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怎么治療面癱
針灸養(yǎng)生。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惫磐駚恚藗兌计胀ㄗ⒁怵B(yǎng)生!養(yǎng)生關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針灸怎么治療面癱”,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對于針灸,是我國一項中醫(yī)所保留下來國粹。而針灸治療在我國也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治療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在我國,針灸治療面癱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現(xiàn)代醫(yī)學對針灸治療面癱已予肯定,有臨床研究報道貝爾氏麻痹患者在發(fā)病10~20天的急性期沒有明顯好轉者,行針刺治療,有85%治愈,92.3%明顯好轉,對后遺癥患者則不理想,但也有效。普遍認為,針刺治療面癱的機理是興奮神經(jīng)、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炎鎮(zhèn)痛等,針刺療法被多版神經(jīng)內(nèi)科學納入面神經(jīng)炎治療方案之一。
中醫(yī)學對針灸治療面癱的認識可以從病因?qū)W與經(jīng)絡經(jīng)筋學闡明。中醫(yī)面癱病癥一般指面神經(jīng)炎引起之面癱,其病因為風邪所致,針刺可以疏風散寒通絡,故針灸可以治療面癱。對于肝陽化風挾痰阻于經(jīng)絡引起的中樞性面癱(如腦血管?。樉囊灿衅礁螡撽?,熄風化痰通絡之效,同樣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針灸治療面癱時常取陽明經(jīng)穴、少陽經(jīng)穴與厥陰經(jīng)穴為主,這是三條經(jīng)脈循行于面部,尤其是手足陽明經(jīng)和厥陰肝經(jīng)分別行于口唇內(nèi)外兩側,足陽明胃經(jīng)分走于面部至額部?!敖?jīng)絡所通,主治所及”,以經(jīng)絡學說來講,針刺可調(diào)解面部局部經(jīng)氣血脈,又可調(diào)節(jié)經(jīng)脈氣血,使之充和條達,經(jīng)筋得養(yǎng),面癱自復。
針灸可以直接作用于面癱的病因與病位,因此,是治療面癱的有效手段。
Ys630.com相關知識
面癱,即面神經(jīng)麻痹。中醫(yī)學稱為口服咼斜。春、秋兩季發(fā)病較高??砂l(fā)生于任何年齡,而多數(shù)患者為20~40歲,男性略多。
臨床分為周圍性與中樞性兩類,兩者在發(fā)病原因和見癥方面有很大區(qū)別,前者多由面神經(jīng)炎所引起,后者可因腦血管病或腦腫瘤等引起,本篇僅敘述周圍性面癱。
【病因病機】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jīng)氣阻滯,經(jīng)筋失養(yǎng),筋肌縱緩不收而發(fā)病。
【辨證治療】
臨床發(fā)病突然,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繼之面都表情肌癱瘓,而出現(xiàn)額紋消失,眼閉合不緊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至向健側,食物常嵌在齒頰間,患側不能作蹙額、皺眉、示齒、鼓腮等動作,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還可出現(xiàn)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延久,可因癱瘓肌攣縮,口角歪向病側,稱倒錯現(xiàn)象。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輔以少陽經(jīng)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處方:陽白 四白 攢竹 下關 顴髎 巨髎 地倉透頰車 合谷 足三里
隨證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平坦加人中;頦唇溝歪斜加承漿;乳突部疼痛:加風池、翳風、外關。
方義: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陽明經(jīng)氣,能祛除頭面之風邪;翳風、風池、外關能祛除少陽之風邪止痛;陽白、四白、攢竹、下關、顴髎、巨髎、地倉、頰車均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經(jīng)氣。
【其他療法】
1、皮膚針
用皮膚針叩刺陽白、太陽、四白、牽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適用于發(fā)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滯感覺等面癱后遺癥。
急性面癱怎么治療
1、患急性面癱怎么治療
1.1、西醫(yī)治療
糖皮質(zhì)激素是治療貝爾面癱常用的方法,可阻止組織變性,防止面肌抽搐,降低連帶運動的發(fā)生,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抗病毒藥物:較多醫(yī)生認為貝爾面癱是因面神經(jīng)受病毒感染導致神經(jīng)腫脹,由于面神經(jīng)管內(nèi)壓力增高壓迫神經(jīng),引起神經(jīng)缺血,導致面癱癥狀。因此用抗病毒藥物,藥物對多種RNA和DNA 病毒有抑制作用,能阻礙病毒的復制,從而抑制病毒合成,顯示抗病毒效力。
