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姜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巖姜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巖姜是屬于原生態(tài)植物,經過中醫(yī)采摘可用于入藥,一般主要治療很多人出現(xiàn)的膀胱炎,尿道炎癥,跌打損傷造成的皮膚瘀腫,外傷出血,可以很快的消除皮膚表面的血點,淤血斑,以及皮膚表面出現(xiàn)的紅腫癥狀,但是要注意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和專用計量,必須要按照醫(yī)生的指導進行。
【異名】
大風草(《植物名實圖考》),爬山姜、斷骨粘、寶劍草、大瓦韋膜葉星蕨(《云南藥用植物名錄》),光石韋、大右韋(《西昌中草藥》),雞足蓮(《四川中藥志》),大葉包針(《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原】
為水龍骨科星蕨屬植物膜葉星蕨帶根莖的全草。
【原植物】
巖姜七 巖姜七
膜葉星蕨 Microsorium membranacezim(D.n) Ching [polypodium nwnbranaceum Don]
植株高50~80cm。根莖粗壯,橫生,被闊披針形鱗片,漸尖頭,近全緣。葉近生;葉柄長1~2cm,淡棕色;葉片膜質或薄紙質,瞄披針形至橢圓披針形,長50~80cm,中部最寬可達14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狹翅,幾選葉柄基部,全緣或略呈渡狀,柵瞇明顯,兩面均隆起,近平展,橫脈在每對側脈之間有4~6條。孢子囊群小,背生于小脈連結址,不規(guī)則地滿布于各惻脈之間。
生于海拔2000m左右的山谷攫旁陰濕地或右的山谷攫旁陰濕地或巖石上。分布于華南、西南及西藏、臺灣等地。
【采收加工】
5~10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藥性】
苦、寒。
【功用主治】
清熱利尿,散瘀消腫,止血。主治膀胱炎,尿道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疔瘡痛腫。
《云南中草藥》:“清熱利尿,敬瘀消腫。主治膀胱炎,尿道炎,水腫,跌打損傷,疔瘡,癰腫,熱結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鮮品搗敷。
【選方】
1.治膀胱斃巖姜七15g,金錢草15g,左轉藤15g。水煎服。
2.浩外傷出血巖姜七適量,研細末。撒患處。
3.治骨折巖姜七60g,虎杖90g。共研細末,兌甜灑,煎熱調敷患處。(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擴展閱讀
每年到了大暑的節(jié)氣,很多人會曬伏姜,伏姜主要是來自中國的陜西,河南等地,切成片后曬干拿來泡水和家長紅糖,對傷風感冒,腸胃寒冷,咳嗽惡心,溫暖身體有著很強大的功效,同時還可以緩解,因為吃的涼性太高,造成腹痛腹脹,這問題都可以輕松解決。
大暑節(jié)氣習俗:大暑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 喝過伏姜后,人會有身體發(fā)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大暑節(jié)氣習俗:大暑喝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且服務更加周到。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大暑節(jié)氣習俗:大暑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jié)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qū)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y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巖豇豆也是被經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巖豇豆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巖澤蘭(《貴州草藥》)。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 肉葉吊石苣苔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附生灌木。莖匍匐,隨處生根,有分枝。葉3枚轉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厚革質,長2.5~6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極疏的淺齒,下面有紅斑。聚傘花序,具長花序柄;花疏散;苞片倒披針形,革質;萼筒短,鐘形,5裂,裂片狹披針形;花冠管狀,紫色,中部以上膨脹,先端2唇形,裂片先端圓。蒴果線形,長7~10厘米,成熟時2瓣裂。種子細小,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和傷寒桿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
【性味】《貴州草藥》:"辛微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咳,健脾消積。治感冒,慢性氣管炎,鉤端螺旋體病,勞傷吐血,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浸酒服。外用:研末炒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風寒發(fā)熱:巖豇豆一兩。煎水服。若產后腹痛,用酒燉服。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以上就是對中藥巖豇豆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巖豇豆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巖檀香,那么巖檀香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山檀香、土地瓜、山梨兒
【來源】杜鵑花科烏飯樹屬植物 蒼山越橘 Vaccinium delavayi Franch.,以 根 入藥。四季可采,切片曬干。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行氣,消食。用于胸腹脹痛,食物不消。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以上就是對巖檀香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巖檀香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說起巖萵苣,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巖萵苣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銹草、巖枇杷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 巖萵苣 的 全草 。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生葉4~6枚,有肉質葉柄,長3~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質厚,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下面有白斑。花莖頂端單生1花,或上部分成兩枝,每枝頂生1花。蒴果線形,長3.5厘米,2瓣裂。種子紡錘形,淡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深山巖石上。分布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強筋壯骨,補虛,止咳,生肌,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泡酒服,3~5錢,外用:搗緘包敷或泡酒擦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刀傷:巖萵苣葉捶絨,包敷傷口,干則再換。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巖萵苣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巖萵苣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巖澤蘭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常見的藥材,一般在很多的地方都會用巖澤蘭來作為原料,它還能夠治療很多身體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巖澤蘭的相關知識吧。
【別名】天青地紅、自來血、血經草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 巖澤蘭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亞灌木。莖匍匐,紅褐色,節(jié)處生根,上部傾斜上升。葉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長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紅色;葉柄長5~20毫米。二歧分枝的聚傘花序,花偏生于分枝上;萼5裂,宿存;花冠漏斗狀,裂片5;雄蕊5;花盤肉質,子房2室。蒴果2裂。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分布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微甘而澀。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治跌打損傷。
【附方】①治氣血不足,月經不調:巖澤蘭、大小血藤,益母草、臭牡丹各五錢。煎水兌酒服。
【摘錄】《*辭典》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巖澤蘭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巖澤蘭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巖春草這種藥材。
【別名】地柏枝、野柏樹、鐵腳洞里仙、丹雪鳳尾、傷寒草、止血草、止血丹、石蜈蚣、小雉雞尾、墻錦、萬年柏、洞里仙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虎尾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0-30cm。根莖短而直立,頂部和葉柄基部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3cm,上面有1條縱溝,亮栗色或紅棕色,向上光滑;葉片薄草質,無毛,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0-25cm,寬2-4.5cm,先端漸尖或深羽裂,基部漸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20對,平展,卵圓形、長圓形或狹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8-30mm,寬6-12mm,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并有粗牙齒,基部為不對稱的截形,通常羽裂或全裂成1-2對小羽片,或全裂為近二回羽狀,邊緣有粗齒,下部羽片逐漸縮短成卵形,長寬不到5mm,最下1至數(shù)對??s成卵圓形或耳形;葉脈羽狀,側脈分叉,不達葉邊。孢子囊群長圓形,背生于小脈中部,靠近中脈;囊群蓋長圓形,膜質,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田埂邊或林下濕巖石上。
【性味】苦;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平肝鎮(zhèn)驚;止血利尿。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肺熱咳嗽;小兒驚風;小便不利;指頭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清熱生用;止血炒用。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巖春草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巖春草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