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礬的藥用價值_膽礬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jìn)行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膽礬的藥用價值_膽礬的副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膽礬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膽礬,別名:石膽、畢石、君石(《本經(jīng)》),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濃(《石藥爾雅》),鴨嘴膽礬(《濟生方》),翠膽礬(《本草蒙筌》),藍(lán)礬(《中藥材手冊》)……為硫酸鹽類膽礬族礦物膽Chalcanthite的晶體,或為硫酸作用于銅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銅結(jié)晶。產(chǎn)于銅礦的次生氧化帶中。分布云南、山西、江西、廣東、陜西、甘肅……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銅??捎糜诖咄?祛腐,解毒。治風(fēng)痰壅塞,喉痹,癲癇,牙疳,口瘡,爛弦風(fēng)眼,痔瘡,腫毒。
2、用法用量
催吐,祛腐,解毒。治風(fēng)痰壅塞,喉痹,癲癇,牙疳,口瘡,爛弦風(fēng)眼,痔瘡,腫毒。內(nèi)服:入丸、散,1~2分。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膽礬的副作用
1、體虛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集注》: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3、《藥性論》:陸英為使。
膽礬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纏喉風(fēng)、急喉痹:鴨嘴膽礬二錢半,白僵蠶(炒、去絲嘴)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少許,以竹管吹入喉中。(《濟生方》二圣散)。
2、治口瘡、喉閉、乳蛾:膽礬一錢,熊膽一錢,廣木香三分。通為細(xì)末,以木鱉子一個,去殼,磨井水,以鵝翎蘸藥敷之。(《攝生眾妙方》)。
3、治初中風(fēng)癱緩,一日內(nèi):細(xì)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譚氏小兒方》)。
4、治牙疳: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五厘。為末敷。(《沈氏尊生書》膽礬散)。
5、治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嘴膽礬,紙包煉赤,出火毒,研末敷之。(《簡便單方》)。
6、治口舌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圣惠方》)。
治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瀕湖集簡方》)。
8、治風(fēng)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jīng)驗方》)。
9、治痔瘡熱腫:鴨嘴青膽礬(煅、研),蜜水調(diào)敷。(《仁齋直指方》)。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膽礬的身影,那么膽礬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別名】石膽
【來源】天然或人工制造的 含水硫酸銅 結(jié)晶體。
【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結(jié)晶體,大小不一,深藍(lán)色或淡藍(lán)色,半透明。露置于干燥空氣中,緩緩風(fēng)化。加熱燒之,即失去結(jié)晶水變成白色,遇水則又變蘭。質(zhì)脆,易碎,能溶于水。無臭,味澀。
【性味】酸、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痰,消積滯,燥濕殺蟲。用于風(fēng)熱痰涎壅塞,癲癇;外用治口瘡,風(fēng)眼赤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1~2分,多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研粉敷或泡湯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品匯精要》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膽礬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膽礬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膽礬丸在中醫(yī)學(xué)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guān)的一些醫(yī)學(xué)研究上認(rèn)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rèn)識下膽礬丸這種方劑吧。
【處方】膽礬3克(為粗末)綠礬60克 大棗14個(去核)好醋600毫升(以上同煎,熬令棗爛)使君子60克(去殼)枳實(去瓤,炒)90克 黃連 訶黎勒(去核)各30克(并為粗末)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五味同炒黑,約三分干)夜明砂30克 蝦蟆灰(存性)30克 苦楝根皮(末)15克(上三味同炒,待干,再與前五物共搗為末)
【制法】上藥和勻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殺蟲消疳。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湯或溫開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石膽礬(研)半兩,蘆薈(研)半兩,龍腦(研)1錢,麝香(研)1錢,丹砂(研)1分,胡黃連末1分,黃連末1兩(用豮豬膽1枚,入末在內(nèi),以好醋煮10余沸取出,掛候干,研為末)。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積氣,肌瘦。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早晨、臨臥溫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土馬鬃(燒存性)1兩,石馬鬃(燒存性)1兩,半夏1兩,生姜2兩,胡桃10個,真膽礬半兩,川五倍子1兩。
