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的功效主治是什么
飲食和養(yǎng)生是什么意思。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養(yǎng)生已經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陽和湯的功效主治是什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導讀:陽和湯的功效主治是什么?陽和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陽和湯的功效主治是什么?下面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下陽和湯的功效吧。
【方劑名】
陽和湯
【出處】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陽和熟地鹿角膠,白芥桂姜麻黃草,溫陽補血散寒滯,陰疽瘡瘍服之消。
【方解】
本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濕滯所致,治療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主。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見一系列虛寒表現。方中重用熟地,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益精養(yǎng)血,兩者合用,溫陽養(yǎng)血,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少佐于麻黃,宣通經絡,與諸溫和藥配合,可以開月腠里,散寒結,引陽氣由里達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諸藥。綜觀全方,補血與溫陽并用,化痰與通絡相伍,益精氣,扶陽氣,化寒凝,通經絡,溫陽補血與治本,化痰通絡以治標。用于陰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故以陽和名之。
【功效與作用】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继幝[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或脫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痰核、瘰疬等屬于陰證者。
【配伍特點】
溫陽與補血并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痰滯得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外科陰證之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以患部不紅、不熱、漫腫、酸痛、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腫等屬血虛寒凝者。
【加減化裁】
若兼氣虛不足者,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若陰寒重者,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的功效。
【使用注意】
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黃用量宜輕。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用此方。
【文獻摘要】
1、《成方便讀》:夫癰疽流注之屬于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然痰凝血滯之證,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瘍因于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角膠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wèi),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協和諸藥。
2、《外科癥治全生集》: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
以上就是陽和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精選閱讀
陽和湯光聽名字我們就能感覺到是補陽氣,去陰氣的,但是光知道這個并沒有什么用處,而且究竟是不是這個效用還不一定呢,如果你想印證自己的想法,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陽和湯吧。
【方劑名】
陽和湯,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继幝[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或脫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痰核、瘰疬等屬于陰證者。
【方解】
本方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痹阻肌肉、筋骨、關節(jié)、經脈所致。營血虛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故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并見全身虛寒證候;寒為陰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滯以療其標。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陰血,填精益髓,此為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化有充足的物質基礎;配用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藥合用,養(yǎng)血助陽,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寒凝濕滯,非溫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溫陽散寒通血脈,以治其標,共為臣藥。