1.2、中醫(yī)治療
以針灸治療,并以手法為主,治療過程中不加用藥物或電針。法則:祛風通絡。處方:合谷、太沖、牽正、頰車透地倉,地倉透頰車,風池,下關,迎香,承漿或頰承漿。每次選三或四穴。加減法:眼瞼不能下合、露睛流淚者,加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透魚腰。耳后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廉泉。
1.3、自我按摩治療
本病治療除根治原發(fā)病外,主要療法為針灸、理療、按摩、藥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2、急性面癱怎么飲食
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jīng)疾病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jīng)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經(jīng)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jīng)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鈣質(zhì)。
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jīng)疾病也有幫助,如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jīng)傳導物質(zhì)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
3、急性面癱怎么護理
面癱的護理宜避風寒,外出戴口罩,注重面部保暖,用毛巾浸熱水后濕敷患側顏面,每天5-6次,每次10分鐘。面癱的護理也可用熱水袋熱敷面部,溫度宜70攝氏度左右,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鐘。
由于本病影響咀嚼,進食咀嚼時食物易滯留在患側齒頰之間,故面癱的護理應做好口腔護理,飯后用3%蘇打水或溫開水漱口,睡前刷牙。眼瞼不能閉合,睡前涂敷眼藥膏,并用生理鹽水濕紗布蓋住眼保護角膜。
情感護理:對患者口眼歪斜的面容,應盡力體貼關懷,加強生活上的幫助,語言上的溝通。病人得到了尊重和安慰,情志愉悅,氣血調(diào)達流暢,使病人驅(qū)心病、除憂慮、樹信心,配合治療,更有利康復。這是面癱的護理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急性面癱的食療方
1、龍眼肉粥
龍眼肉15g,紅棗3~5枚,粳米100g。煮粥熱食。功效養(yǎng)心補脾,安神除煩。龍眼肉是良好的養(yǎng)心補脾品,內(nèi)含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zhì),與紅棗、粳米同煮粥,起協(xié)同作用。此膳是我國民間用于養(yǎng)心益智、健脾補血的美味佳餐。適合于面瞤不止、心煩失眠、食少體倦等癥患者。
2、天麻燉鴿肉
天麻10g,健康鴿子1只。共燉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氣補血,熄風解痙。方中鴿肉補肝腎,益氣血,天麻熄風解痙,合用治療血虛生風引起的面瞤。
3、苡米陳皮粥
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陳皮6g,,先煮薏苡仁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1劑,連服數(shù)日。功效健脾化濕,除痰通絡。適用于脾失健運,痰濕阻遏之面瞤、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癥。
急性面癱如何預防
平時預防面癱需要避免光源的刺激,比如電腦、電視以及紫外線等,太陽比較毒辣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室外暴曬。
需要經(jīng)常鍛煉臉部的肌肉,比如抬眉、鼓氣、雙眼緊閉或者是張大嘴等。
每天堅持做穴位的按摩,可以參照中醫(yī)針灸穴位法進行按摩。
每天臨睡前可以用熱水進行泡腳,并且可以做足底按摩,能夠有效的防止面癱的發(fā)生。
可以適當?shù)倪M行運動,加強體育鍛煉,經(jīng)常聽一些輕音樂,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悅,保證充足的睡眠這些都可以預防面談的發(fā)生。
患者在服用其他藥物的時候需要預防面癱的發(fā)生,比如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白酒、大蒜、海鮮、濃茶、麻辣火鍋等。
面癱在夏冬兩季是高發(fā)面部疾病,這種疾病對患者最大的危害就是影響患者的正常容顏,嘴歪眼斜的癥狀還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對于面癱的治療問題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那市面上治療面癱的方法也有很多種,究竟哪些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呢?下面說說電針治療面癱!