【制法】上為末,和作一塊,絹袋子盛,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年少而鬢發(fā)斑白。
【用法用量】熱酒、水各少許浸藥絞汁,淋洗頭發(fā)。
【摘錄】《宣明論》卷十五
【處方】膽礬1斤(泥裹,燒通赤),皂子1升(煮去皮,焙干),白雞冠花1斤,京三棱4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痔。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七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膽礬丸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膽礬丸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yīng)該要多去認(rèn)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說到膽礬散,大家應(yīng)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鴨嘴膽礬半錢,全蝎2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酒面熱甚,咽喉腫結(jié)閉塞。
【用法用量】以雞翎蘸藥,入喉中,須臾破開聲出;次用生青荷研細(xì),井水調(diào)下,候吐出毒涎即愈,未吐再服。
【摘錄】《直指》卷二十一
【處方】膽礬(飛)1錢,乳香(研)1錢,鉛丹(飛)1錢。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走馬疳。
【用法用量】每用紙捻子點少許貼患處。如肉紫爛臭,藥到便紅。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膽礬1兩(入坩鍋子內(nèi),烈火煅令白色,出火毒1宿),麝香1字(別研)。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嵌甲。
【用法用量】先用蔥鹽湯洗患處,挹干,敷藥少許。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處方】膽礬1錢(飛過),硇砂2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咽喉瘡。
【用法用量】點瘡腫處。立穿,穿則合瘡口藥。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
【處方】生肌散1兩,蘆甘石3錢,膽礬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牙疳。
【用法用量】貼之。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七
【處方】鴨嘴膽礬、米醋。
【功能主治】喉閉,膿血脹塞喉中,語聲不得,命在須臾。
【用法用量】將鴨嘴膽礬研末,用箸頭卷少綿子,先于米醋中蘸濕,次蘸藥末,令人擘患人口開,將箸頭藥點入喉中腫處,其膿血即時吐出;如不能開口者,用生姜1塊如栗子大,剜1小孔,入巴豆肉1粒于內(nèi),以小油小半盞,安砂盆中,將姜磨盡,灌姜油于喉,即時吐出膿血,其效尤速。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經(jīng)驗秘方》
【處方】雄鵝膽2個,黃柏末5分,百草霜5分,青魚膽(枯礬收)5個,刺毛窠1兩(燒存性。內(nèi)有蟲者)。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喉癬,喉風(fēng)。
【用法用量】吹喉。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處方】胡黃連5分,膽礬5厘,兒茶5厘。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牙疳。
【用法用量】敷患處。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處方】膽礬1兩(火煅白色),龍骨半兩(五色者),白石脂半兩,黃丹2錢(火飛),蛇蛻1條(全者,燒灰別研),麝香半錢(別研)。
【制法】上藥除蛇蛻、麝香末外,余為細(xì)末,同蛇蛻、麝香末和勻。
【功能主治】附骨漏瘡,焮紅疼痛,侵潰,膿水不絕,久不生肌。
【用法用量】先用蔥椒湯洗凈,揾干,次用藥少許,干摻瘡口;如瘡口小,用紙捻子點藥纴入瘡口內(nèi),日3次。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以上就是對于膽礬散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fēng)。
膽礬也叫藍(lán)礬或者石膽藍(lán)礬,正確的用藥可以幫助我們起到解毒收濕的效果,尤其是在現(xiàn)在生活當(dāng)中,常常用于治療風(fēng)痰壅塞、喉痹、癲癇,等疾病癥狀。但是對于膽礬的運用問題大家必須謹(jǐn)慎因為,其實膽礬有毒,不能夠正確地使用的話,反而給健康造成其他的不利影響。
中藥膽礬為硫酸銅礦氧化分解形成或為工人制成的含水硫酸銅。主產(chǎn)云南、山西江西、廣東、陜西、甘肅等地也產(chǎn)。
【性狀性味】
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結(jié)晶體,大小不一。深藍(lán)色或淡藍(lán)色,微帶淺綠。晶體具玻瑞光澤,半透明至透明,在空氣中易緩緩風(fēng)化。質(zhì)脆,易碎,碎塊呈棱柱狀。硬度2.5,比重2.1~2.3,條痕色無色或帶淺藍(lán),斷口貝殼狀。無臭味酸澀。以塊大、色深藍(lán)、半透明者為佳。
辛、酸,寒;有毒。
入肝、膽經(jīng)。
【功效】
涌吐痰涎,解毒收濕,祛腐蝕瘡。
本品辛散、酸澀,寒以清熱,涌吐之功甚捷,內(nèi)服涌吐風(fēng)痰,外用燥濕解毒。
【應(yīng)用】
1、涌吐風(fēng)痰,用于風(fēng)痰壅塞、喉痹、癲癇,以及食物中毒等。單用為末,溫醋的功效與作用湯調(diào)服,即可催葉。治喉痹,配僵蠶為末以吹喉吐涎。
