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guān)注焦點,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參葉的簡介
人參葉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復(fù)葉,最多可達(dá)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
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人參莖葉含三萜類及其皂甙成分:人參皂甙Rb1、Rb2、Rc、Re、Rf、Rg1、Rg3、Rg4、Rh1、Rh2、Rh3、F1、F2、F3、F4、La,20(R)人參皂甙,20-葡萄糖人參皂甙Rf,20(R)原人參二醇,20(R)-達(dá)瑪烷-3β,6α,12β,20,25-五醇,胡蘿卜甙。還含黃酮尖成分:山柰酚,三葉豆甙,人參黃酮甙即是山柰酚-3-O-葡萄糖基(1→2)半乳糖甙。
2、功效作用
角暑清熱;性津止渴。主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虛火牙痛。內(nèi)服:煎湯:煎湯,3-10g。
3、臨床應(yīng)用
3.1、《綱目拾遺》:百草本性,大率補者多在根,葉則枝節(jié)之余氣,不可以言補也。參葉雖稟參之余氣,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帶表散,與參力遠(yuǎn)甚,惟可施于生津潤燥,益肺和肝之用。今一概用作培補元氣,起廢救危,何不察之甚。
3.2、《藥性考》:清肺,生津,止渴。
3.3、《綱目拾遺》:補中帶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氣,降虛火,利四肢頭目;醉后食之,解酲。
人參葉的市場信息
1、人參葉的價格
人參葉的價格約為2元/50克。
2、人參葉的選購方法
多捆扎成小把呈扇形或束狀,全長30-50cm。莖細(xì)圓柱形或扁縮,直徑3-9mm,黃褐色或紫褐色,有明顯的縱溝棱。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可郵白色的髓,有時中空。掌狀復(fù)葉,3-6枚輪生;總?cè)~柄長6-13cm;小葉舒展或卷疊、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者呈橢圓形,長4-20cm,寬2.2-9cm,綠色、黃綠色或暗綠色,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下延,邊緣具細(xì)鋸齒,葉上表面脈上疏生直立剛毛,小葉柄長2.5-4.5cm,復(fù)葉基部的小葉較小,長2-7cm,寬1-4cm。質(zhì)脆,氣清香,味苦。
3、人參葉的保存方法
人參葉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ys630.coM延伸閱讀
竹節(jié)人參葉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竹節(jié)人參葉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英文名】panax japonicus C.A.Mey.
【別名】野三七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竹節(jié)參的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或更高。根莖橫臥,呈竹鞭狀,肉質(zhì)肥厚,白色,結(jié)節(jié)間具凹陷莖痕,葉為掌狀復(fù)葉,3-5枚輪生于莖頂;葉柄長8-11cm;小葉通常5,葉片膜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5-18cm,寬2-6.5cm,先端漸尖,稀長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細(xì)鋸齒或重鋸齒,上面葉脈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無毛或疏生密毛。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有花50-80朵或更多,總花梗長12-20cm,無毛或有疏短柔毛;花小,淡綠色,小花梗長約10mm;花萼綠色,先端5齒,齒三角狀卵形;花瓣5,長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5,花絲較花瓣短;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中部以下連合,上部分離,果時外彎。核果狀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直徑5-7mm。種子2-5,白色,三角狀長卵形,長約4.5mm?;ㄆ?-6月,果期7-9月。
【性味】味苦;微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生津利咽。主暑熱傷津;口干舌燥;心煩神倦;咽痛音??;虛火牙痛;脫發(fā)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2g;或開水泡。外用:適量,煎湯洗;或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對于竹節(jié)人參葉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人參葉的藥用價值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復(fù)葉,最多可達(dá)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xì)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ㄆ?-6月,果期6-9月。
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角暑清熱;性津止渴。主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虛火牙痛。用于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煎湯,3-10g。
人參葉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
《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
《醫(yī)學(xué)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吨髦蚊匾?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寒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說到人參能入藥大家都肯定不陌生,都知道是傳說中能起死回生的神藥,人參葉也能入藥,人參葉多年草本植物,秋季采收、晾干然后用來作藥。那大家又知道人參葉有何作用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人參葉的藥用價值:
