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癰有效的治療方法
簡單有效的養(yǎng)生方法。
“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引關節(jié),吐故納新?!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肺癰有效的治療方法”,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肺癰有效的治療方法
1、肺癰有效的治療方法
1.1、肺癰
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2、肺癰咳嗽
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先吐臭痰,后吐臭膿)。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吐出膿因時,是病漸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湯”。
1.3、肺癰的治療便方
取合歡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成一半,分二次服。
1.4、久嗽肺癰
肺積虛熱成癰,久嗽不愈,咳出膿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膠、鹿角膠、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錢半,加水三程式,熬至半升,濾出汁,仰臥細飲。一天一次。
1.5、治肺癰咳血
用柘耳一兩,研為末,同百齒霜二錢,加糊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2、肺癰病因病機
2.1、感受外邪多為風熱外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所致,正如《類證治裁·肺痿肺癰》所說:“肺癰者,咽干吐膿,因風熱客肺蘊毒成癰”?;蛞蝻L寒襲肺,未得及時表散,內(nèi)蘊不解,郁而化熱所為。
2.2、痰熱素盛平素嗜酒太過或嗜食辛辣炙爝厚味,釀濕蒸痰化熱,熏灼于肺;或肺臟宿有痰熱,或他臟痰濁瘀結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癰。
2.3、勞累過度,正氣虛弱,則衛(wèi)外不固,外邪易乘虛侵襲,是致病的重要內(nèi)因。本病病位在肺,病理性質(zhì)屬實、屬熱。《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流》謂:“肺癰,肺熱極而成癰也。”因邪熱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絡,血滯為瘀,而致痰熱與瘀血互結,蘊釀成癰,血敗肉腐化膿,肺損絡傷,膿瘍潰破外泄,其成癰化膿的病理基礎,主要在熱壅血瘀。
3、肺癰的鑒別
風溫:風溫初起以發(fā)熱,咳嗽,煩渴或伴氣急胸痛為特征,與肺癰初期頗難鑒別。
但風溫經(jīng)及時正確治療,一般邪在氣分即解,多在1周內(nèi)身熱下降,病情向愈。如病經(jīng)1周,身熱不退或更盛,或退而復升,咯吐濁痰腥臭,胸痛不解,應考慮肺癰的可能。
其他痰熱蘊肺證:肺臟其他疾患若發(fā)生痰熱蘊肺時,亦可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胸痛、咯痰帶血等癥狀,但他們以肺熱蘊肺證為主,病情較肺癰輕,臨床咯吐濃稠濁痰較多,僅夾有血絲或伴咯血;而肺癰則為瘀熱蘊結成癰,釀膿潰破,病情較重,寒戰(zhàn)高熱、胸痛較甚,尤其是可見咯吐大量腥臭膿血濁痰。
中醫(yī)治療肺癰的方法
1、初期
癥狀:發(fā)熱微惡寒,咳嗽,咯黏液痰或黏液膿性痰,痰量由少漸多,胸痛,咳時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shù)而滑。
