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韋的藥用價值_石韋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物質(zhì)是健康的基礎(chǔ),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xué)是健康的法寶!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biāo),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石韋的藥用價值_石韋的副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石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石韋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2、用于什么病癥
石韋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3、用法用量
石韋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
石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3、飲食禁忌
3.1、石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杏仁為之使。得昌蒲良。
3.3、《本草從新》:無濕熱者勿與。
3.4、《得配本草》:真陰虛者禁用。
石韋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本經(jīng)》、《中藥材手冊》。
1.1、別名:石樜(《本經(jīng)》),石皮(《別錄》),石葦(《滇南本草》),金星草、石蘭(《綱目》),生扯攏(《分類草藥性》),虹霓劍草、石劍、潭劍(《福建民間草藥》),金湯匙、石背柳(《中藥材手冊》)。
1.2、藥材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
1.3、生境分布:產(chǎn)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北至甘肅(文縣)、西到西藏(墨脫)、東至臺灣。印度(阿薩姆)、越南、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安徽、江蘇、浙江、河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1.4、性味歸經(jīng):苦,甘,涼。入肺、膀胱經(jīng)。
1.5、化學(xué)成分: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谷甾醇。
1.6、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1.7、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
2、《本經(jīng)》: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3、《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fēng),益精氣。
4、《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5、《本草圖經(jīng)》:炒末,冷酒調(diào)服,療發(fā)背。
6、《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7、《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8、《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9、《閩東本草》:治痢疾。
10、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diào)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11、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通過下消化道造影得知有結(jié)石的朋友可以去使用石韋膠囊,石韋膠囊同樣也是比較適用于尿道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排尿的過程感覺到刺痛或者存在排尿困難的話,提示尿道有炎癥或者有結(jié)石存在。患者可以通過口服石韋膠囊來進行治療,如果口服之后沒有任何效果的話,應(yīng)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治療。
1.功效:復(fù)方石韋膠囊對于泌尿系感染的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具體作用為清熱燥濕,利尿通淋,臨床上多用于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下肢浮腫等癥;也可用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的治療工作,這些疾病患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15天為一療程,可連服用兩個療程。當(dāng)然具體到某一位患者怎么服用還是應(yīng)該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進行,若是服用一段時間疾病病癥沒有得到緩解,就需要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改變治療方法。
2.作用機制:復(fù)方石韋膠囊復(fù)方石韋膠囊含有苦參,苦參的有效成分為苦參堿,苦參堿在大鼠實驗中有抗過敏、抗炎癥和免疫抑制作用。根據(jù)專家研究,通過動物的毒性試驗以及精子致畸性實驗,表明苦參素基本屬低毒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有遺傳毒性作用。服用可能出現(xiàn)頭暈、惡心、胃部不適、頭昏、皮疹、注射局部疼痛、靜注部位局部靜脈炎等。
3.副作用介紹:
1.胃腸道反應(yīng):腹部不適或疼痛、腹瀉、惡心或嘔吐。
2.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yīng)可有頭昏、頭痛、嗜睡或失眠。
3.過敏反應(yīng):皮疹、皮膚瘙癢,偶可發(fā)生滲出性多形性紅斑及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光敏反應(yīng)較少見。
石韋的簡介
石韋(拉丁文名: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水龍骨科、石韋屬中型附生蕨類植物,植株可達30厘米。橫走根狀莖,鱗片披針形,葉遠生,干后革質(zhì),上面灰綠色,孢子囊群近橢圓形,初時為星狀淡棕色,成熟呈磚紅色。附生于低海拔林下樹干上,或稍干的巖石上,海拔100~1800米。分布于中國、印度、越南、朝鮮和日本。石韋別名:石樜(《本經(jīng)》),石皮(《別錄》),石葦(《滇南本草》),金星草、石蘭(《綱目》),生扯攏(《分類草藥性》),虹霓劍草、石劍、潭劍(《福建民間草藥》),金湯匙、石背柳(《中藥材手冊》),石韋,其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膀胱經(jīng)。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熱等作用。能清濕熱、利尿通琳、治刀傷、燙傷、脫力虛損。
石韋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石韋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谷甾醇。
