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qū)別
感冒養(yǎng)生常識。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弊杂腥祟愇拿饕詠?,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qū)別”,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可能人們對平時生活中的感冒并沒有過多的認識,尤其是對風寒感冒還有風熱感冒都沒有完整性的區(qū)別,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這兩種感冒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治療的方法同樣也有區(qū)別,因此我們就需要注意科學的去區(qū)分,這樣才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治療感冒這個問題。
雖然說感冒其實不是什么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要是不注意積極的接受治療,那么就很容易引起更多的疾病傷害,比如常見的肺炎等,所以說我們就需要注意不管誰什么樣的感冒都必須及時吃藥治療。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癥狀可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后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硷L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jié)、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硷L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硷L熱感冒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感冒不是說很么嚴重的疾病,只要平時吃點藥,喝點水就可以,有的甚至干脆什么都不做,等著它自己康復,但實際上這樣是不利于感冒康復,還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
yS630.Com相關推薦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是兩種最常見的感冒類型,但是所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卻是截然不同,像鼻塞、咳嗽、頭痛、發(fā)熱、口渴與否等都是不同,患者一定要認真辨別。
癥狀表現(xiàn)的區(qū)別:
1、鼻塞
風寒感冒:鼻塞聲音重,打噴嚏、常流出清鼻涕;風熱感冒:鼻塞、鼻流濁涕,若熱勢重,可流出黃稠濁涕。
2、咳嗽
風寒感冒:風寒感冒多表位喉嚨癢,咳嗽,且咳痰較多,痰液清稀; 風熱感冒:風熱襲肺,導致肺失清肅,風熱煎濁津液則咳嗽且咳痰黃稠。
3、惡寒發(fā)熱
風寒感冒:由于風寒之邪侵襲肌表,而寒邪又屬于陰邪,其性凝閉,人體陽氣受到遏制,故而表現(xiàn)為發(fā)熱較輕而比較怕冷;同時又由于毛孔受到閉塞,故而無汗。(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
風熱感冒:因外感風熱而非風寒故而表現(xiàn)為以發(fā)熱為主,其畏風寒程度較輕,或僅僅表現(xiàn)出怕風;同時風熱為陽邪,熱蒸肌表,導致肌腠疏懈,故而可見雖有汗出而病情并不緩解。(惡寒輕、發(fā)熱重,汗出而不解)
4、口渴與否
風寒感冒:由于寒邪本身就屬于陰邪,不易耗傷人體陰液,故而風寒感冒者多沒有口干、口渴的癥狀表現(xiàn),喝水時也喜歡喝熱飲;(熱飲、口不渴)
風熱感冒:風熱為陽邪,陽從火化,容易傷及陰津,故而風熱感冒的人往往出現(xiàn)咽喉紅腫疼痛,經(jīng)??诟啥?,并且喜歡涼飲。(涼飲,口干口渴)
5、頭痛
寒邪凝滯,由于寒邪束表,人體陽氣被寒所扼不能散發(fā),因此常表現(xiàn)有頭痛、身體疼痛之癥,常表現(xiàn)為頭部及頸背部疼痛,并常兼有肢體骨節(jié)煩痛不適;而風熱感冒則多表現(xiàn)為面目紅赤、頭腦脹痛。
本文導讀:風寒與風熱感冒雖然同為感冒,但是治療方法大為不同,那么,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怎么看?
中醫(yī)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雖然兩種都是感冒,但是治療方法相差很大,那么,我們怎么區(qū)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呢?