面神經(jīng)炎俗稱面神經(jīng)麻痹(即面神經(jīng)癱瘓)、“
歪嘴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從
中醫(yī)
學角度講,
不論面癱是因風寒還是風熱等邪的侵襲,其根本均為患者自身正氣虛弱,脈絡空虛而致氣血不能正常運行,使面肌失養(yǎng)而誘發(fā)。針灸之術就是通過“補虛瀉實”來調(diào)節(jié)、疏通經(jīng)絡,使患者氣血得以平衡、正常地運行,以濡養(yǎng)患側面肌正常活動。電針則是通過輸出的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穴位、經(jīng)絡或某一特定部位,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當今使用電針已成為某些醫(yī)生治療面癱(當然還包括許多針灸適應癥)的常用技術。然而,我們卻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它更是導致面癱后遺癥的“罪魁”。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
神經(jīng)膜是呈半滲透性的,神經(jīng)膜的表面帶陽離子,膜的里面帶有陰離子。如果在患部使用不當?shù)?、頻繁的電針刺激,會使神經(jīng)膜的滲透加快出現(xiàn)脫極現(xiàn)象,導致面神經(jīng)膜滲透改變,而使陰陽離子重新排列組合,致局部組織出現(xiàn)持續(xù)充血狀態(tài),降低了神經(jīng)的興奮性,而使面神經(jīng)細胞疲勞,病情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導致面癱部肌肉的水腫,不利于恢復。當病變的面神經(jīng)局部經(jīng)受過重的電刺激或者過頻的、過強的震顫,也會促使面神經(jīng)完全變性,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患側的口眼聯(lián)動、攣縮、痙攣等后遺癥。
雖然在面神經(jīng)麻痹急性期應盡早首選針灸方法治療
,但電針的刺激強度遠遠大于手捻,對肌肉的康復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修復有一定的作用,多次不當、頻繁、長時間地反復使用電針刺激,使正氣更傷,邪氣留戀,破氣傷血,從而發(fā)生患部肌肉適應現(xiàn)象(肌肉疲勞),反而加重病情,大大增加了后遺癥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加了治療難度。當然,對于電針在面癱后遺癥中的使用另當別論。再就是患者本身的問題。如果患者素來體質(zhì)就差,常年久病纏身,或合并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對面癱的恢復是不利的。中醫(yī)學認為“心開竅于面”,由于“心神不安”就會使心之外竅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能放松,這對面癱的康復也是不利的。還有就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頻繁用手揉搓患側面部肌肉,且不注意忌冷水漱口、洗臉,忌食生冷辛辣之物?;疾渴茱L寒,局部不保暖等也是導致后遺癥的一大原因,一旦揉搓致患部肌肉下垂將不可恢復。
導致面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現(xiàn)異常,所以要想早日遠離此病可以這樣來做,自我按摩、穴位點按、艾灸、熱敷等見效都很快,你不妨來嘗試一下!
1、自我按摩治療
按摩時可順著臉部肌肉的走形方向由下往上推,例如用患側的大拇指順著面癱一側的腮部由下向上推倒顴骨處,反復約30次左右。注意力度要適中,以感到局部微熱為度,并且推肌肉的反復始終保持由下往上推。
2、穴位點按治療
按摩時可順著臉部肌肉的走形方向由下往上推,例如用患側的大拇指順著面癱一側的腮部由下向上推倒顴骨處,反復約30次左右。注意力度要適中,以感到局部微熱為度,并且推肌肉的反復始終保持由下往上推。
3、艾灸治療
將點燃的艾條靠近下關、頰車、合谷等穴進行熏灸,沒穴熏灸5-10分鐘,每日熏灸1次即可,直到面部肌肉恢復正常為止。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不方便患者個人操作,并且面部皮膚稚嫩容易燙傷,最好是由家人代為操作,并且需要注意避免燙傷。
4、熱治療
將點燃的艾條靠近下關、頰車、合谷等穴進行熏灸,沒穴熏灸5-10分鐘,每日熏灸1次即可,直到面部肌肉恢復正常為止。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不方便患者個人操作,并且面部皮膚稚嫩容易燙傷,最好是由家人代為操作,并且需要注意避免燙傷。
地倉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
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印堂穴
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xù)用腦后,太陽穴往往會出現(xiàn)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并且能繼續(x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
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承漿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顴髎穴
位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
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fā)熱、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zhì)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生活中如果我們形容一個人經(jīng)常面無表情,會用“面癱”這個詞。其實,在醫(yī)學領域面癱是一種疾病,是一種面部表情不受自我控制的神經(jīng)疾病。面癱會使人眼歪口斜,對人們的外在有很大的影響。那么面癱可以怎么治療呢?
