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姜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jiān)持,人和機(jī)器一樣,經(jīng)常運(yùn)動(dòng)才不能生銹?!睆墓胖两?,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cè)撊绾稳タ创???qǐng)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二姜湯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duì)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只要一提到二姜湯,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是由幾種中藥材組成的,但你知道具體是哪幾種嗎?它們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干姜1兩(炮),良姜1兩(生)。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瘧疾;膿血瀉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醋調(diào)下。如治瘧疾,未發(fā)前服;又治瀉痢,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圣效方》
【處方】高良姜1兩,川面姜1兩,丁香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炙)2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分清濁。主霍亂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良姜半兩,生白姜半兩,木香2錢半,丁香2錢半,甘草(炙)1錢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寒證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1半,食前服。
【摘錄】《直指》卷七
對(duì)于二姜湯的功效和性質(zhì)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huì)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shí)的時(shí)候一定要注意及時(shí)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才是。
ys630.coM延伸閱讀
你聽說過中藥方劑嗎?中藥方劑有很多種,不同的中藥方劑針對(duì)的疾病類型不用,功效作用當(dāng)然也會(huì)不一樣,干姜湯就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的相關(guān)信息。
【處方】干姜12克 紫菀3克 杏仁9克(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12克 桂心 甘草(炙)各6克 五味子3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治肺中有寒,咳逆上氣。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九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炮)1兩,黃柏(去粗皮,炒)1兩,阿膠(炒令燥)1兩,酸石榴皮(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積年痢,困篤,腸極滑。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干姜4兩,紫菀1兩,杏仁70枚(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冷咳逆氣。
【用法用量】水8升,煮取2升7合,分3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tái)》卷九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4兩,石膏4兩,栝樓根2兩,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1升,吳茱萸2升,小麥1升,甘草1兩,赤小豆30粒。
【功能主治】飲食輒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1斗,煮棗20枚,去滓,合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因胃氣之虛寒,不能運(yùn)化水谷之精微,蘊(yùn)釀而成本寒標(biāo)熱之病。非寒熱補(bǔ)瀉之兼投,何以解虛實(shí)反正之糾結(jié)。詳方中人參、甘草、干姜、萸、桂以治本寒,石膏以化標(biāo)熱,半夏、栝樓一熱一寒,分解脾濕上逆之痰飲于中,小麥、小豆開泄木邪內(nèi)蘊(yùn)之虛火于下,共襄洗滌之功。舉世但知柴胡、白芍和解肝邪,木通、車前降泄火氣,曷知谷菽有如此之妙用哉。
【摘錄】《外臺(tái)》卷八引《古今錄驗(yàn)》
【處方】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肉豆蔻(去殼,面裹煨)半兩,木香半兩,高良姜(炒)半兩,干木瓜半兩。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心腹疼痛,氣逆,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別名】四正湯、四味回陽飲
【處方】干姜(炮)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下,虛冷厥逆,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用法用量】四正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炮姜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當(dāng)歸1錢,澤蘭1錢,廣陳皮1錢,半夏1錢,鉤藤1錢5分。
【功能主治】失血而嘔逆肢冷。
【用法用量】加大棗2個(gè),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一
【處方】干姜(炮)3兩,人參3兩,甘草(炙)3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桂(去粗皮)2兩,黃耆(銼)2兩。
【功能主治】霍亂,洞泄不止,臍上筑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干姜(炮)1兩,木瓜1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炒黃)3分,桂(去粗皮)3分,檳榔(銼)10枚,木香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攻心,嘔逆悶絕,腳冷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干姜(炮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芎?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芍藥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卒疝,繞臍腹卒暴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干姜(炮)3兩,黃連(去須)3兩,赤石脂3兩,當(dāng)歸(銼,炒)3兩,半夏(先研為末,生姜汁制作餅子用)5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2兩,桂(去粗皮)2兩,龍骨(火燒紅)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霍亂吐利,四肢逆冷,虛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
