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清熱消癰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鄙钪薪?jīng)常流傳這些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加味清熱消癰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醫(yī)學認為,加味清熱消癰湯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方劑。把中藥材進行適當?shù)募庸ぃ缓笤侔匆欢ū壤M行調(diào)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加味清熱消癰湯。
【處方】金銀花1兩,連翹4錢,野菊花3錢,赤芍藥3錢,黃芩3錢,公英1兩,白芷3錢,天花粉3錢,木通2錢,陳皮2錢,生甘草1錢,炒山甲2錢,炒皂刺2錢。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癰。主熱毒壅遏,氣血阻隔致患頸部癰。
【臨床應用】后頸部膿腫吳某,女,37歲。于1963年1月21日初診。九天前頸部生一疙瘩,腫痛日漸加重,夜不成眠,頭不能抬起或轉(zhuǎn)動,發(fā)熱怕冷,周身無力,口干欲飲,食欲不振,大便兩日未解,小便色黃,體溫38.7℃,后頸部正中偏左有瘡口數(shù)個,膿栓堵塞,狀如蜂窩,凸起紅腫,四周漫腫而硬,周圍灼熱,明顯壓痛,脈弦數(shù),苔白厚膩根微黃。證系毒熱壅遏,氣血阻隔。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消癰。投以加味清熱消癰湯,外用化毒藥膏和提毒藥捻。3日后,惡寒發(fā)熱均減,體溫降至37.5℃,瘡口漸大,排出黃白色稠膿,漫腫漸消,舌苔白厚略膩,脈弦稍數(shù)。用上方加減治療年余,創(chuàng)面愈合,瘢痕柔軟,未留下后遺癥。
【摘錄】方出《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名見《千家妙方》卷下
使用加味清熱消癰湯來恢復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預防。
ys630.COm精選閱讀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腸癰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敗醬草15克,金銀花15克,冬瓜子10克,蒲公英15克,粉丹皮10克,生苡仁15克,京赤藥10克,枳殼10克,桃仁6克,連翹10克,大黃6克(后下),甘草。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行氣活血。主濕濁蘊于下焦化熱,濕熱毒邪蘊結(jié)腸腑,氣滯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楊景海方
【別名】薏苡仁湯、瓜子湯、三仁湯、薏苡瓜瓣湯
【處方】薏苡仁1升,牡丹皮3兩,桃仁3兩,冬瓜仁1升。
【功能主治】排膿解毒。主腸癰、胃癰。
【用法用量】薏苡仁湯(《圣濟總錄》卷一二九)、瓜子湯(《全生指迷方》卷四)、三仁湯(《醫(yī)學入門》卷八)、薏苡瓜瓣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為《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之變方,以治膿成脈數(shù)不可下之證。慮附子助熱,易以牡丹;又因敗醬難覓,易以瓜瓣;更加桃仁以助牡丹之力。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五引《集驗方》
【別名】牡丹湯
【處方】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姜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
【功能主治】腸癰,膿成脈數(shù),不可下。
【用法用量】牡丹湯(《圣濟總錄》卷一二九)。
【摘錄】《千金》卷二十三
以上就是利用腸癰湯治療疾病的一些常見的方法和常識問題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腸癰湯治療疾病的的同時一定注意日常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保證其治療的效果。
今天,人們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加味茱萸內(nèi)消丸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等多種功效,在食療保健領(lǐng)域的應用相當廣泛。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吳茱萸(半酒半醋浸1宿,焙干)1兩,舶上茴香(鹽炒)1兩,山茱萸(去核)1兩,馬蘭花(醋洗,焙)1兩,川棟子(取肉)1兩,官桂1兩,玄胡索(略炒)1兩,黑牽牛(炒,取頭末)1兩,橘紅1兩,青皮1兩,海藻(洗去咸鹽)1兩,桃仁(浸,去皮尖)半兩,白蒺藜(炒,去粗)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面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為邪所侵,留伏作痛,陰(疒頹)偏大,或生濕瘡,出膿水。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食前溫酒、鹽湯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六
通過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加味茱萸內(nèi)消丸的作用應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了,這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更好的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我們知道腸癰潰爛湯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腸癰潰爛湯,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腸癰潰爛湯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分析下腸癰潰爛湯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人參1兩,玉米1兩,白術(shù)1兩,山藥1兩,玄參1兩,甘草3錢,金銀花4兩,山羊血1錢。
【功能主治】大腸生癰潰爛,右足不能伸,腹中痛甚,便出膿血,肛門如刀之割,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水煎服,服藥時沖入山羊血。
【各家論述】治癰疽以扶胃氣為第一義,而少加敗毒化膿之味,則正氣不傷而火毒易散也。此方全在救胃,而敗毒祛膿已在其中矣。妙在金銀花雖是治毒之品,而仍乃滋陰之藥,為瘡家奪命之將軍,乃至仁至勇之師,又得參、術(shù)以助其力,則散毒尤神。山羊血止血消濁,且善通氣,引諸藥直入癰以解散之,乃向?qū)е钦咭?。合而治之,則調(diào)合有人,撫緩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奏功如神乎?自然胃氣大開,化精微而輸于大腸也。
【摘錄】《青囊秘傳》卷下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腸癰潰爛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很多人對加味清熱涼血驅(qū)敏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加味清熱涼血驅(qū)敏湯的成分、適應癥都是要進行很好認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鮮茅根60克,大青葉15克,青黛12克,龍膽草15克,黃芩9克,黃柏9克,川軍15克,白蘚皮30克,黃連9克,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15克。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除濕止癢。主濕熱蘊久,化毒入營,外感毒邪。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趙炳南方
