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干姜湯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你聽說過中藥方劑嗎?中藥方劑有很多種,不同的中藥方劑針對的疾病類型不用,功效作用當然也會不一樣,干姜湯就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的相關信息。
【處方】干姜12克 紫菀3克 杏仁9克(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12克 桂心 甘草(炙)各6克 五味子3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治肺中有寒,咳逆上氣。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秘要》卷九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炮)1兩,黃柏(去粗皮,炒)1兩,阿膠(炒令燥)1兩,酸石榴皮(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積年痢,困篤,腸極滑。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干姜4兩,紫菀1兩,杏仁70枚(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冷咳逆氣。
【用法用量】水8升,煮取2升7合,分3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卷九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4兩,石膏4兩,栝樓根2兩,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1升,吳茱萸2升,小麥1升,甘草1兩,赤小豆30粒。
【功能主治】飲食輒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1斗,煮棗20枚,去滓,合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因胃氣之虛寒,不能運化水谷之精微,蘊釀而成本寒標熱之病。非寒熱補瀉之兼投,何以解虛實反正之糾結。詳方中人參、甘草、干姜、萸、桂以治本寒,石膏以化標熱,半夏、栝樓一熱一寒,分解脾濕上逆之痰飲于中,小麥、小豆開泄木邪內蘊之虛火于下,共襄洗滌之功。舉世但知柴胡、白芍和解肝邪,木通、車前降泄火氣,曷知谷菽有如此之妙用哉。
【摘錄】《外臺》卷八引《古今錄驗》
【處方】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肉豆蔻(去殼,面裹煨)半兩,木香半兩,高良姜(炒)半兩,干木瓜半兩。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心腹疼痛,氣逆,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別名】四正湯、四味回陽飲
【處方】干姜(炮)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下,虛冷厥逆,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用法用量】四正湯(《圣濟總錄》卷一六二)、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炮姜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當歸1錢,澤蘭1錢,廣陳皮1錢,半夏1錢,鉤藤1錢5分。
【功能主治】失血而嘔逆肢冷。
【用法用量】加大棗2個,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一
【處方】干姜(炮)3兩,人參3兩,甘草(炙)3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桂(去粗皮)2兩,黃耆(銼)2兩。
【功能主治】霍亂,洞泄不止,臍上筑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干姜(炮)1兩,木瓜1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炒黃)3分,桂(去粗皮)3分,檳榔(銼)10枚,木香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攻心,嘔逆悶絕,腳冷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干姜(炮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芎?1兩,當歸(切,焙)1兩,芍藥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卒疝,繞臍腹卒暴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干姜(炮)3兩,黃連(去須)3兩,赤石脂3兩,當歸(銼,炒)3兩,半夏(先研為末,生姜汁制作餅子用)5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2兩,桂(去粗皮)2兩,龍骨(火燒紅)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產后霍亂吐利,四肢逆冷,虛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處方】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陳橘皮(去白,炒)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頭痛惡寒,心腹虛脹,大便泄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別名】干姜黃連湯
【處方】干姜3兩,當歸4兩,黃柏4兩,地榆4兩,黃連2兩,阿膠2兩,石榴皮3枚。
【功能主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檂。腹中痛,里急后重,頭偏痛,耳頰痛。
【用法用量】干姜黃連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干姜2兩,黃柏1兩,石榴皮1兩,阿膠2兩半,漬豉1升,前胡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卒大注,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3合,去滓,納阿膠,頓服。不愈更作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干姜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身體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擴展閱讀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甘草干姜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干姜甘草湯(《婦人大全良方》卷七)。
【處方】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功能主治】溫中益氣。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咽中干,煩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摘錄】《傷寒論》
【別名】二神湯