人參葉苦、甘、寒,歸肺、胃二經(jīng),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具有“清肺,生津,止渴”、“補中帶表,生胃津,祛暑氣,降虛火,利四肢頭目”、“生津潤燥,益肺和肝,培補元氣”等功能。
現(xiàn)代研究表明,人參葉的藥理作用與人參極為相似。對腫瘤、肝炎、冠心病、阿狄森氏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加快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dǎo),縮短神經(jīng)反射的潛伏期,增強條件反射,提高分析能力。
同時,人參葉也能提高神經(jīng)活動過程的靈活性。可改善睡眠和情緒,提高腦力、體力等人體機(jī)能,有顯著的抗疲勞、利尿及抗輻射作用。能增加機(jī)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對心肌營養(yǎng)不良、冠狀動脈硬化、神經(jīng)衰弱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大家知道細(xì)葉桉葉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細(xì)葉桉葉的藥用價值吧。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 細(xì)葉桉 的 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細(xì)葉桉,又名:褐桉樹。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栽培。
【化學(xué)成份】葉和小枝中含揮發(fā)油0.5~0.9%,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對-聚傘花素、蒎烯、水芹烯和枯醛等。
【藥理作用】用試管內(nèi)雙倍稀釋法證明,50%細(xì)葉桉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濃度為1:1280)、肺炎雙球菌(1:10240)、乙型鏈球菌(1:2560)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變形桿菌、綠膿桿菌作用較弱,對大腸桿菌無抑菌作用。
【性味】《陸川本草》:"辛苦,平。"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治感冒,咳嗽,氣脹腹痛,泄瀉下痢,跌打損傷;外治毒瘡,潰瘍,并可作沖洗消毒劑。"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以上就是細(xì)葉桉葉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細(xì)葉桉葉,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大葉櫻葉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大葉櫻葉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且對調(diào)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都有著很好的功效,對于養(yǎng)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大葉桂櫻的葉。
【原形態(tài)】大葉桂櫻,常綠喬木,高10-25m。小枝灰褐色至黑褐色,具皮孔,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粗壯,有1對扁平的基腺;托葉線形,早落;葉生寬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或?qū)掗L圓形,長10-19cm,寬4-8cm,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稍密的粗鋸齒,齒頂有黑色硬腺體;兩面無毛?;ǔ尚?;總狀花序單生或2-4個簇生于葉腋,長2-6cm,被短柔毛;萼筒鐘形,萼片5裂;花瓣5,圓形,白色,無毛;雄蕊25-35;子房無毛,花柱稍短或風(fēng)與雄蕊等長,有時雌蕊敗育。核果橢圓形,褐色至黑褐色,表面光滑?;ㄆ?-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500m壓制疏密雜木林中或山谷、溝邊闊葉林下及林緣。
【化學(xué)成份】葉含山柰酚(kaempferol),蕓香甙(rutin)。
【功能主治】止痢。主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9-15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對大葉櫻葉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生活當(dāng)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大葉櫻葉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一下是否有效。
中藥須葉藤葉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須葉藤葉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藥材基源:為須葉藤科植物須葉藤的葉。
【原形態(tài)】須葉藤 多年生藤本。莖的基部常木質(zhì),借葉尖的延伸卷須纏繞于其他樹上。葉片披針形,長7.5-13cm,寬0.7-2cm,無毛,葉脈多數(shù),平行;葉鞘緊接。圓錐花序頂生,寬2.5-7.5cm;花無?;蚓叨坦?,簇生,有香味;苞片呈鱗片狀;花被片白色,卵狀長圓形,外輪的長約2mm,內(nèi)輪的長約2.5mm,較狹;雄蕊6,花絲伸出,長約4mm,花藥橢圓形,長約0.5mm;子房狹,棍棒狀,柱頭3,有很多乳突。果球形,熟時紅色,直徑5-6mm,內(nèi)含種子1顆?;ā⒐?-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潮濕的林中。
【功能主治】斂瘡。主創(chuàng)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須葉藤葉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須葉藤葉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