【處方】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陳橘皮(去白,炒)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頭痛惡寒,心腹虛脹,大便泄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
【別名】干姜黃連湯
【處方】干姜3兩,當(dāng)歸4兩,黃柏4兩,地榆4兩,黃連2兩,阿膠2兩,石榴皮3枚。
【功能主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檂。腹中痛,里急后重,頭偏痛,耳頰痛。
【用法用量】干姜黃連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干姜2兩,黃柏1兩,石榴皮1兩,阿膠2兩半,漬豉1升,前胡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卒大注,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3合,去滓,納阿膠,頓服。不愈更作服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干姜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duì)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對(duì)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huì)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shí)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shí)間雖然長(zhǎng)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cuò)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生姜湯,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干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麩炒.別研)十斤。
【炮制】上炒鹽二十二斤同為末。
【功能主治】治酒食所傷,心胸?zé)M,口吐酸水,嘔逆不定,飲食無味,胸膈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如茶點(diǎn)吃。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生姜15克 茯苓12克 半夏9克 橘皮3克 甘草6克
【功能主治】降逆止嘔,化痰理氣。治食后吐逆。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1.8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九引《深師方》
【處方】杏仁120克(去皮、尖)生姜180克(去皮)甘草0.9克 桃仁15克(去皮、尖)鹽花90克
【制法】以上杏仁、桃仁、生姜,用濕紙同裹煨,砂盆內(nèi)研極細(xì),入甘草、鹽,再研,瓷器貯之。
【功能主治】治老人膈滯,肺疾痰嗽。
【用法用量】湯點(diǎn)服。
【摘錄】《壽親養(yǎng)老新書》卷一
看了上面關(guān)于生姜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jiǎn)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jiān)持運(yùn)用方劑的形式進(jìn)行治療,對(duì)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生活中很多人對(duì)于藥材的認(rèn)識(shí)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bǔ)品越來越多,高良姜湯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高良姜湯。
【處方】高良姜15克 厚樸6克 當(dāng)歸 桂心各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溫里散寒,下氣行滯。治心腹突然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處方】高良姜(銼)2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3度,炙干)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2兩,白術(shù)2兩,桑根白皮(銼,炒)2兩,甘草(炙)2兩,人參1兩,木瓜(去皮瓤并子,焙干)3兩,五味子(揀)2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1兩,訶黎勒皮1兩,木香1兩,肉豆蔻仁1兩,鹽3升(淘去泥滓,煉成鹽花,研)。
【制法】上15味,先搗前14味,為細(xì)末,與鹽花末同研令勻。以水5升,下藥末1時(shí)入鍋中,和鹽花同煎,不住手?jǐn)?,候水干,出藥于盆中,干即貯之。
【功能主治】破氣消食。主霍亂,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姜少許,煎湯點(diǎn)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高良姜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飲食輒嘔。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高良姜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噦,心腹冷疼,痰逆不消;兼治一切冷氣,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高良姜3兩,木瓜2枚,杉木節(jié)5兩,川椒1兩(去目),蒴藋5兩,蓼葉5兩。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肝虛冷,轉(zhuǎn)筋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煎取8升,去滓,加醋半升,攪令勻;及熱,納于杉木桶中,淋蘸兩腳,兼以綿揾藥汁,裹轉(zhuǎn)筋處。
【摘錄】《圣惠》卷三
【別名】高良姜散
【處方】高良姜10分,當(dāng)歸10分,橘皮8分,厚樸10分(炙),桔梗8分,桃仁50枚(去皮尖),吳茱萸8分,生姜8分,訶黎勒5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久心痛刺肋,冷氣結(jié)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注意】忌豬肉、生冷、油膩、粘食、小豆。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廣濟(jì)》
【處方】高良姜1兩半,檳榔(銼)1兩半,木香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吳茱萸(湯浸,焙干,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厥逆,腹?jié)M妨痛,或上沖心;寒疝卒痛,積聚不散,上沖心腹,與陰相引,痛則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高良姜4兩,桂心4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亂吐痢,轉(zhuǎn)筋欲入腹。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注意】忌生冷,生蔥。
【摘錄】《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
【別名】高良姜煮散