治法:清熱散邪。
方藥:銀翹散。方中用銀花、連翹、蘆根、竹葉辛涼宜泄,清熱解毒;配荊芥、薄荷、豆豉助銀花、連翹以辛散表邪,透熱外出;桔梗、甘草、牛蒡子輕宣肺氣。若內(nèi)熱轉甚,身熱,惡寒不顯,咳痰黃稠,口渴者,酌加石膏、黃芩、魚腥草以清肺泄熱。
2、成癰期
癥狀: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不寒,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咳吐濁痰,呈現(xiàn)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肺化瘀消癰。
方藥: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千金葦莖湯用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如金解毒散用黃芩、黃連、山梔、黃柏、甘草、桔梗、。兩方合用則具清熱解毒,化濁祛痰,活血散瘀,解痰、瘀、熱毒之壅滯,以散結消癰。
肺癰的預防和調(diào)攝
1、預防方面,平素體虛或原有其它慢性疾患者,肺衛(wèi)不固,易感外邪,當注意寒溫適度,起居有節(jié),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煙酒及辛辣炙煆食物,以免燥熱傷肺。
2、一旦發(fā)病,則當及早治療,力求在未成癰前得到消散,或減輕病情。
3、調(diào)攝方面,應做到安靜臥床休息,每天觀察體溫、脈象的變化,觀察痰與膿的色、質(zhì)、量、味的改變。
4、注意室溫的調(diào)節(jié),做好防寒保暖,以防復感。在潰膿期可根據(jù)肺部病位,予以體位引流,如見大量咯血,應警惕血塊阻塞氣道。
5、飲食宜清淡,多吃具有潤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如梨、枇杷、蘿卜、荸薺等,飲食不宜過咸,忌油膩厚味及辛辣刺激海腥發(fā)物,如大蒜、海椒、韭菜、海蝦等,嚴禁煙酒。
Ys630.com相關知識
治療肺癰的中成藥
1、治療肺癰的中成藥
治療肺癰的中成藥有很多,最常見治療肺癰的中成藥有青麟丸、西黃丸、黛蛤散等,都是可以治療肺癰。具體用哪種藥物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2、肺癰的癥狀都有哪些
2.1、急性吸入性肺癰
起病急驟,患者畏寒、發(fā)熱,體溫可高達39℃~40℃。伴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膿痰。炎癥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病變范圍較大,可出現(xiàn)氣急。此外,還有精神不振、乏力、胃納差。7~10天后,咳嗽加劇,膿腫破潰于支氣管,咳出大量膿臭痰,每日可達300~500ml,因有厭氧菌感染,痰有臭味,靜置后分為3層,由上而下為泡沫、黏液及膿渣,膿排出后,全身癥狀好轉,體溫下降,如能及時應用有效抗生素,則病變可在數(shù)周內(nèi)漸好轉。有時痰中帶血或中等量咯血。如治療不及時不徹底,病變可漸轉為慢性。
2.2、慢性肺癰
有慢性咳嗽、咳膿痰、反復咯血、繼發(fā)感染和不規(guī)則發(fā)熱等,常呈貧血、消瘦等慢性消耗病態(tài)。
2.3、血源性肺癰
多先有原發(fā)病灶引起的畏寒、高熱等全身膿毒血癥的癥狀。經(jīng)數(shù)日至兩周才出現(xiàn)肺部癥狀,如咳嗽、咳痰等。通常痰量不多,極少咯血。
3、肺癰的護理措施有哪些
密切觀察病人咳嗽、咳痰、胸痛的性質(zhì),痰液的顏色、性質(zhì)、氣味、量,靜置后是否分層,是否咯血。
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每日通風2次,每次15-30min,同時注意保暖。
保持病室清潔,維持室溫在18-22℃,濕度在50%-70%.
