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的藥性有哪些
【www.cndadi.net - 美白養(yǎng)生方法有哪些】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靜比藥好。相信關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白芥子的藥性有哪些”,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白芥子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失眠多夢的一種藥,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提高自身的睡眠質(zhì)量,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可以幫助我們老年人預防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嘔吐反胃等癥狀,可以幫助我們促進消化,大家一起來熟悉了解一下白芥子的藥性功效吧。
白芥子味辛,性溫;歸肺、胃經(jīng);辛辣行散
具有豁痰利氣,溫經(jīng)除寒,散結(jié)水腫的功效
主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胃寒吐食,肢體麻木,寒濕痹痛,結(jié)核瘰疬,濕痰流注,陰疽腫毒.
白芥子做法
:1.寒痰壅肺,癥見咳喘胸悶,痰多不利者,可與蘇子、萊菔子配伍.
2.寒痰凝結(jié)肩背,經(jīng)絡不通,癥見肩背疼痛,或似癱瘓者,可與桂心、沒藥、木香、木鱉子配伍.
3.寒痰凝結(jié)經(jīng)絡,癥見結(jié)核瘰瀝者,可與麻黃、生南星、半夏、僵蠶等熬膏外貼.
白芥子煎服,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作發(fā)泡用.都可以發(fā)揮白芥子的藥性
白芥子的藥性功效遠不止以上這些,白芥子還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發(fā)燒頭暈的癥狀,而且不會我們自身帶來任何的副作用傷害,同時,白介子還可以幫助我們調(diào)理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內(nèi)分泌不足的癥狀。YS630.cOM
ys630.coM延伸閱讀
白芥子其實也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這種中藥材在治療上面就是會有很多的事項需要去注意,不能夠隨意的去服用,否則就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當自己經(jīng)常的感覺到咳嗽胸悶的時候就可以去采取這種治療方法來進行根治,而且還可以選擇針對性治療的方法來進行改善,效果會更明顯。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作發(fā)泡用。
使用注意
該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潰瘍,出血者以及皮膚過敏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
①《綱目》:“多食昏目動火,泄氣傷精?!?/p>
②《得配本草》:“陰虛火盛,氣虛久嗽者忌用。”
③ 寒痰壅肺,癥見咳喘胸悶,痰多不利者,可與蘇子、萊菔子配伍。
④寒痰凝結(jié)肩背,經(jīng)絡不通,癥見肩背疼痛,或似癱瘓者,可與桂心、沒藥、木香、木鱉子配伍。
⑤ 寒痰凝結(jié)經(jīng)絡,癥見結(jié)核瘰瀝者,可與麻黃、生南星、半夏、僵蠶等熬膏外貼。
藥方選錄
①治感寒無汗:水調(diào)芥子末填臍內(nèi),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②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③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頷頰下。(《圣惠方》)
④治關節(jié)炎:芥末50克,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再加醋調(diào)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⑤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diào)貼臍上。(《生生編》)
⑥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之。(《千金方》)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分不清出黃芥子和白芥子,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并不經(jīng)常接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兩種植物實在是太相似了。那么這兩種東西到底有何區(qū)別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藥里有芥子這味藥,始載于《名醫(yī)別錄》,分為白芥子和黃芥子兩種。白芥子別名有辣菜子、苦芥子、白芥等,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主產(chǎn)山西、山東、安徽、四川等省,《本草從新》載:白芥子,辛溫入肺,北產(chǎn)者良。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qū)藥用,習慣用白芥子。其性溫,味辛,入肺、胃經(jīng)?!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載其功能主治為溫肺豁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jīng)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溫流注、陰疽腫毒等癥。
黃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成熟種子,性熱,味辛,有小毒,入胃、肺經(jīng),華東地區(qū)入藥習慣用黃芥子,其功效與白芥子相似,但是白芥子去痰平喘的功效要比黃芥子好,所以如果要用黃芥子代替白芥子時應加量使用。
性狀鑒別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黃色,光滑,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wǎng)紋,一端具一圓形淡褐色的種臍,浸水中膨脹,去種皮可見2片肥厚的子葉,油質(zhì),相互縱向摺疊,胚根包藏于其間。氣微,味辛辣,赤舌,粉碎濕潤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氣,味極辛辣。