一: 自我按摩治面癱
1: 雙手拂面:四指并攏,兩手掌自下頦沿鼻兩側向上推至額部,再從額分推至太陽穴,沿面頰推至下頦。用力要輕柔,共推8次。
2: 捏患側額部:用手的拇指、食指捏患側的額部,從眉頭至眉梢捏8次。
3: 推擦太陽穴:太陽穴位于眉梢與外眼角聯(lián)線中點向后一橫指處。用手掌的掌根,自患側太陽穴向耳尖上方推擦,共推擦32次。
4: 揉按四白穴:位于瞳孔直下一橫指半處。用食指順時針與逆時針揉按四白穴,各揉按16次。
5: 推擦地倉穴:地倉穴位于嘴角旁一橫指處。用手掌的掌根自患側的地倉穴,向耳根部推擦32次。
6: 揉按醫(yī)風穴:醫(yī)風穴位于耳垂后凹陷中。用手的食指順時針與逆時針揉按醫(yī)風穴,各揉按16次。
二: 以上步驟早晚各重復一,并應注意面部保暖。通過上述按摩,能疏通經(jīng)氣,調(diào)和面部氣血,促進疾病的恢復。
導語: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來臨,每逢氣溫驟降的秋冬季節(jié),不時可以見到有患者以手捂臉,面部表情十分僵硬地到醫(yī)院診治。那是因為秋冬季歷來是面癱的發(fā)病高峰期,不少人因未能注意為臉面防寒保暖,導致患上了俗稱歪嘴風的面癱。中醫(yī)專家提醒:針灸對該病的治療效果是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認最好的治療方法之一!
據(jù)了解,面癱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居多,產(chǎn)后婦女、體弱老人、酒后受涼的中青年、抵抗力差的孩子都是面癱的主要侵襲對象。其發(fā)病原因主要由于冷風吹面所致,常常起病急驟,通常只影響半邊臉,發(fā)病時會出現(xiàn)面部發(fā)麻發(fā)緊,目不能閉,流淚、流口水、口角歪斜,喝水時漏水,進食時殘渣滯留,說話不清楚等癥狀。
專家介紹說,對面癱這種令人煩惱的疾病,預防是主要的,而患上面癱后,盡早選擇針灸治療對促進康復有著積極的意義。針灸對該病的治療效果是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認最好的治療方法之一,針灸可調(diào)解面部局部經(jīng)氣血脈,疏風散寒通絡,使之充和條達,面癱自復。
中醫(yī)專家提醒,患面癱后應該及時去醫(yī)院就醫(yī),越早治療效果越佳。針、灸、藥、罐四位一體療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面癱的方法,它將中醫(yī)傳統(tǒng)精華的針、灸、藥、罐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并根據(jù)不同病人的自身情況,進行有機組合,為病患者量身訂做系統(tǒng)、完整、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它集養(yǎng)生保健治療于一體,以通經(jīng)脈,調(diào)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于調(diào)和,標本兼治,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治病的同時增強患者自身抵抗力,縮短治療時間,病情較輕者,一次治療即能見效,一般一個月左右即可達到滿意療效。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患者多有面部受冷風侵襲或急性鼻咽部感染的病史,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滯留于患側齒頰之間,患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部分病人出現(xiàn)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若治療不及時,恢復不完全,??僧a(chǎn)生癱瘓肌攣縮、面肌痙攣或聯(lián)帶運動等面癱后遺癥。
針灸治療本病效果很好,而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有觀點認為本病在初始的急性期內(nèi)不宜針灸,這其實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一項大樣本的以觀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時效關系為目的的臨床對照試驗證實,在發(fā)病2周內(nèi)開始針刺治療者痊愈率為77.2%,在2~4周開始治療者痊愈率為51.8%,病程在1個月以上才開始治療者半年內(nèi)的痊愈率僅為4.5%,3組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說明早期恰當?shù)闹委熓潜静】焖偻耆謴偷年P鍵,而且早期針刺治療還可以減少激素的使用。以往有關針刺治療該病的研究結論也與此相似。我們的臨床實踐也支持該結論,但是本病的針刺治療應該分期進行,急性期和恢復期的取穴和針刺方法應有所不同,以充分體現(xiàn)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初始發(fā)病的急性期內(nèi),病邪表淺,面部取穴宜少,針刺手法宜輕,應重點取用頸項部和四肢穴位,恢復期面部取穴則可適當增加并使用透刺、電針等刺激方法。早期面部輕刺加TDp頻譜儀照射,可祛風散邪,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迅速消除水腫,降低神經(jīng)損害,使神經(jīng)功能恢復時間縮短,加速痊愈,防止后遺癥的發(fā)生。如果病情較重,病位較深,可適當配合中西藥物治療。
