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造成聽力障礙,不掏耳朵那么多耳屎該怎么辦?
耳朵的養(yǎng)生知識。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關于養(yǎng)生常識,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掏耳朵造成聽力障礙,不掏耳朵那么多耳屎該怎么辦?”,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耳屎多不掏會影響聽力的,怎么也聽不到,不影響聽力,如果掏耳朵那怎么辦呢?不掏耳屎會不會有什么影響呢?下面就來看看吧!
為什么不能亂掏耳朵?
如果筒子們也遇到了這樣的掏耳朵服務,可以果斷的告訴服務生:用金屬勺、牙簽、火柴棒、掏耳勺等掏耳朵內的耳屎,是非常危險的!
且不說掏耳朵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外耳道發(fā)炎或癤腫,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還會使皮膚淤血, 反而讓耳屎分泌增多。
如果掏挖耳朵過深,刺激外耳道可引發(fā)咳嗽反射,傷及鼓膜,很有可能發(fā)生慢性炎癥或造成鼓膜穿孔。
掏耳朵造成聽力障礙,不掏耳朵那么多耳屎該怎么辦?
不掏耳朵行不行?
既然掏耳朵如此恐怖,那耳朵不掏行不行?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你的耳朵都是不用掏的。正常人外耳道皮膚表面會形成很薄的一層耳屎,學名即耵聹,它在空氣中干燥形成薄片,借咀嚼、張口等運動脫落排出。
如果擔心約會、見客戶的時候,耳屎咕嚕嚕的滾出來,建議在早上出門之前,輕輕按摩一下耳朵,清理一下掉出來的耳屎即可。
耳屎巨多怎么辦?
凡事總有意外,有時候你耳朵里的耳屎會越堆越多,沒有辦法自己滾出來。
例如耳朵內的耵聹腺分泌旺盛,或者耳屎成油蠟狀不易排出的情況下,過多的耳屎和外耳朵脫落的上皮、灰塵混在一起,可能形成巨大的團塊,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聹栓塞.
此時,多數(shù)人會出現(xiàn)耳朵悶脹不適,聽力下降,發(fā)癢,甚至于眩暈的癥狀,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到醫(yī)院將耳屎取出來。
針對這種耳屎巨多的情況,醫(yī)生經常建議選擇以下2種方法:
耵聹鉤:在醫(yī)生的治療下,較小的耳屎,可用耵聹鉤輕輕取出。大的耵聹或小兒不合作者,可先用 3%~5%碳酸氫鈉溶液或植物油滴耳。每日5~6次,連滴2~3 d.待耵聹被泡軟,粉碎后再用溫生理鹽水沖洗。
外耳道沖洗:用注有生理鹽水30-50ml的注射器,沿著外耳道后上壁沖洗,利用水的回流將耳屎沖出,剩下的頑固分子,待到松動軟化之后,可用耵聹鉤輕輕取出。
棉棒掏耳朵并非想象中安全
使用棉棒掏耳朵的危害也是較大的,它易導致耳朵出現(xiàn)堵塞的現(xiàn)象。
為何使用棉棒易使耳朵堵塞
耳朵內的分泌物也就是所謂的耳垢,這種物質一般分泌在外耳道,如果用棉棒清理耳垢會使耳垢往后推,也就推到耳朵的深處,長時間這樣就會使耳朵出現(xiàn)堵塞的現(xiàn)象。
掏耳朵造成聽力障礙,不掏耳朵那么多耳屎該怎么辦?
