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療法怎么做
養(yǎng)生怎么做。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針刺療法怎么做”,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針刺療法怎么做
1、針刺療法怎么做
針刺療法右手握針柄,用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魚際處,拇指與無名指挾持針柄1/3處,食指壓在針柄的上面。這樣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時,要求針尖刺及皮膚表面時立即彈起。每分鐘叩刺100次左右。叩刺的強度分輕、中、重三種,可根據(jù)不同體質(zhì)、部位或病癥進行選擇。
輕刺激:用較輕的腕力叩刺,僅使皮膚略有潮紅。適用于小兒或年老體弱者,頭面部及虛癥或病程較長的慢性病。
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膚潮紅但不出血。適于治療一般常見病。
重刺激:腕力重,針具高抬,節(jié)奏略慢進行叩刺,局部皮膚明顯潮紅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體質(zhì)壯實者、局部壓痛明顯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豐厚的部位。根據(jù)刺激強度和病情,皮膚針治療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為一療程。
2、針刺療法的方向選擇和控制
針刺的方向是指進針時和進針后針尖所朝的方向,簡稱針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jù)經(jīng)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jié)構等情況而定。
針刺方向雖與針刺角度相關,如頭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用橫刺,胸部正中線腧穴多用平刺,側(cè)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進計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點為準,而針刺方向則是根據(jù)不同病癥治療的需要而定。僅以頰車穴為例,若用作治療頷病、頰痛、口噤不開等癥時,針尖朝向顳部斜刺,使針感放射至整個頰部;當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向口吻橫刺;而治療痄腮時,針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療牙痛時則用直刺。
3、關于針灸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qū)
現(xiàn)在針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1--10個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針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yī)者在針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針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針刺意外的處理
1、暈針:多是由于患者一時緊張、體虛、大瀉、大失血后,或體位不適,手法過重所引起,應立刻停止針刺,將已刺入之針全部取出,并讓患者采用平臥位,頭稍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暖,給溫糖水或熱茶,飲后即可恢復,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滯針:就是醫(yī)者感覺針下澀滯,出現(xiàn)捻轉(zhuǎn)?提插及出針困難等現(xiàn)象,不要強行捻轉(zhuǎn)提插,可延長留針時間,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和肌肉緊張,可向相反方向?qū)⑨樐砘亍?/p>
3、斷針:如因針具質(zhì)量較差,或其它原因?qū)е聰噌?應囑咐患者勿動,若尚有一端露于皮膚之外,可用鑷子夾住將其取出?若與皮膚相平或稍陷體內(nèi)者,可用一手拇食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端露出再用鑷子取出?若斷端完全陷入肌肉層時,應在醫(yī)院X線下定位后,行外科手術取出?
4、針下血腫:小塊可不必處理,待其自行消褪,較重者,可冷敷止血后再熱敷,配合局部輕揉,以促進瘀血消散。
針刺療法的作用