黃芥子呈球形,直徑1~2毫米,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shù)呈暗紅棕色,具細網(wǎng)紋,種臍點狀。種皮薄而脆,子葉折疊,有油性。氣微,研碎后加水濕潤,則產(chǎn)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顯微鏡鑒別
白芥子種子橫切面:最外為1列切向延長的表皮黏液細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黏液層;下皮1~2列細胞,壁薄;柵狀細胞1列,其內(nèi)壁和側(cè)壁的1/2處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細胞呈頹廢狀。內(nèi)胚乳為1列類方形或長方形的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其下方為頹廢細胞層。子葉發(fā)達,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和油滴。
黃芥子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下皮細胞1列,細胞近方形或徑向延長,寬約20微米,其內(nèi)壁和側(cè)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緊靠柵狀細胞層為色素層。內(nèi)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其下為頹廢細胞層。子葉和胚根細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快速鑒別
1.白芥子
種子近球形,直徑2~2.5mm。表面呈灰白色至淡黃色,光滑,放于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網(wǎng)紋,一端具圓形淡褐色種臍。去掉種皮可見肥厚子葉2片,油質(zhì),相互縱向折疊,胚根包藏于其間。氣微,味辛辣。
2.黃芥子
種子似上種而較小,直徑1.2~1.8mm。表面呈鮮黃色至黃棕色,少數(shù)為暗紅棕色。氣微,味極辛辣。研碎加水浸濕后,有特異辛烈臭氣。
綜上,白芥子和黃芥子不論從功效還是從外觀多少還是有所不同,使用時注意區(qū)別。
結(jié)語:看了上面的介紹,現(xiàn)在你對于這兩種植物是否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呢?快速辨別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大家只需要仔細觀察一下兩種植物的大小以及莖葉就很容易去辨別了。下次再見到的時候就很容易分辨黃芥子和白芥子了。
白芥子的抗菌作用是比較高的,比如可以用于治療和對抗許蘭氏黃癬真菌或者是皮膚真菌,同時也能夠治療神經(jīng)痛,風濕痛以及胸膜炎癥,或者扭傷這些問題。
1.抗真菌作用
白芥子水浸劑(1:3), 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遇水后經(jīng)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fā)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揮發(fā)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于皮膚,有溫暖的感覺并使之發(fā)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并牽涉到其他部位,產(chǎn)生治療作用時, 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jīng)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溫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芥子粉作為調(diào)味劑, 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nèi)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于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3.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 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導讀: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白芥子圖片、白芥子的藥用價值、白芥子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白芥子簡介白芥子圖片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白芥子的藥用價值白芥子的藥用附方白芥子的配伍應用白芥子的臨床應用白芥子的副作用白芥子簡介
白芥子,別名辣菜子,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種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wǎng)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后內(nèi)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
化痰逐飲;散結(jié)消腫。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jié)腫痛;濕痰流注;陰疽腫毒。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1、《別錄》:發(fā)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口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
3、孫思邀: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下七粒。
4、《醫(y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
5、《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jié)諸痛。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
7、《藥材資料匯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欲,并可為中毒后之催吐劑。
8、《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劑。
白芥子的藥用價值
【藥名】白芥子
【別名】辣菜子
【藥用部位】白芥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辛,熱。