如何正確清理耳垢
按摩耳朵;按摩耳朵可以清理耳朵內的耳垢,按摩其實很簡單,主要用一個手指指肚就可以了。將大小合適的手指適度放在耳道內,然后進行旋轉,這樣可以清理耳道邊上的耳垢。
清理耳朵;清洗耳朵?這是諸多人沒有聽說過的,其實該方法適合在醫(yī)生的操作下進行。醫(yī)生或用一種特殊的藥物滴在耳道內,然后用專用的棉簽進行擦拭,如果感覺自身的耳道內有疼痛感,這時不要緊張,因為這屬于正常的現(xiàn)象。
耳垢多久清潔一次
對于耳垢清潔的次數(shù)也是有講究的,一般1-2個月清潔一次,在清潔的時候切忌使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的東西清潔耳朵,這樣不但易傷害耳道,而且還會導致耳朵出現(xiàn)感染的現(xiàn)象。另外,耳朵清潔不可過于頻繁,對耳朵自身的傷害是較大的,這一點一定要切忌。
清潔耳朵是每個人會經常做的一件事情,該做法看似對耳朵的好處是較多的,其實危害很多,至于是什么危害在上文中都有一定的講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的了解,這樣不會因為常識性錯誤而導致耳朵出現(xiàn)異樣。
精選閱讀
耳朵的耳屎是專業(yè)術語中耵聹的民間的叫法,耳屎的形成和我們皮膚上腺體有關,因為在耳道里分布著油脂線、耵聹腺、汗腺等等,當這些腺體分泌出的物質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耳屎。它主要成分包括了一些油類、脂類、氨基酸、蛋白質、脂肪酸等等。
但日常生活中,總有人喜歡時不時用棉簽或耳勺掏耳朵,不掏就覺得耳朵不舒服,那么每天掏耳朵真的對耳朵好嗎?專家對這些問答一一做出解答。
1、用手挖耳朵會不會導致鼓膜穿孔?
對此,專家解答道,因為耳道長約三厘米左右,所以手指是很難觸及鼓膜結構的。用手指掏耳朵是不會掏到鼓膜,不會造成鼓膜損傷。
2、用干凈的棉簽或者耳勺掏耳朵就是安全衛(wèi)生的?
其實掏耳朵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無論是金屬的耳勺、木質、棉簽在我們自行挖耳朵當中都可以損傷耳道的皮膚結構,造成感染的這種機會,所以掏耳朵其實是不健康、不科學的做法。
3、長時間不掏耳朵聽力會下降嗎?
如果長期不掏耳屎造成的耳屎積聚,在術語上稱為耵聹栓塞,是可以引起傳導性的聽力下降。有些人群是干性的耵聹結構,隨著我們的張口、咀嚼說話都可以從我們耳道自行排出耵聹,所以說有很大的人群是不需要經常掏耳朵的。
而為什么有的人是干耳屎,有些人卻是油耳屎呢?這一點就應該和我們耳道的腺體分布的成分有關了,看成有些皮膚是油性皮膚有些皮膚是干性皮膚。當油脂腺和耵聹腺分泌亢進的時候,它的成分就像油一樣的我們稱為油耳;有些人他的油脂腺跟耵聹腺分泌較少的時候而且在干燥環(huán)境下,就容易形成干燥的耵聹結構也就是干耳屎。
4、一般人半年清理一次耳朵即可
多久掏一次耳朵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耵聹積聚的成分和情況,一般最好是不要每天都掏。如果是一定要清理,自己有這方面的經驗或者有這方面的技巧,可以每半年左右清理一次就足夠了。
5、正確掏耳屎的方法應該是怎樣的?
專家談到掏耳朵的正確姿勢時提到,如果覺得自己的耵聹積聚在耳道造成了你聽覺下降或造成不適感,還是建議到醫(yī)院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清理耳道。而且現(xiàn)在對清理耳道有很成熟的方法,并且也很舒適,也不會造成耳道跟鼓膜的傷害。
有些人會很享受掏耳朵帶來的感覺,于是乎就經常性的掏耳朵。這些做法很不可取,因為從醫(yī)學上來說,隨便掏耳垢,這不僅可引起外耳道感染、耵聹栓塞等耳部疾病,還由于經常掏耳,容易傷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嚴重者可導致耳聾。
耳道有很強的自潔力
正常的外耳道本身有很強的自潔功能,沒有必要經常掏耳朵。 胡海文介紹說,耳屎的學名叫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耵聹可以阻擋從外界進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塵和小蟲,以保護耳膜。同時,耵聹常覆蓋于耳道皮膚表面,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濕度。