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1、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1.1、初期風邪客絡:初期主要以祛風通絡和疏條經(jīng)筋。因此取針點至翳風、攢竹、魚腰、陽白、四白、頰車、地倉、合谷等穴位處,每次留針的時候大約為20~30分鐘,每天進行一次針灸。不過要記住,如果屬于風寒者則加風池穴,如果是風熱者則家曲池穴。
1.2、中期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在初期的基礎上加氣海、足三里。此期配合電針,氣海、足三里用補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
1.3、后期虛中夾實:重在養(yǎng)血通絡。在初期的基礎上加三陰交、血海、足三里。此期亦配合電針,三陰交、血海、足三里用補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中、后期可在患側面部和額部行閃罐法,三期均可配合按摩治療。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面部的穴位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面癱急性期即一周之內(nèi),針灸均不宜使用。屬風熱者不宜用灸法。對于處于不同時期的面癱患者,選擇進行的針灸方法也是不同的,因為這樣可以做到更好的治療面癱的效果。
2、什么是面癱
面癱,學名面神經(jīng)麻痹,也稱面神經(jīng)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癥,俗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吊斜風”、“歪嘴風”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颊呙娌客B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腮、努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3、面癱針灸治療多久能恢復
答案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發(fā)病輕重、身體狀況不同,結果會相差較大。但一般來說年輕人較老年人容易恢復;休息好的人較辛苦忙碌、不注意休養(yǎng)的人恢復的快;沒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較有病的人容易好;發(fā)病時伴有持續(xù)嚴重頭痛耳痛或耳部出現(xiàn)皰疹的人較難恢復。
年紀輕、發(fā)病輕、休息好的人可能在一到二周就好了,而身體虛弱、病情重的人可能需要三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徹底康復,治療要堅持到最后,以免留下后遺癥,反而會帶來更多頭面部的不適。
針灸治療面癱時要注意什么
1、急性期:發(fā)病1周以內(nèi)。此期為面神經(jīng)炎癥水腫進展期。此期針刺治療于面癱局部少取穴,應淺刺,弱刺激,或者局部不取穴而以循經(jīng)遠取穴為主治療,對控制病情進展有很大的好處。此期遠離強刺激,慎用電針治療。
2、恢復期:發(fā)病1周到1個月之內(nèi)。此期針刺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jīng)遠端取穴,是治療面癱的關鍵時期。
3、后遺癥期:發(fā)病3個月至半年以上(從恢復期1個月至3個月之間,可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或劃為恢復期,或劃為后遺癥期,兩期不可拘泥時日絕對劃分)。此期對重癥、頑固性病癥予深刺,透穴或電針增加刺激量,并根據(jù)后遺癥狀對癥選穴,配合多種療法,仍有一定恢復作用。
面癱的危害
1、性格自卑、性情自閉:當臉上患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性格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性情會越來越自閉,不愿與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作主張,從而常犯錯誤、遺憾終生。
2、精神萎靡、情緒低落: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患者會產(chǎn)生精神萎靡、情緒低落,還會常常感到疲勞,甚至對任何事情毫無興趣,變得墮落,對人生失去信心。
