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降血脂的效果好嗎
經(jīng)絡(luò)養(yǎng)生對肝郁女性效果好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如何避免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葶藶降血脂的效果好嗎”,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老年生活的關(guān)注度不斷提高,很多朋友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血脂過高所帶來的危害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會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降低血脂,同時在飲食生活中也會多加注意,遠離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那么葶藶降血脂的效果好嗎?面對大家提出的這個問題,接下來的時間請朋友們和我一起去學(xué)習(xí)一下.
【性味與功效】
味辛,苦,性寒。功效:瀉肺蠲飲,利水消腫。
【傳統(tǒng)應(yīng)用】
主治痰飲停積,胸滿壅滯,咳嗽氣喘;面目浮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病癥。本藥常用于以下傳統(tǒng)方劑:①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葶藶子、大棗,治療肺癰喘不得臥;②葶藶大丸(《三因方》):甜葶藶、薺菜根,等分,蜜丸,陳皮湯嚼下,治療腫滿腹大,四肢枯瘦。
在治療腹?jié)M有水的已椒藶黃丸中,葶藶子也是主要藥物。
【主要成分】
主要含揮發(fā)油、強心苷和脂肪油等成分,還含谷甾醇等。 北葶藶子(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芥子苷、蛋白質(zhì)、糖類等。
【藥理作用】
(一)抑制炎性滲出:與白芥子相似,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滲出,使?jié){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滲出減少并使?jié)B出液重吸收。葶藶子尚有鎮(zhèn)咳作用。
(二)強心
含強心苷成分。雖然含量很少,需大量使用才具有強心作用,能使貓心收縮加強,心率減慢,并能使衰竭之心臟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
(三)抗菌、抗癌
葶藶子芐基芥子油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
本品對宮頸癌細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胸腔、腹腔、心包積液。
2.治療肺部白沫痰和痰多。
3.治療肺心病慢性心衰。也能治療其他心臟病之慢性心衰。
4.治療關(guān)節(jié)腔積液。
相信隨著上述我們大家的學(xué)習(xí),廣大朋友們對于葶藶降血脂是否有更好效果的這個疑問,心中也已經(jīng)有了屬于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更標準的答案。當然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血脂過高就會引發(fā)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危機,因此這就需要廣大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guān)注了。
相關(guān)閱讀
冠心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它的病因有很多種,但是多數(shù)的時候我們是搞不清楚的。一般這種癥狀我們都回采用西醫(yī)的治療方法,但是其實中醫(yī)食療方在治療這類疾病方面很不錯。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醫(yī)食療治療冠心病的方劑有哪些吧?
方名
附桂葶藶湯。
功能主治
功能溫陽利水,活血祛痰。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
處方組成
附片15克、干姜9克、桂枝9克、葶藶子15克、茯苓30克、防己30克、白芍15克、丹參30克、煅龍齒30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瓜蔞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如心力衰竭緩解屬氣陰不足者加麥冬、五味子;脈結(jié)代者加炙甘草、大棗、生姜、阿膠、生地、麻仁、麥冬、白酒;胸悶、憋氣者加枳實、薤白、白酒;血瘀甚者重用丹參,加赤芍、雞血藤。
臨床療效
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一般3-5劑即可奏效,8-13劑可完全緩解。待基本緩解后,本方才能視病情略作增減。
處方來源
徐龍云。
方名
五澤強心湯。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活血,溫陽利水。主治心力衰竭。
處方組成
黃芪lO-15克、黨參10克、益母草10-12克、澤蘭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臥,加蘇子、白果、炙麻黃等;水腫明顯,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術(shù)、茯苓、車前子、蘇子、白芥子等;陽虛明顯加菟絲子、補骨脂等;陰虛明顯去附子,加麥冬、五味子。
臨床療效
臨床應(yīng)用多例,一般3-5劑后,心力衰竭諸癥狀基本緩解。
處方來源
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趙紹琴等。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冠心病的藥膳食療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藥補不如食補,藥膳食療雖然需要堅持才能見效,但是它對人體的傷害是非常的小的。以上介紹的藥膳食療方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韼椭?/p>
中藥方劑葶藶湯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葶藶湯營養(yǎng)豐富,含有很多醫(yī)藥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葶藶子(隔紙炒)22克 檳榔(銼)15克 桑根白皮(炙,銼)22克 杏仁(湯浸,去尖、皮、雙仁,炒)大黃(銼,醋炒)各15克 樸消22克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傷寒結(jié)胸,心下痛,如石堅硬,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處方】葶藶(隔紙炒)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貝母(去心)百合 麥門冬(去心)生干地黃(焙)各等分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虛勞咳嗽咯血,日漸瘦劣,聲音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皂莢子14枚,同煎至75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處方】葶藶子(炒)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百合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十種水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送服防己檳榔丸,1日3次。以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葶藶(隔紙后炒紫色,別研如膏)1彈子大,桑根白皮(微火細銼)1兩,大棗(揀洗,去核)12枚。