【處方】甘草(炙)、川白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原,無以收約其血。
【用法用量】二神湯(《朱氏集驗方》卷七)。
【摘錄】《直指》卷二十六
【處方】甘草5分,干姜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功能主治】諸疝泄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疝氣證治論》
上文介紹了甘草干姜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甘草干姜湯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柴胡桂枝干姜湯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該都知道柴胡桂枝干姜湯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柴胡桂枝干姜湯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別名】柴胡桂姜湯(《金匱要略》卷上)。
【處方】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和解散寒,生津斂陰。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柴胡3錢,甘草2錢,人參1錢,茯苓3錢,桂枝3錢,干姜3錢。
【功能主治】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用法用量】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摘錄】《四圣心源》卷七
【處方】柴胡、桂枝、黃芩、廣皮、甘草、人參、芍藥、干姜、半夏。
【功能主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少陽癥兼見太陽,小便不利。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柴胡桂枝干姜湯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甘草干姜湯就是用甘草以及生姜熬制的一些湯敏,其實它可用于治療傷寒、感冒、暈眩、咳嗽以及遺尿等問題,但是想要發(fā)揮它的這些功效價值,也要搭配其他的藥材使用。
1.傷寒:呂滄州治一婦傷寒,乃陰間陽,面赤,足踡而下痢,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不能決。呂以紫雪、金匱理中丸進,徐以冰漬甘草干姜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痢足踡,四逆證也,茍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以甘辛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眾皆嘆服。
2.寒證:本方治療34例寒證(胃脘痛8例,吐酸2例,脘腹脹2例,
腸鳴腹瀉1例,胸痛2例,眩暈13例,咳嗽2例,經來腹痛4例),均取效。認為中醫(yī)所稱寒證,實際上包含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病理生理現(xiàn)象;認為干姜辛辣,服后刺激口腔粘膜,可能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而起對抗副交感神經作用;甘草則對胃平滑肌有一定解痙作用,因而取效。
3.眩暈:何某某,男,80歲,農民。素患慢性支氣管炎,年老體弱,臥床已半年,近出現(xiàn)頭暈耳鳴,如坐舟車之中,覺物旋轉,耳鳴如潮水,不能起床,不敢張目,同時伴咳嗽氣急,咳唾涎沫和胸悶不適感。聽診右中下肺野有散在中小水泡音,曾用四環(huán)素、磺胺嘧啶、麻杏止咳糖漿等消炎止咳藥無效;又用天麻鉤藤飲、百合固金湯等加減方亦無效。眩暈日見加重,咳唾涎沫不止,思熱飲,不欲食。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脈沉細。擬診眩暈病,肺中虛冷,水氣不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處方:炙甘草15g,炮姜12g,3劑。服1劑后,眩暈銳減,咳唾涎沫好轉,服完2劑,能起床活動,3劑眩暈除,諸癥基本消失,精神大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干姜[圖]。干姜[圖]對調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干姜[圖]的相關知識。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 干燥根莖 。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性狀】干姜: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梢姺票〉臋M隔。梯紋、螺紋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含量測定】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 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 :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本品為不規(guī)則片塊狀,厚0.2~0.4cm。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不得過5.5%。
【性味】辛、熱。
【歸經】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主治】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制劑】姜流浸膏。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干姜[圖],干姜[圖]有著怎樣的功效。干姜[圖]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你知道藥酒干姜酒嗎?所謂的藥酒就是將藥和酒能夠融合在一起,并且能發(fā)揮出藥的最大功效,藥酒的特點在于制作簡單,飲用方便,藥性穩(wěn)定而且安全,效果好療效佳。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干姜酒
【來源】《長壽補酒》
【原料】干姜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將干姜拍碎,置凈器中,入酒煮取300毫升,過濾去渣,貯入凈瓶備用。
【功效】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嘔吐,吐衄便血。
【用法】每日2次,早、晚各溫飲20毫升。
【宜忌】
【注釋】 干姜,又名干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其性味辛熱,入脾、胃、肺經,《名醫(yī)別錄》說姜"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干姜可通心陽,祛臟腑寒冷,發(fā)諸經寒氣,可治感寒腹痛,又擅溫肺化痰,回陽救逆。又干姜之辛熱,再助酒性之通透濕潤,一舉夷平陰寒。
上面就是關于干姜酒這種藥酒的一個介紹,其實如果身體存在一些疾病,那么通過喝一些藥酒的確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但是干姜酒并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這點大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