3、患上面癱,找工作,談戀愛這些對正常人來說平常簡單的事情,對于面癱患者則是艱辛的,影響著他們的正常生活。
4、面癱的危害會引起多癥并發(fā),長期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身體可能會出現(xiàn)相關病變,肝、腎、臟腑功能、微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會受之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導致腦、腎、臟腑功能衰竭、氣血虛弱、陰陽失調(diào)、貧血、失眠、憂郁、面肌攣縮、聯(lián)帶運動、面肌痙攣、上瞼下垂、精神病等病癥的發(fā)生。
針灸治療面癱的穴位
1、針灸治療面癱的穴位
1.1、印堂穴: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1.2、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1.3、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1.4、地倉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1.5、頰車穴: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2、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以針灸治療,并以手法為主,治療過程中不加用藥物或電針。法則:祛風通絡。處方:合谷、太沖、牽正、頰車透地倉,地倉透頰車,風池,下關,迎香,承漿或頰承漿。每次選三或四穴。加減法:眼瞼不能下合、露睛流淚者,加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透魚腰。耳后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補平瀉,抽針法。操作:合谷,太沖,風池針用瀉法,下關,牽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補平瀉法,陽白向下平刺透魚腰,地倉向頰車平刺,頰車向地倉斜刺,并采用抽針法,使面肌向后抽動,留針20分鐘。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
3、針灸治療面癱的注意事項
3.1、面神經(jīng)麻痹有周圍性和中樞性二咱,應注意鑒別。
3.2、本病初起時針刺不宜過強。
3.3、治療期間避免風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熱敷。
3.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藥水點眼,每日2-3次。
面癱的自我按摩方法
1、雙手拂面
四指并攏,兩手掌自下頦沿鼻兩側向上推至額部,再從額分推至太陽穴,沿面頰推至下頦。用力要輕柔,共推8次。
2、捏患側額部
用手的拇指、食指捏患側的額部,從眉頭至眉梢捏8次。
3、推擦太陽穴
太陽穴位于眉梢與外眼角聯(lián)線中點向后一橫指處。用手掌的掌根,自患側太陽穴向耳尖上方推擦,共推擦32次。
4、揉按四白穴
位于瞳孔直下一橫指半處。用食指順時針與逆時針揉按四白穴,各揉按16次。
5、推擦地倉穴
地倉穴位于嘴角旁一橫指處。用手掌的掌根自患側的地倉穴,向耳根部推擦32次。
怎么預防面癱的復發(fā)
1、面癱的預防和治療期間都應該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充足,少看電視、電腦,面癱患者還需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和過度疲勞,以利疾病的康復。
2、面癱的預防還需心理減壓 ,面對來自工作、學習、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時,面癱患者需要學會自我心理調(diào)適,如:傾訴、聽音樂、旅游、適當運動等。
3、面癱患者還應適當鍛煉,在早晨、傍晚較涼爽的時候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擇一些適宜的體育項目,如:散步、體操、打太極拳、跳舞等,長期堅持下去,會使體質(zhì)循環(huán)得到提高,對風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會大大增強。這些都是最主要的對于面癱的預防方式。
4、季節(jié)更替、氣溫變化較大的時節(jié),面癱預防要根據(jù)冷暖情況隨時增減衣服,千萬不要在受熱后貪涼,做好面癱預防。
5、面癱預防要注意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疲勞,免疫力低下、有過中風史、顱內(nèi)出血、顱內(nèi)腫瘤、感染、耳源性疾病、外傷中毒、代謝障礙、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jīng)核發(fā)育不全等都很有可能引發(fā)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