【功能主治】肺癰咳嗽,上喘氣急,不得臥,涕唾稠粘,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上用水3盞,先煎桑白皮、棗,取1盞半,去滓,入葶藶膏,攪化,煎取8分,溫服。良久當吐惡物,或微利2-3行。其疾減后,宜服補肺藥,7日外病未退,量人加減,更1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六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葶藶湯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guān)注一下葶藶湯。
眾所周知葶藶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葶藶膏的功效了解多少呢?葶藶膏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葶藶1兩,蜣螂(干者)5枚,馬銜蟲(干者)5枚,蟬殼(炙)5枚,斑蝥(炒)5枚,麝香(細研)1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和為膏。
【功能主治】一切瘡久冷。
【用法用量】以故帛上攤貼,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處方】牛黃1分,麝香1分,龍腦1分,昆布20分,海藻20分(洗),牽牛8分,桂心8分,椒目3分,葶藶6分(炒)。
【制法】上為末,別搗葶藶熬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2次。稍利小便為度。
【摘錄】《宣明論》卷八
以上介紹的葶藶膏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guān)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葶藶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葶藶散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葶藶散。
【處方】甜葶藶30克(隔紙炒令紫色)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45克(銼)當歸22克(銼,微炒)大腹皮30克(銼)木香15克 紫蘇莖30克 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郁李仁30克(湯浸,去皮)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遍身浮腫,腹脅妨悶,上氣喘促,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處方】甜葶藶(炒)桔梗(去蘆)瓜蔞仁 川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炙)葛根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過食煎博,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臥,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1兩半(銼),當歸3分(銼,微炒),大腹皮1兩(銼),木香半兩,紫蘇莖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風(fēng)虛氣壅,通身浮腫,腹脅妨悶,上氣促,不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苦葶藶3錢,蛤粉3錢,桑白皮半兩,山梔子半兩,人參半兩,荊芥穗半兩,薄荷葉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陳皮半兩,桔梗半兩,杏仁半兩,甘草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氣喘滿,痰嗽,眠臥不安,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大盞,入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宣明論》卷九
【處方】茯苓、白術(shù)、甘草、木通、厚樸、葶藶、木香、官桂、豬苓、澤瀉(一方去厚樸,加滑石)。
【功能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上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服。
【摘錄】《女科萬金方》
【處方】葶藶(炒)半兩,青皮(去瓤,炒黃)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半分或1分,空心、乳食前用姜湯調(diào)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處方】甜葶藶(隔紙炒)、黑牽牛、檳榔、大黃(煨)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水氣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用姜湯入蜜少許調(diào)下。
【摘錄】《袖珍小兒》卷七
【處方】葶藶半兩,半夏(生姜汁浸軟切作片子)半兩,巴豆49粒(去皮,同上2味一處炒,候半夏黃為度)。
【制法】上件除去巴豆不用,只用上2味為細末。
【功能主治】咳嗽,痰涎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以生姜汁入蜜少許同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別名】葶藶子散
【處方】葶藶子10分,白術(shù)20分,茯苓2兩,桑白皮2兩,郁李仁8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遍身洪腫。
【用法用量】葶藶子散(《準繩·女科》卷四)。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上,名見《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黃葶藶(炒,搗細)1兩,桑白皮1兩,陳皮(去白)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氣喘滿急,腹脹不得臥。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二引《仁存方》
【處方】葶藶(隔紙炒)、牽牛(炒)、桑白皮(炒)、檳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水腫。
【用法用量】生姜蜜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六
【處方】甜葶藶(炒)1兩,桔梗(去蘆)1兩,瓜蔞子1兩,川升麻1兩,薏苡仁1兩,桑白皮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過食煎煿,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臥;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濟生》卷二
【處方】葶藶(炒)、防己、甘遂、大戟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水腫氣粗。
【用法用量】3歲1錢,食前以桑白皮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六