2、功效作用
2.1、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2.2、《本經(jīng)》: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2.3、《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fēng),益精氣。
2.4、《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2.5、《本草圖經(jīng)》:炒末,冷酒調(diào)服,療發(fā)背。
2.6、《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2.7、《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2.8、《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2.9、《閩東本草》:治痢疾。
3、臨床應(yīng)用
石韋可治療支氣管哮喘、治療慢性氣管炎、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
4、科學(xué)研究
用有柄石韋全草,壓榨去毛及孢子,水煎制成糖漿。第1~4日,按每天含生藥1兩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劑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劑量服。治療50歲以上的重癥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愈2例,顯效1例,進步2例;單純型4例,僅有1例顯效。說明石韋糖漿對喘息型患者療效較好。
石韋的市場信息
1、石韋的價格
石韋的價格約為0.5元/棵。
2、石韋的選購方法
石韋橫走根狀莖,鱗片披針形,葉遠生,干后革質(zhì),上面灰綠色,孢子囊群近橢圓形,初時為星狀淡棕色,成熟呈磚紅色。
3、石韋的保存方法
石韋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說起這個石韋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了,這是一味中藥,而做為中藥它是水龍骨石韋等的葉,而它石韋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泄熱的功效,而以它為原材料做成的中成藥就是復(fù)方石韋膠囊、復(fù)方石韋顆粒,雖然藥用價值挺高的,但這味中草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用,其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石石韋膠囊功效作用。
因為復(fù)方石韋膠囊含有苦參,苦參的有效成分為苦參堿,苦參堿在大鼠實驗中有抗過敏、抗炎癥和免疫抑制作用。根據(jù)專家研究,通過動物的毒性試驗以及精子致畸性實驗,表明苦參素基本屬低毒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有遺傳毒性作用。服用可能出現(xiàn)頭暈、惡心、胃部不適、頭昏、皮疹、注射局部疼痛、靜注部位局部靜脈炎等。但是因為復(fù)方石韋膠囊是一種中藥,所以長期服用也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zhì)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患者可能會在長期服用后會有不適,要根據(jù)醫(yī)師的建議進行服藥。
石韋功效與作用
功效
利尿通淋,清肺泄熱,涼血止血。主治熱淋,石淋,血淋,肺熱咳嗽或咯血,血熱吐血,衄血,崩漏等。
應(yīng)用:
1.石韋配車前子:兩藥配伍可加強利尿通淋之功,用于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之熱淋癥。
2.石韋配金錢草: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長于通淋排石,與石韋同用清熱利濕作用益著,為治石淋的常用藥對。
3.石韋配白茅根:兩藥均能清熱利尿,涼血止血,故常相須配伍用于血淋、尿血等癥。
4.石韋配魚腥草:石韋可清泄肺熱,涼血止血,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擅清肺解毒兩藥相配,有清肺解毒,涼血止血之功,可用于肺熱咳嗽或咯血之癥。
5.治乳癰初起:石韋30g,用酒、水各半煎,加酒30mL服下。
6.治白細胞減少:石韋30g,大棗的功效與作用的功效與作用15g,水煎服每日1劑。
7.治哮喘:鮮石韋25g,冰糖50g,用開水600mL煎服,日服3次。
光石韋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牛皮風(fēng)尾草、大石韋、石蓮姜、巖蓮雞尾(《四川常用中草藥》),大魚刀(《湖南民間藥物資料》)。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光石韋 的 帶根全草 。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tài)】植株高25~60厘米.根狀莖短粗,斜行或橫走,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簇生;葉柄長5~9厘米,幼時被毛;葉片披針形,長20~5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葉厚革質(zhì),淡綠色,上面有黑點,有時被少許脫落的星狀毛,下面初被白色星狀毛,最后則完全無毛;側(cè)脈稍明顯。孢子囊群分布在葉片中部以上。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及湖北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寒,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①《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瀉肺熱,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光石韋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大石韋。
【別名】篦梳劍(《泉州本草》)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矩圓線蕨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橫走,匍匐很廣,密枝卵狀披針形的棕色鱗片。葉廣披針形,長約30厘米,先端漸尖,中部寬闊,下部急狹,下延成翅,全緣,微成波狀,略反卷,兩面光滑,草質(zhì)或薄草質(zhì);葉柄長15~35厘米,禾稈色,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根莖,上。孢子囊群線形,連續(xù)排列于葉背側(cè)脈間。
【生境分布】生于林野巖壁陰濕地。分布我國西南及臺灣、浙江、福建等地。
【性味】《泉州本草》:"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泉州本草》:"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尿,通淋。治咳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4兩。
