兩,枳實3兩,山楂1兩5錢,麥芽1兩,陳皮1兩。
【制法】神曲糊為丸。
【功能主治】食后不便轉化,因而食少。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醫(y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健脾丸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藥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物對疾病治療上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所以在藥物選擇之前,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練中丸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桂心丸
【處方】大黃1斤,樸消10兩(煉),芍藥8兩,桂心4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癖。虛熱,兩脅下癖痛,惡不能食,四肢酸弱,口干,唾涕稠粘,眼澀,頭時時痛,并氣沖背膊虛腫,大小便澀,小腹痛,熱沖,頭發(fā)落,耳鳴,彌至健忘。
【用法用量】桂心丸(《圣惠》卷四十九)。
【注意】忌食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二引《必效方》
【處方】大黃8兩,葶藶4兩,杏仁4兩,芒消4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宿食不消,大便難。
【用法用量】食后每服7丸,1日2次,稍加。
【摘錄】《千金》卷十五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也已經(jīng)了解了練中丸的組成藥材等,也證明了這款方劑的純天然無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守中丸。
【別名】五芝地仙金髓丸(《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300克 麥門冬(去心,焙)90克 白術 人參 甘菊花(擇去梗)山芋 枸杞子各60克 生地黃10千克(絞取汁)
【制法】上八味,先將生地黃汁置于銀器內,入酥90克、白蜜90克同煎,掠去汁上金花令盡,煎至3升左右,再將余七味搗羅為末,入地黃汁中拌炒,至干為度,入白蜜同搗,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頭旋腦轉,目系急,忽然倒仆。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或食后用清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文章介紹的守中丸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守中丸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