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的功效有哪些
飲食養(yǎng)生的功效有哪些。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隨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貝母的功效有哪些”,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貝母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現(xiàn)在常常被用于作為化痰止咳的藥物,產(chǎn)于四川云南地帶,而且它味苦性微寒,能夠有效地治療痰熱引起的咳嗽,或者是痰少咽燥等現(xiàn)象?,F(xiàn)在一些醫(yī)藥研究證明,貝母還有效的降壓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我們在了解了它的這些功效作用之后,可以用于治療熱痰咳嗽、外感咳嗽問題。
藥用價值
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藥。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干燥鱗莖。川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四川、云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浙江、江蘇 、安徽等地。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 。歸肺、心經(jīng)。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疬等癥。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有鎮(zhèn)咳、降壓、升高血糖等作用。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相關藥品
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yǎng)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1.《本草經(jīng)集注》`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2.《本草經(jīng)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上述詳細認識了解了貝母的這些藥用價值,以及生活當中的這些運用范圍之后,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何在生活當中,正確的利用它幫助自己調理和解決身體存在的一些病痛,可是要注意,如果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是不能夠服用貝母的。
相關閱讀
貝母粉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或者是陰虛勞咳等問題,因為它味苦性微寒,具有很好的清熱化痰,止咳的功效。所以現(xiàn)在常常被作為潤肺止咳的藥物和使用。而且將貝母以及甘草為散劑的話,對于治療胃潰瘍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根據(jù)了解它的這些功效正確的用藥。
川貝粉的成分為川貝母,功效為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功能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癰、喉痹、乳癰。
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根據(jù)藥理作用看川貝母是常用中藥,傳統(tǒng)的功效是潤肺、止咳、化痰,而且自古至今用藥只取其地下鱗莖。通過現(xiàn)代藥理作用的研究,已發(fā)現(xiàn)其臨床應用的新方向;通過對代用品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對解決自然資源匱乏、擴大藥用來源有著積極的意義。
以上就是關于貝母的藥理價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相信通過這些常識的了解之后,對于貝母的這些使用方法以及它的藥效,大家應該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認識了,還有助于解決虛勞咳嗽、吐痰咯血這些疾病,是非常健康有保健的作用的。
日常的生活當中,很多的產(chǎn)品都是有特殊的功效,比如說中藥中藥的成分當中五花八門,而且分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中藥效果好,有的中藥效果不好,每一種中藥的藥性對癥的疾病都是不同的,根據(jù)每個人身體不同來選擇用藥的成分,那么對于中藥藥材貝母的功效是怎么樣的呢,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貝母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陶弘景謂:其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因來源和產(chǎn)區(qū)的不同及其性狀的各自特點,商品主要有浙貝、川貝、平貝、生貝四大類。
1、浙貝母
別名:大貝、珠貝、元寶貝、象貝。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干燥的鱗莖。均為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浙江寧波地區(qū)的鄞縣、奉化象山等地。
采收加工:立夏(5月上旬)前后采挖。洗去泥土,摘除心芽,分成二片呈元寶狀(商品“元寶貝”):個小的,不摘除心芽(商品稱“球貝”),分別放入特制的“木闖籠”內,懸空掛起,進行闖動,使貝母相互摩擦約20~30分鐘,將
表皮擦凈。
至貝母有極少的淡黃色液汁外溢滴下時為度。然后每百斤貝母加石灰粉或貝殼粉3~4斤,使灰粉均勻地粘在貝母之上,以吸上擦出的漿液,再曬干或烘干。
性狀鑒別:
(1)元寶貝:均為單一的鱗瓣,半圓形,外凸內凹。高約1.7~2厘米。直徑約3~4厘米,厚約0.6~1厘米。外表面黃白相兼,顯粗糙如泛堿狀或被有白色粉末。內表面凹陷部分黃棕色,質堅實。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氣微,味較苦。
(2)珠貝:鱗莖呈不規(guī)則的扁球形。高約1~1.5厘米,直徑2~3厘米,略如算盤球故稱“珠貝”,由于2~4片鱗瓣及芽心組成,外層兩片較肥厚,內層鱗片幼,中間帶有芽心。白色,氣味同元寶貝。
以鱗片肥厚,粉質、堅實、色潔白者為佳。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人心、肺經(jīng)。
功能:清肺熱化痰,止嗽,解毒。
主治:外感及內熱咳嗽,肺癰,肺痿,乳癰,發(fā)背及一切瘡瘍腫毒。
2、川貝類
包括松貝、青貝、爐貝三種。
(1)松貝
別名:尖貝、珍珠貝。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貝母干燥的鱗莖。均為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的黑洼、若兒蓋、毛兒蓋、黑水,理縣、馬爾康等地。過去集散于松潘,故稱“松貝”。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等地亦產(chǎn)。
以上的文章當中為他介紹了中藥藥材貝母的功效以及產(chǎn)地,還有我們在買貝母的時候一定要辨別好形狀氣味,還有外觀根據(jù)選擇方法上面我們得到很好的認知。
藏貝母的功效和作用到底有哪些呢?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藏貝母的功效一點都不了解,藏貝母也是貝母的一種,不過這個藏貝母是來自于西藏地區(qū)的一種貝母,貝母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如果要是藏貝母的話,相信給身體帶來的好處還有更多,平時咳嗽的時候用貝母來熬梨子水,這樣止咳的功效會更好,那么藏貝母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有哪些?