2、解毒收濕。外用治風(fēng)眼赤爛、牙疳、痔瘡、腫毒等。治風(fēng)眼赤爛,煅研泡湯洗目。治牙疳,可以本品配兒茶、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研末外敷。治痔瘡熱腫,可以煅研蜜水調(diào)敷。
了解了膽礬的一些常識以及它的功效,還有生活的運用之后,我們就可以對它有更加科學(xué)的了解,因為注重這些功效了解,那么在生活當(dāng)中就可以治療涌吐痰涎,解毒收濕,祛腐蝕瘡的問題的時候,還可以治療痔瘡熱腫的問題。
竹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根莖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藥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癥
竹芋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內(nèi)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竹芋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1.1、別名:竹芋又稱為結(jié)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藥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2、藥材來源: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
1.3、生境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常見栽培。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蔭環(huán)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強光曝曬。對水分的反應(yīng)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蔭環(huán)境下生長,在強光下曝曬葉片容易灼傷。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最宜。
1.4、性味歸經(jīng):竹芋味甘;淡;性涼,肺;膀胱經(jīng)。
1.5、采收和儲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6、化學(xué)成分:根莖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內(nèi)服:9-15g。竹芋粉幾乎全是淀粉,不含維生素,蛋白質(zhì)含量僅0.2%??捎米鰷?、調(diào)味汁、布丁和尾食點心的增稠劑。加水煮沸成透明、無臭的可口糊狀物。竹芋粉質(zhì)細(xì)與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較低溫度和較短時間的條件下烹調(diào),又易消化,特別適合做不能煮過頭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適宜制作淡味、低鹽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華本草綱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熱咳嗽,小便赤痛。
石決明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2、用于什么病癥
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石決明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3、飲食禁忌
3.1、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本草經(jīng)疏》:畏旋覆花。
3.3、《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決明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別錄》。
1.1、別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里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1.2、藥材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等的貝殼。
1.3、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為我國南方優(yōu)良養(yǎng)殖種類之一。 1.4、性味歸經(jīng):味咸;性寒。入肝、腎經(jīng)。
1.5、化學(xué)成分:盤大鮑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3.67%,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chǎn)生氧化鈣,有機質(zhì)則破壞。
1.6、功能主治: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1.7、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2、《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3、《海藥本草》:主青盲內(nèi)障,肝肺風(fēng)熱,骨蒸勞極。
4、《綱目》:通五淋。
5、《本草從新》:愈瘍疽。
6、《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7、《山東中草藥手冊》:鎮(zhèn)肝、明目,治眩暈。
8、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細(xì)切,每服八錢,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溫服。(《眼科龍木論》千里光湯)。
9、治鎖喉風(fēng):石決明火燒醋炙三次,研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鵝羽蘸擦喉內(nèi),吐痰效。(《本草匯言》)。
