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韋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從古至今,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您是否正在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大石韋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jìn)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大石韋。
【別名】篦梳劍(《泉州本草》)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矩圓線蕨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橫走,匍匐很廣,密枝卵狀披針形的棕色鱗片。葉廣披針形,長約30厘米,先端漸尖,中部寬闊,下部急狹,下延成翅,全緣,微成波狀,略反卷,兩面光滑,草質(zhì)或薄草質(zhì);葉柄長15~35厘米,禾稈色,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根莖,上。孢子囊群線形,連續(xù)排列于葉背側(cè)脈間。
【生境分布】生于林野巖壁陰濕地。分布我國西南及臺灣、浙江、福建等地。
【性味】《泉州本草》:"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泉州本草》:"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尿,通淋。治咳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4兩。
【附方】①治肺病咳血:鮮矩圓線蕨一至二兩。水煎,加冰糖少許,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經(jīng)過上文對于大石韋的介紹,我們對于大石韋有了詳細(xì)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大石韋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jìn)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jìn)行了解,那么對于大石棗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英文名】Kansu Crabapple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隴東海棠的果實。
【原形態(tài)】隴東海棠 灌木至小喬木,高5-10m。小枝粗壯,嫩時有短柔毛,不久脫落,老時紫褐色或暗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1.5-4cm,有疏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邊緣有疏腺齒,長6-10mm,稍有柔毛;葉片卵形或?qū)捖研?,長5-8cm,寬4-6cm,基部圓形或截形,邊緣有細(xì)銳重鋸齒,通常3淺裂,下面有稀疏短柔毛?;▋尚?;傘形總狀花序,具花4-10朵;花梗長2.5-3.5cm;苞片線狀披針形,早落;花白色,直徑1.5-2cm;萼筒外面密生長柔毛;萼裂片5,外面無毛,內(nèi)面具長柔毛;花瓣5,寬倒卵形,基部有短爪,內(nèi)面上部有稀疏長柔毛;雄蕊20;花柱3,稀4或2,子房下位。梨果橢圓形或倒卵形,直徑1-1.5cm,黃紅色,萼裂片脫落,果梗長2-3.5cm?;ㄆ?-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3000m的雜木林或灌木叢中。
【性狀】本品橢圓形或倒卵形,直徑1-1.5cm,表面黃色或紅黃色;萼片脫落,果梗長2-3.5cm。氣微香,味微甜而酸澀。
【性味】酸;平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胃消積。主食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果:用于積食。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大石棗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xì)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導(dǎo)讀:中藥石韋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石韋的功效與作用、石韋圖片、石韋的藥用價值、石韋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石韋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石韋簡介石韋圖片石韋的功效與作用石韋的藥用價值石韋的配伍應(yīng)用石韋的用法用量石韋的副作用石韋簡介
石韋,中藥名,為蕨類水龍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等多種石韋的干燥帶柄葉片,均為野生。
葉片多披針形也有戟形。有長柄,大小不一。最小者長5~10厘米,最大者長30~60厘米。葉片表面黃綠色,老葉面上生有多條縱順棕黑色小店,背面密生星狀柔毛如氈,嫩時灰白色或駝色。老后滿布孢子囊群,呈棕色,葉片革質(zhì),硬脆易碎斷,氣無,味微苦。以葉大、質(zhì)厚,表面淡綠色,背面有棕色毛者為佳。
石韋圖片
石韋的功效與作用
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治淋痛,尿血,尿路結(jié)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
1、《本經(jīng)》: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2、《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fēng),益精氣。
3、《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4、《本草圖經(jīng)》:炒末,冷酒調(diào)服,療發(fā)背。
5、《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6、《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7、《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8、《閩東本草》:治痢疾。
石韋的藥用價值
1、治血淋:石韋、當(dāng)歸、蒲黃、芍藥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韋散)
2、治淋濁尿血:石韋、豬鬃草、連錢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
4、治尿路結(jié)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醫(yī)藥》(1):14,1972)
5、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diào)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6、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7、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羅為細(xì)散,生姜湯調(diào)下二錢匕,(《圣濟(jì)總錄》石韋散)
8、治慢性氣管炎:石韋、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黃花各-兩。水煎濃縮,分二次服。(中醫(yī)研究院《攻克慢性氣管炎資料選編》30,1971)
石韋的配伍應(yīng)用
1、石葦配伍生蒲黃:石葦清熱通淋而涼血止血;生蒲黃活血散淤,且能止血利尿。二者伍用,有利尿通淋、散淤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血淋、小便澀痛等。
2、石葦配伍小薊、白茅根:石葦清熱通淋,兼能止血;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兼能利尿。三藥伍用,有利尿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療熱結(jié)膀胱、灼傷血絡(luò)之血淋或尿血。
石韋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
石韋的副作用
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杏仁為之使。得昌蒲良。
2、《本草從新》:無濕熱者勿與。
3、《得配本草》:真陰虛者禁用。
以上就是一些石韋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光石韋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牛皮風(fēng)尾草、大石韋、石蓮姜、巖蓮雞尾(《四川常用中草藥》),大魚刀(《湖南民間藥物資料》)。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光石韋 的 帶根全草 。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tài)】植株高25~60厘米.根狀莖短粗,斜行或橫走,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簇生;葉柄長5~9厘米,幼時被毛;葉片披針形,長20~5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葉厚革質(zhì),淡綠色,上面有黑點,有時被少許脫落的星狀毛,下面初被白色星狀毛,最后則完全無毛;側(cè)脈稍明顯。孢子囊群分布在葉片中部以上。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及湖北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寒,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①《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瀉肺熱,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光石韋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石韋散是什么你知道嗎?石韋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石韋瞿麥散(《雞峰普濟(jì)方》卷十八)。