根據(jù)病變部位,指導病人采取不同的體位引流,每日2-3次,每次15-30min,餐前1h進行。對年老體弱者慎用。
給病人講解排痰的意義,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排痰,具體方法是讓病人盡量取坐位或半坐位,先進行幾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氣后保持張口,用力進行2次短促的咳嗽,將痰從深部咳出。
肺癰患者的飲食原則
1、飲食上宜進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飲食,控制脂肪攝入的質(zhì)與量。飽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膽固醇,多不飽和脂肪酸則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豬油、牛脂等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2、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可增加血管彈性,保護血管。
3、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能吸附膽固醇,阻止膽固醇被人體吸收。
4、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研究證明,高膽固醇的人,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少吃動物腦髓、內(nèi)臟、蛋黃、蟹黃等膽固醇高的食物。
5、腌菜屬于高鹽食物,不宜過多食用,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建議每人日攝入食鹽量4克以下,其他嚴重疾病尤其注意。
6、肥肉屬于特別油膩的食物,肥甘厚味,多食無益,加重胃腸道的負擔盡量少的服用。
肺癰預防方法有哪些
應重視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的預防與治療,以杜絕污染分泌物誤吸入下呼吸道的機會。對口腔和胸腹手術病例,要認真細致做好術前準備,術中注意麻醉深度,及時清除口腔、呼吸道血塊和分泌物,加強術后口腔呼吸道護理,如慎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止咳藥物,重視呼吸道濕化、稀釋分泌物、鼓勵患者咳嗽,保持呼吸道的引流通暢,從而有效地防止呼吸道吸入性感染。積極治療皮膚癰癤或肺外化膿性病灶,不擠壓癰癤,可以防止血源性肺癰的發(fā)病。
積極治療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扁桃體炎等。尤其是高度重視幼年時期的麻疹、百口咳、支氣管肺炎、肺癰以及肺結核等的防治,對預防肺癰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對肺癰患者退免吸入有毒濃煙、有害粉塵等,具有降低肺癰嚴重程度的作用。
肺癰怎么治療
1、肺癰怎么治療
1.1、例如利用激光、微波、冷凍等方法治療肺膿腫。肺膿腫感染不能得到完全控制,可對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傷害。其風險高,易感染其他病菌,或并發(fā)膿胸、支氣管胸膜炎、大咳血等,甚至危及生命。對肺實行切除。手術范圍不宜太保守,盡可能不做肺段或部分肺葉切除,而多數(shù)是超過肺葉范圍,甚至需要全肺切除。
1.2、肺癰表邪已解,出現(xiàn)咳逆上氣,喘鳴,不能平臥,胸滿痛,脈滑證實者,可用葶藶、大棗一類藥,以排除肺內(nèi)壅滯痰涎。因肺與大腸相表里,不但肺熱可下移大腸,而大腸之熱亦可上移于肺。故往往肺愈熱,腸愈燥,痰愈粘臭,此時用瀉肺通腸法,使大便通利,肺熱可以下降,膿痰漸漸減少,病勢易于好轉。
1.3、本病嚴重時,熱陷心營,癥見持續(xù)高熱,咳嗽胸痛,咯血痰或膿臭痰,干嘔,口燥不欲飲水,喉中痰聲,心煩易怒,神志模糊不清或時時譫語,手足抽搐,面潮紅,舌苔干黑芒刺,脈沉弦數(shù)??捎孟欠?、丹皮、赤芍、生地,以清營降火,化痰開竅。
2、治療肺癰的偏方
2.1、肺癰
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2.2、肺癰咳嗽
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先吐臭痰,后吐臭膿)。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吐出膿因時,是病漸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湯”.
2.3、肺癰的治療便方