一、貝母家族 貝母為名貴藥材,堪稱藥中之寶。貝母“家族”按產(chǎn)地和品種的不同,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大類。 川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花貝母、卷葉貝母、羅氏貝母、甘肅貝母、棱砂貝母等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主產(chǎn)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肅、新疆、華北、東北均有出產(chǎn)。
川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經(jīng),功能潤肺、止咳、化痰,臨床常與沙參、麥冬、天冬、桑葉、菊花等配伍用于熱痰、燥痰、肺虛勞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帶血以及心胸郁結、肺痿、肺癰等病癥的治療。但屬寒痰、濕痰者則應禁用。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貝母含有川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川貝母堿有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浙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地下鱗莖。
因主產(chǎn)于浙江而得名,故簡稱浙貝。因其原產(chǎn)于浙江象山,故又稱為象貝母,簡稱象貝。因其外形較川貝大,故又稱為大貝母,簡稱大貝。目前在江蘇、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產(chǎn)。浙貝味苦而性寒,入心肺經(jīng),功能清熱化痰、散結解毒,臨床常與元參、牡蠣、蒲公英、天花粉、連翹、薏苡仁、魚腥草、鮮蘆根、夏枯草、海藻、昆布、莪術等配伍用于痰熱郁肺的咳嗽及癰毒腫痛、瘰疬未潰等病癥的治療;與烏賊骨、煅瓦楞子、白及、黃連、吳茱萸、竹茹、清半夏等藥配伍可治胃痛、反酸、燒心。
藏貝母的功效和作用就是上面我們所介紹的這些,如果知道了藏貝母的好處,那么平時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這個藏貝母的功效,不過這是西藏的一種名產(chǎn),所以說購買的時候是要認準品牌的,如果自己分不清楚真假的話,那么最好是選擇到信譽度好點的藥房購買藏貝母。
貝母其實在生活當中是會經(jīng)常運用得到的,因為但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以及解決一些身體疾病的效果,例如常出現(xiàn)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正確的使用就能夠發(fā)揮它的藥用價值了。而且還可以治療前列腺肥大的問題,所以就希望每個人對于貝母的這些功效以及作用可以有更加科學而又全面的了解。
1、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 ?
有臨床報道稱,用浙貝母分別與海螵蛸、珍珠粉配伍組成的“胃可寧1號”、“Ⅱ號片”,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病患者,均獲得滿意的療效。
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胃鏡下表觀以紅、腫多,經(jīng)中醫(yī)辨證多屬痰熱內盛之象。一般治療宜“標本兼顧”。是方用浙貝母為君,意在清熱化痰,開郁消腫,以治其本;所配的海螵蛸或珍珠粉均有制酸止痛之功,以治其標。目前的藥理學研究亦證實,浙貝母中所含的貝母總堿確有抗?jié)冏饔谩?/p>
2、前列腺肥大
有臨床報道稱,以浙貝母配苦參的功效與作用、黨參的功效與作用等藥制方,水煎服,共治療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困難、急性尿儲留患者35例。結果:癥狀緩解的有27例。
前列腺肥大為中、老年男性多發(fā)的慢性難治疾患。在其病理發(fā)展過程中極易引起患者排尿困難或急性尿儲留。中醫(yī)外科診斷認為,此病多屬“痰病”,病機以痰濕積聚,阻滯下焦為關鍵。浙貝母有較強的化痰散結,消腫通關之功能。此方所以能奏效,與其不無關系。
3、腮腺炎
有人曾用浙貝母與大黃、吳茱萸、膽南星等藥配伍,共研為細末,用醋的功效與作用調敷腳心,共治療腮腺炎患兒100余例。結果:大部分患者在1~3日內痊愈。
西醫(yī)認為腮腺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腮腺炎癥,病灶處紅、腫、熱、痛,一般屬中醫(yī)的“熱毒瘡瘍”。浙貝母不僅具有化痰熱,消腫脹之功,而且亦有解熱毒之功。如《本草求原》中記載:浙貝母“功專解毒,兼散痰滯”。是方以之外用,調理經(jīng)絡的氣血運行,可奏引熱毒下泄,化痰滯于上之效,又避免了藥物內服可能產(chǎn)生的毒副作用。
通過了解老大貝母的這些功效作用,那么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對于常見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如果能夠正確的利用它就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而且減慢性前列腺肥大的問題,也可以達到最理想的治療作用,還能夠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問題的發(fā)生。
浙貝母主要的功效是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尤其是現(xiàn)在浙貝母常用于治療痰熱咳嗽,風熱咳嗽以及瘡長腫毒等問題。同時利用著貝母去治療這些疾病的話,又不需要擔心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所以在現(xiàn)在就浙貝母也是很多人都會使用到的一種保健藥材,為自己解決疾病危害。
浙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兩、三枚肥厚的鱗片對合而成,直徑2~6厘米;一般一個鱗莖有兩個心芽;鱗片和心芽著生在鱗莖盤上。那么,浙貝母的作用與功效是什么?