中醫(yī)認為,感冒的發(fā)生是因為人體感受外邪而致病,外邪之中以風邪為主,在氣候反常、冷暖失調、人體抵抗力不足時,風邪就可能興風作浪。病情較輕的感 冒一般統(tǒng)稱為 傷風 。除了風邪,寒、熱、濕、暑等外邪還常會與風邪相挾侵犯人體,使感冒的癥狀多變。天涼以后,風寒和風熱感冒是最常見的兩類。
風寒感冒
外邪侵犯人體,通常是從皮毛、口鼻,再到肺衛(wèi)。寒邪侵及體表,人們常會畏寒,想多穿衣服。另外,打噴 嚏、流清鼻涕、咽喉癢,也是風寒感冒常見的早期表現(xiàn)。寒邪有 收引 的特性,侵犯人體,還會有無汗、頭痛,甚至四肢酸痛等表現(xiàn)。外邪來犯,人體鼓動 正 氣 與之抗衡,就會發(fā)熱。因此,風寒感冒時,人們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明顯感到怕冷,另一方面身體卻還會在發(fā)熱。而當傷及肺時,就會咳嗽、咯痰,風寒感 冒時痰液多為清稀的白痰。
針對風寒襲表的病癥狀態(tài),用藥以辛溫解表、宣肺止咳為主,再根據(jù)主要的伴隨癥狀選藥。
在中成藥中,感冒初起,可選用正柴胡飲顆粒;頭痛明顯的,可選用川芎茶調沖劑;以頭痛、四肢酸痛、周身不適為主的,可用九味羌活沖劑;發(fā)熱頭痛明顯,可選感冒清熱顆粒;風寒感冒咳嗽有痰的,可用荊防沖劑。
風熱感冒
與風寒不同,風熱相挾襲表時,毛孔是開放的,因此人體會發(fā)熱、出汗、怕風。還會有咽喉紅腫疼痛、口感微渴、咳嗽、痰液黏稠等表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剛感冒時表現(xiàn)為 風寒 的人,經(jīng)過3 5天,寒邪可能 化熱 而表現(xiàn)出風熱感冒的癥狀,這時治療就得進行相應的調整。
風熱感冒時,辛涼解表、清熱肅肺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蛇x用銀翹解毒片(丸等)、羚羊感冒片、羚翹解毒片等;發(fā)熱不重而以咳嗽為主的,可選桑菊感冒 片;風熱感冒發(fā)熱明顯,可選柴胡口服液等;發(fā)熱、咳嗽、咽痛的,可選雙黃連口服液等。另外,板藍根沖劑也可作為風熱感冒的預防用藥。
感冒雖為常見病,但若咳嗽、咳痰癥狀加重,并伴胸痛,或遷延1周以上仍不見好轉,或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應警惕繼發(fā)肺炎,須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姜湯適合風寒感冒 風熱感冒喝姜湯會越喝越糟糕
人們常說,感冒了,趁熱喝碗姜湯,加衣蓋被出一身汗,轉天病就好了。然而,專家指出,感冒有風寒、風熱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適宜用喝姜湯捂汗來醫(yī)。
生姜適用于風寒感冒輕證。如果在冬天感受了風寒,喝一碗熱姜湯,或配紅糖熬成姜糖水,令患者微微出汗,確有祛寒邪之療效。中醫(yī)認為,辛溫之物有發(fā)散的特性,當外來的邪氣還在肌表,辛散發(fā)汗,則表邪容易隨汗而出,病也就會隨之而解。
作為性溫之物的生姜,一方面有祛寒抗邪的功效,一方面還可以用來溫煦機體,患風寒感冒初期,喝熱姜水確有好處,同樣道理,吃麻辣火鍋也可起到類似的出汗排毒的作用。而對于風熱感冒,人體本來已經(jīng)感受了熱邪,如果這個時候再服用生姜類的溫藥,那就如同火上澆油,適得其反。所以治療感冒,必須要辨證論治,切不可一概采取 姜湯捂汗 的辦法。
上面為大家及時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qū)分方法,再次提醒大家,生姜湯不適合風熱感冒者服用,想喝姜湯治感冒,想看看是不是風寒感冒,如果是風熱感冒就不要再喝姜湯了。
感冒發(fā)燒的癥狀,我們常常會有。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就是吃藥打針。其實生活中抗感冒的方法挺多的,我們沒事的時候可以多多學習一下。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些治療感冒的偏方,中醫(yī)偏方,效果還是不錯的,大家可以試試!