取合歡皮一掌大,加水三升,煮成一半,分二次服。
2.4、久嗽肺癰
肺積虛熱成癰,久嗽不愈,咳出膿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膠、鹿角膠、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錢半,加水三程式,熬至半升,濾出汁,仰臥細飲。一天一次。
3、肺癰的癥狀
3.1、熱毒瘀結,血敗肉腐成癰所引起的肺癰癥狀,如發(fā)熱,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痰等,是肺癰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
3.2、本病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出現(xiàn)惡寒或寒戰(zhàn),高熱,午后熱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濁痰,經(jīng)過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咳痰如膿,有腥臭味,或膿血相兼,甚則咯血量多,隨著膿血的大量排出,身熱下降,癥狀減輕,病情有所好轉,經(jīng)數(shù)周逐漸恢復。
3.3、如膿毒不凈,持續(xù)咳嗽,咯吐膿血臭痰,低燒,出汗,形體消瘦者,則可轉入慢性。
3.4、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實?;謴碗A段,多見氣陰兩虛,故舌質(zhì)紅或淡紅,脈細或細數(shù)無力為多見。
肺癰護理方法有哪些
1、對于起病急驟的高熱患者應予臥床休息,病室內(nèi)要保持空氣流通,及時排除痰液腥臭氣味。好與其他病種患者分室住或安置在病房一角靠近窗口,以減少對其它患者的不良影響。做好口腔護理,可用生理鹽水或朵貝爾氏液嗽口,清除口臭,及時傾倒痰液,痰杯加蓋并每日清洗消毒一次,痰杯內(nèi)可放置消毒液,以達到消毒和去除臭味的目的。
2、對體溫持續(xù)不降的患者,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要防止因出汗過多導致虛脫。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經(jīng)常更換衣被,以保持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更換衣被時要關閉門窗,防止著涼感冒,加重病情。
3、肺癰成膿期、潰膿期應臥床休息,床鋪要整潔、平坦、舒適,使病員安心休養(yǎng);當肺癰恢復期,熱退身涼,痰量減少時,可適當讓病人下床活動。病室要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病員的痰液有惡臭,呼吸時亦有惡臭味,常使室內(nèi)空氣污濁,影響其他病兒休息。
肺癰吃什么好
1、梨
這種水果具有的功效合作用真不少,其中包括了潤肺清熱、清胃瀉熱、養(yǎng)陰生津、消痰降火、滋腎補虛,同時還具有粗纖維能夠潤腸通便。小兒肺炎可以多吃,可以治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咯痰,對于治療這個病有獨特而明顯的效果。荔枝這種水谷也是營養(yǎng)豐富的,對于患者來說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和胃、潤肺化痰、疏肝理氣,還可以起到滋補腎陰的作用。
2、甘蔗
甘蔗也是一種比較甜的水果,這種水果的作用是潤肺益胃、補腎生津。對臨床當中一些肺部疾病引起的干咳、盜汗、潮熱等常見的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肺炎小兒是可以適量的吃一些的。
肺癰是一種急性的全身感染的疾病,肺癰的病因也有很多種,它的癥狀表現(xiàn)很是明顯,但是有的時候不及時的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治療肺癰的中藥方劑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肺癰病因
病機本病由感受外邪,內(nèi)犯于肺,或痰熱素盛,蒸灼肺臟,以致熱壅血瘀,蘊釀成癰,血敗肉腐化膿。
1.感染外邪
多為風熱外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所致,正如《類證治裁肺痿肺癰》所說:肺癰者,咽干吐膿,因風熱客肺蘊毒成癰?;蛞蝻L寒襲肺,未得及時表散,內(nèi)蘊不解,郁而化熱所為,《張氏醫(yī)通,肺癰》曾說:肺癰者,由感受風寒,未經(jīng)發(fā)越,停留胸中,蘊發(fā)為熱。肺臟受邪熱熏灼,肺氣失于清肅,血熱壅聚而成。
2.痰熱素盛