以下是浙貝母的作用與功效是:清熱化痰;降氣止咳;散結消腫。
主治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瘰疬癭瘤;瘡癰腫毒。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1、《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
2、《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
3、《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
4、《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通過上面介紹的這貝母的功效以及作用,那么大家現(xiàn)在對它應該有更科學的認識了吧?平時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重浙貝母的功效認識了解,這樣我們在生活當中,就可以利用著貝母幫助起到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效果。
象貝母其實就是很多人所稱的貝母,是一種百合科的草本植物,但是如果能夠正確用藥的話,對一些疾病的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功效,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消腫退熱,治療咳喘吐血、濕熱、惡瘡的問題。還能夠清肝火,陰耳目,所以說象貝母的功效以及作用,對于身體存在的這些疾病治療,確實能夠發(fā)揮很好的效果。
象貝母又被人們稱之為貝母。象貝母是一種屬于百合科的草本植物。象貝母一般是在浙江生產(chǎn)的。象貝母的味道是比較苦的,而且性質是偏寒的,象貝母是可以幫助人們清熱解毒的,還可以幫助人們化痰止血。一般來說,人們總是會把貝母和蒲公英或者是天花粉一起食用,這樣可以幫助人們化痰去熱。普遍情況下,新鮮的貝母要是沒有經(jīng)過特別的處理的話,對人們的身體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1主郁氣痰核等證,雖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中,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
2.《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陰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
3.《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
4.《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突風火有痰者宜此。
5.《山東中草藥手冊》
上詳細介紹了象貝母的功效,以及向象貝母的運用方面,如若身體出現(xiàn)以上所介紹的這些癥狀時候,那么可以適當?shù)氖褂孟筘惸高M行治療以及調理,從而快速有效的幫助自己緩解肺癰肺萎,咳喘,吐血的不良病癥。
川貝母是屬于溫帶高山地帶的百合科植物,也是止咳潤肺的名貴中藥材,除了止咳化痰方面的作用,川貝母的功效有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來詳細的說下關于川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川貝母既是專有名詞,也是貝母家族分類(按產(chǎn)地分為四大類: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伊貝母,按品種的不同,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大類)中的種類名稱,均有藥用價值。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癰、喉痹、乳癰。用量3~9g;研末沖服一次1~2g。 來源有幾種,分別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及梭砂貝母。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川貝母的功效:
一.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1.咳嗽,風寒暴咳喘急。
2.中風竅閉,驚癇等。
二.解郁散結;
1.郁癥,憂思郁結,胸悶脘脹。
2.癭瘤。
3.乳癰,癰疽腫毒。
4.乳汁不下。
一些關于川貝母的常見食用方法:
1、川貝母治咳嗽:貝母(大者 去心 麩炒令黃)十枚 阿膠(炙燥)、甘草(炙 銼)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細散 每服二錢匕 臨臥煎糯米飲調下.(貝母散《圣濟總錄》)
2、川貝母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凈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3、川貝母治肺熱咳嗽多痰 咽喉中干:貝母(去心)、杏仁(湯浸去皮、尖 炒)各一兩半.上二味 搗羅為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貝母丸《圣濟總錄》)
4、川貝母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5、川貝母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 麩炒)半兩 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 每一錢匕 水七分 煎至四分 去滓 入牛黃末少許 食后溫分二服 更量兒大小加減.(貝母散《圣濟總錄》)
6、川貝母治乳癰初發(fā):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方》)
7、川貝母治百日咳:白花蛇5g 貝母10g 生甘草10g.以上三味 粉碎 過篩 混合均勻.口服 1次1.5~3g 1日3次.〔《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 3(4):43〕
8、川貝母治喉痹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9、川貝母治吐血、衄血 或發(fā)或止 皆心經(jīng)積熱所致:貝母(炮令黃)一兩.搗細羅為散 不計時候 以溫漿調下二錢.(《圣惠方》)
10、川貝母治瘰疬便毒:貝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普濟方》貝母丸)
11、川貝母治肺癰吐膿 五心煩熱 壅悶咳嗽: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各一兩 甘草(炙 銼)半兩.上搗篩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五七沸 去滓 不拘時稍冷服.(《證治準繩》四順湯)
12、川貝母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13、川貝母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貝母湯)
14、川貝母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樸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wèi)生雜興》)
15、川貝母治傷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苑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裹一丸,含咽亦佳。(《圣惠方》貝母丸)
16、川貝母治憂郁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7、川貝母治肺癰肺痿: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凈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嚼咽之。(《醫(yī)級》貝母括痰丸)
川貝母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川貝母;川貝母反烏頭、礬石、莽草,惡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