【處方】葶藶子(隔紙炒)3分,大黃(銼,醋炒)半兩,檳榔(銼)1分,桂(去粗皮)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結(jié)胸,心悶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時溫熟水調(diào)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處方】葶藶3錢,白芥子3錢,甘遂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風(fēng)。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
【用法用量】每服5分。宿痰即從便下。
【摘錄】《醫(yī)學(xué)摘粹》卷一
【處方】甘葶藶(隔紙炒)、紫牽牛(略炒,取仁)、桑白皮(炒)、雞心檳榔、川大黃(銼,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水氣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半盞,加生姜2片,蜜半匙,煎湯調(diào)下?;蚣宕罅鳉怙嬔星嗄鞠阃韫嘞?。
【摘錄】《直指小兒》卷四
【處方】葶藶1兩,杏仁20枚(并熬黃色)。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卒大腹水病。
【用法用量】分10服。小便去立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葶藶子、白術(shù)、茯苓、桑白皮、杏仁、澤瀉。
【功能主治】補脾瀉肺,利大腸。主妊娠遍身洪腫。
【摘錄】《一見知醫(yī)》卷一
【處方】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銼),漢防己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喘急,胸中滿悶,身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甜葶藶1兩,赤芍藥3分,白芷1兩,丁香3分,黃耆1兩(銼),羊桃皮1兩(銼),消石3分,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白蘞1兩,莽草半兩,木香1兩,木鱉子1兩(去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乳癰瘡腫,焮熱疼痛。
【用法用量】用酸漿水調(diào)和令勻,攤于故帛上貼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甜葶藶子2兩半(隔紙炒赤色),百合(炒)1兩,白附子1兩,北五味子(炒)1兩,甘草節(jié)1兩,羅參1兩,款冬花1兩,百藥煎1兩,大朱砂5錢(另研),紫菀(去木)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癰??人詺饧?,睡臥不安,心胸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2錢,燈芯湯調(diào)下。
【摘錄】《得效》卷十九
【處方】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麻黃1分(去根節(jié)),貝母1分(煨微黃),甘草1分(炙微赤,銼),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喘促,胸背滿悶,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分4-5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葶藶(紙上炒香)1分,漏蘆(去蘆頭)1分,鶴虱1分,蝦?。ㄖ私梗?分,丹砂(研)1分,滑石1分,蟾酥(如柳葉)2片子。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腦疳。
【用法用量】每用1字匕,吹入鼻中,嚏即可治。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以上就是對葶藶散這種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葶藶散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xué)習(xí)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葶藶丸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處方】葶藶子52.5克(生用)牽牛子 澤漆葉 海藻(洗去咸,炙)昆布(如前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 郁李仁(去皮)各22克 桂心7.5克
【制法】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腫。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一日二次,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30克,赤小豆10克,通草6克(切),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煎湯送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生蔥。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
【別名】二利丸(《外臺秘要》卷二十)。
【處方】葶藶270克(熬)吳茱萸270克
【制法】上藥二味,各別搗篩,加蜜拌和,更搗二萬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腫。
【用法用量】每服2丸,一日三次,不知增之,當以小便利為候。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
【處方】甜葶藶(炒)續(xù)隨子(去皮,研)各15克 干筍30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熟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瀉肺利水。治婦人小便不利,身面浮腫,水乘于血,致經(jīng)水不行者。
【用法用量】每次7粒,煎扁竹湯送下。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墜涎葶藶子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甜葶藶(隔紙炒)黑牽牛(炒)漢防己 杏仁(炒,去皮、尖)各3克
【制法】上藥將前三味研末,入杏仁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利水。治乳食沖肺,咳嗽痰喘,面赤。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甜葶藶15克(炒令香)郁李仁(浸,去皮、尖,熬紫色,稱)22克(與葶藶二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shù)15克 牽牛子15克(一半生用,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桑白皮(蜜炙,銼)羌活(洗去土)漢防己 陳橘皮(去白)澤瀉各22克
【制法】上為細末,與前二味同研,煉蜜和入臼內(nèi)杵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腹中濕熱,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初服10丸,空腹時用生姜、橘皮湯送下,每日二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為度。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四