感冒俗名傷風,是一種四季都可能發(fā)生的疾病,天氣時冷時熱的時候,受涼受熱,最容易得病,一般有頭痛、鼻塞、流鼻涕、打噴嚏、怕風怕冷、個身發(fā)燒等癥。但由于氣候的冷熱和人體體質不同,又有風寒,風熱的分別,治療也應分別對待。
風寒
發(fā)燒怕冷,頭痛,頸項活動不靈活,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咳嗽,吐痰稀白,渾身酸痛,不出汗,口不干。脈浮有力,舌苔薄白。治療宜用辛溫解表,疏散風寒。
處方
(1)鮮蔥頭(切碎)5個,淡豆豉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2)紫蘇10克,路邊荊15克,水煎服。
(3)紫蘇,薄荷,荊芥各6克,水煎服。
(4)參蘇丸(成藥)每服3~10克,開水泡服或開水送服。
(5)白芷3克,冰片60毫克,研細粉,用藥棉粘少量藥粉,塞一側鼻孔中。
風熱
一身發(fā)熱,怕風或不怕風,頭痛,鼻塞,流黃鼻涕,咳嗽,吐黃色稠痰,閂出,口干。脈浮數(shù),舌苔薄黃或薄白而干。治療宜用辛涼解表,祛風清熱。
處方
(1)竹葉12克,薄荷3克,杏仁10克,連翹l0克,水煎服。
(2)田邊菊10克,黃荊葉15克,矮地茶10克,水煎服。
(3)銀翹解毒丸(成藥)每服1~2丸,每天服2次。
(4)麻黃4.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5)鮮石胡荽適量揉碎,取少量,塞一側鼻孔。
感冒的分類
感冒在中醫(yī)臨床上分為風寒、風熱、暑濕、表寒里熱等型。
風寒感冒
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聲重、打噴嚏、流清鼻涕、咳嗽、痰白稀、頭痛、頭暈、厭食等,怕寒明顯,全身無汗且有酸痛不適的感覺,一般不發(fā)熱,即使有發(fā)熱也比較輕。
風熱感冒
主要表現(xiàn)為流黃黏稠鼻涕,發(fā)熱明顯,甚至有高熱、出汗、咽喉痛、咳嗽、痰黃稠,舌苔呈薄黃色。
暑濕感冒
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昏、渾身脹痛、身體倦怠,伴有胸悶、惡心等癥。
表寒里熱感冒
又名寒包火,多以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痰黃黏稠、煩躁、頭痛為主癥。
對于風寒感冒,應該用辛溫的解表藥以宣肺散寒,對于風熱感冒應該使用辛涼的解表藥物,對于暑濕感冒則應該用清暑祛濕解表的藥物。由此看來姜湯只適宜于風寒感冒,對于風熱感冒、暑濕感冒、表寒里熱感冒是不適合的。
結語:有關治療風寒感冒的偏方,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這些方法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相應的癥狀,可以自己嘗試一下。但是一定要在專業(yè)人士的監(jiān)督下才能實行,不能自己隨意食用。注意治療方法的安全性!
從中醫(yī)的角度把感冒分為三種,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胃腸型感冒。中藥治療感冒最好,很多的中成藥上都寫著用于治療風寒感冒或者是用于治療風熱感冒。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對于自己的感冒很難區(qū)分是風寒還是風熱??偛荒芤桓忻熬腿タ创蠓虬桑源蠹矣斜匾私怙L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有什么區(qū)別。
風寒感冒是風寒屬表,一般的患者會出現(xiàn)全身的酸痛,沒有汗,流的是清鼻涕,嗓子不痛,看舌苔是水滑苔。風熱感冒會出現(xiàn)口干舌燥,鼻涕是黃鼻涕,嗓子痛,有汗,同時伴有高亢的咳嗽。
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治療很簡單,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
很多人認為感冒是小事,隨便到藥店買點藥吃就會好的。其實,如果你吃錯了藥,感冒會越來越重,大家想,本來是風熱感冒,應該吃寒涼的藥,你吃了發(fā)熱的藥,會加重病情的。感冒一定要根據(jù)癥狀仔細的區(qū)分,到藥店看好藥品說明書買藥。
感冒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病,西醫(yī)將感冒分為了病毒性和細菌性,而中醫(yī)對于感冒則分為了風寒和風熱兩種,而生活中的感冒主要是以風寒型感冒為主。不過也有很多感冒患者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冒比較嚴重,一開始感覺像是風寒感冒,可是后來卻感覺像是風熱感冒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難道說是風寒感冒轉成風熱感冒嗎?