平素嗜酒太過或嗜食辛辣炙爝厚味,釀濕蒸痰化熱,熏灼于肺;或肺臟宿有痰熱,或他臟痰濁瘀結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癰。若宿有痰熱蘊肺,復加外感風熱,內(nèi)外合邪,則更易引發(fā)本病?!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肺癰》曾指出:此癥系肺臟蓄熱,復傷風邪,郁久成癰。
3.潰膿期
為痰熱與瘀血壅阻肺絡,肉腐血敗化膿,肺損絡傷,膿瘍潰破,排出大量腥臭膿痰或膿血痰。
4.恢復期
為膿瘍內(nèi)潰外泄之后,邪毒漸盡,病情趨向好轉,但因肺體損傷,故可見邪去正虛,陰傷氣耗的過程,繼則正氣逐漸恢復,癰瘍漸告愈合。若潰后膿毒不盡,邪戀正虛,每致遷延反復,日久不愈,病勢時輕時重,而轉為慢性。
中藥方劑(一)
藥物
金銀花25克,桔梗20克,半夏15克,麻黃15克,杏仁10克,黃芩15克。
用法
上藥共于水壺內(nèi)煎沸,壺嘴近口鼻,吸入藥蒸汽,適用于風熱襲肺、熱壅肺絡型肺癰。
出處
《百病中醫(yī)自我療養(yǎng)叢書肺膿腫》。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中醫(yī)方劑治療肺癰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治療肺癰的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辯證施治,最好是發(fā)現(xiàn)癥狀及時的治療。以上的中藥方劑希望能幫助到有這類癥狀的患者。
肺癰,病名。肺部發(fā)生的癰瘍。證見發(fā)熱振寒,咳嗽,胸痛,氣急,甚則咳喘不得平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或咳吐膿血等。肺癰是肺部發(fā)生癰瘍、咳唾膿血的病癥,類於肺膿瘍、肺壞疽等疾患。多因風熱病邪阻郁於肺,蘊結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熱厚味,燥熱傷肺所致。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夺t(yī)門法律》卷六:肺癰由五臟蘊祟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裹,遂成小癰。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膿,一般可選用《千金》葦莖湯、清金飲、麥冬平肺飲、葶藶大棗瀉肺湯、元參清肺飲等方??韧履撗?,用排膿散、《金匱》桔梗湯、酌加魚腥草、野蕎麥根等藥。日久傷及氣陰,治宜養(yǎng)血益氣,清熱化痰,用桔梗杏仁煎?!稘方酃取1静∨c肺膿瘍、肺壞疽等相似。
基本概述
肺癰,中醫(yī)病名。肺部發(fā)生的癰瘍。證見發(fā)熱振寒,咳嗽,胸痛,氣急,甚則咳喘不得平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或咳吐膿血等?!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醫(yī)門法律》卷六:肺癰由五臟蘊祟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裹,遂成小癰。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膿,一般可選用《千金》葦莖湯、清金飲、麥冬平肺飲、葶藶大棗瀉肺湯、元參清肺飲等方。咳吐膿血者,用排膿散、《金匱》桔梗湯、酌加魚腥草、野蕎麥根等藥。日久傷及氣陰,治宜養(yǎng)血益氣,清熱化痰,用桔梗杏仁煎?!稘方酃?。本病與肺膿瘍、肺壞疽等相似。
肺癰病情變化一般分為三期: 表證期:主要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出汗、咳 嗽胸痛、脈浮數(shù)等癥; 釀膿期:主要表現(xiàn)為咳逆胸滿、胸痛、時時振寒、脈象滑數(shù)等癥;;潰膿期:主要表現(xiàn)為咳吐膿血腥臭。也可續(xù)於其它疾病。
肺癰是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咳嗽、胸痛、發(fā)熱和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特征。西醫(yī)的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等,均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病因病理
1、感受風熱
感受風熱,或者感受風寒郁而化熱,肺部受邪熱熏灼,熱雍血淤,熱盛則肉腐血敗,而成為癰膿.
2、正虛痰熱
痰熱素盛,熏蒸于肺;正氣不足而內(nèi)虛,衛(wèi)表功能減退減弱,外邪乘機入侵,均可能導致本癥狀的發(fā)生.