【處方】葶藶子(紙上微炒)半兩,蕓苔子(揀凈)1兩,馬兜鈴(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0枚,皂莢(酥炙,去黑皮及子)半兩,白前1兩,甘草(炙,銼)1兩,防己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乳石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搗如膏),漢防己1兩(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搗如膏)。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卒身面四肢浮腫,喘息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橘皮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別名】葶藶牽牛丸
【處方】葶藶子7分(生用),牽牛子3分,澤漆葉3分,海藻(洗去咸,炙)3分,昆布(如上炙)3分,桑根白皮(炙)3分,甘遂(熬)3分,椒目3分,郁李仁3分(去皮),桂心1分。
【制法】上為末,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及腳并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合,赤小豆1合,通草1兩(切),水2升,煮取1升送下,1日2次。
【注意】忌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九引唐臨方
【處方】葶藶子5兩(緩火熬令紫色),杏仁2兩半(去皮尖,熬令紫色),大棗30枚(去皮,搗取肉)。
【制法】上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小便澀,少腹?jié)M,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平旦空腹服8-9丸,晚間服5丸,2日后小便當利,3-4日后平旦服5丸,晚間服5丸,以白飲送下。
【注意】忌食咸膩之物。
【摘錄】《醫(yī)心方》卷八引唐臨方
【處方】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更別研如膏),甘遂1兩(煨令微黃),牽牛子1兩(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羌活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水。腫滿喘急,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以溫水送下。長取利2-3行,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葶藶(隔紙炒)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石水。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飲送下,日3夜1。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別名】葶藶膏
【處方】甜葶藶1兩(長流水洗凈,微火熬,搗為末),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2錢。
【制法】上為末,更入臘月豬脂1錢,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
【功能主治】耳聾,耳中常有聲哄哄聲者。
【用法用量】葶藶膏(《圣濟總錄》卷一一四)。《圣濟總錄》本方用法:上搗研極爛,入豬膏中,以銀器盛,慢火煎成膏,傾入瓷盒中。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注意】一百日內(nèi),慎一切毒、魚、肉、生冷、滑膩等。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別名】甜葶藶丸
【處方】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貝母1兩(煨令微黃,搗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皂莢2兩(捶碎,以酒5合揉取汁,煎成膏)。
【制法】上為末,以皂莢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患肺氣喘急,痰壅悶亂。肺癰。
【用法用量】甜葶藶丸(《圣濟總錄》卷五十)。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馬兜鈴1兩,漢防己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雞子黃5枚(瀉紙上焙干為末),皂莢(無蛀者,小便浸2宿后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搗末)1兩。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喘促煩熱,面目浮腫,大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3-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牽牛子1兩(微炒),漢防己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桑根白皮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葶藶子4分(好者,熬令紫色),甘草4分(炙),杏仁4分,海蛤4分(別研如面),郁李仁4分,漢防己5分,吳茱萸2分,檳榔6分,大黃7分。
【制法】上為散,合研令調(diào)和,取蒸餅中棗膏2分,去皮攪和白蜜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肺氣喘急,及水氣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腹服,漸漸加至下泄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
【注意】忌海藻、菘菜。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處方】炒葶藶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牽牛、蘿菔子。
【制法】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麻疹沒后,水入肺,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食后白水送服。
【摘錄】《麻癥集成》卷三
【處方】葶藶(微炒)半兩,防己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郁李仁半兩,紫蘇子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通身黃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麝香酒送下,1日3次。以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牽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萊菔子。
【功能主治】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葶藶湯”。
【摘錄】《麻科活人》卷五十
【處方】甜葶藶半兩(炒令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shù)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銼)3分,羌活(洗去土)3分,漢防己3分,陳橘皮(去白)3分,澤瀉3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中有濕熱氣,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陰也,標在肺,肺者太陰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甜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性能行水下氣;郁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白術(shù)氣味甘溫,入足太陰;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陽,善能行水;桑白皮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太陽;漢防己氣味苦辛平,入足太陽,能行下焦,祛風(fēng)利濕;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陳橘皮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澤瀉氣味苦咸平,入足太陽。此藥因濕熱浮腫,本病在腎,標病在肺,致中滿氣急、咳喘不得臥者,非利濕行水,不能效也。送藥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則在上之邪從汗而去,在下之邪從溲而去也。
