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蒺藜
中藥養(yǎng)生。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中藥白蒺藜”,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可能很多朋友對于白蒺藜的認識是不多的,因為在生活中對其的接觸也是比較少。白蒺藜的外形是為5個小果聚合而成的,在中藥材里面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白蒺藜一般對人體的功效會有疏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等功效。
白蒺藜的功效作用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微溫。入肝、肺經(jīng)。
【功效】疏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
【功效作用】
1.祛風(fēng)疏肝:①用于肝陽上亢,癥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②用于肝腎陰虛,癥見眩暈耳鳴,頭脹痛,煩惱易怒者,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③用于肝熱目疾,癥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④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jié)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2.行氣活血 用于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3.祛風(fēng)止癢:用于風(fēng)疹瘙癢。另治白癜風(fēng),可單用本品為末,每次6克沖服。
【鑒別應(yīng)用】
1.刺蒺藜平肝散風(fēng),用于頭痛眩暈等;炒蒺藜長于活血祛風(fēng)、用于目赤腫痛等;鹽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能補腎明目,用于高血壓病頭目眩暈。
2.刺蒺藜與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溫,善于補腎滋陰以治下;剌蒺藜苦寒,長于清瀉肝火以治上。
【配伍應(yīng)用】
1.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柔潤而降,刺蒺藜性升而散;前者善補腎以治下,后者長于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肝補腎效果最好。
2.配制首烏:制首烏滋養(yǎng)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怯風(fēng)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fēng)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須發(fā)早白。
3.配白僵蠶: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fēng),以肝氣郁結(jié)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fēng)解痙。二藥合用,平肝祛風(fēng),鎮(zhèn)驚止痛,可治肝風(fēng)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證。
4.配菊花: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能止眩暈、散風(fēng)熱,對肝郁化熱生風(fēng)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濕阻有標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一滲一散,利濕平肝,使?jié)駶崛ァ⑶尻柹^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刺蒺藜能疏肝散郁,川楝子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之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郁,癥見胸脅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
【應(yīng)用注意事項】血虛氣弱者及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6~9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水煎洗。
【功效特點】本品苦泄溫通,辛散,輕揚疏達,善散肝經(jīng)風(fēng)熱,又能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疏散下氣活血之品,常用于肝經(jīng)風(fēng)熱之頭痛眩暈、目赤多淚、風(fēng)疹瘙癢,肝氣郁結(jié)所致的乳汁不通,以及氣滯血瘀而致的少腹痛等證。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藥方劑 一直以來在中醫(yī)中都是騎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蒺藜湯的中藥方劑以及白蒺藜湯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白蒺藜湯的相關(guān)知識吧!
白蒺藜湯
【處方】
白蒺藜1錢,青葙子1錢,木賊草1錢,白芍1錢,草決明1錢,山梔1錢,當(dāng)歸1錢,黃連5分,黃芩5分,川芎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時行火邪,兩目腫痛。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白及散
【處方】
白及。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衄血;兼治嘔血傷肺。
【用法用量】
童便調(diào)服。
【摘錄】
《仙拈集》卷二引《保命集》。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白蒺藜湯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白蒺藜湯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
白蒺藜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治療多種病癥。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蒺藜散的中藥方劑以及白蒺藜散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白蒺藜散
【處方】
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炙)、連翹、青葙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肝風(fēng)目暗疼痛,肝腎虛熱生風(fēng),目赤澀多淚。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
《銀海精微》卷上。
白及散
【別名】
白及膏。
【處方】
白及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鼻衄。
【用法用量】
白及膏(《朱氏集驗方》卷十)。
【摘錄】
《三因》卷九。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在那個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蒺藜散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了吧!如果肝風(fēng)目暗疼痛不見好轉(zhuǎn),還是請及時有效的就醫(yī)哦!