1、疏通經(jīng)絡,可使淤阻的經(jīng)絡通暢而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作用。經(jīng)絡“內(nèi)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jīng)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jīng)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調(diào)和陰陽,使人的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tài)向平衡狀態(tài)改善,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fā)生時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diào)和陰陽的方法是通過改善經(jīng)絡陰陽屬性、經(jīng)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qū)除病邪。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歸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fā)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關閱讀
中醫(yī)盛行的針刺療法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非常流行,不僅減小非常快并且無任何副作用,特別是針對于一些半癱病人和腦梗病人,見效非???。還有很多想要減肥的人們也會通過針刺療法進行減重,針刺作為一種比較古老的方式流行到現(xiàn)在自然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針刺的過程中也要多注意衛(wèi)生問題。
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一)、禁忌證
1. 患者在過度饑餓、暴飲暴食、醉酒后及精神過度緊張時,禁止針刺。
2. 孕婦的少腹部、腰骶部、會陰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具有通氣行血功效,針刺后會產(chǎn)生較強針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風池、環(huán)跳、三陰交、血海等),禁止針刺。月經(jīng)期禁止針刺。
3. 患者嚴重的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兒囟門未閉時頭頂部禁止針刺。
5. 重要臟器所在處,如脅肋部、背部、腎區(qū)、肝區(qū)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處及皮下靜脈部位的腧穴如需針刺時,則應避開血管,使針刺斜刺入穴位。
6. 對于兒童、破傷風、癲癇發(fā)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期等,針刺時不宜留針。
(二)、注意事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可能出現(xiàn)如下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1. 暈針:暈針是針刺治療中較常見的異常情況,主要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對針刺過度緊張,或者患者在針刺前處于饑餓、勞累等虛弱狀態(tài),或患者取姿不舒適,術者針刺手法不熟練等。如患者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頭暈、惡心、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表現(xiàn),此時應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令患者平臥,閉目休息,并飲少量溫開水,周圍環(huán)境應避免噪雜。若癥狀較重,則可針刺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復。經(jīng)上述方法處理后如不見效并出現(xiàn)心跳無力,呼吸微弱,脈搏細弱,應采取相應急救措施。
為了防止暈針,針刺前應先與患者交待針刺療法的作用,可能出現(xiàn)的針感,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對于過度饑餓,體質(zhì)過度虛弱者,應先飲少量水后再行針刺;對于剛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應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針刺。
2、滯針;在針刺行針及起針時,術者手上對在穴位內(nèi)的針體有澀滯、牽拉、包裹的感覺稱滯針。滯針使針體不易被提插、捻轉(zhuǎn),不易起針。滯針的主要原因是針刺手法不當,使患者的針刺處發(fā)生肌肉強直性收縮,致肌纖維纏裹在針體上。出現(xiàn)滯針后,不要強行行針、起針。應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針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輕緩向初時行針相反方向捻轉(zhuǎn),提動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為了防止滯針,針刺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不使患者在針刺時產(chǎn)生緊張,并在針刺前將針體擦凈,不可使用針體不光滑、甚至有銹斑或者彎曲的毫針。針刺時一旦出現(xiàn)局部肌肉攣縮造成體位移動時,應注意術者手不能離開針柄,此時可用左手按摩針刺部位,緩慢使患者恢復原來體位,輕捻針體同時向外起針,不得留針。另外,在行針時應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單方向捻轉(zhuǎn)針體,避免在行針時發(fā)生滯針。
