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術(shù)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如何分辯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附術(shù)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附術(shù)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香附子5兩(炒去毛,赤色止),莪術(shù)(醋煮)2兩,甘草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積氣,婦人諸般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入鹽少許,百沸湯空心點服。
【摘錄】《得效》卷四
【處方】附子(炮,去皮)1兩,白術(shù)1兩,杜仲(去皮,銼,炒去絲)半兩。
【功能主治】濕傷腎經(jīng),腰腫冷痛,小便自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方大成》引作“術(shù)附湯”。
【摘錄】《濟生》卷四
看了上面對附術(shù)湯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自身的體質(zhì)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加味術(shù)附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炙)、肉果(煨)、附子(炮)(1方加木香)。
【功能主治】小兒慢驚吐瀉身涼,或因臟寒洞泄。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編》
【處方】白術(shù)(去蘆)1兩,甘草(炒)1兩,附子(炮)1兩半,赤茯苓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中濕,脈沉而微緩,腹(月真)脹,倦怠,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或一身重著,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fēng)頭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7片,大棗2枚煎,日3次。才見身痹又3服,當(dāng)如冒狀,勿怪,蓋術(shù)、附并行皮中逐水氣故爾。
【摘錄】《得效》卷二
【處方】附子1兩,白術(shù)1兩,肉豆蔻1個,木香5錢,甘草5錢。
【功能主治】溫寒燥濕,行氣健脾。主小兒吐瀉后脾虛,變成慢驚,身弓發(fā)直,吐乳貪睡,汗多。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六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其有所了解。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xí)慣可能會導(dǎo)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術(shù)附丸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厚樸(去粗皮,姜制,炙)茯苓(去皮)干姜(洗,炮)白術(shù)(炒)各120克 半夏60克(酒泡七次)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各45克
【制法】前五味,并銼骰子塊,入大青州好棗180克,砂缽內(nèi)水浸沒一指許,煮水盡,取棗子去皮、核,用粗布絞取肉,再入附子、甘草一并焙干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脾胃,消痰飲。治痰飲。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時用白酒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guān)于術(shù)附丸的相關(guān)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醫(yī)學(xué)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果附湯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果附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功能主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者。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1盞,加生姜7片,大棗1個,煎服,不拘時候。
【摘錄】《袖珍》卷一引《濟生》
【處方】附子、草果、良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寒氣心痛。
【用法用量】以酒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六
有關(guān)果附湯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姜附湯。
【處方】附子(炮.三錢) 干姜(炮.五錢)
【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xì)切)一枚。
【炮制】右合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已經(jīng)轉(zhuǎn)下,又曾發(fā)汗,內(nèi)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nèi)諢┰?,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白豆蔻半兩(去殼),附子1個(7錢,炮),縮砂仁3錢,白姜1兩(炮),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脾虛腹脹,嘔吐痰飲,食不進,或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8分,空心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處方】生姜8兩,附子4兩(生用,4破)。
【功能主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亦主卒風(fēng)。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專,乃干姜附子湯之變法。彼取溫中,故用干姜,此取滌痰,故用姜汁,兩不移易之定法。
【摘錄】《千金》卷十八
【處方】干姜3兩,附子3分,甘草1兩。
【功能主治】陰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厥冷,語音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處方】干姜(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酒浸,切,焙)1兩,白術(shù)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失音不語。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
【處方】黑附子(生,去皮臍)。
【功能主治】瘴毒陰候,發(fā)熱或寒,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疼重,舌上苔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逆,或汗出惡風(fēng)。
【用法用量】每個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盞半,入炮黃耆、干姜2錢,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九引《廣南衛(wèi)生方》
【處方】生姜半兩,艾葉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生地黃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脈痔有蟲,時或癢痛,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干姜5錢,熟附子3錢。
【功能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fēng),手足厥冷,或復(fù)煩躁;兼陰癥傷寒,大便利而發(fā)熱;及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zhuǎn)筋,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作2次服。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
【處方】白附子2錢,老生姜2錢(切細(xì))。
【功能主治】痘正出時,調(diào)護不慎而為風(fēng)邪所襲,眼直視,牙關(guān)緊者。
【用法用量】濃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處方】白術(shù)1兩,茯苓5錢,附子1錢,人參5錢,甘草1錢,干姜1錢。
【功能主治】冬月傷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一
【處方】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功能主治】腰臍寒痛,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脈必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處方】白術(shù)(凈炒)3錢,附子(制)3錢,干姜(炒)1錢5分,良姜1錢,炙草1錢。
【功能主治】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
【用法用量】水煎,候溫急服。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三
【別名】參術(shù)姜附湯
【處方】人參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干姜(炮)5錢,白術(shù)5錢。
【功能主治】瘡瘍,真氣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于補托,以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用法用量】參術(shù)姜附湯(《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摘錄】《外科樞要》卷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銼,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煮,掠去沫,焙)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巨陽中風(fēng),項背強,嗇嗇惡寒,汗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大棗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取汗,未汗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有關(guān)姜附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姜附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鹿附湯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yīng)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鹿附湯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鹿茸5錢,附子3錢,草果1錢,菟絲子3錢,茯苓5錢。
【功能主治】寒濕,濕久不治,伏足少陰,舌白身痛,足跗浮腫。
【用法用量】上用水5杯,煮取2杯,1日2次,滓再煮1杯服。
【各家論述】濕伏少陰,故以鹿茸補督脈之陽。督脈根于少陰,所謂八脈麗于肝腎也;督脈總督諸陽,此陽一升,則諸陽聽令。附子補腎中真陽,通行十二經(jīng),佐之以菟絲,憑空行氣而升發(fā)少陰,則身痛可休。獨以一味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以醒脾陽,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達(dá)下焦。以茯苓各談滲,佐附子開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腫可愈矣。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鹿附湯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guān)注一下鹿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