其實感冒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開始是什么感冒,一到兩天后就會轉變?yōu)轱L熱感冒,也就是說,即使開始是風寒感冒,但如果幾天未愈,則也要按風熱治療。風寒感冒一般是鼻塞、流涕(清)頭痛、身強。無汗。
多是季節(jié)變化受涼所至。但風寒一般夾濕,濕在體內多轉為內熱,是虛熱,因人體由表到里由衛(wèi)氣、營氣、宗氣、元氣構成,不同的氣在不同的部位它的功能特點也不同,此癥,是肺衛(wèi)功能失調造成的,這種熱越清越壞,反而會由寒癥轉為熱癥。故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鼻涕轉黃這應以風熱感冒治療。
人體得了風寒,左升的厥陰肝因寒邪而不升,右降的陽明肺因風邪而不降,如果寒邪得到了解除,表寒沒有了,厥陰肝恢復升性,而左升大于了右降,肺降不及,可能就會出現(xiàn)熱氣壅肺的情況出現(xiàn),一定不要輕易用苦寒之品,否則傷害中陽,會出現(xiàn)上面熱下面冷的情況,為不易治,應該用辛涼之品調一下肺,再用酸涼之品收一下肝火,左后用點辛味比較足的半夏細辛之類的,開通一下肺,不可過用,點到即可。
知道了風寒感冒會轉成風熱嗎問題的答案之后,希望各位感冒患者可以注意,有很多患者都認為感冒并不需要進行治療,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感冒一樣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傷害,如果說是感冒引起發(fā)炎的話,還有可能會引起呼吸道感染,這樣的話治療只會越來越困難。
感冒是一種經(jīng)常被人所忽視的一種不起眼的小病,特別是總是不正確的區(qū)分感冒的一些類型,因為感冒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有時候患上了風寒感冒,卻被錯誤的當成了風熱感冒來進行用藥,或者是風熱感冒當成了風寒感冒,那么,風寒感冒吃了風熱感冒的藥會怎么樣呢?
風寒感冒起病較急,發(fā)熱,畏寒,甚至寒戰(zhàn),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頭痛,周身酸痛,食欲減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
風熱感冒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燒重,但畏寒不明顯,鼻子堵塞、流濁涕,咳嗽聲重,或有黃痰粘稠,頭痛,口渴喜飲,咽紅、干、痛癢,大便干,小便黃,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充血,舌苔薄黃或黃厚,舌質紅,脈浮而快。
辨證不清,藥性相反,當然只會加重病情。
但事實上,就目前的中醫(yī)臨床用藥而言,很典型的單純風熱或風寒感冒都是不多見的,比較多見的倒是一些“風寒夾熱”或“風熱夾寒”的感冒類型。治療也多采用“辛溫復辛涼”的雙解方劑,如“荊防敗毒散”、“銀翹散”之類。
風寒感冒吃了風熱感冒的藥會怎么樣?專家已經(jīng)針對這個問題為大家做了簡單的闡述,相信現(xiàn)在大家應該已經(jīng)了解到錯誤的區(qū)分感冒的類型,錯誤的用藥的話,只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所以大家不要忽視的感冒的存在,一旦患上了感冒應該及時的去醫(yī)院檢查,在根據(jù)自己的病情進行科學的用藥。
夏天是特別容易患熱感冒的一個季節(jié),得了熱感冒以后,渾身都會不舒服,而且也特別容易誘發(fā)其他的疾病,所以得了熱感冒的患者,都想全面了解一下,熱感冒和冷感冒的癥狀有哪些區(qū)別?下面就做了具體介紹,你可以看看區(qū)別有哪些?然后對癥治療。
風熱型感冒:患者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干疼痛,甚至咽喉、扁桃體紅腫疼痛,鼻塞,流黃鼻涕,口渴,咳嗽吐黏痰,舌邊舌尖色紅,苔薄黃。宜辛溫解表,可用風熱感冒沖劑、銀翹解毒丸、板藍根、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
風寒型感冒:患者特點是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關節(jié)疼痛明顯,鼻塞聲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時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顯,或僅見咽癢,舌不紅,苔薄白。宜宣肺散寒,辛溫解表??煞L寒感冒沖劑、感冒清熱顆粒、銀翹解毒丸、參蘇丸、午時茶等。還可用連須蔥白30克、淡豆豉9克、生姜9克煎服。