苜蓿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為豆科植物紫苜?;蚰宪俎5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出羽狀復(fù)葉,小葉小,有小齒,葉脈伸入齒端;托葉與葉柄合生;花小,組成腋生的短總狀花序或頭狀花序;萼齒近相等;花冠黃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狹,近無柄,龍骨瓣鈍,比翼瓣短;雄蕊10,二體(9+1);子房有胚珠多數(shù),花柱短,扁或錐狀;莢果旋卷,常呈貝殼狀或彎鐮狀,不開裂,平滑或有刺,有種子1至數(shù)顆。可作為食物,將其在熱水中焯過,涼拌即可,味道極佳。紫苜蓿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國中、南部,長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用。清解胃熱,利尿除濕。
2、用法用量
2.1、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熱,利尿除濕。用于胃熱煩悶,不欲飲食;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濕熱發(fā)黃。內(nèi)服:搗汁,3~5兩;研末,2~3錢。
2.2、防出血:一切出血癥候,如鼻血、齦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宮出血、肛門出血。新藥每用維他命K,認(rèn)為是有凝結(jié)血管功能的療法。其實維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苜蓿。由苜蓿來作為預(yù)防出血癥候,實驗的結(jié)果認(rèn)為收效很高,對各種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腸出血,都能獲得預(yù)防的效果。
2.3、清內(nèi)熱:苜蓿是清涼性的蔬菜,進(jìn)食之后,確能消除內(nèi)火,尤其在燥烈季節(jié),用以佐膳,功效顯著,更勝於西洋菜。苜蓿經(jīng)油炒后,乘熱進(jìn)食,味極鮮潔。冷卻后,進(jìn)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節(jié),如果覺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維護(hù)健康的上品菜肴。
苜蓿的副作用
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因?qū)贊B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飼以一種南苜蓿的變種后,可產(chǎn)生對光的過敏性皮炎,亦須注意。
苜蓿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孟詵:利五臟,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
2、《日華子本草》:去腹藏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3、《本草衍義》:利大小腸。
4、《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尿酸性膀胱結(jié)石。
5、治膀胱結(jié)石:鮮南苜蓿三至五兩,搗汁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6、治浮腫:苜蓿葉五錢(研末),豆腐一塊,豬油三兩。燉熟一次服下,連續(xù)服用。(《吉林中草藥》)。
蘆根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中藥名,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狀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每節(jié)上具芽。莖高2~5米,節(jié)下通常具白粉。葉2列式排列,具葉鞘;葉鞘抱莖無毛或具細(xì)毛;葉灰綠色或藍(lán)綠色,較寬,線狀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厘米,粗糙,先端漸尖;葉舌長1~2毫米,成一輪毛狀。圓錐花序大形,頂生,直立,有時稍彎曲,長15~25厘米,有時或更長;小穗長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黃色;穎披針形,內(nèi)穎比外穎長約1倍;第1花通常為雄性,其外稃長8~15毫米,內(nèi)稃長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長9~16毫米,先端長漸尖,基盤具長6~12毫米之柔毛兩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至長圓形,與內(nèi)外稃分離?;ㄆ?~10月。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母o。
2.2、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并解河豚魚毒。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或搗汁。
蘆根的副作用
1、脾胃虛寒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疏》:因寒霍亂阼脹,因寒嘔吐勿服。
蘆根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2、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不計時,溫服。(《金匱玉函方》)。
3、治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肘后方》)。
4、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生蘆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隨便飲。(《千金方》蘆根飲子)。
5、治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蘆根(切訖秤)、麥門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兩,生姜十兩(合皮切),橘皮、苓各五兩。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nèi)?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玄感傳尸方》)。