【功能】溫肺豁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jīng)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整粒敷穴位。
【禁忌】肺虛久咳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白芥子的藥用附方
1、治感寒無汗:水調(diào)芥子末填臍內(nèi),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2、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3、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頷頰下。(《圣惠方》)
4、治關節(jié)炎:芥末一兩,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再加醋調(diào)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5、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diào)貼臍上。(《生生編》)
6、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之。(《千金方》)
7、治腫及瘰疬:小芥子搗末,醋和作餅子,貼。數(shù)看,消即止,恐損肉。(《補缺肘后方》)
8、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芥子三兩,搗,細羅為散,以水蜜調(diào)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9、治耳聾:芥子搗碎,以人乳和,綿裹內(nèi)之。(《千金方》)
10、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姜自然汁調(diào)搽。(《孫天仁集效方》)
白芥子的配伍應用
1、配萊菔子:萊菔子辛甚,長于順氣開郁,下氣定喘,消食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溫可散寒,長于利氣豁痰,溫中散寒,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利氣消食,祛痰止咳,降氣平喘之力增強。
2、配甘遂:白芥子辛溫,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間之痰誕;甘遂善行經(jīng)隧水濕。兩藥相伍,祛痰逐飲。用于治療痰涎水飲停訝截膈之證。
3、配肉桂:肉桂溫陽散寒而通血脈,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兩藥配伍,散寒凝而化痰滯,常用于治療陰瘋屬陽虛寒凝證。
4、配青皮:青皮苦辛,疏肝破氣,散結(jié)消痰。白芥子利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兩藥相配,疏肝理氣,通絡止痛。《赤水玄珠》曰:芥子得青皮治脅通。
5、配白術(shù):白術(shù)健脾燥濕,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兩藥合用。則健脾化飲,治療飲停胸脅之證?!侗静萁?jīng)解》曰:同白術(shù),棗肉丸,治胸膈痰飲。
6、配蘇子:白芥子利氣豁痰,蘇子下氣平喘,祛痰止咳。兩藥配伍,治寒痰喘咳痰多,胸脅脹滿,疼痛等癥。
白芥子的臨床應用
為溫化寒痰常用藥。
1、用于寒痰滯于脅下,表現(xiàn)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脅滿悶作痛,可見于慢性氣管炎、肺氣腫,滲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蘇子、蘿卜子,方如三子養(yǎng)親湯。如屬滲出性胸膜炎、痰飲積聚于胸脅較重,則需配大戟、甘遂加強利水作用,方如控涎丹。
2、用于筋骨疼痛,外用治風濕關節(jié)痛,神經(jīng)痛等,研末醋調(diào)局部外敷,但如敷處出現(xiàn)刺痛感時,即應停止外敷,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膚發(fā)泡和造成潰瘍。如為治跌打損傷疼痛,可與龍眼葉共搗爛調(diào)黃糖外敷。
白芥子的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溫,只宜用于寒證,陰虛內(nèi)熱者服之很不適服。超過15g,會有胃不適、惡心,甚至嘔吐等刺激反應。
對于沒有白痰、沒有積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對紅腫熱痛辨證為陽證、熱證者不宜內(nèi)服和外敷。
以上就是一些白芥子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白芥子是一種傳統(tǒng)中草藥,在我國的歷史上已經(jīng)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藥物,白芥子的作用是十分強大的,在一般的中藥師傅手中都存有一定數(shù)量的白芥子,而且白芥子外用的方式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因為白芥子的藥用特性決定了外用的效果是最佳的,下面就來看看白芥子外用的好處有哪些的介紹吧。
白芥子為十字花科越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種子,性味辛溫,入肺經(jīng)。功能溫肺豁痰,消腫止痛。主治咳嗽痰多氣急,胸脅痰涎停留,外瘍流注陰疽。
? ?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腫毒,對寒痰哮喘、胸脅刺痛等癥療效亦好。有皮膚潰瘍者勿用。
急性支氣管炎 取白芥子末100g研細,分3次用。每次加上90g(不得少于90g)白面,用水調(diào)好,做成餅,餅大小看背部面積而定。每晚睡前敷背部,晨起去掉。一般連用2~3次即可。
風寒頭痛 按冬病夏治的理論,三伏天用白芥子膏(白芥子、川芎30g,細辛、白芷、甘遂、元胡各15g,半夏、乳香、沒藥各10g,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混勻,取藥末6g,用鮮生姜汁調(diào)膏,貼敷太陽穴。治療期間不用其他藥物,效果較好。
對于白芥子這種草藥,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對于白芥子的作用和用法就是大家所不熟悉的,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告訴大家白芥子外用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能夠清淤解毒,還能止咳等等,所以,希望有小毛病的人們可以考慮白芥子外用的方法來治療疾病。
白芥子是一種中藥,這種中藥是藥食同源的,白芥子的花可以當做藥材使用,白芥子的籽也可以當做藥材,在生活中總是有一些關節(jié)炎,患者在陰雨天氣的時候,患者的發(fā)病概率會大大增高,會使關節(jié)部位特別疼痛,所以就需要使用一些去濕止痛的藥物,例如白芥子花,那么白芥子花外敷都有什么效果呢?
