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小建中湯,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芍藥(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膠飴(一雞子黃大)
【功能主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自汗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鐘,去滓,下膠飴,再煎化,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2枚(擘)芍藥18克 生姜9克(切)膠飴30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虛勞里急,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F(xiàn)用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上藥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加入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溫服。
【注意】嘔家、吐蛔、中滿者均忌用。
【備注】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diào)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養(yǎng)中氣,平補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摘錄】《傷寒論》
有關(guān)小建中湯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小建中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小建中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建中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小建中湯。
分類
溫理劑-溫中祛寒。
組成
芍藥六兩,酒炒(18g) 桂枝三兩,去皮(9g) 炙甘草二兩(6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飴糖一升(30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方解
虛勞里急一證,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diào)所致,故腹痛喜溫欲按;中虛則化源不足,陰陽俱乏,無以奉心,則虛煩心悸;營衛(wèi)不和則虛勞發(fā)熱。證雖不同,但病因則一,即以中焦虛寒為主,理應(yīng)溫中補虛為法,溫建中陽而和陰,和里緩急而止痛。方中飴糖甘溫質(zhì)潤入脾,益脾氣并養(yǎng)脾陰,溫中焦而緩急止痛,故為君藥。
芍藥養(yǎng)陰而緩肝急,桂枝溫陽而祛虛寒,兩味為臣。炙甘草甘溫益氣,既助飴糖、桂枝辛甘養(yǎng)陽,益氣溫中緩急,又合芍藥酸甘化陰,柔肝益脾和營。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合用以升騰中焦生發(fā)之氣而調(diào)營衛(wèi),共為佐使之用。
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效。中氣健,化源足,肝脾調(diào),陰陽和,里急腹痛,虛勞發(fā)熱,心悸虛煩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湯。
本方是由桂枝湯倍芍藥,重加飴糖組成,然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解肌發(fā)表,散外感風(fēng)寒,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合桂枝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外解太陽;本方則以飴糖為君,意在溫中補脾,緩急止痛,桂枝溫陽氣,倍芍藥益陰緩急,是辛甘與酸甘相配,純?yōu)橹刑摱O(shè)。
方歌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小建中湯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小建中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dāng),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加減小建中湯。
【處方】人參 歸身(米拌炒)桂枝木 白芍 蘭棗
【功能主治】治虛勞,胃陽已弱,衛(wèi)氣不得擁護,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脈右虛左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原書按云:"此方生姜定不可少。"
【摘錄】《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一
【處方】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
【功能主治】胃陽虛弱,衛(wèi)氣不護,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時作微寒微熱,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脈左小右虛。
【摘錄】方出《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一。名見《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一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加減小建中湯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建中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生姜 芍藥 干地黃 甘草 芎藭各15克 大棗30枚
【制法】上藥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漬一宿,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處方】黃耆 芍藥各6克 桂(去粗皮)人參 當(dāng)歸(切,焙)各3克
【制法】上藥五味,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虛勞,下焦虛冷,不渴,小便自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4克(劈碎)、大棗2枚(擘破),煎至100毫升,去滓,下餳7.5克,攪令消,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黃耆1錢5分,遠(yuǎn)志1錢5分,當(dāng)歸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芍5分,龍骨5分,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脾風(fēng)傳腎,小腹痛熱,出白液,名曰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空心服。
【摘錄】《杏苑》卷七
【處方】前胡1錢,細(xì)辛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人參1錢,橘紅1錢,桂心1錢,麥冬1錢,黃耆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半夏7分,生姜3片,大棗2個。
【功能主治】生氣血,退虛熱。主勞證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
【用法用量】不拘時服。
【摘錄】《慎齋遺書》卷七
【處方】桂枝、飴糖、甘草、生姜、白芍藥。