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頻繁掏耳朵,只有在耳屎過多導致耳部不舒適時才需要掏耳朵。胡海文稱,耳中的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干燥并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jié)的運動,不斷脫落排出耳外,根本沒有堵塞耳道的問題,也不會因耳屎過多而影響聽力。
水進耳后應用棉簽吸水
游泳池里的水比較容易受污,若不小心被嗆,污水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治療不及時、不規(guī)范時,很容易引起后遺癥,造成聽力下降。因此,感覺耳里進水時,應立即側耳單腳跳,讓水流出,或用棉簽吸水。
掏耳朵用什么工具
在清潔時耳朵時,最好使用松軟、干凈的棉簽,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實 并不好。尤其是不要用發(fā)卡、火柴棒、牙簽等尖利、不衛(wèi)生的器物,可以選擇藥房售賣的醫(yī)用棉簽輕輕把耳屎清理出來。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的, 可以自己用醫(yī)用棉簽,蘸少許的藥用酒精,擦拭清潔外耳道即可。
亂掏耳朵易損傷聽力
經常掏耳朵,反而更容易刺激耳道里分泌物的產生,而且習慣一旦形成,不去掏的時候,會覺得耳朵里特別癢,越掏越想掏。這樣除了刺激分泌物產生,還很容易將病菌帶進耳朵引發(fā)感染。胡海文擔憂表示,更麻煩的是,掏耳朵的時候,如果方法不得當,會將耳屎推向耳道深處,堵塞耳道,影響聽力。
如果是用力過度,損傷了外耳道皮膚或是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形成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嚴重者甚至長出可惡變的乳頭狀瘤,對聽力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專家建議,別把掏耳當成一種習慣,待耳垢需要清理時再掏不遲。
不要給孩子掏耳朵
孩子皮膚嬌嫩,且外耳道發(fā)育未成熟,稍有不慎,易傷到外耳道皮膚,輕者 引起皮膚發(fā)炎;重者傷到鼓膜,會影響到孩子聽力。再者,自行掏耳時,器械若沒有做好消毒,還易使細菌進入耳朵,引起耳朵發(fā)炎。因此建議,孩子耵聹過多,可 到醫(yī)院耳鼻咽喉科,讓醫(yī)生用專業(yè)器械清理耵聹,避免損傷外耳道和鼓膜。
不要往耳內放異物
往耳內放置異物多見于兒童,好奇是主因。耳內放異物,一開始沒有什么感覺, 久而久之孩子忘記了,但若出現(xiàn)耳朵疼痛、耳悶、耳鳴,孩子向家長反映時,家長需留個心眼,盡早帶孩子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因為異物長時間不取出,有的可能腐 爛,導致發(fā)炎、鼓膜穿孔。因此,家長需告誡孩子不要往耳內放豆子、玻璃珠等物品。
我們可能會經常感覺到耳朵癢,而在耳朵出現(xiàn)瘙癢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掏耳朵。確實,耳朵經過那么一掏后,就舒服了很多。但是有人說掏耳朵會是不好的,會對耳朵帶來傷害,是這樣嗎?
耳朵癢可以掏耳朵嗎?
由于我們人體耳道的皮膚會比較弱,因為和軟骨膜鏈接的愛戀緊密,而且因為耳朵的皮下組織會比較少,因此在掏耳朵的時候可能容易把握不住力道而導致外耳道出現(xiàn)損傷或者感染。也容易引發(fā)耳朵發(fā)生炎癥,出現(xiàn)中耳炎。而且在平時如果經常掏耳朵會刺激到耳道皮膚,就容易引發(fā)耳道瘤,雖說這種屬于良性腫瘤,可以通過手術進行切除,但是若很容易復發(fā),在經常反復發(fā)作下會演變成惡性腫瘤。所以,平時如果出現(xiàn)耳朵癢是不可以隨便掏耳朵的,要讓醫(yī)生檢查具體是什么原因,才能很好的緩解瘙癢。
引起耳朵癢的原因有哪些?
