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和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毕嘈抨P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藿香和中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用過或者聽說過藿香和中丸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藿香和中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藿香葉1兩,丁香半兩,人參1兩半,白術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生姜制作曲)2兩,陳皮1兩(不去白),巴豆(去皮)2錢半(與陳皮同炒令巴豆黑色,揀去巴豆不用,只用陳皮)。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痰食不消,胸膈痞悶,頭目昏痛,嘔吐酸水,或心腹?jié)M痛,怠墮嗜臥,痃癖氣塊。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對于藿香和中丸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Ys630.com相關知識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和中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白術72克 厚樸60克 陳皮48克 半夏(泡)30克 檳榔15克 枳實15克 甘草12克 木香6克
【制法】上藥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治下痢,泄瀉,氣滯濕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水送下,空腹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白術(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麥芽(炒)山楂(炒)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制法】荷葉1葉,煎水迭為丸。
【功能主治】治鼓脹,痞積。
【用法用量】每日上午、下午開水送服6克。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厚樸1兩(炒),白芍1兩(酒炒),蒼術1兩(土炒),廣木香3錢,陳皮1兩,砂仁3錢(去殼),青皮5錢,真神曲1兩(炒),甘草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傷脾胃,有似疳痞之癥,腹痛嘔吐泄瀉,或吐蟲食,或受冷氣冷物。
【用法用量】每服1丸,淡姜湯化下。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良姜4兩,烏梅肉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蒼術1兩,干姜半兩,神曲半兩,小麥蘗半兩,茴香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寒氣積聚,飲食減少,肢體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1粒,以米湯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
【處方】臺白術2兩,云茯苓2兩,生甘草5錢,奎白芍2兩,制首烏2兩,銀柴胡2兩,知母2兩,淮山藥2兩,地骨皮2兩,使君子2兩,生香附2兩,木香1兩5錢,川樸2兩,陳廣皮2兩,油青皮2兩,南楂肉2兩,花粉2兩,枳實2兩,萊菔子2兩,縮砂仁1兩5錢,淡黃芩4兩,柴胡4兩5錢,木通2兩,車前子2兩,臺烏藥2兩,澤瀉2兩。
【制法】上藥各炒,共為細末,用瓷瓶收貯,每于用時即將飴糖打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理氣,消痰祛濕。主
【用法用量】老年及小兒服1丸,多則2丸,飯后服。
【摘錄】《青囊秘傳》
【處方】雞腿白術(去蘆)4兩,山楂2兩,白芍藥(炒)1兩,黃連(姜汁炒)5錢,陳皮(淡鹽湯煮干)1兩,山藥2兩,香附子5錢。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飯后白滾水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處方】藿香葉1兩,人參1兩,陳皮1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白術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2兩(湯洗,生姜汁浸),巴豆2錢半(與陳皮同炒焦,不用巴豆)。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順氣,升降陰陽,消痰止嘔,長肌退困,美進飲食。主脾胃怯弱,陰陽不和,三焦氣澀,心腹痞悶,嘔逆痰甚,頭目不清,困倦少力,飲食減少,肌體瘦瘁,肢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人參1錢,干生姜1錢,橘紅1錢,干木瓜2錢,炙甘草3錢。
【制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補胃進食,理氣消痰。去濕滯,厚腸胃,調和脾胃,補益中氣。主脾虛胃弱,納少脘痞,干嘔吞酸,或腫滿。服寒藥脾胃虛弱。久病虛弱,厭厭不能食。鼓證腫滿初起,或因郁而成者。胃弱痞積,脾胃病納少化遲。
【用法用量】《醫(yī)學六要》有白術。
【各家論述】《脾胃論注釋》:方中人參補氣,又用橘紅利氣,則補而不滯,利而不耗;重用炙甘草配干生姜,辛甘陽藥有溫脾助運的功用;配木瓜酸以斂陰,有養(yǎng)胃生津的效力。蒸餅為丸,有養(yǎng)脾胃消食化滯的作用。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干姜2錢,干生木瓜3錢,炙甘草2錢,陳皮4錢,人參2錢,白術3錢,益智仁2錢。
【制法】上為末,用湯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胃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東垣試效方》卷一
【處方】青皮3兩,蒼術2兩5錢(米泔水炒),山楂(凈肉)2兩,枳實2兩(麩炒),香附米2兩(炒),陳皮2兩,神曲2兩(炒),厚樸2兩(姜炒),甘草4兩(生)。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胸膈飽悶。
【用法用量】大人2錢重1丸,小人1錢或5分重1丸。寒則生姜湯化下;火則燈心湯化下;常服滾白水化服。
【摘錄】《痘疹一貫》卷六
【處方】牽牛1兩,官桂1分,大黃半兩,紅皮半兩,黃芩半兩,茴香半兩,木香1分,滑石2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寬膈美食,消痰止逆。主一切風壅,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脅痞滿,心腹痛悶,小便赤澀,大便結滯,風氣拂郁,頭目昏眩,筋脈拘急,肢體疼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湯送下,溫水亦得,1日3次。