【功能主治】風(fēng)氣腹痛,脈遲者。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柳楊桂、白芍藥、當(dāng)歸身、炙黃耆、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陽虛自汗,醒著而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為引,水煎,熱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處方】當(dāng)歸3錢,赤芍1錢半,肉桂1錢半。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虧挾滯,營氣不能布護,寒氣得以傷之,直入沖任而惡寒汗出,發(fā)熱不休。脈緊細(xì)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方中當(dāng)歸養(yǎng)營血以榮沖任,赤芍瀉滯血以行血脈,肉桂溫經(jīng)暖血以散寒邪也。無汗加黑荊,為和血疏邪之用,腹痛加焦糖,乃去宿緩中之方。水煎溫服,俾滯血化而新血生,則營衛(wèi)調(diào)和而沖任之寒邪無不外解。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白芍藥、桂枝、甘草。
【功能主治】陽虛眩暈;肝脾血分虛寒腹痛。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處方】生姜5兩,芍藥5兩,干地黃5兩,甘草5兩,芎?5兩,大棗30個。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腹中懸急而有絕傷,外引四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漬1宿,明旦復(fù)以水5升合煮,取3升,分3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無生姜,酒漬干姜2兩1宿用之。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膠飴半斤,黃耆3兩,干姜3兩,當(dāng)歸3兩,大棗15個,附子1兩,人參2兩,半夏2兩,橘皮2兩,芍藥2兩,甘草2兩。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食飲苦吐,酸痰嘔逆,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半,湯成下膠飴烊沸,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小建中為諸建中之母,本桂枝湯表藥,藉膠飴之甘溫入脾通津,大建中氣,即傷寒榮氣不足,尺脈不至,虛勞之腹痛里急,陽澀陰弦,咸可用為前導(dǎo),溫中而兼疏表氣,扶陽而不礙陰虛,以桂枝達表,芍藥安中,甘草和胃,大棗通脾,生姜散邪,膠飴資津,共襄建中之功也。加黃耆名黃耆建中,則偏助衛(wèi)氣,以治下元虧損,夢中失精,煩熱悸衄等病。此治五勞七傷,則于黃耆建中方內(nèi)加當(dāng)歸,合內(nèi)補建中,大補榮血,以附子易桂心,峻溫腎氣;以干姜易生姜,專力溫中;又加人參輔黃耆、甘草,保合元神;更加半夏、橘皮,開泄痰氣,并行大棗、膠飴之滯也。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人參2錢,蜜炙黃耆3錢,白術(shù)1錢5分,當(dāng)歸身1錢5分,大川芎8分,大附子(制)1錢,干姜(炒帶黑色)1錢,肉桂1錢,炙甘草1錢,丁香5分。
【功能主治】真氣外發(fā)而內(nèi)虛寒,痘收時寒戰(zhàn)咬牙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同煎。溫服。1服立止,甚者不過2服。
【摘錄】《活幼心法》卷四
【處方】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表虛自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注意】飲酒人不喜甘者,不宜服之。
【各家論述】《醫(yī)家心法》:此屬肝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故用芍藥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已化土也。再加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源。
【摘錄】《易簡》
【處方】附子(炮)2兩,白術(shù)(土炒)2兩,芍藥(酒炒)4兩,甘草(炒)1兩,干姜(炒)1兩,草果(去殼,炒)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久發(fā)瘧疾,臟胃虛弱,胸膈腹中飽悶痞塊,兩脅連心痛,四肢沉重,發(fā)熱。泄瀉,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熱服。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黃耆(銼)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芍藥1兩,龍骨1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拘急,臍下膨脹,兩脅脹滿,腰脊引痛,鼻口干燥,目視(目巟目巟),忽忽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飲食,莖中痛,小便赤黃而有余瀝,夜夢失精,驚恐虛乏。
【用法用量】每用6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下飴糖少許,分溫2服,空腹日午各一。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術(shù)1兩,厚樸(去粗皮,炙香熟)1兩,干姜(炮)1兩,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陰陽不和,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個(擘破)水1盞,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1方為末,入鹽煎湯下,空心常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五引《博濟》
【處方】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白芍藥1兩,桔梗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2日,心中悸而煩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茯苓2兩,當(dāng)歸2兩,黃耆3兩,龍骨3兩,麥門冬3兩,大棗30個,芍藥4兩,附子1兩,生地黃1斤,生姜6兩,厚樸1兩,飴糖8兩。
【功能主治】虛損少氣,腹脹內(nèi)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飲食,寒熱頭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難,或復(fù)下痢口干,夢中泄精,或時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復(fù)微腫,百節(jié)疼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附子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用黃耆建中參入當(dāng)歸、參、附峻補元陽,兼培榮氣,加門冬、地黃以滋津液,厚樸、茯苓以泄滯氣,龍骨以收耗散之精。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黃耆3兩,芍藥3兩,甘草(炙)2兩,桂心3兩,生姜6兩,半夏5兩(洗),大棗12個(擘),飴糖10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補氣。主肺虛損不足。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以上就是建中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厚樸建中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厚樸1斤,生姜1斤,大棗1斤,半夏(合杵,焙)4兩,甘草4兩,人參1兩半,陳皮2兩,良姜1兩,草豆蔻仁1兩,白術(shù)1兩,神曲1兩,藿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調(diào)適陰陽,建中補氣,辟風(fēng)寒濕冷非節(jié)之氣,山嵐瘴瘧等疾氣。主脾胃虛弱,忽中濕冷,心腹暴痛,脅肋脹滿,水谷化遲,腸鳴瀉痢,后重里急,臍腹冷痛,胸滿氣逆,嘔吐惡心,手足不和,體重節(jié)痛,噦噫吞酸,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像厚樸建中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建中托里湯怎么吃?建中托里湯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建中托里湯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別名】建中托里散