辨證要點
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寒戰(zhàn)高熱,咳嗽胸痛,呼吸氣粗。 咯吐多量黃綠色膿痰或膿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氣味腥臭。 x線胸部攝片檢查可見肺膿瘍病灶。
辨證分析
本證病因為風熱犯肺,或痰熱素盛,以致熱傷肺氣,蒸液成痰,熱壅血瘀,肉腐血敗,成癰化膿。病變部位在肺,病理性質(zhì)主要為邪盛的實熱證候,為熱毒瘀結在肺。 臨床辨證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個階段,分為初期(表證期)、成癰期、潰膿期、恢復期,以作為分證的依據(jù)。治療以清熱解毒散結,解毒排膿為主。在未成膿前應予以大劑清肺消癰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膿者當解毒排膿,按照有膿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膿為主要措施。膿毒清除后,再予補虛養(yǎng)肺。
辨證論治
(一)初期
【證見】 惡寒發(fā)熱,胸痛,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shù)。
【治法】 清肺祛邪。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8克,連翹15克,蘆根20克,竹葉10克,荊芥10克,薄荷6克(后下),瓜蔞15克,魚腥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羚翹解毒丸,每次l丸,每日3次。
(2)銀芩解毒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肺癰湯(王國慶等《日本漢醫(yī)方選》)
處方:桔梗、黃芩各3克,杏仁、貝母各4克,瓜蔞根、白芥子、甘草各2克。水煎服。
(2)清癰湯(劉正錫《新千金方》)
處方:金銀花50克,蘆根50克,黃芩25克,薏苡仁25克,杏仁15克,紫菀10克,桃仁10克,浙貝母10克,魚腥草3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二)成癰期
【證見】 壯熱寒戰(zhàn);胸痛轉側不利,咳吐腥臭膿痰。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方藥】
1.主方葦莖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合如金解毒散(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葦莖30克,冬瓜仁20克,薏苡仁20克,桃仁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梔子10克,魚腥草30克,紅藤30克,蒲公英20克,瓜蔞仁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每次片,每日3次。
(2)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3次,肌肉注射。
3.單方驗方
(1)消癰湯(賴天松等《l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金銀花50克,黃芩、薏苡仁各25克,杏仁、紫菀、桃仁、陳皮、橘紅、生甘草各15克,蘆根50克。水煎服。
(2)蕎麥制劑(南通市中醫(yī)院驗方)
干野蕎麥根莖250克,切薄片,加水或黃酒1 250毫升,置于瓦罐內(nèi),以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時,最后得凈汁約1 000毫升,加防腐劑備用。每次服30.40毫升,每日3次。一般病例用水劑;如發(fā)熱、臭痰排不出或排不盡,經(jīng)久不愈,宜采用酒劑。
也可用野蕎麥根莖60克煎服,每日劑,但效果較差。以原生藥中提取的黃烷醇,每服4片,每日3次,個別增大劑量為每次片,每日4次,有較好的祛痰排膿作用。
(三)潰膿期
【證見】 咳吐膿血,腥臭異常,氣喘甚則不能平臥,身熱,煩渴欲飲。舌質(zhì)紅或紅絳,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排膿解毒。
【方藥】
1.主方加味桔梗湯(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桔梗15克,薏苡仁20克,川貝母12克,金銀花18克,白及12克,魚腥草30克,野蕎麥根30克,敗醬草20克,黃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劑。
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克,三七末3克,紫珠草30克,藕節(jié)20克。傷津者,加沙參15克,麥冬12克,天花粉18克。氣虛者,加黃芪18克。
2.中成藥參照成癰期用藥。
3.單方驗方參照成癰期單方驗方。
(四)恢復期
【證見】 身熱漸退,咳減,膿痰日少,神疲納呆,氣短,自汗或盜汗,午后潮熱。舌質(zhì)紅或淡紅,脈細數(shù)無力。
【治法】 養(yǎng)陰補肺。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北沙參18克,麥冬15克,玉竹15克,太子參12克,桑葉12克,桔梗12克,薏苡仁18克,冬瓜仁20克,百合18克,川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低熱者,加青蒿15克,白薇、地骨皮各12克。咯痰腥臭膿濁者,加魚腥草30克,敗醬草20克。
2.單方驗方
(1)復方貝及散(劉國普驗方)
處方:白及120克,浙貝母、川貝母、百合各30克。共研細末,早晚各服6克。
(2)野蕎麥制劑參見成癰期
結語:肺癰我們一般都會使用中醫(yī)療法,見效快,預后還有一個調(diào)養(yǎng)過渡期。這些藥方很實用,更具有很大的價值,是前人經(jīng)過多次的試驗得出來的結論。
治療肺癰首選方劑是什么
1、治療肺癰首選方劑是什么
1.1、初期