【處方】石韋60克(去毛)瞿麥30克 滑石150克 車前子90克 葵子60克
【制法】上五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通淋。治淋病,小便不利,溺時刺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驗方》
【處方】通草60克 石韋60克(去毛)王不留行30克 滑石60克 甘草(炙)當(dāng)歸各60克 白術(shù) 瞿麥 芍藥 葵子各90克
【制法】上十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活血通淋。治膀胱有熱,致患石淋、勞淋、熱淋,小便不利,淋瀝頻數(shù),胞中滿急,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以麥粥清送服1~3克,日三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錄驗》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石韋散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藥小石韋,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小石韋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反食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飛驚草、人頭發(fā)(《貴州民間藥物》),山螞蝗(《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 相似石韋 的 全草 或 根 。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密被針狀鱗毛,黃褐色,節(jié)間距離5~8毫米。單葉直立,披針形,長6~8厘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有時前部膨大而成倒披針形,全緣,基部楔形,半革質(zhì)而厚,上面綠色,嫩時密生星狀毛,老則漸次睨落,并有許多黃色腺點,干后腺點成凹點,側(cè)脈不顯,下面淺綠帶淺黃色,密被星狀毛,主脈粗而隆起;葉柄有節(jié),節(jié)下密生鱗片毛,節(jié)很短。抱子囊群圓形,在主脈兩側(cè)各2-4行,黃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樹干皮上、石壁上及陰濕的地方。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苦澀。"
【功能主治】鎮(zhèn)痙,利尿,止血。治小兒驚風(fēng),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錢;或泡酒。外用:取葉背孢子粉外撒。
【附方】①治刀傷:刮取飛驚草葉背面的黃粉敷傷處,能止血收口。(《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的小石韋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小石韋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來調(diào)理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大石斛丸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石斛1兩半,萆薢1兩,柏子仁,石龍芮3分,澤瀉3分,附子1兩,杜仲1兩,牛膝1兩半,赤芍藥3分,云母粉1兩,松柏1兩,防風(fēng)3分,山茱萸3分,菟絲子1兩,細(xì)辛3分,鹿茸1兩,巴戟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肝腎,益精髓,養(yǎng)榮衛(wèi),去風(fēng)毒,強筋骨,明目強陰,輕身壯氣。主肝腎風(fēng)虛,頭目諸疾。
【用法用量】方中“松柏”,疑訛。
【注意】忌生冷、油膩、牛肉。
【摘錄】《雞峰》卷十二
大石斛丸雖然能夠很好的緩解我們?nèi)粘R恍┘膊 5强恐絼┑墓π砭徑馐沁h(yuǎn)遠(yuǎn)不夠的,我們首先應(yīng)該改善飲食習(xí)慣,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闊葉石韋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闊葉石韋去治療一些相關(guān)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英文名】Wide-leaf pyrrosia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闊葉石韋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25cm。根莖長而橫走,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近生;葉柄長3-6cm;葉片闊披針形,長10-15cm,寬4-6cm,先端漸尖,基部對稱。孢子囊群散生葉背。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樹干或巖石上。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收斂止血。主熱淋;血淋;腎炎水腫;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于外傷出血、尿道炎、腎炎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
文章介紹的闊葉石韋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闊葉石韋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
對于寬尾石韋,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寬尾石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寬尾石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毛石韋、小石韋、舌鵝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越南石韋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20cm。根狀深褐色,橫生,被披針形鱗片,鱗片中部深棕色,邊緣淡棕色,先端長漸尖,基部盾狀著生,全緣。葉近生;近于無柄;葉片革質(zhì),狹線形,長10-20cm,寬4-10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葉緣常向上強度反卷而使葉片呈波狀或螺旋狀卷曲,上面有水囊體,幼時疏被淡黃色的星芒狀毛或近光滑,下面密被細(xì)長黃色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xì)的星狀絨毛,全緣;中脈上面稍下陷,下面略隆起。孢子囊群圓形,滿布于葉背面的上部,中脈兩側(cè)各有2-3行,幼時密被星芒狀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林下溪邊樹干或巖石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和葉柄基部生有鱗片,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葉一型,革質(zhì)。葉呈螺旋狀卷曲,濕潤展開,葉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長下延,葉緣向上反卷,下表面除有細(xì)長黃色分枝的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xì)的星狀絨毛。孢子囊群在主脈兩側(cè)略向上各有2-3行,葉片革質(zhì),無柄或僅有短柄。氣微,味微苦。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尿通淋。主肺熱咳嗽;濕熱淋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寬尾石韋的詳細(xì)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寬尾石韋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jìn)行,戟葉石韋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戟葉瓦韋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寬帶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寬帶蕨,植株高10cm。根莖長而橫生,被卵圓披針形篩孔透明的鱗片,先端長漸尖,邊緣有刺狀長齒。葉疏生;有柄;葉片戟形,長3-8cm,基部掌狀或三叉;有時二叉;裂片寬8-16mm,中間一片最長,先端鈍尖,全緣,兩側(cè)裂片較短,有時一片發(fā)育不完善,僅呈耳狀突起,葉草質(zhì),光滑,幼時背面疏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中脈兩側(cè)小脈網(wǎng)狀,在中脈與葉邊之間形成3-4行網(wǎng)眼,內(nèi)藏小脈單一或分叉。孢囊群近圓形,分離,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行,隔絲棕色,五角形,盾狀著生,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撕裂;孢子橢圓形,表面近光滑。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0-4600m的河谷石縫中。
【性味】味苦;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利水通淋。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熱淋;石淋;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5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的介紹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戟葉石韋的藥理作用這么多,而且對于一些疾病也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我們的生活周圍可能有很多的“寶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