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利濕健脾的中成藥
清熱利濕夏季怎么養(yǎng)生。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别B(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清熱利濕健脾的中成藥”,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中成藥就是一種合成藥,不同的藥都有其不同的生理效應(yīng),他們的組成成分也不同,而且它們的服用方法也有可能不同,最重要的是它們的功效也不同,人體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干燥等毛病,同時還伴隨著熱證,這時候就應(yīng)該使用清熱利濕健脾的藥,其中就包括中成藥,那么清熱利濕健脾的中成藥有哪些?
凡是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內(nèi)熱、火毒、濕熱、瘟疫等多種里熱證的中成藥,統(tǒng)稱為清熱類中成藥。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是家庭常備的清熱類中成藥,它源自于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經(jīng)典名方“桑菊飲”,味道甘甜,氣味芳香,可以清熱解毒,還具有清肝明目,疏風(fēng)散熱,除濕痹,解瘡毒的功效??捎糜陲L(fēng)熱感冒,目赤頭痛,高血壓,頭暈耳鳴,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癥。
造成里熱證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溫?zé)嵝箽?、六淫入禮化熱、情志過極化火、陽盛所生內(nèi)火及飲食失調(diào)化火等。溫、熱、火三者本質(zhì)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熱多屬外感,如風(fēng)熱、暑熱、濕熱;而火多數(shù)內(nèi)傷,是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陽氣亢盛的結(jié)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溫者清之”、“熱者寒之”、“治熱以寒”的治療原則,對由溫、熱、火所致的里熱證皆適用。由于里熱證病情復(fù)雜,邪在氣分、血分、臟腑等不同,所以,清熱類中成藥又分為清熱瀉火類中成藥、清熱解毒類中成藥、清熱燥濕類中成藥和清熱涼血類中成藥四類。
清熱瀉火類中成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適用于或熱熾盛,化為熱毒,熏肌蝕膚,深入臟腑,發(fā)于官竅,癥見煩躁狂亂,頭面紅腫焮痛,口鼻生瘡,咽喉不利,瘡瘍疔毒,化膿潰爛,大便燥結(jié)等。代表中成藥:白云山敬修堂清熱消炎寧膠囊等。
白云山敬修堂“清熱消炎寧膠囊”是一種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藥,尤其對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抗流感病毒的功效,是預(yù)防和治療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熱毒諸癥、急性胃腸炎最理想的天然藥物。
“清熱消炎寧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九節(jié)茶,其提純成分含香豆酮、延胡索酸、黃酮甙、內(nèi)酯、酚類揮發(fā)油等藥理活性成分,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見的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等作用較強;對呼吸道合胞病毒、甲3型流感病毒、皰疹病毒Ⅰ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因此在臨床上,九節(jié)茶多應(yīng)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對多種急慢性炎癥有較好的療效,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喉炎、肺炎等。
相關(guān)閱讀
清熱利濕,是許多人在平日養(yǎng)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般來講,人們在平時要想清熱利濕的話,就可以選擇以下四款中成藥進行服用。
1.上清丸
由大黃(酒炒)、黃芩(酒炒)、連翹、菊花、白芷、黃柏(酒炒)、梔子、荊芥、防風(fēng)、薄荷、川芎、桔梗組成。功能清熱散風(fēng),解毒,通便。主治頭暈耳鳴,目赤,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秘結(jié);鼻竇炎。孕婦忌服;虛火上炎、脾胃虛寒、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慎用。
2.黃連上清丸
由黃連、梔子(姜制)、連翹、蔓荊子(炒)、防風(fēng)、荊芥穗、白芷、黃芩、菊花、蕩荷、大黃(酒炒)、黃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組成。功能散風(fēng)清熱,瀉火止痛。主治風(fēng)熱上攻,肺胃熱盛所致的頭暈,暴發(fā)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牛瘡,咽喉腫痛,真聾耳嗚,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孕婦及脾胃虛寒者禁用。
3.梔子金花丸
由金銀花、桅子、知母、黃柏、天花粉、黃芩、黃連、大黃組成。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主治肺胃熱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眩暈,咽喉腫病,吐血衄血,大便秘結(jié)。孕婦慎用。
4.板藍很顆粒
由板藍根組成。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咽干燥,腮部腫脹;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見上述證候者。
疏肝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是比較多的,比如說比較常見的有穿金益肝片,它是常見的一種中成藥,在疏肝理氣,解毒祛濕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對于肝腎陰虛也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的作用,另外還有五酯膠囊,參紫肝康片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中成藥,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舒肝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有哪些?