【處方】高良姜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熱氣不調(diào),霍亂吐逆不定,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1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高良姜3分,木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檳榔(銼)3分,人參3分,肉豆蔻(去殼)半兩,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縮砂蜜(去皮)半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胃受風(fēng),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高良姜(銼)1分,苦楝根皮(干者,銼)2兩,胡椒30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蛔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服訖臥少時(shí),未得吃食,或吐或?yàn)a即愈。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高良姜5兩,木瓜1枚,杜梨枝葉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亂,冷熱不調(diào),吐痢。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絞去滓,空腹溫3服,服別如人行6-7里。
【摘錄】《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
【別名】高良姜散
【處方】高良姜5兩,厚樸2兩,當(dāng)歸3兩,桂心3兩。
【功能主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勞風(fēng)。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心腹絞痛而見脅滿如刺,明系木邪凌上之實(shí)證,故用良姜、厚樸溫散滯氣,當(dāng)歸、桂心溫散結(jié)血,兼行心肝肺三經(jīng)以破寒積也。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高良姜、厚樸、官桂。
【功能主治】因寒,心脹痛。
【用法用量】作1服,水1鐘半,煎1鐘,去滓,稍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六要·治法匯》卷五
【處方】高良姜(銼)半兩,桂(去粗皮)1兩,木瓜(干者,去瓤)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霍亂轉(zhuǎn)筋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duì)其有所了解。
你知道良姜湯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良姜湯治療呢?良姜湯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jiǎn)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良姜 辣桂各30克 半夏(制)23克 木香 當(dāng)歸 厚樸(制)各15克 甘草(炒)7.5克
【制法】上藥研粗散。
【功能主治】治冷氣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五
【處方】高良姜1兩(銼碎,炒),官桂1兩(去皮),當(dāng)歸(去蘆頭)1兩(銼,炒),干姜1塊(炮),人參1兩(去蘆),吳茱萸7錢半(炒),白茯苓1兩,附子半兩(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陰寒積冷,心腹大痛,嘔逆惡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處方】良姜、小茴香、桂枝、橙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胃虛腹痛,食難化者。
【用法用量】水煎,或?yàn)榕輨?,或?yàn)樯⑺帯?/p>
【摘錄】《經(jīng)驗(yàn)良方》
【處方】干姜、真良姜(油焙紫色,水洗,去油)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心痛,腹痛,久瘧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2-3錢,白湯點(diǎn)服,溫酒亦得,不拘時(shí)候。
【摘錄】《雞峰》卷十一
【處方】良姜1兩,辣桂1兩,半夏(制)3分,木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厚樸(制)半兩,甘草(炒)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冷氣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4片,用水1大盞,煎6分,食前服。
【摘錄】《直指》卷五
【處方】高良姜1兩,蓬莪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妊娠中惡,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七十七,名見《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
【處方】良姜5分,當(dāng)歸3分,桂枝3分,厚樸2分,附子2分。
【功能主治】諸疝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疝癥積聚編》
【處方】厚樸、良姜、桂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脾胃?jìng)?,心腹大痛,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雞峰》卷十四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yīng)該就能了解良姜湯是什么了吧。良姜湯在中醫(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或者食用過中藥的某些方劑,方劑的種類多種多樣,功效也五花八門,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二陳加山梔黃連生姜湯這款方劑。
【別名】二陳加梔連生姜湯
【處方】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姜。
【功能主治】清胃化痰。主嘔吐,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嘈雜,胃中痰火相合,致飲食輸化不清,或見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饑非饑,雖飽食亦不能止,脈洪者。
【用法用量】二陳加梔連生姜湯(《證治寶鑒》卷四)?!夺t(yī)方考》本方用:半夏,陳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梔子(炒黑)、黃連(炒)、生姜各等分。
【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有聲之謂嘔,有物之謂吐。聲者,氣與火也;物者,痰與涎也。半夏燥痰濕,茯苓滲痰濕,陳皮利痰氣,甘草益脾氣,此二陳治痰之旨也。苦可以瀉火,故用黃連、梔子;辛可以行滯,故用生姜。
【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見《醫(yī)方考》卷三
文中不僅給大家介紹了二陳加山梔黃連生姜湯的功效作用,還給大家分析了二陳加山梔黃連生姜湯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成,對(duì)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們可以試著記一下,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橘皮干姜湯,那么橘皮干姜湯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橘皮 通草 干姜(炮)桂心各60克 人參30克 甘草(炙)60克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傷寒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日進(jìn)三服。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橘皮3兩,通草3兩,干姜3兩,桂心3兩,甘草3兩,人參2兩。