6、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7、治食魚中毒,面腫,煩亂,及食鱸魚中毒欲死者:蘆根汁,多飲良,并治蟹毒。(《千金方》)。
冬菇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冬菇(拼音名Dōnɡ Gū)補肝;益腸胃;抗癌。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長期食用香菇,還可以預(yù)防肝硬化,抑制膽固醇,促進(jìn)人體新陳代謝。
2、用于什么病癥
冬菇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具有補肝,益腸胃,抗癌之功效。常用于補肝,益腸胃,抗癌。冬菇還對糖尿病、肺結(jié)核、傳染性肝炎、神經(jīng)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3、用法用量
冬菇內(nèi)服:煎湯,30-50g。
冬菇的副作用
1、副作用
冬菇的毒性極小。
2、人群禁忌
冬菇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陽虛質(zhì)體質(zhì)應(yīng)忌食或少食。
3、飲食禁忌
冬菇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冬菇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
【別名】:構(gòu)菌、金錢菌、毛腳金錢菌、凍菌、樸菰、冬蘑、金針菇、朗夏。
【藥材來源】:冬菇為白蘑科真菌冬菇的子實體。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冬菇生于闊葉樹枯干、倒木和伐樁上。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歸經(jīng)】:冬菇甘;咸;性寒。
【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肉質(zhì),半球形或扁平狀,中央下凹,直徑2-4cm,黃褐色或栗殼色,有光澤。菌肉類白色或淡棕色。菌褶較疏,長短不一,白色或象牙色。菌柄圓柱形,稍彎曲,長5-8cm,直徑5-8mm,上部黃褐色,下部密生黑褐色絨毛,脆骨質(zhì),內(nèi)部松軟。氣微,味淡。
【采收和儲藏】:冬菇當(dāng)菌柄長度達(dá)13-15cm、菌蓋直徑0.5-1.5cm時即可采收,采收后曬干備用。
【功能主治】:冬菇補肝;益腸胃;抗癌。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冬菇還對糖尿病、肺結(jié)核、傳染性肝炎、神經(jīng)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用法用量】:冬菇內(nèi)服:煎湯,30-50g。
2、劉波《中國藥用真菌》:“利肝臟,益腸胃,抗癌。經(jīng)常食用可以預(yù)防和治療肝臟系統(tǒng)及腸胃道潰瘍、學(xué)齡兒童可以有效地增加身高和體重?!?。
3、《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用于肝炎,慢性胃炎?!?。
木蓮的藥用價值
功效:止咳,通便。
主治:木蓮為木蘭科木蓮屬植物。又名黃心樹。 木蓮莖枝可作藥材治,主治實火便閉、治老人干咳。木材供板料、細(xì)工用材;果及樹皮入藥,治便秘和干咳。
用法用量:樹皮、根皮或果實0.5-1兩。
木蓮學(xué)名喬木,葉革質(zhì)、狹倒卵形、狹橢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8-17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短急尖,通常尖頭鈍,基部楔形,沿葉柄稍下延,邊緣稍內(nèi)卷,下面疏生紅褐色短毛;側(cè)脈每邊8-12條;葉柄長1-3厘米,基部稍膨大;托葉痕半橢圓形,長3-4毫米。高達(dá)20米?;ㄆ?月,果期10月。
木蓮的副作用
無毒。
木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木蓮治老人干咳:木蓮果四至五錢。煎汁代茶飲。(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2、木蓮治遺精。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
3、血淋。用木蓮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4、大便下血。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又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為末。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5、木蓮治乳汁不通。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 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6、脫肛。用木蓮連皮、子切細(xì),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此方名“銷陽丹”。亦治夢遺。
7、木蓮治白癜風(fēng)、疥癬等。用木蓮藤汁涂搽。
8、腎囊腫大。用木蓮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二錢。又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
9、木蓮治實火便閉:木蓮果(或根皮、樹皮)一兩左右。煎汁,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10、癰疸初起。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xì),酒化開,溫服。作用與忍冬草相當(dāng)。
11、治實火便閉:木蓮果(或根皮、樹皮)一兩左右。煎汁,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12、治老人干咳:木蓮果四至五錢。煎汁代茶飲。(《浙江天目山藥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