白蒺藜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有著非常多的應(yīng)用,作用非常好。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蒺藜丸的中藥方劑以及白蒺藜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蒺藜丸
【處方】
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茵芋1兩,羌活1兩,木香1兩,羚羊角屑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花蛇肉2兩(酒浸,炙微黃),白附子1兩(炮裂),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蝎1兩(微炒),薏苡仁3分,檳榔半兩,牛膝1兩(去苗),芎藭1兩,牛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防風(fēng)3分(去蘆頭),酸棗仁1兩(微炒)。
【制法】
上為末,入杏仁膏,相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刺風(fēng)。遍身如針刺,肩背四肢拘急,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
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摘錄】
《圣惠》卷二十二。
白蒺藜湯
【處方】
白蒺藜1兩半,防風(fēng)1兩半,道人頭1兩半,蛇床子1兩半,卷柏1兩半,黃耆1兩半,漏蘆1兩半,羊蹄根2兩,蒴藋根3兩。
【制法】
上銼細。
【功能主治】
婦人血風(fēng),皮膚瘙癢,不可禁止。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煎至5升,去滓,看冷暖,于避風(fēng)處洗之。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白蒺藜丸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白蒺藜丸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
刺蒺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草本植物,事實上,很多人對這種植物都非常討厭,因為它很容易粘在人們的衣服上難以去除。而且用手去抓還會刺痛人們的手。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還是一種可以入藥的藥材,這種藥只要和適當(dāng)?shù)乃幬锎钆湓谝黄穑軌蛑委熀芏嗖“Y。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
【藥用部位】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或?qū)ι?,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托葉?;▎紊谌~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ㄆ?~7月,果期7~9月。
【產(chǎn)地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分布于全國各地,以長江北部為多。河南、河北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全草,曬干,打下果實。
【藥材性狀】復(fù)果多由5個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棱狀球形,直徑0.7~1.2厘米。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8毫米,淡黃綠色,背部隆起,有縱棱及多數(shù)小刺,并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cè)面粗糙,有網(wǎng)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zhì),內(nèi)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淡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辛、苦,有小毒。歸肝經(jīng)。
【功效與作用】平肝解郁,活血祛風(fēng),明目,止癢。屬平肝息風(fēng)藥下屬分類的平肝息風(fēng)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6~9克,水煎服。用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臨床上常配草決明、青葙子等治頭痛、頭暈等癥。此外,還可用于肝氣郁結(jié)、胸脅不舒等。可配菊花、地膚子、苦參等治皮膚瘙癢風(fēng)疹,去刺研末為丸,治療白癜風(fēng)等病。
白蒺藜何首烏是兩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對于我們自身產(chǎn)生的好處是非常多的,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擺脫很多種不必要疾病給我們自身帶來的傷害,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青少年出現(xiàn)的白發(fā)的情況效果是非常顯著的,簡單的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白蒺藜何首烏的功效。
1.治肝腎陰虧,發(fā)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疬,腸風(fēng),痔疾。
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壯筋骨;用于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神經(jīng)衰弱、高血脂癥。
2. 首烏味苦、甘、澀,性溫平。分生首烏和制首烏兩種。生產(chǎn)首烏是控出的何首烏洗凈切曬干或烘干后直接藥用,具有潤腸、通便、解毒散結(jié)功能。主要用于便秘、瘰疬疙瘩、疔瘡癤腫、皮膚瘙癢等癥的治療。制首烏是將生首烏與黑豆同煮后曬干的首烏,是一味補肝腎、益精血、養(yǎng)心寧神的良藥。主要用于治療因肝腎不足、精血虧損而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頭發(fā)早白等癥。何首烏的烏發(fā)功能是通過補腎、益精、養(yǎng)血寧神的作用發(fā)揮出來的
通過以上對白蒺藜何首烏的功效的了解,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白蒺藜何首烏的功效非常多,我們大家日常都可以使用一些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預(yù)防自身出現(xiàn)的白發(fā)的問題還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擺脫多種不必要疾病的困擾。
導(dǎo)致白斑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在生活當(dāng)中又有很多人受到白斑問題的影響,比如說白癜風(fēng),所以說一定要科學(xué)有效的治療,減少這些皮膚問題對我們造成的不良影響,白蒺藜治療白斑事實上有一定的功效,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平肝解郁,行氣活血,而且對于少腹脹痛,風(fēng)疹瘙癢等都有一定的功效。
1、平肝解郁,用于肝陽上亢,癥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
2、行氣活血,用于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用于肝熱目疾,癥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jié)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3、用于肝熱目疾,癥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