【摘錄】《本事》卷四
【別名】人參順氣飲子
【處方】半夏(洗)5分,厚樸(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當歸身7分,白豆蔻仁1錢,縮砂1錢,茵陳(酒制)1錢,干葛1錢,炙甘草3錢,羌活3錢,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錢,苦葶藶(酒洗,炒)3錢,人參3錢,柴胡3錢,獨活3錢。
【制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米大。
【功能主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臨臥用一口湯送下。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處方】苦葶藶半兩(微炒,研細),郁李仁(去皮,研)3分,赤茯苓(去皮心)3分,桑白皮(銼,炙)3分,黑牽牛(生,取頭末)半兩,漢防己2分,川羌活2分,陳橘皮(湯浸洗,去白,焙干)2分,澤瀉2分,白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受濕,流于四肢,足脛浮腫,小便澀少。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苦葶藶(炒)半兩,桑白皮(切,炒)半兩,枳殼(麩炒),木通半兩,檳榔3錢,木香3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疸黃腫,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后以橘皮湯送下,1日3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葶藶子6兩(熬紫色),干棗10枚。
【制法】上葶藶子搗如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上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將干棗劈碎,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食后送服,1日2次。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三
【處方】甜葶藶(炒)1兩,黑豆(炒)1兩,杏仁(去皮尖,炒,另研)1兩,漢防己1兩。
【制法】上為末,入杏膏蒸陳棗肉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乳食傷脾,傷風(fēng)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5-7丸,乳食后或臨臥以淡姜湯送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
【處方】葶藶子半兩(微炒)。
【制法】上杵如泥,入棗肉再杵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水氣腹腫,小便澀滯。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晚后棗湯送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處方】甜葶藶(隔紙炒)1兩,栝樓仁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1兩,漢防己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成水病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茯苓煎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外臺》卷十一引《近效方》
【處方】葶藶(隔紙炒)2兩,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楮根白皮(炙,銼)3分,干姜(炮)3分,檳榔(煨,銼)3分,防己3分,馬兜鈴(去皮,微炒)3分,樸消(別研)3分,蓬莪術(shù)(煨,銼)3分,甘遂(微煨)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水分,浮腫不退,經(jīng)脈不利。
【用法用量】方中楮根白皮,《普濟方》作“桑根白皮”。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別名】二利丸
【處方】葶藶1升(熬),吳茱萸1升。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每服2丸。不知增之,當以小便利及下為度。若下者,但可清旦1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3服。常服腫消。
【摘錄】《外臺》卷二十引《范汪方》
【處方】葶藶子(凈洗曬干,漿水浸半日,布內(nèi)盛,蒸一炊久,取出曬干,搗末)、防己、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赤小豆大。
【功能主治】勞嗽,頭面虛腫,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糯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葶藶(炒令紫)半合,防己1兩半,椒目1兩半,大黃(銼碎,醋拌炒)1兩半,蓖麻子(去皮)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水腫。內(nèi)虛外實,久有積聚,榮衛(wèi)不通,甚者變?yōu)槌嗨?。此為病從心起,入于皮膚,腫滿皮厚,體重上氣,臥煩而躁。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如不動加至15-2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甜葶藶2兩(隔紙炒),防己半兩,麻黃(去根)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黑牽牛5兩(內(nèi)將2兩生杵,取末半兩,余3兩于銚子內(nèi)炒,候勻熱便杵為末,秤3分)。