用少量麻黃,開腠理,以宣散體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濕,宣通氣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兩藥合用,既宣通氣血,又令熟地黃、鹿角膠補而不滯,共為佐藥。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藥與滋補藥配伍,使寒濕得宣而不傷正,精血得充而不戀邪,用治陰疽,可化陰凝而布陽和,故名陽和湯。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外科陰證之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以患部不紅、不熱、漫腫、酸痛、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腫等屬血虛寒凝者。
【使用注意】
陽證瘡瘍忌用。
【方歌】
陽和熟地鹿角膠,白芥桂姜麻黃草,溫陽補血散寒滯,陰疽瘡瘍服之消。
附方 小金丹
組成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沒藥、歸身、乳香、麝香、墨炭。
用量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制末)各45g,沒藥、乳香(凈末)、歸身各22.5g,麝香9g,墨炭(陳年錠子墨,略燒存性,研用) 3.6g。
功用
化痰除濕,祛瘀通絡。
主治
寒濕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巖、貼骨疽等病,初起膚色不變,腫硬作痛者。
禁忌
正虛者不可用,孕婦忌用。
出處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對陽和湯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用處挺多的,和我們開頭所想的補陽去陰是有關的,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要注意使用禁忌,不能盲目的亂用。
說到陽和湯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陽和湯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小常識。
【處方】熟地黃30克 麻黃1.5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藥理作用】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結核病例的痰培養(yǎng)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功能主治】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治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F用于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瘡瘍陽證、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
【備注】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yǎng)血溫陽為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于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摘錄】《外科全生集》
【處方】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姜1.5克,麻黃1.5克,白芥子6克。
【功能主治】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主陽虛血虧,陰寒內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鄭藝文方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陽和湯的正確飲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補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當中大家對于方劑的選擇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它帶來的保健功效。
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常見用藥,都是我們所不了解不知道的,以至于大家對藥物的陌生認識產生了一些不良反應,很多人經常會因為運動,導致局部跌打損傷,出現紅腫和血液凝固,血液不通的癥狀,這時大家可以用本品進行治療,但是在服用本品之前,要按照醫(yī)生的囑托,因為可能會和很多藥物發(fā)生碰撞,甚至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也有不少人在服用后會出現胃口不適,消化不良,并且會伴有惡心和嘔吐的現象,作為孕婦兒童產婦,中老年人在服用本品時,必須要在專業(yè)人士的監(jiān)護下使用。
主要功效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
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商品名稱:活血止痛膠囊
英文名稱:
化學成分
當歸、三七、乳香(制)、冰片、土鱉蟲、自然銅(煅)。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理作用
不良反應
1.服用后胃口不適,感覺像消化不良的感覺,惡心、嘔吐。
2.腦門上起疙瘩有些類似與青春痘。刺癢,過敏。
3.有可能引起胃潰瘍。
藥品禁忌
孕婦及六歲以下兒童禁用。肝腎功能異常者禁用。
注意事項
1.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飲酒不適者可用溫開水送服。
2.長期服用應向醫(yī)師咨詢。
3.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4.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5.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6.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夏枯草膠囊是很常見的一味藥材,主要的功效是可以清除身體的熱火,達到散結消腫的作用,很多人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而且還會伴有血壓高,身體炎癥多,血糖高,免疫功能失調,這些現象都可以用,通過用夏枯草膠囊的方法進行修復和改善,這本身屬于天然的中成藥,所以很多患者在服用后幾乎是沒有副作用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對藥物都不能足夠認識,可能有極少數的患者感冒后服用會出現不良反應,所以在感冒期間,身體虛弱的人,以及有皮膚過敏的患者,都要在服藥前咨詢一下醫(yī)生,如果服藥期間出現這些問題,也需要特別小心