白芥子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而花椒是常見的食物的作料。那么,下面就讓一起來看下:白芥子加花椒外敷可以治療什么病?
白芥子加花椒外敷可以治療關節(jié)炎。制作方法是:藥店買回中藥白芥子,然后取白芥子等量的花椒,與芥子共同焙干碾細,再用雞蛋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用草紙包好,再用毛巾包扎好,以免藥液流失。包好后5~7小時患部開始發(fā)燙,發(fā)燙3~5小時解開,不然患部要出現(xiàn)小泡。這樣,重者一般反復包3~4次即好,輕者一般1~2次即好。
芥子近球形,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黃棕色,少數(shù)暗紅棕色,具細網(wǎng)紋,種臍點狀。種皮薄而脆,子葉折疊,有油性。氣微,研碎后加水濕潤則產(chǎn)生辛烈的特異臭氣,味極辛辣。以子粒飽滿、均勻、色鮮黃、無雜質(zhì)者為佳。
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干燥成熱種子。均系栽培。主產(chǎn)于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川等地。原植物溫暖濕潤氣候,較耐旱,喜陽光,以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生長,忌貧瘠、低洼和積水環(huán)境。味辛,性溫。歸肺經(jīng)。功效溫肺豁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臨床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并牽涉到其他部位,產(chǎn)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jīng)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
白芥子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白芥子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辣菜子(《中藥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 白芥 的 種子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芥"條。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chǎn)量為大。
【性狀】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wǎng)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nèi)ズ笥斜∧畹呐呷檎持诜N皮內(nèi)表面。胚黃白色,袖質(zhì),二子葉相疊,并于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zhuǎn)而藏于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后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凈者為佳。
【化學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堿、芥子酶、脂肪、蛋白質(zhì)及粘液質(zhì)。白芥子甙經(jīng)芥子酶水解,產(chǎn)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堿經(jīng)堿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堿
【炮制】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zhì),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經(jīng)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于白芥子的相關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白芥子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白芥子這種食材大多數(shù)的人在生活當中都沒有吃到過的,其實這種食物基本上都是采用炒的方式來進行烹飪的,比如說炒白芥子,這道菜吃起來口感還是非常不錯的,最重要的就是這種食物其實也算是一種中藥材的,有非常多的藥用價值,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如果是搭配上其他的藥物一起治療的話效果會更好一些的。
功用主治
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jīng)絡,消腫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陰疽,流痰,跌打損傷。
①《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fā)無恒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酢和涂之?!?/p>
②陶弘景:“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痹。"”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貼;心痛,酒醋服之。"”
功能
溫肺豁痰利氣,乳腺散結(jié)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jīng)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用法用量:3~9克。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成分
種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堿、脂肪油、蛋白質(zhì)、粘液質(zhì)。酶解后所得揮發(fā)油名芥子油,含有異硫氰酸的甲酯、異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芐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崳酸。
作用
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經(jīng)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于皮膚,有溫暖的感覺并使之發(fā)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并牽涉到其他部位,產(chǎn)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jīng)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芥子粉用作調(diào)味劑,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nèi)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于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