【處方】黃耆、官桂、白芍、人參、白術(shù)、甘草、升麻(酒炒)。
【功能主治】痘疹泄瀉腹痛。
【用法用量】建中托里散(《醫(yī)部全錄》卷四九○)。
【摘錄】《痘疹全書》卷上
【處方】人參、炙甘草、綠升麻、粉干葛、白云苓、陳枳殼、芽桔梗、小川芎、北柴胡、川獨活。
【功能主治】痘初熱,因泄瀉而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生姜為引,加竹瀝兌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五
在了解了建中托里湯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附子建中湯。
【處方】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或吐或瀉,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fēng)入腹,拘急切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摘錄】《易簡》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1兩,白豆蔻1兩,附子(炮,去皮)1兩,厚樸(去皮,炒)1兩,白術(shù)1兩,干姜(炮)1兩,神曲(炒)1兩,紅豆1兩,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半兩,胡椒半兩。
【功能主治】脾氣虛寒,腹脅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萎黃,嘔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
【處方】桂、白芍、甘草、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
【功能主治】溫養(yǎng)營血。主寒疝。
【摘錄】《金匱翼》卷八引海藏方
像附子建中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當(dāng)歸建中湯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當(dāng)歸四兩,肉桂(去粗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白芍藥六兩。
【炮制】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婦人一切血氣虛損,及產(chǎn)后勞傷,虛羸不足,吸吸少氣,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盅半,姜五片,棗一枚,擘碎,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當(dāng)歸2兩,桂心1兩半,揚芍藥2兩,黃耆1兩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血滯身疼及勞傷虛羸腹痛,呼吸少氣,小腹拘急連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食前溫服。
【摘錄】《得效》卷三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其有所了解。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加減建中湯。
【處方】小建中湯1劑,加柴胡、木瓜各等分。
【功能主治】吐利轉(zhuǎn)筋,肋下痛,脈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九
【處方】黃耆2兩或3兩,白芍藥6兩,桂2兩,甘草2兩,加半夏5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痰盛,漸成勞疾。
【用法用量】水1盞半,藥末4錢,加生姜5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餳溶,食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一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人參3兩,炙甘草,官桂,白茯苓2兩,當(dāng)歸4兩,附子(炮)半兩,厚樸(姜制)半兩,龍骨1兩,黃耆3兩,麥門冬(去心)3兩,白芍藥4兩,生地黃4兩。
【功能主治】腎虛,津液不能榮筋脈而瘈疭。
【用法用量】方中炙甘草、官桂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三十九
【處方】熟地黃半兩,白芍藥3兩,甘草1兩半(炙),黃耆1兩,人參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自汗,虛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半,煎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引湯氏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三)
有關(guān)加減建中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加減建中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說起中藥方劑,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大建中湯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別名】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參6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脾胃虛寒,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膠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溫服,每次相隔約一小時。藥后可飲粥適量。當(dāng)一日食糜,溫覆之。
【備注】方中蜀椒味辛大熱,溫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積殺蟲;干姜辛熱,溫中助陽,散寒降逆;人參補益脾胃,扶助正氣;重用飴糖建中緩急,并能緩和椒、姜燥烈之性。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甘草6克 人參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虛勞,寒飲停在脅下,決決有聲,有頭上沖皮起,引兩乳,腹痛里急,多夢健忘,失精氣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納飴糖,服200毫升。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處方】黃耆(去蘆)附子(炮,去皮、臍)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續(xù)斷 石斛(去根)人參 川芎 當(dāng)歸(去蘆,酒浸)白芍藥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嘆咀。
【功能主治】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瞋脹,骨肉酸痛,短氣喘促,咳嗽痰多,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酸痛,多臥少氣。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別名】三物大建中湯
【處方】蜀椒2合(去汗),干姜4兩,人參2兩。
【功能主治】補心脾,祛寒氣。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中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或蛔蟲為患,脘腹寒痛,嘔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現(xiàn)頭足狀包塊,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聲,舌苔白滑,脈細(xì)緊,甚則肢厥脈伏。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腹中蟲物乘之而動。陰黃。厥逆,脈伏。寒飲升降,心腹劇痛而嘔;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挾蛔蟲者。