3、彎針:針刺在穴位中的針體,于皮下或在皮外發(fā)生彎曲,稱彎針。在皮外的彎針多是由于留針被其它物體壓彎、扭彎。起針時應注意用手或鑷子持住彎針曲角以下的針體,緩慢將針起出。發(fā)生在皮下的彎針,多在走針時被發(fā)現(xiàn),是由于患者在留針,或行針時變動了體位,或肌肉發(fā)生攣縮,至使針刺在關節(jié)腔內(nèi)、骨縫中、兩組反向收縮的肌群中的針體發(fā)生彎曲。另是由于選穴不準確,手法過重、過猛,使針刺在骨組織上也會發(fā)生針尖彎曲或針尖彎成鉤狀。起針時若發(fā)現(xiàn)在皮下的彎針,應先令患者將變動的肢體緩慢恢復到原來進針時姿態(tài),并在針刺穴位旁適當按摩,同時用右手捏住針柄做試探性、小幅度捻轉(zhuǎn),找到針體彎曲的方向后,順著針體彎曲的方向起針、若針尖部彎曲,應注意一邊小幅度捻轉(zhuǎn),一邊慢慢提針,同時按摩針刺部位,減少疼痛。切忌強行起針,以免鉤撕肌肉纖維或發(fā)生斷針。
為防止彎針,針刺前應先使患者有舒適的體位姿勢,全身放松。留針時,針柄上方不要覆蓋過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針柄,不得變動體位或旋轉(zhuǎn),屈伸肢體。
4.斷針:針體部分或全部折斷在針刺穴位內(nèi),稱為斷針。常見原因是由于針根部銹蝕,在針刺時折斷。如果自針根部折斷時,部分針體仍暴露在皮膚外,可立即用手或鑷子起出殘針。另一個原因是因滯針、彎針處理不當或強行起針,造成部分針體斷在皮下或肌肉組織中。此時應令患者肢體放松,不得移動體位,對于皮下斷針,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壓針孔旁的軟組織,使皮下斷針的殘端退出針孔外,并右手持鑷子捏住斷針殘端起出斷針。若針體折斷在較深的部位時,則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術取針。
為了防止斷針,應注意在針刺前仔細檢查針具,對于針柄松動、針根部有銹斑、針體曾有硬性彎曲的針,應及時剔棄不用。針刺時,切忌用力過猛。留針期間患者不應隨意變動體位,當發(fā)生滯針、彎針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5.血腫;出針后,在針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膚隆起,稱皮下血腫。出現(xiàn)皮下血腫時,應先持酒精棉球壓按在針孔處的血腫上,輕揉片刻。如血腫不再增大,不需處理。局部皮膚青紫可逐漸消退。如經(jīng)上述按揉血腫繼續(xù)增大,可加大按壓并冷敷,然后加壓包扎,48小時后局部改為熱敷,消散瘀血。
為了防止血腫的發(fā)生,針刺前應仔細檢查針具,針尖有鉤的不能使用。針刺時一定要注意仔細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開血管再行針刺。
中醫(yī)灌腸的療法是專門用來治療盆腔炎的疾病的,女性如果患有盆腔炎就會出現(xiàn)月經(jīng)紊亂,白帶異常,還會出現(xiàn)小腹疼痛等病癥,會嚴重的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同時給患者的心理、生活和工作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西藥的治療副作用比較大,療效也不顯著,所以中醫(yī)灌腸療法是比較有用的,那么中醫(yī)灌腸療法是怎么治療的呢?
本病以濕熱阻滯者為多,治療原則利濕清熱解毒,佐以活血止痛。腫塊明顯者,增加化瘀散結(jié)之品。
藥物組成:金銀花15g,連翹15g,敗醬草15g,桃仁10g,牡丹皮15g,乳香8g,沒藥8g,黃柏10g益母草15g,薏苡仁30g。濕熱重者,加車前子15g,梔子10g;腫塊明顯者,加皂刺15g,浙貝母15g,三棱10g,莪術10g。
以上藥加水500ml,浸泡30min煎成100ml倒出,再加水300~400ml,煎成100ml,兩煎合并,分2次灌腸,保留2h以上,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月經(jīng)期停藥。連續(xù)用藥2~3個療程。
中藥灌腸盆腔炎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婦科檢查正常,B超檢查正常,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好轉(zhuǎn):自覺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內(nèi)診檢查子宮和附件壓痛明顯減輕但仍有,或半年內(nèi)偶有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無多大改變。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急性盆腔炎癥期主要是組織充血水腫、粘連、炎性分泌物滲出,大量的炎細胞浸潤,甚至形成膿腫;慢性盆腔炎癥期主要是組織粘連、水腫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祖國醫(yī)學沒有“盆腔炎”病名。此病散見于“月經(jīng)失調(diào)”、“崩漏”、“痛經(jīng)”、“帶下”、“不孕”、“癜瘕”等病范疇。
上文中介紹了中醫(yī)灌腸療法的具體做法,如果患有盆腔炎的病人可以選擇這種方法進行治療,中醫(yī)的療法的副作用比較小,但是治療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持個人的衛(wèi)生,不要濫用藥物,每天都要堅持治療。飲食也要清淡,不能吃辛辣的食物。?