證候主癥:惡寒發(fā)熱,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漸增多,胸痛,咳則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而滑。
證機概要:風熱外襲,衛(wèi)表不和,邪熱壅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散熱,清肺化痰。
代表方:銀翹散加減。
1.2、成癰期
證候主癥: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咳吐濁痰,呈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熱毒蘊肺,蒸液成痰,熱壅血瘀,蘊釀成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癰。
代表方: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加減。
1.3、潰膿期
證候主癥:咳吐大量膿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異常,有時咯血,胸中煩滿而痛,甚則氣喘不能臥,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脈滑數(shù)或數(shù)實。
證機概要:熱壅血瘀,血敗肉腐,癰腫內(nèi)潰,膿液外泄。
治法:排膿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湯加減。
2、什么是肺癰
肺癰是出風熱邪毒蘊滯于肺,熱壅血瘀,血腐化膿而成,以發(fā)熱、胸痛、咯吐腥臭膿血痰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西醫(yī)學中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囊腫、肺結核空洞、肺壞疽(已少見)等伴化膿感染而表現(xiàn)為肺癰者,均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3、治療肺癰的偏方
3.1、藥物組成:薏苡仁、芡實各25g,白酒500ml。
制備方法:先將前2味洗凈,去雜質(zhì),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并經(jīng)常搖動,15日后,過濾去渣,即可取用。
先將前2味洗凈,去雜質(zhì),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用法:口服,每次服10至15ml,日服2次。
主治: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節(jié)疼痛,水腫,白帶,肺癰,腸癰等癥。
3.2、藥物組成:金蕎麥根莖(干品)250g,黃酒1250ml。
制備方法:上藥加黃酒密封蒸煮3小時,取凈汁1000ml,加入防腐劑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0ml,小兒酌減,日服3次。
主治:肺膿腫病情遷延、不易破饋者(即高熱持續(xù)不退,膿液排不出或排不盡者)。
肺癰有什么癥狀
熱毒瘀結,血敗肉腐成癰所引起的肺癰癥狀,如發(fā)熱,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痰等,是肺癰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
本病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出現(xiàn)惡寒或寒戰(zhàn),高熱,午后熱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濁痰。
經(jīng)過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咳痰如膿,有腥臭味,或膿血相兼,甚則咯血量多。
隨著膿血的大量排出,身熱下降,癥狀減輕,病情有所好轉,經(jīng)數(shù)周逐漸恢復。
如膿毒不凈,持續(xù)咳嗽,咯吐膿血臭痰,低燒,出汗,形體消瘦者,則可轉入慢性。
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實?;謴碗A段,多見氣陰兩虛,故舌質(zhì)紅或淡紅,脈細或細數(shù)無力為多見。
治療肺癰吃什么好
1、梨
梨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可以將它蒸著吃,可以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療咽喉痛,效果極佳。
2、白蘿卜
白蘿卜是中醫(yī)食療經(jīng)常選用的,生吃效果好,榨汁效果更佳。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預防癌癥發(fā)作。蘿卜清肺,這個季節(jié)吃蘿卜堪比人參,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多吃點,對化痰止咳很有效果。
3、銀耳
銀耳又稱白木耳,味甘淡、性平,無毒,入肺、胃、腎三經(jīng),具有生津潤肺、益氣活血、滋陰養(yǎng)胃、補腦強心的作用,適用于肺熱咳嗽、肺燥干咳、胃腸燥熱、便秘等癥。
4、青菜
青菜性味甘平,能解熱除煩,通利腸胃?!端穆暠静荨分姓f它能“止熱氣嗽”?!兜崮媳静荨芬舱J為青菜“主消痰,止咳嗽,清肺熱。”所以,凡屬肺熱咳嗽或是夏季風熱外感咳嗽之人宜食之。
5、橄欖
橄欖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之效。嗓子痛時含服些青橄欖,可使咽喉清爽,如與鮮蘿卜煎服效果更好。橄欖經(jīng)蒸餾后的液體稱橄欖露,可用于治療咽痛、咳嗽、煩躁等癥。
肺癰對于我們來說,它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很多人都對肺癰不太了解。那么肺癰的癥狀是什么呢?那么肺癰治療方法是什么呢?肺癰是怎么引起的呢?帶著這些疑問,跟著小編一起去下面的文章中看看吧!