【用法用量】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注意】實熱內(nèi)結(jié),濕熱積滯,陰虛血熱等腹痛忌用。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健其中臟,以大祛下焦之陰,而復(fù)其上焦之陽也。
【臨床應(yīng)用】1.腹痛嘔吐:腹中痛甚則有塊,平則無形,每每嘔吐酸水。此屬中虛,陽氣不運。當(dāng)與大建中湯。黨參、蜀椒、干姜、金橘餅。
【摘錄】《金匱》卷上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
【處方】飴糖半斤,黃耆3兩,遠(yuǎn)志3兩,當(dāng)歸3兩,澤瀉3兩,芍藥2兩,人參2兩,龍骨2兩,甘草2兩,生姜8兩,大棗20枚。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干燥,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余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
【用法用量】大建中黃耆湯(《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甘草2兩,人參3兩,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合,飴糖8兩。
【功能主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決決有聲,飲已如從一邊下,有頭并沖皮起,引兩乳內(nèi)痛,里急,善夢失精,氣短,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納糖消,服7合。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本《金匱》三物大建中湯,于中除去干姜之守中,易入生姜以散表,更加半夏以運痰,甘草緩急。藥雖小變而大義不殊。
【摘錄】《千金》卷十九
【別名】八味大建中湯
【處方】黃耆4兩,人參2兩,大棗20枚(擘),當(dāng)歸2兩,桂心6兩,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藥4兩,附子1兩(炮),甘草2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虛勞氣血俱虛,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溫喜按,呼吸氣短,動則汗出,手足不溫,及陰證發(fā)斑。內(nèi)虛絕,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jié)M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疼,不能久立,多夢寤。陰證發(fā)斑。無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獨熏肺,傳于皮膚,胸背、手足發(fā)斑,稀少而微紅,如蚊、蚋、虱、蚤咬形狀。發(fā)黃;兼治下焦虛寒之證。
【用法用量】八味大建中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
【各家論述】《傷寒溫疫條辨》:方中參、耆所以補中,夏、草所以調(diào)中,以此皆脾胃藥也;復(fù)有歸、芍之和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又有桂、附之溫中,則失守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參、耆、桂、附而治斑,猶兵法之變者也。
【摘錄】《外臺》卷十七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炮裂)1兩半,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大棗3枚(去核),餳1塊,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3兩,遠(yuǎn)志(去心)3兩,當(dāng)歸3兩,澤瀉3兩,芍藥2兩,人參2兩,龍骨2兩,甘草(炙)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房事過度,氣血俱虧,精關(guān)不固,少腹急痛,尿頻尿精,虛熱,自汗或盜汗,形體羸瘦。蠱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使,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日間小劇,至夜?jié)u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濁,甚則頻數(shù)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虛熱盜汗,四肢倦怠,百節(jié)煩疼,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用法用量】大建中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黃耆建中湯(《普濟方》卷二一八)。
【摘錄】《宣明論》卷一
【處方】白芍6兩,黃耆3兩,遠(yuǎn)志3兩,當(dāng)歸3兩,澤瀉3兩,龍骨2兩,人參2兩,草(炙)2兩,吳術(shù)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或寐而汗,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擘破),入飴少許,煎1盞,食前溫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蓯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藥、甘草、人參、茯苓、鹿茸(蜜炙)、龍骨(煅)各等分。
【功能主治】滋氣養(yǎng)血,充益五臟。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
【處方】人參(去蘆)2兩,粉草(炙)2兩,龍齒(研)3兩,當(dāng)歸(酒洗,去蘆)3兩,酸棗仁(去皮)3兩,黃耆(去蘆)3兩,白芍藥4兩,遠(yuǎn)志(去心)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半,石蓮肉(去心)1兩半,澤瀉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歸,小便或赤或白,甚則尿精滑數(shù),夜夢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漸瘦悴,或生虛熱,六脈虛弱,或大而軟,按之不應(yīng)。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溶,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引《管見大全良方》
【處方】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
【功能主治】勞傷陽氣,不肯復(fù)元,清陽凋喪,閃氣疼痛,脘中痞結(jié),經(jīng)和補調(diào)理,右脈濡,來去澀者。虛勞腹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從眾錄》引作“加減大建中湯”。
【摘錄】《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一
【處方】黃耆(去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鹿茸(酒蒸)1兩,地骨皮(去木)1兩,續(xù)斷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dāng)歸(去蘆,酒浸)1兩,白芍藥1兩,小草1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脹,骨肉酸痛,短氣喘咄,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痛,多臥少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濟生》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大建中湯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大建中湯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