暑熱型感冒:患者多因受暑濕引起,頭暈、煩渴、嘔吐或腹瀉,可伴有發(fā)熱、惡寒、頭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飲食,舌苔白膩。宜清熱祛暑,清氣分熱,芳香化濁,可選用藿香正氣水、六合定中丸、十滴水,或口服仁丹和外用清涼油等。
熱感冒和冷感冒區(qū)別是特別大的,首先說熱感冒是比較嚴重的一種感冒,會出現(xiàn)高熱,不舒服。冷感冒是普通的感冒,得了冷感冒以后,幾乎癥狀不是太明顯,不吃藥也能盡快的康復。所以在了解區(qū)別以后,如果自己得了熱感冒,一定要盡快的通過多喝水,吃一些治療的藥物,盡快的康復。
風寒感冒偏方
1、風寒感冒偏方
生吃大蔥時,可將油燒熱澆在切細的蔥絲上,再與其它菜涼拌吃,不僅可口,而且可以預防感冒。每日早晚、餐后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時候更應注意鹽水漱口,此時,仰頭含漱使鹽水充分沖洗咽部效果更佳。桑葉6克,白菊花10克,竹葉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水煎服。散風清熱。主治風熱感冒、發(fā)燒頭痛。
鮮姜20至30克,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樂中,用鋁鍋煮開,稍涼后趁熱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將等份的蒜泥與蜂蜜混勻后,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一湯匙,每天4至6次,對治療流感有佳效。生姜10克,蔥白15克,白蘿卜150克,紅糖20克。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顯減輕癥狀。解表散寒、溫中化痰。金銀花15克,竹葉9克,桑葉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蘿卜120克。水煎服。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發(fā)燒、咽喉疼痛。
2、風寒感冒的癥狀
后腦強痛,就是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感到舒服些。打噴嚏,流清涕,白色或稍帶點黃色;鼻塞聲重。若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則開始流清涕,也屬于風寒感冒。舌無苔或薄白苔。惡寒,不發(fā)熱或發(fā)熱不甚,無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質稀,舌苔薄白。外邪侵襲體內的痰飲遇到外面的寒冷,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寒痰,影響到肺的功能,就會出現(xiàn)咳嗽喘息。因為性質是屬寒的,所以,痰液也往往是清而稀或白稠的。
3、風寒感冒的原因
氣候突變:外界環(huán)境變化,乍寒乍暖,冷熱失常,或如南人北遷,氣候不適應,人體未能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就可能受邪引發(fā)風寒感冒。若屬于當時流行性病毒為患,多造成廣泛流行。生活起居不當:自身如更衣脫帽,因為貪圖涼快而露宿,經(jīng)常吹電扇凍空調,冒風淋雨,或過度疲勞,不注意休息,就會導致肌腠不密,營衛(wèi)失和,外邪乘襲。過度勞累,耗傷體力:體內正氣耗損,肌腠不密,衛(wèi)外不固,感受外邪。體質偏弱:體質不強,正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如果一不小心,就容易感邪。如陽氣虛者易受風寒,陰虛者易受燥熱。臨床上稱之為體虛感冒。肺有宿邪:肺經(jīng)素有痰熱。
風寒感冒應該吃什么
1、洋蔥具有發(fā)散風寒的作用,氣味辛辣,可抗寒,抵御流行感冒,且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洋蔥的營養(yǎng)豐富,能刺激胃、腸及消化腺分泌,增進食欲,促進消化。
2、大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大蒜內含“硫化丙烯”的辣素,可以起到預防流感、防止傷口感染、治療感染性疾病和驅蟲的作用。
3、南瓜既可以作為菜也可以當糧食,南瓜內含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毒物質,能起到解毒的作用。
4、生姜性溫,味辛,具有散寒發(fā)汗、解表祛風作用,適宜風寒感冒者食用。民間常以生姜3片,紅糖適量,開水沖泡,俗稱生姜紅糖茶,頻頻飲用,汗出即愈。
5、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調節(jié)體溫,使汗腺的排汗工作正常的作用,并可減少和預防傷風感冒的發(fā)生。適宜風寒型傷風感冒者食用。
風寒感冒按什么穴位