一、耳屎過多。有我耳朵的結構比較復雜,在用硬物進入耳朵內就很容易碰到耳膜,有些甚至還會出現(xiàn)傷害耳朵的現(xiàn)象。而在平時會因為患者因為耳屎過多,就容易因為堆積過度,而且耳屎自己過多,而且又不經常清洗清樣就容易導致而耳屎堆積過多,進而附著在耳道上,導致耳朵出現(xiàn)瘙癢。如果是因為耳屎過多導致的,最好醫(yī)生幫忙清楚,把耳屎挖出來。
二、耳朵出現(xiàn)干燥。經常挖耳朵的人會把耳朵殘留的東西全部清除干凈,就會讓耳朵皮膚變得太干燥,就會出現(xiàn)瘙癢癥狀,出現(xiàn)瘙癢就越想去挖耳朵,就越容易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讓耳朵越癢,所以要注意在瘙癢的時候不用用手抓。
三、耳朵出現(xiàn)發(fā)炎。當有病菌進入耳朵鼓室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炎癥,就會出現(xiàn)耳內疼痛的情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到醫(yī)院讓醫(yī)生進行耳部消炎,并且口服一些消炎藥物來進行治療。如果是使用藥物無效并且檢查出耳朵內有肉芽,就要進行手術治療。
除了吃飯睡覺打豆豆,很多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掏耳朵,雙手好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無聊的時候就不停地給耳朵“大掃除”。
耳屎其實是耳朵的“保安大哥”,而且敬職敬業(yè)。你不知道,其實它暗中幫你們幫了很多不速之客。比如說頭發(fā)茬兒、水、小蟲子、灰塵等。所以不要總是頻繁的去找它“麻煩”。
耳屎自己會“溜走”!
頻繁掏耳朵實屬多此一舉,因為耳屎自己會“溜走”!在我們說話、吃飯、打呵欠時,耳屎會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頻繁掏耳朵的壞處: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讓耳朵越掏越癢
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掏耳朵時容易把皮膚劃傷,細菌還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fā)感染。你拿掏耳勺或者棉簽棒在耳朵里動來動去時,還可能會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fā)炎癥、流水,嚴重者還會發(fā)生外耳道癤腫。尤其是洗頭洗澡、游泳時,由于出汗多、耳內潮濕,感染的機會就更大。
所以,一般沒有必要經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習慣,不掏就癢得難受,最好控制一下,或用棉簽棒沾些少量硼酸酒精涂抹耳道,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識了,耳朵也不會覺得癢得難受了。
2、耳屎越掏越多!
如果經常掏耳朵、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增加耳道皮膚的新陳代謝,造成耳屎分泌增多。
3、手千萬別抖,小心刺傷鼓膜!
如果用棉簽棒、挖耳勺等工具掏的正嗨的時候,自己突然緊張手抖了一下,或者被哪個熊孩子不小心碰了胳膊,鼓膜捅破了,那事情就麻煩了。
尤其是在給孩子掏耳朵時,如果孩子突然掙扎或因為外耳道受刺激出現(xiàn)了咳嗽反射,這種意外就更容易發(fā)生。因此,不要隨便給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塊,或誤進雜物,要及時去醫(yī)院請醫(yī)生處理,父母最好不要擅自處理。
4、掏耳朵還會讓你“嗡嗡”耳鳴
大塊的耳屎很容易在掏的時候被搗碎,耳屎碎片如果落到外耳道深部,粘在鼓膜上,就容易引起“嗡嗡”耳鳴,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總之,掏耳朵確實有導致鼓膜穿孔的風險,還是希望各位控制下自己。
清理耳朵的方法
1、較小或成片狀者,可用鑷子取出。
2、耵聹鉤取出法。
3、外耳道沖洗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膨化,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耳,3~4日后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沖洗。
4、抽吸法。
5、合并感染者應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聹。
6、目前有耳內鏡的科室可在監(jiān)視器下通過耳內鏡吸取耵聹。
7、用醋加酒精沖洗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一位名叫大衛(wèi)希爾的兒科博士建議人們在去除耳屎時,盡量使用醋加酒精的混合液體來對耳朵進行沖洗,避免使用棉簽等工具。
大衛(wèi)希爾博士在視頻中解釋,醋和酒精的混合液體能夠軟化耳屎,促使它們能更加容易地從耳中流出。他認為,耳屎起著保護耳朵的作用,是一道抵御灰塵、昆蟲、細菌以及真菌的天然化學屏障,所以在耳朵中留點耳屎是健康的做法。然而,有時耳屎在耳朵中越積越多,這也是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希爾博士建議人們避免用棉簽來掏耳朵,因為這可能會讓耳屎堵在耳孔中;最好的方法是用醋和酒精的混合物來沖洗耳朵。
同時,大衛(wèi)希爾博士也指出,有的人鼓膜天生有洞,這種情況不適宜這種方法,需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沖洗。
小提醒
如果耳朵進了頭發(fā)茬子或小飛蟲等異物,誠懇地建議大家及時去醫(yī)院請醫(yī)生處理,千萬不要因為省事兒而造成更大的麻煩哦。
有些人平日里沒啥事,就喜歡掏掏耳朵。
只要感覺耳朵癢,就隨手抓到啥就用啥掏起來,越掏越癢,越癢越想掏,結果把耳朵掏疼了,聽力感覺也下降了。
去醫(yī)院一查,才知道,耳朵掏發(fā)炎了,再掏下去,鼓膜都可能穿孔,這危害就大了!