主要功效
清火,散結,消腫。用于火熱內蘊所致的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核,乳腺增生病,高血壓病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二次,一次兩粒.溫開水送服。
通用名稱:夏枯草膠囊
化學成分
夏枯草總皂甙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證實本品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炎,免疫調節(jié),抗腫瘤,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其他信息
【儲存】
密封,置陰涼干燥處。
【有效期】
【生產企業(yè)】
企業(yè)名稱:北京協和康友制藥有限公司
生產北京市大興區(qū)采育鎮(zhèn)京津塘科技園政中路1號
不良反應
尚不明確
藥品禁忌
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
感冒后暫停服用。體虛者慎用。另需注意過敏反應。
強骨膠囊從名字上看,是對身體有很高價值的,首先是可以補腎強骨,同時具有止痛,緩解腎虛的作用,對于腰酸,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抽筋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很多人因為骨關節(jié)方面的疾病,或是身體的體質下降,骨質疏松,骨量減少,導致下肢無力,夜間尿頻,全身乏力,這些都要通過醫(yī)學的手段,輔助加快人體的康復,所以強骨膠囊體現出很大的價值,少數患者在服藥后可能會出現口干,便秘的現象,但是這種情況不會太嚴重,不過要注意的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盡量在服藥前需要咨詢醫(yī)生。
成份
骨碎補總黃酮。
性狀
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棕紅色至棕褐色粉末;無臭,味苦、微澀。
功能主治
補腎,強骨,止痛。用于腎陽虛所致的骨痿,癥見骨脆易折、腰背或四肢關節(jié)疼痛、畏寒肢冷或抽筋、下肢無力、夜尿頻多;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骨量減少見上述證候者。
規(guī)格
每粒裝0.25g。
用法用量
飯后用溫開水送服。一次1粒,一日3次,三個月為一療程。
不良反應
偶見口干、便秘,一般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禁忌
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
1.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目前尚無預防用本品的經驗。
5.兒童、婦女應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6.服用4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7.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臨床試驗
本品于1999年經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批準進行過468例臨床試驗。
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結果表明,本品可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抗外力沖擊能力;可調節(jié)血鈣、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CT)、骨和血中的堿性磷酸酶、骨鈣素水平,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同時還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
杉樹這種植物是人們很熟悉的,相比之下,很多人不知道杉樹寄生,所謂的杉樹寄生,就是經常寄生在杉樹上的一種植物,這種植物比較矮小,到生活中,杉樹寄生具有廣泛的藥用作用,比如人們在跌打損傷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種中藥幫助治療,另外還有下列這些作用和功效。
杉樹寄生的功效與主治:
1、杉樹寄生的功效
杉樹寄生是植物福氏鞘花的全株,在夏天和秋天之中采收,性平、味甘淡,有止咳和散瘀的功效。平時多用于胃氣痛以及疝氣和內傷咳血等多種病癥的治療。
2、杉樹寄生可治胃氣痛
杉樹寄生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對人類的胃氣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可單獨食用也可以與豬瘦肉同時煎制后食用,在與豬瘦肉一起煎制食用時,治療效果會更出色。這種食用方法對人類的疝氣也同樣適合,而且治療效果比較不錯。
3、杉樹寄生可治苦傷和咳血
杉樹寄生對人類的苦傷以鼐咳血癥狀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治療時以內服為主,可以取杉樹寄生三十克用清水煎制后服用,每天服用一次連用七天,效果不錯。
4、杉樹寄生可治關節(jié)痛
杉樹寄生對人類的關節(jié)痛和風濕病治療作用明顯,在治療既可煎制后內服,也可用藥液清洗自己疼痛的部位,也能起到消炎止痛和消腫的作用。
甘、淡,平。歸肺、胃經?;瘹?,止咳,散瘀。用于胃氣痛,咳血,咳嗽,疝氣。常用量30~60克。
主治:
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頭暈目眩;脫發(fā);跌打損傷;痔瘡腫痛;咳嗽;咳血;疝氣;痢疾。
性味:甘、淡,平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常截成長40~50厘米、直徑O.5~1.2厘米的長段。表面灰色或灰棕色,具扭曲的縱皺紋和許多棕色皮孔。節(jié)部膨大,有側枝脫落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或棕色,中心有深棕色的髓。葉常較完整,對生,革質,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9厘米或過之.寬約2~3.5厘米,全緣,黃綠色或灰綠色,上面光滑,甚易脫落。氣無,味甘淡。以枝幼、葉多者為佳。