隨著氣溫的不穩(wěn)定,體質(zhì)虛弱的人是最容易出現(xiàn)感冒的,對付感冒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做法,有的人會用艾灸療法來治療感冒,不知道感冒艾灸療法應該怎么做呢,感冒了之后身體很虛弱,甚至覺得乏力沒有勁,用艾灸療法治療感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應該怎么樣操作呢,下面就詳細的給大家介紹。
? ?(一)癥狀
? ? 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痛有汗,流濁涕,痰黃稠,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 ?(二)治法
? ? 1.方法一
? ?(1)選穴 大椎 曲池 尺澤 合谷
? ?(2)定位大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即低頭時頸背最突起的骨頭)下凹陷中。
? ?曲池:屈肘,肘橫紋橈側(cè)端凹陷中。
?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cè)緣。
? ?合谷:即通常所說的虎口,并攏拇指時肌肉隆起處。
? (3)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每日1-2次,癥狀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
? ?2.方法二
? ?(1)選穴太陽印堂曲池合谷
? ?(2)定位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的凹陷中。
? ?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 ?曲池:屈肘,肘的橫紋外側(cè)端(拇指一側(cè))凹陷中。
? ?合谷:即通常所說的虎口,并攏拇指時肌肉隆起處。
? ?(3)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每日1次,癥狀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
? ?感冒是很常見的疾病,一旦出現(xiàn)感冒之后治療方法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人會用艾灸療法治療,可以按照上面的操作方法進行,堅持治療的話,肯定是有好轉(zhuǎn)的,尤其是現(xiàn)在的小兒感冒,治療過程中也是需要配合的,只有利用艾灸這樣的療法,治療肯定是有效果的。
胃病艾灸療法怎么做
1、胃病艾灸療法怎么做
取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功效: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于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2、有胃病的人吃什么最養(yǎng)胃
糯米江米紅棗粥:糯米、江米,性甘平、無毒,入脾胃。有暖脾胃,補中益氣,減少小便的作用。
糖姜片、糖姜水: 糖姜片即超市所售成品,而且價格不高,也不用自己制作的,買來的時候直接吃就好了。
3、為什么冬季胃病經(jīng)常出現(xiàn)
在很多人由于工作忙,晚上加班晚,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兒,就不吃早餐。長期的飲食不規(guī)律,在寒冷溫度的刺激下,導致人體的神經(jīng)功能紊亂,致使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病復發(fā)。
將冷的便當就著開水吃,冷硬的米飯進入胃里面,胃為了能夠消化這些食物,分泌過多的胃酸,刺激胃黏膜或潰瘍面,致使胃痙攣性收縮、胃缺血、缺氧,致使胃病發(fā)作。
比較常見的胃病有哪些
胃病是現(xiàn)代社會的人經(jīng)常得到的一種疾病,其實胃病種類也是有很多種的,只要了解了胃病的種類,才能對癥下藥,才能更好的治療胃病。
1、胃運動障礙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十二指腸胃反流、胃輕癱等。
2、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應激性潰瘍、復合型潰瘍等。
3、先天性疾病
新生兒胃穿孔、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成人幽門肌肥厚、雙胃、胃內(nèi)隔膜等。
4、腫瘤
胃良性腫瘤,包括胃息肉、平滑肌腫瘤、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jīng)纖維組織腫瘤等;胃惡性腫瘤,包括胃肉瘤、胃癌、轉(zhuǎn)移性胃癌、淋巴瘤等。
5、感染和炎癥
急性胃炎,如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結(jié)核、巨大肥厚性胃炎、胃梅毒等。
6、胃其他疾病
胃憩室、胃黏膜脫垂癥、胃扭轉(zhuǎn)、胃破裂、胃內(nèi)異物、急性胃擴張、賁門粘膜撕裂綜合癥、幽門梗阻、胃石癥、胃下垂等。
胃病會有哪些并發(fā)癥
1、胃潰瘍
慢性胃炎容易并發(fā)潰瘍病,潰瘍一般是在胃炎的基本上發(fā)生的。胃潰瘍的發(fā)病與飲食、職業(yè)、吸煙、遺傳等因素有關,而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或膽汁返流等,是可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及破壞胃黏膜屏障,也會在發(fā)生胃炎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潰瘍。
2、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消化性潰瘍也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潰瘍病治療不及時,或暴飲暴食、酗酒、勞累過度以及不合理用藥,都可使而破裂出血。
3、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是指潰瘍深達肌層及漿膜層而突然穿破胃壁,導致胃或十二指液流入腹腔,而造成彌漫性腹膜炎。
4、幽門梗阻
十二指腸或幽門管潰瘍因炎癥、水腫、幽門痙攣、胃黏膜垂或瘢痕收縮造成的幽門狹窄、食物通過阻礙者,稱為幽門梗阻。
5、胃切除后膽汁反流性胃炎
胃切除后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胃切除術后,由于幽門功能不全以致膽汁反流而并發(fā)的胃炎。