疏肝健脾去濕的中成藥
1、疏肝利膽的中藥
【主要成分】積雪草480g 金銀花480g 茵陳480g 龍膽50g 硬酯酸鎂0.9g 淀粉15g 制成
1000片【適應(yīng)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急性黃疸型肝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10片,一一日3次,二十日為一療程。
2、穿金益肝片
【主要成分】穿破石820g 鐵包金820g 虎杖410g 廣金錢草820g 水牛角820g 絞股藍410g 黃芪410g 龜甲83g 淀粉96g 制成
1000片【適應(yīng)癥】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用于黃疸、脅痛及急慢性肝炎屬肝膽濕熱證者?!居梅ㄓ昧俊靠诜?,一次4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窘伞吭袐D禁服。復(fù)方益肝靈片【主要成分】本品為復(fù)方制劑,其組分為水飛薊素(silymarin),五仁醇浸膏等?!具m應(yīng)癥】益肝滋腎,解毒祛濕。用于肝腎陰虛,濕毒未清引起脅痛,納差,腹脹,腰酸乏力,尿黃等癥;或慢性肝炎轉(zhuǎn)氨酶增高者?!居梅ㄓ昧俊靠诜?,一次4片,一日3次,飯后服用為佳。
3、參柴肝康片
【成份】:柴胡、人參莖葉皂苷【性狀】:本品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顯棕黃色;味微苦?!竟δ苤髦巍浚阂鏆馐娓危糜诩?、慢性肝炎屬氣虛肝郁證者?!居梅ㄓ昧俊浚嚎诜?,一次3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注意事項】:定期復(fù)查肝功能?!疽?guī)格】:每片重0.25g【有效期】:二年。
4、五酯膠囊
【主要成分】本品為華中五味子的醇浸膏制成的膠囊。【適應(yīng)癥】能降低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捎糜诼?、遷延性肝炎谷丙轉(zhuǎn)氨酶升高者?!居梅ㄓ昧俊靠诜?,一次2粒,一日3次。豬苓多糖膠囊【主要成分】豬苓多糖?!具m應(yīng)癥】清熱利濕。用于濕熱內(nèi)蘊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輔助治療。【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三次,療程3個月。乙肝健片【主要成分】本品為花錨草、黃芪、甘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A、B兩種片劑?!具m應(yīng)癥】利膽退黃,改善肝功,調(diào)節(jié)免疫機能。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居梅ㄓ昧俊靠诜?,A、B片合用,一次各2~3片,一日3次。
5、清熱解毒膠囊
【主要成分】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豆根、拳參、菌陳、白茅根、茜草、淫羊藿、土茯苓、蠶砂、甘草等?!具m應(yīng)癥】清肝利膽,利濕解毒。用于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發(fā)燒,口干苦或粘臭,厭油,胃腸不適,舌質(zhì)紅,舌苔厚膩,脈弦滑數(shù)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7粒,一日3次。【禁忌】忌煙,酒,油膩。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不良飲食習(xí)慣的養(yǎng)成,患有脾胃失調(diào)、肝胃失和的人也越來越多,患者除了服用醫(yī)生所開具的藥物,以及加強運動鍛煉,保持心情愉悅以外,也一直在試圖尋找那些養(yǎng)肝健脾食療的中藥偏方。那么,在眾多食材及中藥材中,能夠起到祛濕健脾疏肝作用的中成藥都有哪些呢?