【附方】①治肺病咳血:鮮矩圓線蕨一至二兩。水煎,加冰糖少許,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經(jīng)過上文對于大石韋的介紹,我們對于大石韋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大石韋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石韋散是什么你知道嗎?石韋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石韋瞿麥散(《雞峰普濟方》卷十八)。
【處方】石韋60克(去毛)瞿麥30克 滑石150克 車前子90克 葵子60克
【制法】上五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通淋。治淋病,小便不利,溺時刺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驗方》
【處方】通草60克 石韋60克(去毛)王不留行30克 滑石60克 甘草(炙)當(dāng)歸各60克 白術(shù) 瞿麥 芍藥 葵子各90克
【制法】上十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活血通淋。治膀胱有熱,致患石淋、勞淋、熱淋,小便不利,淋瀝頻數(shù),胞中滿急,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以麥粥清送服1~3克,日三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錄驗》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石韋散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藥小石韋,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小石韋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反食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飛驚草、人頭發(fā)(《貴州民間藥物》),山螞蝗(《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相似石韋 的 全草 或 根 。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密被針狀鱗毛,黃褐色,節(jié)間距離5~8毫米。單葉直立,披針形,長6~8厘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有時前部膨大而成倒披針形,全緣,基部楔形,半革質(zhì)而厚,上面綠色,嫩時密生星狀毛,老則漸次睨落,并有許多黃色腺點,干后腺點成凹點,側(cè)脈不顯,下面淺綠帶淺黃色,密被星狀毛,主脈粗而隆起;葉柄有節(jié),節(jié)下密生鱗片毛,節(jié)很短。抱子囊群圓形,在主脈兩側(cè)各2-4行,黃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樹干皮上、石壁上及陰濕的地方。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苦澀。"
【功能主治】鎮(zhèn)痙,利尿,止血。治小兒驚風(fēng),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錢;或泡酒。外用:取葉背孢子粉外撒。
【附方】①治刀傷:刮取飛驚草葉背面的黃粉敷傷處,能止血收口。(《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的小石韋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小石韋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來調(diào)理了。
闊葉石韋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闊葉石韋去治療一些相關(guān)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英文名】Wide-leaf pyrrosia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闊葉石韋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25cm。根莖長而橫走,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近生;葉柄長3-6cm;葉片闊披針形,長10-15cm,寬4-6cm,先端漸尖,基部對稱。孢子囊群散生葉背。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樹干或巖石上。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收斂止血。主熱淋;血淋;腎炎水腫;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于外傷出血、尿道炎、腎炎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
文章介紹的闊葉石韋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闊葉石韋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
對于寬尾石韋,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寬尾石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寬尾石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毛石韋、小石韋、舌鵝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越南石韋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20cm。根狀深褐色,橫生,被披針形鱗片,鱗片中部深棕色,邊緣淡棕色,先端長漸尖,基部盾狀著生,全緣。葉近生;近于無柄;葉片革質(zhì),狹線形,長10-20cm,寬4-10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葉緣常向上強度反卷而使葉片呈波狀或螺旋狀卷曲,上面有水囊體,幼時疏被淡黃色的星芒狀毛或近光滑,下面密被細長黃色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的星狀絨毛,全緣;中脈上面稍下陷,下面略隆起。孢子囊群圓形,滿布于葉背面的上部,中脈兩側(cè)各有2-3行,幼時密被星芒狀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林下溪邊樹干或巖石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和葉柄基部生有鱗片,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葉一型,革質(zhì)。葉呈螺旋狀卷曲,濕潤展開,葉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長下延,葉緣向上反卷,下表面除有細長黃色分枝的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的星狀絨毛。孢子囊群在主脈兩側(cè)略向上各有2-3行,葉片革質(zhì),無柄或僅有短柄。氣微,味微苦。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尿通淋。主肺熱咳嗽;濕熱淋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寬尾石韋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寬尾石韋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