【制法】上為極細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解肺熱,利胸膈,化痰止嗽。主熱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桑根白皮、生姜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甜葶藶(炒)1兩,木香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支飲,氣喘不得息。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葶藶子(慢火炒,別搗為膏)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羚羊角(鎊)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3分,防風(fēng)(去叉)3分,菟絲子(酒浸兩宿,焙干,炒,別搗)3分,牛膝(去苗)3分,安息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葶藶(隔紙炒)1兩1分,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腸胃受熱,瘕聚沉伏,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水1盞,煎取6分,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葶藶子(隔紙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柴胡(去苗)1兩,棗肉(研)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與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喘息,面目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煎杏仁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甜葶藶2兩(以水凈過,日曬干,卻用漿水浸1炊久,取出又曬干),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普濟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不拘時候生姜湯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
【處方】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訶黎勒皮1兩,紫蘇子半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支飲,心膈痞急,咳逆短氣,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葶藶(炒)1分,杏仁(不去皮)1分。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十種水氣。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杏仁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葶藶子3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氣滿。
【用法用量】每服5丸,加至7丸。得利為佳。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處方】葶藶(紙上炒)2兩,防己2兩,甘草(炙)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別研)2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腳氣,兼上氣喘急,咳嗽,小便澀,服利水藥小便不利,大便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大棗、桑根白皮湯送下。未利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葶藶子(炒)1兩半,消石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涌水。腹?jié)M,小便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葶藶子(隔紙炒)半兩,鉛丹(細研)1兩,砒霜(夜間露7夜,細研,日收)1兩,半夏(湯浸,去滑,焙)1兩,羌活(去苗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馬兜鈴1兩。
【制法】上除砒霜、鉛丹2味研如飛塵,余藥為極細末,以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久患肺氣喘急,喉中作聲,上焦壅熱,不能起動。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蔥茶送下,氣實者,加至5-7丸。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
【處方】甜葶藶(隔紙炒)1分,大黃(銼,炒)半兩,人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時氣發(fā)黃。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八
【處方】甜葶藶子(紙上炒)1分,大黃(蒸熟,銼)1分,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燈上燎熟)。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臟熱實喘嗽。
【用法用量】每服5-7丸,食后、臨臥以生姜、烏梅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處方】葶藶(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皮)1兩,椒目1兩,桑根白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大戟(炒)1兩,甘遂(炒)1兩,大黃(炒)1兩,黃芩1兩(去黑心),芫花(炒焦,酒浸)1兩,蕘花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涌水。腹?jié)M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煎至7分,早、晚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一
【處方】苦葶藶1兩1分(隔紙炒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干)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白蒺藜(去角,炒)半兩,干姜(炮)半兩,川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吳茱萸(湯浸,焙7次)半兩,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鱉甲(淡醋煮,去裙膜,凈洗,酸醋炙黃)半兩,茯苓(去皮)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定喘急。主肺積。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姜、棗湯送下,1日3-4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苦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當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肉桂氣味甘辛大熱,入足厥陰;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干姜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川烏頭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厥陰;鱉甲氣味咸平,入足厥陰;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于至陰之處;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下氣。肺有積飲,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氣怯,不能養(yǎng)金制木,得土中有權(quán),飲濁不致泛溢,肺金職司不廢,烏有不安者乎!
【摘錄】《本事》卷二
【處方】葶藶7兩,椒目3兩,茯苓3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腹苦滿急,妨礙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