中藥偏方
[藥物]
金銀花25克,桔梗20克,半夏15克,麻黃15克,杏仁10克,黃芩15克。
[用法]
上藥共于水壺內(nèi)煎沸,壺嘴近口鼻,吸入藥蒸汽,適用于風熱襲肺、熱壅肺絡型肺癰。
[出處]
《百病中醫(yī)自我療養(yǎng)叢書肺膿腫》。
肺癰的癥狀
熱毒瘀結,血敗肉腐成癰所引起的肺癰癥狀,如發(fā)熱,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痰等,是肺癰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
本病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出現(xiàn)惡寒或寒戰(zhàn),高熱,午后熱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濁痰,經(jīng)過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咳痰如膿,有腥臭味,或膿血相兼,甚則咯血量多,隨著膿血的大量排出,身熱下降,癥狀減輕,病情有所好轉,經(jīng)數(shù)周逐漸恢復。
如膿毒不凈,持續(xù)咳嗽,咯吐膿血臭痰,低燒,出汗,形體消瘦者,則可轉入慢性。
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實?;謴碗A段,多見氣陰兩虛,故舌質(zhì)紅或淡紅,脈細或細數(shù)無力為多見。
肺癰預防
1.平素體虛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者,肺衛(wèi)不固,易感外邪,當注意寒溫適度,起居有節(jié),以防受邪致病,一旦發(fā)病,則當及早治療,力求在未成癰前得到消散,或減輕病情。
2.飲食宜清淡,多吃具有潤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如梨、枇杷、蘿卜、荸薺等,飲食不宜過咸,忌油膩厚味及辛辣刺激海腥發(fā)物,如大蒜、海椒、韭菜、海蝦等,嚴禁煙酒。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應該對肺癰有所了解了吧。其實有了肺癰的情況,我們并不用慌張,也不要為它而苦惱,按照文章的辦法來做,應該可以對肺癰的癥狀有所緩解。希望小編的文章可以給大家?guī)硪恍椭?/p>
濕疹帶來的瘙癢現(xiàn)象是很痛苦的,很多患者都會忍不住去抓,這樣就會加重濕疹,應該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中醫(yī)治療和針灸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飲食也要避免刺激性食物。
1、局部療法
對癥選用適當?shù)膭┬停庥盟幬飸鶕?jù)需要及皮疹特點,選用清潔、止癢、抗菌、抗炎、收斂及角質(zhì)促成劑等。
2、急性濕疹
無滲出時可用爐甘石洗劑,滲出多時可用3%硼酸溶液作冷濕敷,當滲液減少后可選用含有皮質(zhì)類固醇的霜膏和濕敷交替使用。3、亞急性濕疹
一般常選用糠餾油、黑豆餾油和含有皮質(zhì)類固醇的乳劑和糊劑等。為了防止和控制繼發(fā)性感染可在前述藥物中加入新霉素等抗生素。4、慢性濕疹
常用糠餾油、黑豆餾油、煤焦油和皮質(zhì)類固醇類軟膏或霜,也可將這類藥物制成硬膏或涂膜劑。此外,對限局肥厚性損害尚可用皮質(zhì)類固醇作局部皮內(nèi)注射。每周1次,一般4一6次為一療程。如果對于激素類藥物有所顧忌,也可以選用中藥乳膏,比如帝韻堂奇草霜,效果不錯。
5、中醫(yī)療法
中醫(yī)中藥治療濕疹的方法很多,根據(jù)不同期的表現(xiàn),治療也不同。急性濕疹如濕熱重,紅腫滲出時宜清熱瀉火,涼血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亞急性濕疹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慢性濕疹則宜養(yǎng)血祛風,活血潤燥,方用四物消風湯加減。
6、針灸療法
常選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針穴位如肺穴、神門、皮質(zhì)下及內(nèi)分泌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