【摘錄】《宣明論》卷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3兩,甘草(炙)1兩,木香1兩,茴香子(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沉香半兩(炙),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湯浸炊餅和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寬中脘。主脾胃冷熱氣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湯送下,食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黃連(炒)5錢半,陳皮5錢半,澤瀉2錢,車前子2錢,白茯苓2錢,山藥2錢,白術2錢,木香2錢,石蓮肉2錢,肉豆蔻(面包,火煨)2錢,干姜(炒)2錢,人參2錢。
【制法】共為末,醋糊丸。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
【用法用量】陳米飲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四
【處方】廣皮4兩,白術3兩,肉桂3錢,薏苡仁2兩,川椒3錢,澤瀉1兩,白茯苓2兩,砂仁2兩,車前子1兩,炮姜5錢。
【制法】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和中。主
【摘錄】《慎齋遺書》卷五
【處方】木香1兩,沉香1兩,白豆蔻1兩,砂仁1兩,檳榔1兩,枳實(去瓤)1兩,蓬術(去皮)1兩,當歸(酒浸)1兩,木通(去皮)1兩,黃芩(去腐)1兩,黃連1兩,大黃4兩,郁李仁(去皮)1兩,豬牙皂角半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氣,益腎水,消腸胃中積滯,調三焦氣,開胸膈痞滿,潤大便,清小便,進美飲食。主心腹悶痛,筋脈拘急,肢體悶倦。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茶清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八
【處方】白術5錢,白芍藥3錢,縮砂仁3錢,半夏3錢,桃仁2錢,黃連2錢,神曲2錢,橘皮2錢,當歸3錢,僵蠶1錢,人參1錢,甘草(炙)1錢。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杏苑》卷六
【處方】蒼術(米泔浸,炒)4兩,橘紅(姜汁拌,曬)4兩,黃芩4兩(酒炒),半夏(姜礬制)3兩,香附3兩(醋炒)。
【制法】上為末,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濕痰癥。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陳皮1兩5錢,厚樸1兩5錢,枳殼1兩5錢,麥芽1兩5錢,山楂肉1兩5錢,白茯苓1兩,白術1兩,神曲3兩。
【制法】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后,傷食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滾白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六
【處方】當歸(酒洗)1兩,桃仁(去皮)1兩,香附(童便炒)1兩,莪術(醋炒)5錢,三棱(醋炒)5錢,赤芍藥5錢,沉香末5錢,檳榔5錢,降香末5錢,乳香5錢,沒藥5錢,甘草5錢,麝香(火酒浸化)5錢,木香4錢,地鱉蟲4錢,烏藥2錢,枳殼2錢,延胡索6錢,蘇木6錢,姜黃6錢,炙鱉甲8分,牡丹皮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損傷后瘀血壅滯不散,腫痛青紫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腹陳酒送下。
【摘錄】《少林寺傷科秘方》
看完了本文對和中丸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藿香半夏丸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點滴滴健康知識會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處方】藿香葉8克 半夏150克(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15克
【制法】上藥三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胸膈有痰,脾胃積冷,噫醋吞酸,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不拘時候,溫生姜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藿香1錢,半夏2錢,紅豆1錢,干生姜半錢,訶子皮2錢,烏梅肉2錢,干姜1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長夏濕熱胃困。長夏5-6月,濕熱蒸炊,人多困倦,胸滿短氣,支節(jié)疼痛,氣高而喘,煩熱,大便或泄而黃,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悶不欲食,或氣短不能言,小便多而黃。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溫水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四
【處方】藿香葉半兩,半夏1兩(搗碎,炒),丁香皮(舶上者)半兩,丁香半兩,水銀沙子1分(研)。
【制法】上為末,同水銀研勻,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生姜人參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上面已經(jīng)詳細為大家推薦了藿香半夏丸,大家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應該照顧老人和小孩的身體需要。
導讀: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藿香正氣丸是一種中藥藥丸,也是家庭必備藥品。那么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
藿香正氣系列以藿香為主藥,其功效能正不正之氣。所謂不正之氣,是指脾胃功能紊亂,發(fā)生嘔吐腹瀉。由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炙甘草組成。具有解表和中,理氣化濕的作用。藿香正氣系列有水、口服液、丸等多種劑型。