一、都有哪些中成藥祛濕健脾疏肝
1、郁金
將郁金清洗干凈,切成小薄片,這樣能夠起到行氣解郁和活血止痛以及清心涼血的作用。若是人體出現(xiàn)、熱病神昏和癲癇發(fā)狂以及黃疸尿赤等癥狀時,就可通過這種藥物來進行治療。郁金能夠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2、柴胡
就柴胡來說,雖然有些苦,醫(yī)生卻卻常常用這種藥物來治療胸中邪逆、大腸停積和心下煩熱等癥狀。還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下氣消食和暢通血氣的作用。所以,大家還可以將柴胡來當做良好的保健產(chǎn)品。
3.杞菊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枸杞子:甘平質(zhì)潤,入肺、肝、腎經(jīng),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頭目,宣散肝經(jīng)之熱,平肝明目。八種藥物配伍組合共同發(fā)揮滋陰、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對肝腎陰虛同時伴有明顯的頭暈視物昏花等頭、眼部疾患,尤為有效??筛纳聘闻K脂肪代謝,促進肝細胞新生,預(yù)防脂肪肝發(fā)生。
二、養(yǎng)肝健脾注意事項
1.保持心情開朗
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xué)會制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鐘,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fā)、順調(diào)。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guī)律,就會傷及肝氣。因此,保持心情開朗可護肝。
2.注意飲食平衡
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要保持相應(yīng)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的菜。飲食合理,營養(yǎng)均衡也有利于護肝,避免因應(yīng)酬飲酒過量使肝受損。
3.保持適量運動
護肝秘方是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中醫(yī)專家指出,運動可防脂肪肝,消耗掉體內(nèi)多余的脂肪。已經(jīng)患了脂肪肝的人,應(yīng)堅持體育鍛煉,適當進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這些都可消耗體內(nèi)熱量,控制體重增長。
在我們周圍,你可以經(jīng)??吹揭环N現(xiàn)象,就是有些人老是出現(xiàn)飲食減少,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這就有可能是脾濕引起的,可能有不少人會有脾濕有癥狀而不自知,當然精神疲乏,口干舌燥,手腳冰冷等也是脾濕的一些癥狀,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有哪些中成藥可助你“健脾祛濕”。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濕,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術(shù)丸: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濕”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腹?jié)M腹?jié)q,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濕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濕。
脾虛濕困時,應(yīng)健脾去濕,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yīng)的物質(zhì),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下面介紹幾款去濕良方:
食療法白鯽魚煲湯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后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滾三分鐘。
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中醫(y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田艾煲鯽魚田艾30克,鯽魚50克,生姜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濕,還可以預(yù)防蠶豆病。
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濕。
淮山薏米蓮子粥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凈后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調(diào)勻即成。
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藥療法如果春季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困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xiàn)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困倦,可服參苓白術(shù)散調(diào)補脾胃。
外洗去濕醒脾法用生姜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其實想要健脾祛濕的人不僅要健脾,更重要的是要養(yǎng)胃養(yǎng)肝,所以平時我們在飲食當中一定要注意飲食的調(diào)理,正因為健脾和養(yǎng)胃分不開,所以在健脾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養(yǎng)胃,除了以上的一些脾濕的藥物調(diào)理及飲食調(diào)理方外,建議我們平時要注意多吃一些養(yǎng)胃的食物,如小米粥之類的,這樣更有利于我們的健康。
如果體內(nèi)濕氣比較重的話,首先要調(diào)整好生活環(huán)境,要保證居住的空間是清潔干燥的,然后可以采取飲食調(diào)理,平時生活中要多吃還有芳香味的蔬菜,尤其要多吃香菜,還可以喝一些偏溫性的茶,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吃一些中成藥幫助清熱祛濕。
清熱祛濕的中成藥:
人參健脾丸
組成:由人參、白術(shù)、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
功能:健脾養(yǎng)胃,消補兼施??诜看?-12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等中藥。
功能: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
功能: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zāi)砍?,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
適用病癥: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濕熱質(zhì)是濕熱內(nèi)蘊為主要特征的體質(zhì)狀態(tài)。濕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則濕熱交困,主要表現(xiàn):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jié),小便短黃,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等。濕熱質(zhì)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或氣溫偏高環(huán)境較難適應(yīng),容易心煩急躁。濕熱質(zhì)者在日常飲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濕的食品,如黃瓜、苦瓜、薏米、茯苓、蓮子、紅小豆、綠豆等,少食羊肉、動物內(nèi)臟等肥厚油膩之品,以及韭菜、蒜、蔥、生姜、辣椒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濕熱主要分為肝膽濕熱和脾胃濕熱。