康力欣膠囊對現在很多人出現的消化道系統疾病,如惡性腫瘤,食管癌,或是肝癌,胃癌,大腸癌以及乳腺的惡性腫瘤,腫瘤造成的氣血堵塞,還包括宮頸癌有著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的功效是抑制癌細胞,加快身體的造血功能,同時促進組織細胞的正常規(guī)律下降,達到抑制病毒擴散的功效,不過本品在服用期間一定要注意,這是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身體的某些細胞,所以不要刻意的認為,很多都是對身體有效的,相反,不注意也會給身體造成傷害,關于藥物的了解,不僅僅只看功效,更多的是要具體的價值所在,以及主治疾病是什么。
康力欣膠囊
扶正去邪,軟堅散結。用于消化道惡性腫瘤(食道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大腸癌等)、乳腺惡性腫瘤,肺惡性腫瘤見于氣血瘀阻證者。
適應癥狀
對消化道惡性腫瘤、乳腺腫瘤、宮頸癌、肺癌療效確切。 康力欣膠囊是通過誘生體內干擾素,激活自然殺傷細胞, 攻擊腫瘤細胞,使其壞死縮小,而 起到治療作用的。
康力欣對白血病,淋巴系統惡性腫瘤,成骨肉瘤,多發(fā)性骨髓瘤,惡性黑色素瘤等惡性腫瘤皆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臨床應用
1、康力欣膠囊與手術聯合使用
康力欣可以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徹底抑制癌細胞,增強治療效果。而大量臨床實踐證實,患者在手術前服用康力欣膠囊能有效控制腫瘤生長、轉移、擴散,縮小瘤體,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術后服用康力欣膠囊,能進一步消除體內殘余癌細胞,提高機體免疫力,加速傷口愈合,防止術后復發(fā)。
2、康力欣膠囊與放化療聯合使用
康力欣膠囊能保護骨髓造血機能,促進造血細胞單系分化,有效阻止白細胞下降,使白細胞、血小板維持在一個理想水平,同時,康力欣膠囊能改善胃粘膜表面細胞和酶平衡,恢復胃腸正常功能,消除嘔吐、惡心、便秘、腹瀉等痛苦。而且康力欣能有效消除肝、腎代謝毒素,抑制并防止脂質過氧化物在細胞內的累積,保肝護腎??盗π滥z囊與放化療聯合使用可起到顯著的增效減毒的作用,不但可明顯提高綜合療效,而且對放、化療引起的一系列毒副反應,如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腹瀉、脫發(fā)、肝腎功能受損等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康力欣膠囊用于晚期癌癥患者或者術后復發(fā)或無法繼續(xù)放化療的患者的治療,可有效控制癌細胞轉移,遏制癌癥迅猛發(fā)展的勢頭,消除積水、浮腫、嘔吐、食欲不振等病情,減輕疼痛,改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對于不適合手術治療或不適合放化療的患者,單獨使用康力欣膠囊,可迅速抑制腫瘤生長,快速殺死癌細胞,較徹底的清除體內殘余的癌細胞,從而縮小直至消除腫塊,同時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而不出現骨髓抑制、腸胃道反應等毒副作用。而處于康復期的患者服用康力欣膠囊,可在有效清除體內殘余癌細胞的同時,防止復發(fā)、轉移,增強治療效果。
很多家庭都會備一些藥物,尤其是中老年人,腿腳不便,容易風寒。小活絡丸就是一款不錯的祛風濕、活筋通絡的好方子。雖然功效強大,但是在服用時也要有一些禁忌,是藥三分毒,身體有所恢復的時候可以停止使用,以免對其有依賴性,服用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處方】 川烏(炙)45克 草烏(炙)45克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白芍15克 乳香(炙)22.5克 沒藥(炙)22.5克 地龍肉22.5克 香附(醋炙)30克 膽星45克
【制法】 上十味,共研為細粉,過羅,煉蜜為丸,重6克,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舒筋活絡,散風止痛。治風濕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瘦痛,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一日二次,溫黃酒送下,開水亦可。
1具有鎮(zhèn)痛作用。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
2具有抗炎作用。對 瓊脂 肉芽組織增殖性炎癥有抑制作用。
3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抑制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對碳粒的吞噬功能和紅細胞免疫黏附功能;抑制雞紅細胞誘導的小鼠溶血素抗體的生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再次免疫應答中高值的(免疫球蛋白G)IgG和 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 含量,提高低下的補體C3水平。
4具有鎮(zhèn)靜作用??娠@著減少小鼠自發(fā)活動。
小活絡丸,祛風除濕,活絡通痹。用于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拘攣。小活絡丸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氣腥,味苦。功能:祛風除濕,活絡通痹。用于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拘攣。對于服用小活絡丸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小活絡丸屬于中成藥,其中都是中藥配方,和服用湯藥一樣。服用中藥有一定的禁忌,如不能喝酒,不能吃發(fā)物,忌辛辣食物。
2.孕婦是不能服用小活絡丸的,患有風濕性疾病的孕婦請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3.小活絡丸不可整丸吞服;可分份服用或嚼服。
4.過敏體質者慎用。
5.藥方含川烏、草烏有毒,應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過量服用。 針對不同的風濕性疾病請患者不同隨意用藥,應該根據醫(yī)生的處方積極治療。昆仙膠囊作為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藥物,也有不錯的口碑。 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關于風濕性疾病的治療方法,請關注康愛多藥店??祼鄱嗨幍隇槟峁﹥r格實惠的藥物和寶貴的建議,為病患朋友提供廠家直供、低價,絕對正品的優(yōu)質藥品。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助陽和血補氣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助陽和血湯(《蘭室秘藏》卷上)、助陽活血湯《崔東垣試效方》卷五)。