【注意】忌酢物。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處方】葶藶子(紙上炒令紫色)3兩,牽牛子(微炒)1兩半,海藻(洗去咸,炒)1兩,昆布(洗去咸,炒)1兩,豬苓(去黑皮)1兩,澤漆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水蠱。身體洪腫,喘滿。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飲送下,1日2次。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葶藶(隔紙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1兩,防己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湯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葶藶(隔紙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半兩,椒目半兩,桑根白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牽牛子(炒)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涌水。腹?jié)M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用法用量】每服20丸,蔥白湯送下,不知加至3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通過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葶藶丸的制作方法。其實,在生活中,通過方劑來養(yǎng)生要比吃西藥強上百倍。
大黃葶藶丸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大黃葶藶丸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大黃5錢(炒),葶藶子(洗凈,瓦上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喘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方出《續(xù)本事》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三
【處方】甘遂半兩(煨令微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前胡2分(去蘆頭),巴豆1分(去心,研,紙裹壓去油)。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粥飲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
大黃葶藶丸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說到防己葶藶丸,大家應(yīng)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葶藶半兩,黑牽牛半兩,白術(shù)半兩,防己3分,郁李仁3分,桑白皮3分,茯苓3分,羌活3分,黃橘皮3分,澤瀉3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中濕熱,并手足微腫,胸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次空腹服20丸,熟水送下。5日未效,加5丸,止于30丸。
【摘錄】《雞峰》卷二十
【處方】防己1兩,葶藶(隔紙炒)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1分。
【制法】上藥先搗前2味為細末,與杏仁同研令勻,取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癰。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服20丸,空腹煎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漢防己1兩,木通1兩,貝母1兩,苦葶藶(炒)、杏仁。
【制法】上為末,棗肉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凌肺,喘嗽,面目浮腫,小便赤澀,喘促不得臥。
【用法用量】方中葶藶、杏仁用量原缺。
【摘錄】《赤水玄珠》卷七
在了解了防己葶藶丸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神效葶藶散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神助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葶藶散(《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甜葶藶90克(隔紙炒令紫色)牽牛子75克(微炒)豬苓60克(去黑皮)澤瀉60克 椒目45克(微炒)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水腫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澀少。
【用法用量】取蔥白3莖,切,以漿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入清酒75毫升,攪令勻,稍熱,空腹時調(diào)下9克。約隔半小時,即煮漿水粥,切入蔥白,煮令爛熟,更入清酒1升,攪勻,面向東,熱吃令盡。至午后來,或小便下甚多,或大便通利,氣喘即定,腫減七分,隔日后再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鹽及面食。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神效葶藶散這種中藥方劑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神效葶藶散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神效葶藶散來治療一些疾病。
我們這里的人相對比西藥來說,更傾向于中藥,雖然中藥比較苦但是良藥苦口,而且重要相對比西藥來說中藥副作用小的多,雖然中藥煎熬會比較于西藥麻煩,而且比起西藥來說見效慢,但是純粹是副作用這一點就做夠讓人為之青睞了,不過小孩的話會覺得中藥比較苦,不喜歡吃中藥。
葶藶是可以當作中藥的一種,它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我們在腹瀉,胸悶氣熱等方面的作用還是蠻大的,同時它還可以治療女性朋友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問題,同時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也還是比較大的。
【藥物組成】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12枚。
【處方來源】《金匱》卷上。
【方劑主治】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胸滿者。
【各家論述】
1.《千金方衍義》:“肺癰已成,吐如米粥,濁垢壅遏清氣之道,所以喘不得臥,鼻塞不聞香臭。故用葶藶破水瀉肺,大棗護脾通津,乃瀉肺而不傷脾之法,保全母氣以為向后復(fù)長肺葉之根本。然肺胃素虛者,葶藶亦難輕試,不可不慎。
2.《刪補名醫(yī)方論》:肺癰喘不得臥及水飲攻肺喘急者,方中獨用葶藶之苦,先瀉肺中之水氣,佐大棗恐苦甚傷胃也。
【用法用量】先以水3升,煮棗取2升,去棗,納葶藶煮取1升,頓服。
【方歌】:喘而不臥肺成癰,口燥胸痛數(shù)實呈,
葶藶一丸十二棗,雄軍直入奪初萌。
這樣葶藶大棗瀉肺湯就做好了,因為加入了大棗,所以湯的味道還是蠻好喝的,也不會特別苦澀,我相信小朋友們也會喜歡喝,而且這趟對于肺不好的人效果更佳噢,因此在肺或者胃部有問題的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食用,這樣病情才會逐漸好轉(zhuǎn)噢。
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葶藶煎嗎?