4、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jié)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5、用于肝陽上亢,癥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
6、用于肝腎陰虛,癥見眩暈耳鳴,頭脹痛,煩惱易怒者,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7、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jié)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8、行氣活血 用于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9、祛風(fēng)止癢:用于風(fēng)疹瘙癢。另治白癜風(fēng),可單用本品為末,每次6克沖服。
白蒺藜這種中藥材可能人們在平時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但其實它在中醫(yī)上面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藥性相當(dāng)強烈的,所以說可以用來治療一些很難治愈的疾病,而且本身就是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但是對于這種中藥材來說也不能夠胡亂使用的,因為白蒺藜也是有一定的禁忌和副作用存在的。
藥材性狀
為5個小果聚合而成,呈放謝狀五棱形,直徑0.6-1cm。有的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舞狀,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面隆起許多網(wǎng)紋及小刺,還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質(zhì)硬,刺手,切斷面可見白色或黃白色有油性的種仁。無臭,味苦、辛。
以顆粒均勻、飽滿堅實,灰白色著為佳。
加工炮制
白蒺藜 取原藥除去雜質(zhì)。
炒蒺藜 取凈蒺藜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然后把石磨心墊上1--2個銅元,將蒺藜磨去硬刺,篩凈刺屑,揀去柄梗 雜質(zhì)。
鹽蒺藜 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每蒺藜lOO公斤,用鹽3公斤,加適量開水溶化澄清)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曬干。
該品炒后藥性緩和,既能平肝,又可補腎,并易去除刺梗和軋碎。
性昧歸經(jīng)
苦、辛,平,入肝經(jīng)。
功用效果
平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用于肝陽眩暈頭痛,肝郁脅痛,風(fēng)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癥。
處方名
白蒺藜 刺蒺藜炒蒺藜 鹽蒺藜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保存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霉蛀。
補益藥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 沙苑蒺藜,系 豆科植物 扁莖黃芪的種子, 文字功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與白蒺藜不可混用。
葉對生、互生或簇生,單葉或羽狀復(fù)葉;具托葉?;▋尚裕椛鋵ΨQ或兩側(cè)對稱;萼片4~5,花瓣同數(shù);雄蕊與花瓣同數(shù),或3至多倍,花絲基部或中部常有小鱗片,子房上位,常4~5室。蒴果或漿果狀核果;分瓣果。約有半數(shù)屬為單種屬。主要分布于干燥地區(qū)。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白蒺藜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茵芋1兩,羌活1兩,木香1兩,羚羊角屑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花蛇肉2兩(酒浸,炙微黃),白附子1兩(炮裂),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蝎1兩(微炒),薏苡仁3分,檳榔半兩,牛膝1兩(去苗),芎藭1兩,牛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防風(fēng)3分(去蘆頭),酸棗仁1兩(微炒)。
【制法】上為末,入杏仁膏,相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刺風(fēng)。遍身如針刺,肩背四肢拘急,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白蒺藜1升,雞蛋10個(去黃存白,拌蒺藜1宿)。
【功能主治】時行赤眼,流淚紅腫,胬翳遮睛,怕火畏光。
【用法用量】炒,磨,水泛為丸服。
【摘錄】《成方便讀》卷四
【處方】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獨活3分,羚羊角屑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薯蕷3分,地骨皮3分,莽草1兩(微炒),葳蕤半兩,苦參1兩(銼),楓香1兩,蟬殼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毒風(fēng)攻,頭面瘙癢,如似蟲行,時發(fā)風(fēng)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忌豬、魚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黃耆3分(銼),獨活3分,白芷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薯蕷3分,枳實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3兩(去蘆頭),黃連1兩(去須),葳蕤半兩,地骨皮半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毒上沖,頭面瘙癢如蟲行,身上時有風(fēng)疹,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四
【處方】白蒺藜2兩半(微炒,去刺),熟干地黃2兩半,鹿茸2兩半(去毛,涂酥,炙微黃),白蘞2兩半,磁石3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鐵精1兩(細研),桂心1兩,續(xù)斷1兩,巴戟3兩,赤芍藥2兩,玄參2兩,木通2兩,海藻2兩(洗去咸味),牛膝2兩(去苗),桑寄生2兩,澤瀉2兩,射干1兩半,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陰(疒頹)腫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蒺藜子(炒,去角)1兩,旋覆花(擇)1兩,皂莢(去皮子,燒為灰)1兩,惡實(炒)1兩,龍腦(研)2錢,麝香(研)1錢,菊花(擇)2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頭旋,目運痰逆。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嚼細,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yīng)該就能了解白蒺藜丸是什么了吧。白蒺藜丸在中醫(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白蒺藜湯,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yīng)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xué)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白蒺藜湯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白蒺藜1錢,青葙子1錢,木賊草1錢,白芍1錢,草決明1錢,山梔1錢,當(dāng)歸1錢,黃連5分,黃芩5分,川芎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時行火邪,兩目腫痛。