經常掏耳朵,容易掏出外耳道炎
人的耳道非常脆弱,掏耳朵不僅會把細菌帶進去,還會因異物的反復刺激,增加瘙癢的程度。
一旦手重了,損傷到外耳道皮膚,必然給各種病菌留下侵襲的機會。
游泳前,別掏耳朵
很多人游泳之前都習慣清理耵聹,殊不知,過于頻繁地清理耵聹,無異于“引狼入室”。
因為,耵聹對我們的耳道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一般會自然脫落,如果沒有引起耳部不適,不用主動清理。
耳朵有積水,也容易發(fā)炎
洗澡和游泳后外耳道積水,也易被細菌侵入感染,最好及時清出耳道的水。
如果耳朵里進水了,應該耳朵朝下,壓住耳屏彈跳;或者將干毛巾、干紙巾、棉簽放入耳朵,將水清出來。
外耳道炎發(fā)作時,患者往往有耳朵疼痛、發(fā)癢、流水等癥狀,這時如果用棉簽等工具掏耳朵,常常是在幫倒忙,會給后續(xù)治療帶來麻煩。
另外,平時盡量不要在外面接受掏耳朵服務。
擦去污穢時,切忌粗暴或反復用力擦。如果耳朵經常感到瘙癢,可以涂擦一些藥物緩解。出現(xiàn)耳悶、耳癢的癥狀后,要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耳朵進水會導致中耳炎等炎癥的發(fā)生,尤其是年幼的寶寶,在洗澡時、游泳時,如果不注意都很有可能弄水流進耳朵,這時媽媽們往往都很著急,擔心會影響寶寶耳朵的健康,但又沒有辦法把水從孩子的耳朵里弄出來,那么當水流進了寶寶的耳朵第一時間要怎么辦呢?
看到寶寶耳朵進水后要立即進行處理,否則會引起感染,引發(fā)中耳炎,在人體的外耳與中耳之間有一張叫鼓膜的相隔。在中耳腔內,有一條管通往鼻咽部,醫(yī)學上稱咽鼓管。在嬰幼兒時期,咽鼓管較短,管徑較粗,更加容易引發(fā)感染。當知道寶寶耳朵進水后,首先將寶寶側躺著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讓進水一喧的耳朵朝下,然后用手掌緊壓寶寶的耳根,然后迅速松開,連續(xù)做數(shù)次這個動作,吸就會被吸出,也可以用手指輕按壓寶寶的嘴唇,讓寶寶做張嘴的動作,活動顳下頜關節(jié),這樣進耳朵的水就會從外耳道流出。
做了以上步驟后,固定寶寶的頭部,用消毒棉簽伸進寶寶耳朵約1CM深度旋轉,將剩余在寶寶耳朵里的水拭干。如果寶寶反抗、有抵觸的情緒,不可強行進行此動作,以免傷及耳朵里的鼓膜,會導致穿孔。可以等寶寶睡著后再拭。
寶寶耳朵進水怎么辦?
寶寶耳朵進水比較常見,因為每天洗澡、洗頭,當媽媽動作不夠小心或寶寶強行玩水里都很有可能把水弄進耳朵,有很多的孩子因為小時候耳朵進水沒有及時清理,導致日后聽力下降、中耳炎發(fā)生等耳部疾病,所以當寶寶耳朵進水后要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處理,以免留下后患。
歡迎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的2023養(yǎng)生常識頻道《掏耳朵造成聽力障礙,不掏耳朵那么多耳屎該怎么辦?》一文,希望我們精心撰寫的養(yǎng)生內容能獲得您的喜歡,同時我們也準備了豐富的“耳朵的養(yǎng)生知識”專題供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