【處方】鮮茅根2兩,大青葉5錢,青黛4錢,龍膽草5錢,黃芩3錢,黃柏3錢,川軍5錢,白鮮皮1兩,黃連3錢,干生地1兩,丹皮3錢,赤芍5錢。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除濕止癢。主濕熱蘊久,化毒入營,外感毒邪引起的自家敏感性皮炎。
【摘錄】方出《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名見《千家妙方》卷下
通過本文對于加味清熱涼血驅(qū)敏湯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加味防風湯這種方劑。
【處方】麻黃、防風、蒼術(shù)、川芎、藁本、羌活、白芷、桔梗、芍藥、甘草。
【功能主治】升陽散濕。主風邪時疫致下痢,兼有表證者。
【用法用量】《醫(yī)略六書》本方用麻黃一錢半,蒼術(shù)一錢半,羌活一錢半,川芎一錢半,防風一錢半,白芍一錢半(酒炒),藁本一錢半,桔梗八分,白芷錢半,甘草八分,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腸胃受風,不能化氣,而糟粕不傳,故下痢不止,頭疼身熱焉,防風散風邪以勝濕,麻黃開腠理以逐邪,羌活散太陽之邪,白芷散陽明之邪,川芎行營衛(wèi)之氣,白芍斂腸胃之陰,蒼術(shù)燥濕強脾氣,藁本升陽散外邪,桔梗開提肺氣,甘草甘緩和中。煎湯熱服,使風散濕除,則腸胃清和,而振傳送敷化之職,頭疼身熱無不解,下痢清稀無不止矣。
【摘錄】《證治匯補》卷八
【處方】防風1錢,片芩(酒炒)1錢5分,人參1錢,白及1錢,麥門冬(去心)2錢,生甘草5分,知母1錢,炒白芍1錢,懷生地(酒洗)1錢,黃柏(酒炒)1錢,黃耆1錢,黃連(酒炒)1錢,當歸頭1錢,百合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因元陽虧損,外寒內(nèi)熱,致鼻流涕,久而不愈,甚則有滴下腥臭之惡,而成腦漏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
上文介紹了加味防風湯的妙用,可見它的功能有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好方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前請一定要了解清楚相關(guān)的用藥禁忌哦。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加味茯苓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加味茯苓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人參(去蘆)半夏(湯洗)陳皮(去白)45克 白茯苓(去皮)30克 粉草15克 益智(去殼)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制法】上銼為散。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心,化痰理氣。治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語如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烏梅半個同煎。不拘時溫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九
【處方】蒼術(shù)6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3克 甘草(炙)1.5克 豬苓2.4克 澤瀉3克 升麻1.5克 肉桂2.1克 柴胡1.8克 黃芩3克 生草1.5克 當歸3克 白芍2.1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治中氣不足,水濕壅盛,陽氣郁遏,不得上達,以致水泄注下,日夜無度,小便短少,口渴咽干,腹中疼痛,或變成赤白痢疾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溫服。
【備注】方中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甘草等補中健脾;豬苓、茯苓、澤瀉利小便,分消水濕;升麻升陽氣上行,兼助柴胡、黃芩消熱;生草泄火;下多則亡陰,故佐當歸,白芍,以助陰血。
【摘錄】《杏苑生春》卷四
【處方】蒼術(shù)2錢,白術(shù)3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豬苓8分,澤瀉1錢,升麻5分,肉桂7分,柴胡6分,黃芩1錢,生草5分,川歸1錢,白芍7分。
【功能主治】補中健脾,疏利濕熱。主水泄注下,日夜無度,小便短少,口渴咽干,腹中疼痛或變成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煎1鐘,溫服。
【各家論述】此證中氣不充,脾濕壅遏。法當補中健脾,疏壅濕熱。故用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甘草等補中健脾;豬苓、澤瀉利小便,分消水濕;升麻升陽氣上行,兼助柴胡、黃芩清熱;生草泄火;下多則亡陰,故佐歸、芍以助陰血。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人參(去蘆)1兩半,半夏(湯洗)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粉草5錢,益智仁(去殼)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痰迷心胞,健忘失事,言語如癡。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烏梅半個,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得效》卷九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加味茯苓湯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加味清宮湯已經(jīng)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加味清宮湯怎么吃有些人并非知道的很詳細,那么加味清宮湯到底該什么情況下吃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元參心9克 蓮子心1.5克 竹葉卷心6克 連翹心6克 犀角尖6克(磨沖)連心麥冬9克知母9克 銀花6克
【功能主治】治暑溫蔓延三焦,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竹瀝50毫升沖入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處方】清宮湯加知母3錢,銀花2錢。
【功能主治】暑溫漫延三焦,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
【用法用量】竹瀝5茶匙沖入服。
【各家論述】此苦辛寒法也。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清金;銀花敗毒而清絡;竹瀝除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合清宮湯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看完上面這篇文章,現(xiàn)在大家知道加味清宮湯了吧。加味清宮湯的藥用價值也是很高的。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加味竹瀝湯。
【處方】麥冬2錢,石斛3錢,羚羊角1錢5分,橘紅1錢,膽星5分,僵蠶1錢5分(炒),天麻8分,淡竹瀝半杯,姜汁1滴(同沖服)。
【功能主治】中風,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靈竅,昏不知人,證屬中腑者。
【摘錄】《醫(yī)醇剩義》卷一
【處方】淡竹瀝1合,黃芩1錢,麥冬1錢,知母1錢,白茯苓1錢半。
【功能主治】子煩。妊娠3-4月,因心包、三焦二經(jīng)氣逆,致煩悶不安,口干舌燥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加炒黃柏3分,煎1盞,入竹瀝再煎1-2沸服。
【摘錄】《廣嗣紀要》卷九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加味竹瀝湯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健康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