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身體有濕邪之氣是比較難治療的,外因是空氣的濕度較大,而內(nèi)因則是腸胃不和,這就容易導(dǎo)致濕氣內(nèi)滯,使患者出現(xiàn)飲食不良等情況,這時候可以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這樣的藥物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木香順氣丸、附子理中丸等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dǎo)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jù)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shù)(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shù)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于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shù)(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術(shù)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用于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shù)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fù),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現(xiàn)在人們的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時間去關(guān)注于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說就要多服用一些對于自己的身體有滋補效果的中成藥,特別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些上火情況的時候就應(yīng)該要服用一些滋陰清熱的中成藥,這些中成藥效果都是很好的,雖然見效并不是那么快,導(dǎo)致要是自己長期堅持下去服用的話就可以從根本上去緩解的。
中成藥:
白蘚皮【性味】 苦、寒?!竟τ谩? 清熱解毒,祛風(fēng)勝濕:用于風(fēng)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配蒼術(shù)、銀花、苦參治皮膚瘡瘍或皮膚瘙癢;配防風(fēng)、白蒺藜、烏梢蛇等,治慢性濕疹、蕁麻疹;也可用于黃疸,常配茵陳;用于風(fēng)濕熱痹,常配銀花藤、威靈仙等?!居梅ā? 5~10克。外用適量。
紅藤【性味】 苦、微寒。【功用】 清熱解毒:用于腸癰腹痛(急性闌尾炎),常配丹皮、大黃、桃仁、元明粉、瓜蔞仁、赤芍;用于乳癰,常配銀花、貝母、蒲公英、夏枯草、連翹、花粉?!居梅ā? 10~15克。
半枝蓮【性味】 微苦、寒?!竟τ谩?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于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瘡癰腫毒;蛇蟲咬傷?!居梅ā? 10~30克。
土茯苓【性味】 甘、淡、平。【功用】 清熱利濕解毒:用于瘡癰,尤其是反復(fù)發(fā)作的慢性瘡瘍、濕疹,常配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前人多用于梅毒。【用法】 15~60克。
山豆根【性味】 苦、寒?!竟τ谩?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本品為喉科常用藥。用于肺胃熱盛或熱毒壅盛的咽喉腫痛或牙齦腫痛,常單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藍根水煎服?!居梅ā?6~10克。
蚤休(草河車、七葉一枝花)【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竟τ谩? 清熱解毒,熄風(fēng)定驚:用于瘡瘍癰毒、各種膿毒敗血癥以及小兒高熱驚風(fēng)等。亦可用于肺熱咳喘,如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痰黃?!居梅ā?5~10克。
敗醬草【性味】 辛、苦、微寒?!竟τ谩? (1)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用于癰腫及急性闌尾炎,常配薏苡仁、銀花。(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對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居梅ā? 6~15克。
白頭翁【性味】 苦、寒?!竟τ谩? 清熱解毒,涼血止?。罕酒窞橹沽∫?,用于重癥菌痢、阿米巴痢疾,常配黃連、秦皮?!居梅ā? 6~15克。馬齒莧【性味】 酸、寒?!竟τ谩?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nèi)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于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用法】 9~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山慈菇【性味】 辛、甘、寒。有小毒。【功用】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癰疽疔瘡腫毒、瘰疬痰核、腫瘤以及毒蛇咬傷?!居梅ā? 3~6克。
穿心蓮【性味】 苦、寒?!竟τ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發(fā)燒、扁桃體炎、咽喉炎、肺炎、瘡癤腫毒、肺結(jié)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傷等。【用法】 6~15克。
白花蛇舌草【性味】 甘、淡、涼。【功用】 清熱解毒,散瘀消癰:用于急性闌尾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及蛇咬傷等。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癥?!居梅ā? 15~60克。
漏蘆【性味】 苦、咸、寒?!竟τ谩?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用于癰癤、疔瘡腫毒、乳癰、乳汁不通。【用法】 5~12克。
腸胃發(fā)生不適會讓人十分難受,而在中醫(yī)上來說也有濕氣過重的說法,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可服用一些清熱燥濕的中成藥物。大腸因濕熱導(dǎo)致的痢疾會讓人十分苦惱,有時候還會有腹痛下墜以及大便膿血的情況,如果情況比較緊急,最好選擇西藥來控制,同時再服用加味香連丸這種中藥來調(diào)理,效果會更好。
葛根芩連片
主要功效:解肌清熱,止瀉止痢。
適用病癥:用于泄瀉痢疾,身熱煩渴,下痢臭穢;菌痢、腸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克,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重用葛根發(fā)表解肌,升發(fā)脾胃清陽,是為君藥;黃芩、黃連清腸胃之熱邪,是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并能調(diào)諸藥,是為使藥。諸藥配合成方,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
適用病癥: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牛黃解毒丸
主要功效:清熱解毒。
適用病癥:火熱內(nèi)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藥性分析:方中牛黃味苦氣涼,入肝、心經(jīng),功善清熱涼心解毒,以之為主藥。生石膏味辛能散,氣大寒可清熱,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黃芩味苦氣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苦寒沉降,清熱瀉火,瀉下通便,共為輔藥。雄黃、冰片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經(jīng),宣肺利咽,共為佐藥。甘草味甘性平,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瀉火之效。
去腸胃濕熱的中藥有哪些
苦參
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和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
黃連
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極苦,主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苦瓜
用于中暑發(fā)熱,牙痛,泄瀉,痢疾,便血。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yǎng)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
金錢草
具有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濕熱黃疸,膽脹脅痛,石淋,熱淋,小便澀痛,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黃芩
以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zé)岵?、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chǎn)生抗藥性。
總之上面說的也就是治療腸胃濕熱的中成藥方法,相信大家都有發(fā)現(xiàn),再者說了是疾病自然是會給身體帶來影響,因此需要老早的來發(fā)現(xiàn),除了要注意這些更是要選擇好的藥物方法來進行除濕治療,這樣才能很好的去除一些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