藿香正氣丸來源于《和劑局方》,原為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在服用時要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后才能服用。為了解決服用不便的缺陷,后來的醫(yī)學者將藿香正氣散制成了丸劑,有蜜丸、水丸兩種,稱為藿香正氣丸,取代了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丸主要成分有蒼術、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紅、桔梗、生姜、大棗、輔料為蜂蜜。
方中藿香發(fā)表解暑,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為主藥。紫蘇葉、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濕,為輔藥。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行氣寬中;陳皮、半夏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補脾益氣,利濕和中,共為佐藥。生姜、大棗既能調和營衛(wèi),又能調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藥性,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濕和中之功。
主治暑濕感冒,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困重,嘔吐惡心,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瀉泄,便下清稀,腸鳴腹痛,濕滯中阻,胃呆不饑,口中黏膩,舌苔白膩,脈象濡緩者。西醫(yī)診為胃腸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及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等均可用此藥。
目前藥品市場中,存在的藿香正氣類藥物有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片等不同劑型。那么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有什么區(qū)別?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一起來看看。
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類似的藥品名稱,甚至兩種藥品可能連主要成分、主治功能都一樣,但是還是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不是體現(xiàn)在表面,而要從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如下:
藿香正氣丸:特點是藥效持久,但吸收較慢,服藥量相對較大,多用于成人。
藿香正氣水:有效成分含量高,療效高,服藥劑量相對較小,發(fā)揮作用迅速。
藿香正氣水為深棕色的澄清液體(久貯略有渾濁);味辛、苦,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用藿香正氣水外涂于皮損處,每日3~5次,連用3~5日。對濕疹性皮炎、嬰兒濕疹、陰囊濕疹、帶狀皰疹、腳氣也有效的。
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正有以上的區(qū)別,患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或者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以上就是一些藿香正氣丸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藿香正氣丸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和中益氣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藥材,是藥食同源的純天然配方,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處方】人參2兩,白術4兩,茯苓1兩,廣橘紅1兩2錢5分,澤瀉1兩,丹皮7錢5分,沉香7錢5分,川椒5錢,肉桂5錢,桑皮1兩,蘇子1兩,附子2錢5分。
【制法】水疊丸。
【功能主治】培補三焦不足之正氣,疏泄腸胃有余之濁氣,溫養(yǎng)在下之真火,消散凝結之至陰。主喘嗽,腫脹。
【用法用量】每服2-3錢,早空心滾湯吞服。
【摘錄】《活人方》卷二
【處方】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1兩,茴香(微炒香)1兩,京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白豆蔻仁1兩,人參(去蘆頭)1兩,縮砂仁2兩,青皮(去白)4兩,陳皮(去白)4兩。
【制法】上為細末,白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中益氣,進美飲食。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嘔吐減食,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墮,面色萎黃,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久寒,不受峻補;又療心胸愊愊如滿,五飲停滯不散,或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食后溫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和中益氣丸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和中健脾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健脾丸去人參、山楂、麥芽,加木香、檳榔、厚樸、半夏、甘草。
【制法】神曲糊為丸。
【功能主治】胃虛饑不欲食。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茅山蒼術(去須,以米泔水浸1宿,洗去泥,曬干,以鹽水炒,凈)2兩,揀參1兩(另研),白茯苓2兩(入陳皮、甘草汁內煮。用甘草切片7錢浸汁1碗,用陳皮1兩4錢浸汁2碗),蓮肉(以溫水泡,去皮心)2兩,真川黃連(去蘆,以生姜自然汁制炒)2兩,山藥1兩,白術2兩5錢(陳壁土炒),茯神1兩,山楂肉2兩(酒浸,蒸熟),白芍藥(酒浸1宿,炒)1兩,當歸身(酒洗,蒸熟)1兩,陳皮(略去白,用2年陳者)1兩。
【制法】上為細末,將5-6年陳倉米1合聽用,荷葉9張(洗凈,切碎),用水6碗,煎濃汁2大碗,將前陳倉米以水淘凈,用荷葉汁浸至1宿,次早連汁磨成漿水,調勻,打成稠糊,將藥入石臼內,細細加糊搗極勻,取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小兒食積。
【用法用量】每服2錢,中午生姜湯送下,或早、晚清米湯或白滾湯送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和中健脾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和中健脾丸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