6、癌變
通過我們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胃病的并發(fā)癥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了,希望大家在發(fā)現(xiàn)自己有胃病的時候,不要拖延治療,應該馬上去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治療,并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進行日常的護理和調(diào)養(yǎng)。
肩周炎艾灸療法怎么做
1、肩周炎艾灸療法怎么做
可以采用隔姜灸療法,該療法取約2分厚生姜一塊,放置于選定的穴位上,再將艾炷置于姜片上,然后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后,再放置艾炷反復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凡虛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療法治之。
溫針灸療法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歡迎的一種療法。是為一種安全簡便、經(jīng)濟、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該療法先根據(jù)病性選穴施針,得氣后留針,后將艾絨裹于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jīng)散寒等目的。
艾炷灸療法: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與間接灸(在艾炷與皮膚之間用藥物等襯隔)兩種。施灸時艾炷的大小、多少,應以疾病性質(zhì)、病情輕重、施灸部位和年齡大小綜合考慮,本療法臨床運用廣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
2、肩周炎的病因
肩部原因
本病大多發(fā)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chǎn)生的慢性致傷力;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fā)萎縮、粘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后因治療不當?shù)取?/p>
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fā)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fā)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xù)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zhuǎn)變?yōu)檎嬲募缰苎住?/p>
3、肩周炎臨床表現(xiàn)
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陣發(fā)性疼痛,多數(shù)為慢性發(fā)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xù)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梢鹚毫褬觿⊥?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
肩關節(jié)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nèi)旋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于長期廢用引起關節(jié)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于縮短的內(nèi)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jié)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jié)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cè)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肩周炎的常見偏方
1、附桂豬蹄湯
20個治療肩周炎的偏方徹底告別肩周炎
附片、桂枝各10克,桑枝30克,羌活15克,豬蹄1對,調(diào)料適量。將豬蹄去毛雜洗凈剁開,諸藥布包,加水同燉至豬蹄熟后,去藥包,加食鹽、味精、胡椒粉等調(diào)味,煮沸服食。
2、蛇肉湯
烏蛇肉、胡椒、生姜、食鹽各適量,燉湯,肉湯同食,日2次。具有補虛、祛風、散寒之效。適用于肩周炎晚期而體虛、風濕阻絡者。
3、當參羊肉湯
當歸、黨參、川芎、白芍各10克,桑枝、羌活各15克,甘草5克,羊肉50克,調(diào)料適量。將羊肉洗凈切塊,諸藥布包,加水同燉至羊肉熟后,去藥包,再加食鹽、味精、蔥、姜、辣椒等調(diào)味,食療煮沸服食。
肩周炎的常見危害
1、肩周炎的發(fā)病特點為慢性過程。初期為炎癥期,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為甚。睡覺時常因肩怕壓而特定臥位,翻身困難,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不當,將逐漸發(fā)展為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呈凍結(jié)狀。常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會萎縮,患者極為痛苦,一定要及早進行治療。
2、肩膊酸痛,較常見的是由肩周炎所引起。肩周炎常被稱為五十肩或冰凍肩。它之所以有此名,是因它多發(fā)生于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身上,且緣于患有此癥狀的患者多感覺到疼痛情況在夜晚或天氣多變、轉(zhuǎn)冷時漸趨嚴峻,故又有冰凍肩一名。在此所稱的冰凍肩或五十肩并非一醫(yī)學名詞,而是一些臨床癥狀的合稱,只要是肩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度受限都常被統(tǒng)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