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胃湯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補胃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重的可導(dǎo)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補胃湯。
【別名】補胃煮散
【處方】防風(fēng)2兩,柏子仁2兩,細辛2兩,桂心2兩,橘皮2兩,芎?3兩,吳茱萸3兩,人參3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胃中虛寒,腹痛腸鳴,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無光澤,失眠,惡寒。
【用法用量】補胃煮散(《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黃耆(蜜炒)2錢,人參5分,甘草(炙)2錢,當歸5分,神曲(炒)7分,柴胡3分,升麻2分,蒼術(shù)(米泔浸)1錢,青皮(去瓤)5分,黃柏(酒炒)3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怠于動作,嗜臥無力。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二
【處方】黃耆湯減黃耆、陳皮1半,加酒柏1兩。
【功能主治】養(yǎng)陽。主渾身及手足麻木不仁,兩目緊急羞明,視物無力,久服涼藥過多,目轉(zhuǎn)昏者。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八
【處方】山藥(炒)、扁豆(炒)、甘草(炙)、飴糖。
【功能主治】除中。
【各家論述】胃陰空虛,仲景謂其胃虛本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此即中氣將除之謂。若復(fù)進用苦寒,則胃已虛而成莫治之癥。此方重進山藥、扁豆,能養(yǎng)胃陰;炙草、飴糖能復(fù)脾陽,但用稼穡作甘之旨,如是則中氣健矣。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二引黃錦芳方
看了上面文章關(guān)于補胃湯的介紹,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好的身體還是要從飲食做起。平時大魚大肉和太寡淡都不是養(yǎng)生之道,科學(xué)的葷素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guān)閱讀
補胃丸是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補胃丸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四君子湯加芍(炒)、升麻。
【功能主治】氣虛下溜泄瀉。
【摘錄】《脈因證治》卷上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1兩,梓樸(去皮,姜制,炙)1兩,縮砂仁(焙)1兩,白術(shù)(炒)1兩,乳香(別研)1兩,人參(去蘆)1兩,丁香(不見火)1兩,干姜(炮,洗)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胡椒1兩。
【制法】上為細末,以北棗8兩,用生姜自然汁煮,去皮核,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脾胃,進飲食,去宿寒。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桔梗(炒)1兩半,吳茱萸(炒)1兩半,白術(shù)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干姜(炮裂)1兩,甘草(炙,銼)1兩,麥糵(炒)1兩,陳曲(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冷下氣。主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能食,雖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米飲亦得,日2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雖然說補胃丸的功效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詢醫(yī)生。
你知道補湯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補湯治療呢?補湯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防風(fēng)2兩,桂心2兩,車前子2兩,五加皮3兩,丹參5兩,鹿茸5兩,巴戟天5兩,干地黃5兩,枸杞皮5兩。
【功能主治】補腎。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補湯者,補腎臟之真陽。故用桂心、巴戟、鹿茸、地黃峻補精血,兼收防風(fēng)之走督脈利腰脊,為鹿茸之外使;丹參達心包,行血脈,為地黃之內(nèi)助;五加皮強肝腎,壯筋骨,為桂心之匡佐;杞根皮通三焦,泄旺氣,為巴戟之別使;車前子分清濁,澀精氣,為補腎之首推也。
【摘錄】《千金》卷十九
相信大家看了補湯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補湯很神奇,補湯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溫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溫胃湯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食用方法對身體的效果也有可能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
【處方】附子 當歸 厚樸 人參 橘皮 芍藥 甘草各3克 干姜4克 蜀椒2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胃寒氣逆,腹脹咳嗽,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煮取5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處方】肉桂3克(夏月減半)厚樸3克 陳皮3克 香附3克 當歸4.5克 川芎3克 車前子3克 枳殼4.5克 黑姜1.5克 桃仁3克 半夏3克 砂仁1.5克 生芝麻3克 炒米50粒
【功能主治】治孕婦臨產(chǎn),忽然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處方】厚樸 砂仁 甘草 陳皮 干姜 白豆蔻 黃耆 人參 姜黃 益智仁
【功能主治】治寒邪在里,胃脘痛,脈沉弦。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山藥(炒)9克 扁豆(炒,研)9克 甘草(炙)4.5克 茯苓4.5克 白術(shù)6克 干姜(炒)3~6克 吳茱萸2.4克(開水泡用)補骨脂(炒)4.5克 肉豆蔻(去油)3.9克
【功能主治】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及下利清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醫(yī)鏡》卷四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溫胃湯對人體的養(yǎng)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于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并且掌握。
季節(jié)的交替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讓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藥方劑有益健康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方劑暖胃湯。
【處方】生姜500克(去皮,凈洗,順橫紋切作片子。用白鹽600克,摻入生姜中令白,淹一宿,取出,入銀石器內(nèi),慢火炒,續(xù)入上好神曲細末30克,與姜同炒,令干)丁香15克 齊州大半夏30克(湯洗七次,去滑,焙干,搗羅為細末,生姜自然汁和作餅子,焙干)大草豆蔻3個(去皮)甘草30克(炙)陳皮30克(湯浸,微去白、瓤,焙)
【制法】上藥同搗為細末。
【功能主治】溫胃祛痰。治痰嗽,胸膈不快,多吐寒痰,兼治飲酒過多。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時以沸湯點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以上就是對暖胃湯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guān)的醫(yī)生。
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清胃湯嗎?
【處方】升麻 黃連 生地 山梔 甘草 干葛 石膏 犀角
【功能主治】治脾胃積熱,鼻中出血,右關(guān)脈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山梔仁(炒黑)枳殼 蘇子各1.,8克 石膏(煅)川黃連(炒)陳皮 連翹 歸尾 荊芥穗 黃芩 防風(fēng)各2.4克 甘草(生)0.9克
【功能主治】清熱祛痰,消滯散結(jié)。治陽明積熱,眼胞紅硬。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熱服。
【備注】方中梔子、石膏、黃連、連翹、黃芩、甘草清熱瀉火;荊芥穗、防風(fēng)疏風(fēng)以散郁火;枳殼、蘇子、陳皮行氣祛痰散結(jié);歸尾活血通絡(luò)消滯。諸藥合用,具有清熱祛痰,消滯散結(jié)之功。
【摘錄】《審視瑤函》卷四
【處方】石膏(煅)12克 黃芩 生地各3克 丹皮4.5克 黃連 升麻各3克
【功能主治】清胃瀉火。治胃經(jīng)實熱之牙衄,血出如涌,口臭而牙不動。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通過上文對清胃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