【功能主治】胃寒嘔噦不食,或吐痰,腹痛兼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二
【處方】陳皮、通草、干姜、人參。
【功能主治】咳逆噦惡。傷寒初病,但惡寒,不發(fā)熱,口中和,脈微細(xì)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煎至8分,去滓,分2次服。
【摘錄】《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
【處方】橘皮2兩,通草2兩,干姜(炮)2兩,桂心2兩,人參1兩,甘草(炙)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噦。胃中有寒咳逆。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橘皮、干姜、半夏、白術(shù)、砂仁、人參。
【功能主治】胃中虛寒呃逆。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上文所說的關(guān)于橘皮干姜湯的功效和制作方法等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呢?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xí)慣來進(jìn)行調(diào)節(jié)養(yǎng)生,這樣才可以對(duì)身體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甘草干姜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干姜甘草湯(《婦人大全良方》卷七)。
【處方】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功能主治】溫中益氣。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咽中干,煩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摘錄】《傷寒論》
【別名】二神湯
【處方】甘草(炙)、川白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原,無以收約其血。
【用法用量】二神湯(《朱氏集驗(yàn)方》卷七)。
【摘錄】《直指》卷二十六
【處方】甘草5分,干姜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功能主治】諸疝泄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疝氣證治論》
上文介紹了甘草干姜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甘草干姜湯可以保護(hù)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隨著現(xiàn)在人對(duì)于健康的關(guān)注,在平時(shí)的時(shí)候也非常注意補(bǔ)充營(yíng)養(yǎng)和調(diào)理身體,在如今市場(chǎng)上,中西藥各有各的優(yōu)勢(shì)和不足,而中藥方劑由于天然無公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半夏生姜湯。
【處方】生姜15克(切)半夏(洗)10克
【功能主治】溫胃降逆。主胃中有寒之噦逆。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5兩,生姜半斤,人參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
【制法】上銼細(xì),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上氣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半夏、陳皮、黃芩、生姜。
【功能主治】噯氣,熱毒郁于中,欲發(fā)而不得發(f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
上面介紹了半夏生姜湯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半夏生姜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huì)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shí),又不會(huì)對(duì)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二蠟膏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菜油4兩,蔥白(連須)3個(gè),川椒14粒,白蠟2錢,黃蠟2錢,白礬2錢,東丹3錢。
【功能主治】去腐生肌。主臁瘡,下部濕毒瘡。
【用法用量】將連須蔥白、川椒入菜油中,熬至色枯,去滓,再入白蠟、黃蠟、白礬,熔化離火,俟沸稍定,入東丹,急急攪勻,倒在碗內(nèi),放陰土地上1日1夜去火毒。然后將生礬5-6分,滾水泡1碗,將瘡洗凈拭干,將藥涂上如錢厚,以油紙貼,外以粗草紙略揉軟蓋上,絹帛縛之。每日1洗1涂,縛扎如法,數(shù)日即愈矣。但瘡雖愈,四邊必多水泡,癢極,切不可爬搔,若搔碎,即又成瘡矣。故雖愈,仍將藥照舊洗涂,并水泡亦涂在內(nèi),如是3-4日,全愈不癢矣。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處方】黃蠟9兩,白蠟9兩,百草霜5錢,銅綠2兩。
【制法】用香油12兩,慢火熬油黑,滴水成珠為度,先下2蠟熔盡,次下銅綠、百草霜,不住手?jǐn)噭颍x火再攪,候凝方止,作隔紙膏。
【功能主治】臁瘡。
【用法用量】二面輪貼。3日內(nèi)服黃耆丸。
【摘錄】《瘍科選粹》卷五
最后提醒下二蠟膏雖是一個(gè)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duì)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yàn)榭茖W(xué)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二仙桃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藥材,我們需要重視起來。二仙桃在使用的時(shí)候可以搭配其他的藥物,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dāng)?shù)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藥二仙桃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別名】綠蟾蜍花、綠葉綠花、仙鵝抱蛋、水竹花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香花羊耳蒜的全草。
【原形態(tài)】香花羊耳蒜,多年生草本。假鱗莖狹卵形;莖圓柱形,高3-8cm,被鞘。葉2枚,有時(shí)3枚;葉片革質(zhì),狹長(zhǎng)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0cm左右,寬2-4.3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葶直立,高出葉外;總狀花序疏生多數(shù)花,花序軸稍具翅;花苞片斜生,披針形,比花梗連子房短,長(zhǎng)約5mm;花黃綠色;中萼片狹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6mm,寬約2mm,先端稍鈍;側(cè)萼片斜長(zhǎng)圓形,等長(zhǎng)于中萼片而稍寬;花瓣絲狀,長(zhǎng)6mm;唇瓣倒卵狀楔形,長(zhǎng)約4mm,寬約3.5mm,先端近截形,中間微凹而具短尖,中下部邊緣略具齒;合蕊柱長(zhǎng)約2.5mm,近端的蕊柱翅鈍圓或鈍三角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祛風(fēng)除濕。主瘡瘍腫毒;風(fēng)寒濕痹;白帶;腰痛;咳嗽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duì)于中藥二仙桃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cè)谥委熂膊〉臅r(shí)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