【處方】葶藶(紙上炒)22克 防己45克 澤漆葉 都李仁(去皮、尖,炒)各37.5克 赤茯苓(去黑皮)澤瀉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各90克 柴胡(去苗)60克
【功能主治】治小兒水氣腫滿,服藥不退者。
【用法用量】上八味,除杏仁外,粗搗篩,用水1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入杏紅膏及白蜜500克,慢火煎如稀餳。二歲兒每服l.5克,用溫水調(diào)下,漸加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處方】甜葶藶2兩,川芒消1兩,椒目2兩半,水銀1兩(以棗肉少許研盡),防己1兩,海蛤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石水。腹堅漸大,四肢腫滿。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葶藶丸”。
【摘錄】《雞峰》卷十九
【處方】葶藶(紙上炒)3分,防己1兩半,澤漆葉1兩1分,郁李仁(去皮尖,炒)1兩1分,赤茯苓(去黑皮)3兩,澤瀉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3兩,柴胡(去苗)2兩。
【制法】上為粗末,以水1斗,煎至2升半,去滓,入杏仁膏及白蜜1斤,慢火煎如稀餳。
【功能主治】小兒腫滿,服藥不退。
【用法用量】2歲兒每服半錢匕,溫水調(diào)下。漸加之,更隨兒大小加減。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處方】苦葶藶?zāi)?分,地龍末1分,麝香半錢(細研),臘月豬脂3兩。
【制法】先煎豬脂令化去滓,次入諸藥,煎10余沸,于瓷盒中盛。
【功能主治】齒(匿蟲)。
【用法用量】以柳枝點藥,于火上炙令熱,烙牙齒縫中十余度,1日3-5遍。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通過上文對葶藶煎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對于葶藶豬苓散,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葶藶豬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guān)于葶藶豬苓散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葶藶、茯苓、豬苓、白術(shù)、蒼術(shù)、澤瀉、瞿麥、車前子、川芎、當歸、赤芍、生地。
【功能主治】滲水利濕。主水分。脾虛不能制水,血與水散于皮膚、腸胃之間,發(fā)為浮腫,小水不通,而后經(jīng)水斷絕。
【各家論述】方以二術(shù)、二苓壯土制水,澤瀉、車前、瞿麥、葶藶以行水消腫。水去則四肢皮膚、經(jīng)絡(luò)、腸胃之間,悉皆通利,經(jīng)血乃循故道而復(fù)至矣。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看了上文對葶藶豬苓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
中藥當中的成分非常的廣泛,而且中草藥當中具有功夫繁多的中藥,中藥的成分有許許多多,比如我們常見的決明子,靈芝,山楂,何首烏都是屬于中藥的成分這些中藥性味平和,對于降血壓,降血脂調(diào)理氣血有著極其不錯的作用,特別是防治很多老年疾病,那么什么中藥降血脂效果最好的,下面的介紹文章就來為大家做一個相關(guān)的了解。
決明子
藥用其干燥成熟的種子。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歸肝、膽、腎三經(jīng),具清熱、明目、潤腸之功效。決明子含蒽甙類物質(zhì),分解后產(chǎn)生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酸、大黃酚及葡萄糖等。實驗證明,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菌等作用,治療高脂血癥有一定療效。注意:有泄瀉與低血壓者慎用決明子制劑。
靈芝
藥用其子實體,性溫,味甘淡。靈芝含甾醇、生物堿、蛋白質(zhì)、多糖、氨基酸、酶類等。具益精氣、強筋骨之功效。主治精神疲乏、心悸失眠、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腦血管硬化等。
山楂
藥用其干燥成熟果實。味酸甘,性微溫。山楂果實含山楂酸、蘋果酸、枸櫞酸、咖啡酸、內(nèi)脂、脂肪、金絲桃苷、解脂酶、鞣質(zhì)、蛋白質(zhì)、槲皮素、核黃素、胡蘿卜素、糖類及維生素類等多種成分。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家兔連服山楂制劑3周后,血清膽固醇顯著下降。山楂與菊花、丹參、元胡、銀花、紅花、麥芽等配伍,可用于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所致之胸悶隱痛。
首烏
藥用其干燥塊根。味苦、甘、澀,性溫,歸肝、腎二經(jīng)。首烏含豐富的卵磷脂、淀粉等,有助于脂肪運轉(zhuǎn)。首烏含蒽酯衍生物,主要為大黃酚及大黃瀉素,其次為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能使腸蠕動增強和抑制膽固醇吸收。
首烏還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nèi)沉積、在血清中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nèi)膜中,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血脂下降可能與首烏有效成分與膽固醇結(jié)合有關(guān)。首烏配銀杏葉、鉤藤等治療心腦血管病,能消除或改善癥狀。首烏對個別病人有腹瀉的副作用。另外,首烏浸出液可能含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似物。
以上的文章當中我們了解到了什么中藥降血脂最好,但我們在選擇中藥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對身體有效的效果好的同時,可以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如山楂的,降血壓效果很好何首烏,清肝明目效果很好,而且中藥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