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葉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如何避免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柞葉湯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柞葉湯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柞木散(《普濟本事方》卷六),柞木飲子(《外科精要》卷上)。
【處方】柞木葉(干)120克 干荷葉120克 萱草根(干)60克 甘草節(jié)30克 地榆30克
【制法】上藥銼細。
【功能主治】治癰疽發(fā)背。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服,滓并煎作一服。有膿血者自干,膿血在內(nèi)者,自大腸下,未成者自消。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一切毒物。
【摘錄】《蘇沈良方》卷九
以上柞葉湯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相關閱讀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柏葉湯這種方劑。
【處方】柏葉9克 干姜9克 艾3克
【功能主治】治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藥三味,以水500毫升,取馬通汁100毫升,合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側柏葉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枳殼(麩炒)槐花 地榆 荊芥 川芎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加烏梅1個,生姜3片,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四
【處方】青柏葉1把,干姜3片,阿膠3片(炙)。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吐血至1斗,脈細小,氣奔急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2升,煮至1升,去滓,別絞馬通汁1升,和煎取1升,1服盡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處方】生地黃3兩,柏葉小半握,黃芩1兩,阿膠3升。
【功能主治】小便下血。
【用法用量】上前3味切,以水2升,煮取7合,去滓,入阿膠,分作5-6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處方】柏葉3兩,干姜3兩,艾3把。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以水5升,馬通汁1升,合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張氏醫(yī)通》:血逆不止,當責之于火旺。故用柏葉治其旺氣;即兼姜、艾之辛溫散結,使無留滯之患;更加馬通導之下行。非近世專用柏葉、棕灰、血余之屬可比。
【摘錄】《金匱》卷中
【處方】柏葉2兩,芍藥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入酒半盞,再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柏葉(炙干)2兩,當歸(切,焙)1兩半,禹余糧(燒,醋淬7次)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不止,兼漏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薤白2寸,細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處方】柏葉(東南枝上摘取者)1秤。
【功能主治】癘風。
【用法用量】上以水1桶,煮3沸,去滓,甕盛起,旋熬蠶沙調服。初服苦澀,3-5日后甜,10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1月后發(fā)出瘡疙瘩,40日瘡破后,瘡上敷藥。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九
【處方】側柏葉、當歸、生地黃、黃連、枳殼、槐花、地榆、荊芥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壽世保元》有“川芎”。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側柏葉2錢,生地1兩,炒蘄艾5分。
【功能主治】血熱妄行,吐血盈碗。
【用法用量】上加荷葉1片,水煎服;或加藕汁1杯沖入,更加童便1盞沖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三
【處方】柏葉(去梗,焙)1兩,甘草(炙,銼)1兩,阿膠(炒燥)1兩,黃芩(去黑心,銼)1兩,竹茹(切)1兩,生干地黃(切)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柏葉湯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柏葉湯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菊葉湯是由幾種中藥材經(jīng)過提取低溫干燥等工藝生產(chǎn)而成的一種中藥方劑,適合很多種病癥的治療,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熱衷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菊葉湯的相關信息。
【別名】菊花散(《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菊花(去梗)羌活 獨活 旋復花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外感風邪,頭目昏眩,嘔吐,面目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食后。
【摘錄】《宜明論方》卷三
【別名】新補菊葉湯、菊花散
【處方】菊花(去梗)、羌活、獨活、旋覆花、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風,頭目昏眩,嘔吐,面目浮腫者。
【用法用量】新補菊葉湯(《普濟方》卷一一五)、菊花散(《準繩·類方》卷五)。
【摘錄】《宣明論》卷三
通過以上介紹,對菊葉湯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菊葉湯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用過或者聽說過橘葉湯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橘葉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橘葉 蒲公英 象貝母 夏枯草 青皮 當歸 赤芍 花粉 香附 黃芩
【功能主治】治乳癰焮紅漫腫,或初起,或漸成膿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科心得集》卷中
【處方】橘葉、蒲公英、象貝母、夏枯草、青皮、當歸、赤芍、花粉、香附、黃芩。
【功能主治】乳癰。焮紅漫腫,或初起,或漸成膿者。
【摘錄】《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中
【處方】臭橘葉。
【功能主治】咽喉間生肉,層層相疊,漸漸腫起,不痛,多日乃有竅子,臭氣自出,遂退飲食。
【用法用量】煎湯連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處方】橘葉半兩,半夏半兩,厚樸半兩,藿香3錢,葛根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芒種以后至立秋以前,陽氣衰,兩手脈沉細無力,或胃膈痛,身體拘急疼痛,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橘皮湯”。方中橘葉,《醫(yī)學綱目》作“橘皮”。藿香、葛根用量原缺,據(jù)《醫(yī)學綱目》補。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下
上面已經(jīng)詳細為大家推薦了橘葉湯,大家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應該照顧老人和小孩的身體需要。
我們都知道楮葉湯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楮葉湯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楮樹葉20片(微炙),木瓜半兩(切),人參1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上以漿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細細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楮葉(炙令黃香)。
【功能主治】小兒下利發(fā)渴,得水飲便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上用漿水半升浸之,候水綠色去葉;以木瓜1個(切碎),納汁中,煮5-7沸,去木瓜,放溫細細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一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楮葉湯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楮葉湯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藍葉湯對于人體是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的,往往人們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用藍葉湯,因為藍葉湯不僅對疾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而且能為人體提供各種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F(xiàn)在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處方】吳藍葉半兩,犀角(鎊)半兩,升麻半兩,黃耆(銼)半兩,山梔子仁半兩,連翹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去黑心)1分,大青1分,玄參1分,大黃(銼,炒)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疽瘡。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藍葉1兩,地龍半兩,人參半兩,烏梅半兩,冬瓜子半兩,蝸牛殼(炒)半兩,赤茯苓半兩,黃連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無辜疳,血痢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煎至6分,去滓,乳食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藍葉1分,黃連(去須)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冬瓜子(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挾熱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入蜜少許,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后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有關藍葉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藍葉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慎服用。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枇杷葉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枇杷葉(炙,拭去毛)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5兩,甘草3兩(炙,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枇杷葉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別名】枇杷葉散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盡,炙微黃),丁香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吐逆、煩渴。
【用法用量】枇杷葉散(《普濟方》卷三九四)。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兩,半夏(湯洗十遍,姜汁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丁香1兩,甘草(炙)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嘔逆,不下食,心腹?jié)M悶,脅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蘇子、貝母、桑葉、花粉、沙參、百合、薄荷、射干、前胡、枇杷葉。
【功能主治】降氣消痰。主小兒龜胸肺實,脹滿有痰。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枇杷葉湯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