1、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傷風、發(fā)熱頭痛、咳嗽、項強、胸背痛等效果較好。
2、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潮熱、骨蒸、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
3、大椎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癲癇、骨蒸盜汗、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
4、神闕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于肚臍,左手重疊于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
5、足三里膝眼下3寸,因是個強壯全身的穴位,民間便有“揉揉按按足三里,相當吃只老母雞”的說法。將一手掌心正對膝關節(jié)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之點外側旁開1寸處即是此穴位。
吹空調感冒是風熱還是風寒
1、吹空調感冒的一般都是外寒內熱,是體溫對感受溫差調節(jié)不及時造成的癥狀。一般來說,吹空調導致的感冒大多屬于風寒感冒。
2、中醫(y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兩者的區(qū)別在于:
2.1、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大多屬于陽明經(jīng)癥。風熱感冒的癥狀: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濃涕,通常黃色;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2.2、風寒感冒: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fā)生比較多。風寒感冒的癥狀: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于風寒感冒;舌無苔或薄白苔。
吹空調感冒吃什么藥好得快
1、中醫(yī)上對暑濕感冒一般采取清暑祛濕的藥劑,如祛暑丸、藿香正氣丸、舒適感冒沖劑、小兒暑感寧糖漿等。
2、濃涕是風熱感冒,請吃銀翹解毒片、維C銀翹片,清涕是風寒感冒,請吃感冒清熱顆粒、正柴胡飲顆粒。
3、西醫(yī)服用阿莫西林或頭孢類抗生素,進行消炎和抗菌。如果癥狀較重,請附加服用快克、感康壓制癥狀,這類藥沒有治療作用,只是減輕癥狀。
4、病人可選用傷風感冒沖劑、感冒清熱沖劑、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時茶顆粒等藥物治療。
5、若病人兼有內熱便秘的癥狀,可服用防風通圣丸治療。
小編提醒,風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復方感冒片等藥物。絕對不能因為鼻子原因吃鼻炎片,因為感冒藥是收縮鼻粘膜,鼻炎片是擴張鼻粘膜,作用相反,千萬不要被庸醫(yī)害了。
吹空調不感冒的方法
當然,病后治不如病前防。要想不患空調感冒需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既要增強抵抗力,比如保證良好睡眠、多食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水果、多喝水補充電解質、合理膳食營養(yǎng)等;也需要積極預防寒冷空氣對呼吸道的直接刺激,如減少內外環(huán)境溫差、避免冷氣直接吹及身體等。同時還建議能及時用淡鹽水進行上呼吸道清潔,也可以減少感冒的發(fā)生。
1、分段進出室內外。帶著一身熱氣進入空調房,會使腦血管快速收縮,極易引起頭痛。建議進入空調房后,先待3~5分鐘,然后走出室外,在陰涼處再待幾分鐘,之后再回到室內,這樣反復兩三次,等身體比較能適應室內低溫,就可以留在空調房中了。這種分段進出的方法,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2、控制溫差和濕度??刂剖覂葴囟群蜐穸榷己苤匾:芏嗳讼矚g一進入室內就對著空調猛吹,會導致打噴嚏、感冒等。年紀稍大者,最該擔心關節(jié)問題,這部分人身體代謝漸緩,血液循環(huán)較差。關節(jié)對溫度、濕度的變化很敏感,不利于久坐空調房。建議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要超過5℃,室內濕度控制在60%左右,溫度則在25℃~26℃之間。
3、多喝溫水。經(jīng)常在空調房內,容易流失水分,造成鼻腔和黏膜過干,甚至會引發(fā)支氣管炎。需要多補充水分,但不要喝冷水,要喝常溫水或溫水(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