【處方】香白芷0.6克 蔓荊子0.9克 炙甘草 當歸身(酒洗)柴胡各1.5克 升麻 防風各2.1克 黃耆3克
【功能主治】治熱邪上壅,眼中自睛紅,多眵淚,無疼痛而隱澀難開,昏花不明,由于服苦寒藥太過者。
【用法用量】上藥哎咀,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臨臥時熱服。
【注意】服藥期間,須忌風寒及食冷物。
【摘錄】《脾胃論》卷下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助陽和血補氣湯的正確飲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補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當中大家對于方劑的選擇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它帶來的保健功效。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補氣升陽和中湯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生甘草1錢,酒黃柏1錢,白茯苓1錢,澤瀉1錢,升麻1錢,柴胡1錢,蒼術1錢5分,草豆蔻仁1錢5分,橘皮2錢,當歸身2錢,白術2錢,白芍藥3錢,人參3錢,佛耳草4錢,炙甘草4錢,黃耆5錢。
【功能主治】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腹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
上文主要介紹了補氣升陽和中湯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大柴胡湯是比較有名明的中醫(yī)方劑,有很好的和解少陽、內泄熱結的效果,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另外對于往來寒熱,胸肋骨滿,嘔吐不止,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于大便不解,舌苔發(fā)黃,脈弦數有力,也有很好的效果,經常用于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結石等病癥,另外對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方義
本證多由病邪已入陽明,化熱成實所致,治療以和解少陽,內瀉熱結為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郁郁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
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亦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姜相配,能和營衛(wèi)而行津液,并調和脾胃,功兼佐使。
附注
附方 厚樸七物湯
組成 厚樸、甘草、大黃、大棗、枳實、桂枝、生姜。
用量 厚樸24g,甘草9g,大黃9g,大棗十枚,枳實12g,桂枝6g,生姜15g。
功用 解肌發(fā)表,行氣通便。
主治 外感表證未罷,里實已成。腹?jié)M,大便不通,發(fā)熱,脈浮而數。
加減化裁
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以化石。
導讀:補陽還五湯的配方是什么?補陽還五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補陽還五湯的配方是什么?下面就具體來了解下補陽還五湯的配方。
【方劑名】
補陽還五湯
【出處】
《醫(yī)林改錯》
【配方】
黃芪(生)120g,當歸尾6g,赤芍5g,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各3g。
【方歌】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瘀阻經脈用桃紅。
【方解】
本方證由中風之后,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yǎng),故見半身不遂、口眼?斜。氣虛血瘀,舌本矢養(yǎng),故語言謇澀;氣虛矢于固攝,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氣虛血瘀之象。本方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為佐藥。
【功效與作用】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氣虛血瘀之中風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用法】
水煎服。
【配伍特點】
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癥向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氣虛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風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脈緩為辨證要點。使用本方需長期服用,才有效果。愈后還應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2、現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加減化裁】
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痰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
【使用注意】
臨證時方中生黃芪宜從30~60g開始,逐漸加量至120g。本方需久服方能顯效,愈后應繼續(xù)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中風后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原書主治《醫(yī)林改錯》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以上就是補陽還五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