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處方】白蒺藜1兩半,防風(fēng)1兩半,道人頭1兩半,蛇床子1兩半,卷柏1兩半,黃耆1兩半,漏蘆1兩半,羊蹄根2兩,蒴藋根3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fēng),皮膚瘙癢,不可禁止。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煎至5升,去滓,看冷暖,于避風(fēng)處洗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白蒺藜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我們都知道中藥方劑白蒺藜散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時候還是按照正確的食用方法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炙)、連翹、青葙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肝風(fēng)目暗疼痛,肝腎虛熱生風(fēng),目赤澀多淚。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玄參1兩,沙參1兩(去蘆頭),丹參1兩,苦參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秦艽2兩(去苗),梔子仁1兩,甘菊花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烏蛇4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獨活2兩,茯神1兩,薯蕷1兩,細辛1兩,防風(fēng)2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一切癬及疥,風(fēng)癢瘑瘡。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松香(透明者,化開傾地上,候冷用)1兩,黃丹1兩,白蒺藜(炒)5錢,白鮮皮(炒)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刀傷、人咬、狗咬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先將冷粥洗過患處,敷上,以油片扎之。如已作膿血,鮮肉湯洗之。
【摘錄】《慈幼新書》卷十一
【處方】白蒺藜。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
【處方】白戟藜(炒)2兩,蔓荊子2兩,茺蔚子2兩,蒼術(shù)(米泔浸)2兩,菊花2兩,草決明、升麻、石決明、甘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肝風(fēng)目暗外障。
【用法用量】方中草決明、升麻、石決明、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眼科全書》卷五
【處方】白蒺藜(炒,去角)1兩,防風(fēng)1兩,甘草(生)1兩,僵蠶(去絲嘴)1兩(直者),南星1兩半(黑豆2合,青鹽半兩,水煮透,取出焙,不用鹽豆),甘菊花3兩(生)。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毒上攻,眼目赤腫,熱淚昏澀,胬肉攀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煎甘草湯送下。
【注意】忌炙煿。
【摘錄】《三因》
【處方】白蒺藜、桃條、柳條。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胃脘火痛、痰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酒調(diào)下。治痰痛,用玄明粉白湯送下1錢2分。
【摘錄】《方癥會要》卷三
【處方】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羌活3分,沙參3分(去蘆頭),丹參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白術(shù)3分,羚羊角屑3分,細辛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五味子3分,生干地黃3分,赤茯苓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木通3分(銼),檳榔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中風(fēng),項強頭旋,中如蟲行,腹脅脹滿,語聲不出,四肢頑痹,大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毒滑、魚肉。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去刺)半兩,旋覆花半兩,山茵陳半兩,白菊花半兩,鼠粘子1兩,石膏1兩。
【制法】上藥生為末。
【功能主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zé)灐?/p>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清茶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香豉半兩(微炒,)鼠婦1分, (庶蟲) 蟲(微炙)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桂心1分,細辛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陰(疒頹)不消。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以溫酒調(diào)下,早晨、晚后各1服。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白鮮皮1兩,防風(fēng)1兩(去蘆頭),子芩1兩,玄參1兩,赤芍藥1兩,梔子仁1兩,桔梗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煎薄荷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白蒺藜(炒)、黑附子(炮)、羌活、川芎、黃耆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下疰,腳膝疼痛,或麻痹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溫酒送下。3服見效。
【注意】忌發(fā)風(fēng)食。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二引《博濟》
【處方】白蒺藜(炒)2兩,芎藭2兩,山梔子(去皮)1兩3錢,防風(fēng)(去蘆)1兩3錢,萆薢(炒)2兩,羌活(去蘆頭)2兩,白芷(炒)2兩,升麻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遠志(去心)1兩1錢,菖蒲(九節(jié)者,泔浸,切,焙干)1兩1錢,蔓荊實1兩1錢,細辛(去苗葉,微炒)1兩1錢,茵芋(去粗莖)1兩1錢,芍藥1兩1錢,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干)1兩1錢,龍骨(刮去土)1兩1錢,人參1兩1錢,當(dāng)歸(切,焙)1兩1錢,桂(去粗皮)1兩1錢,白術(shù)(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甘草(炙,銼)1兩半,桔梗(切,焙)1兩半。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大風(fēng)惡疾,或二年三年眉須墮落者,手足疼悶,骨節(jié)煩腫,面色黑,皮肉漸變。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匕,用溫酒調(diào)下,空心。午時前各1服。如口干舌澀,喉里煙生,鼻中卒痛,是佳應(yīng)也;甚,即煎少許甘草湯解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一引《圣惠》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白蒺藜散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