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_白沙糖的藥用價值
夏季養(yǎng)生茶的功效與作用。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_白沙糖的藥用價值”,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讀:中藥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白沙糖圖片、白沙糖的藥用價值、白沙糖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白沙糖簡介白沙糖圖片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白沙糖的藥用價值白沙糖的用法與用量白沙糖的副作用如何挑選白砂糖白沙糖的保存方法白沙糖簡介
白沙糖,入藥部分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為白色粒狀晶體,純度高,蔗糖含量在99%以上,按其晶粒大小又分粗砂、中砂和細砂。
白沙糖圖片
白沙糖的功效與作用
潤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虛脘痛。
1、《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干渴。
2、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3、《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白沙糖的藥用價值
1、潤肺氣,助五臟精:石蜜和棗肉、巨勝末丸,每食后含一、兩丸。(孟詵)
2、治腹緊(一作腹中緊張):白沙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錄》)
3、治中虛脘痛,食魚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點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4、解鹽鹵毒:糖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
5、治湯火傷:白沙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沙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研細末,用香油調涂傷處。(《河北中醫(yī)藥集錦》白沙糖散)
白沙糖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白湯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調敷。
白沙糖的副作用
1、有痰濕者不宜服。
2、糖尿病患者忌食。
如何挑選白砂糖
1、白砂糖外觀干燥松散、潔白、有光澤,平攤在白紙上不應看到明顯的黑點,按顆粒分有粗粒、大粒、中粒、細粒之分,顆粒均勻,晶粒有閃光,輪廓分明。
2、綿白沙糖晶粒細小,均勻,顏色潔白,較白砂糖易溶于水,適用于一般飲品、點心及其他糖制食品。
3、赤砂糖呈晶粒狀或粉末狀,干燥而松散,不結塊,不成團,無雜質,其水溶液清晰,無沉淀,無懸浮物。含有雜質等,外觀不潔白,成團的品質較差。
白沙糖的保存方法
1、白沙糖的保存要求環(huán)境濕度相不超過70%,周圍的貯糖環(huán)境不能低于0℃,在0℃以下,白沙糖會因受凍而結塊。而在夏季,貯糖環(huán)境不要高于35℃,溫度過高白沙糖會化了。
2、保存白沙糖的容器旁邊,不能存放水分容易蒸發(fā)的食品或有惡劣異味的食品。
3、要防止老鼠、蒼蠅、蟲、蛾等對糖的侵害。
4、保存白沙糖最好的容器是瓷罐或玻璃瓶,把白沙糖裝入容器后一定切記蓋緊蓋子,以防空氣進入。然后將容器放在陰涼、通風處,不可在日光下暴曬或靠近熱的東西。
以上就是一些白沙糖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擴展閱讀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白沙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白沙丹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八角茴香2兩(炒黃),川烏2兩(火炮炒),南蒼術2兩(米泔水浸),熟地3兩(蒸,不用酒),白茯苓2兩,干山藥2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補筋脈,起陰發(fā)陽,破滯氣,化五積,益精神,安臟腑,除心氣,去盜汗,烏須發(fā),去風疾。主五勞七傷,左癱右瘓。
【用法用量】每服39丸,空心酒送下。
【摘錄】《奇方類編》卷下
上文是對白沙丹的一些相關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白沙丹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白沙蒿。
【英文名】Roundhead wormwood
【別名】撲勒蒙、籽蒿、白砂蒿、油砂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圓頭蒿的種子
【原形態(tài)】圓狀蒿 小灌木,高,80-150cm。柱根粗長,木質;根莖粗大,木質,有營養(yǎng)枝。莖叢生,稀單一,灰黃色或灰白色,光滑,縱棱稍明顯,上部多分枝,枝長15-30cm,工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或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基部常有線形的假托葉;葉片半肉質;短枝上葉常密集著生成簇生狀;莖下部、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4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伍裂,兩側中部裂片最長,常再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稍弧曲,近鐮形,先端有小硬尖頭,基產下延,半抱莖,邊緣明顯反卷;上部葉羽狀分裂或3全裂;苞片葉不分裂,線形,稀3全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具短梗,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苞片3-4層,外層苞片背面淡黃色,光滑,有綠色中肋,中、內層總苞片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4-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2-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6-20朵,不育,花冠管狀,外面具腺點,花藥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花柱短,先端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結實后頭狀花序及花易脫落。瘦果小,黑色,果背上具膠質物?;?、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850m的荒漠地區(qū)或沙丘上以及干旱的荒坡地上。
【化學成份】從白沙蒿種子中分得一膠質,可能為一種具有交聯結構的多糖,系由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及木糖(xylose)所組成,其中以D-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為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1]。又含亞汕酸乙酯(ethyl linoleate),櫻花素(sakuranetin),異彩櫻花素(isosakuranetin),刺槐素(acacetin),木菠菜蘿雙氫黃酮(arocarpanone)[2]。另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α及-β-派烯(pinene),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等。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脹腹痛;肋腺炎;扁桃體炎;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炎散瘀、理氣殺蟲的功能。用于腹脹(白酒沖服),外用可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白沙蒿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白沙蒿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赤沙糖在中醫(yī)中通常被當做藥材使用。這也是因為赤沙糖本身的藥用價值,那么關于赤沙糖的相關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
【別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綱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紅糖(《醫(yī)林纂要》),片黃糖(《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甘蔗 的莖汁,經煉制而成的赤色結晶體。
【性味】甘,溫。
【歸經】入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治產后惡露不行,口干嘔噦,虛羸血痢。
【用法用量】內服:開水、酒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注意】有痰濕者不宜服。
【附方】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元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隨息居飲食譜》。
對于赤沙糖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赤沙糖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白沙蟲藥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白沙蟲藥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下。
【別名】痢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黃花香茶菜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卵狀心形,長6~8厘米,寬4~6.5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重圓齒,兩面均被白色柔毛;葉柄長2.5,4.5厘米,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色,上唇內具紫斑。小堅果卵狀三棱形。
【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理氣利濕,解毒。治痢疾,爛腳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白沙蟲藥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白沙蟲藥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白沙蟲藥的價值。
對于白沙草靈丹,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但是有些人就是沒有聽說過了。沒有聽說過的沒關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什么是白沙草靈丹。
【別名】萬安丹
【處方】當歸2兩,生地2兩,熟地2兩,麥門冬(去心)2兩,天冬2兩,赤何首烏2兩,肉蓯蓉2兩,白芍2兩,大茴香(炒黃色)2兩,白茯苓2兩,枸杞子2兩,山藥2兩,遠志(去心)2兩,菟絲子(酒炒,蒸為餅)2兩,粉草2兩,白何首烏2兩,川芎2兩,蒼術(酒浸洗)4兩,川椒(去核)4兩,丁香3錢,人參1錢,川烏1兩(炮)。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益。服1月身輕體健,百日唇紅齒白,手足溫暖,面容光彩,耳明目亮,百病消除。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遠鹽湯送下;或黃酒送下更妙,日3次。
【摘錄】《良朋匯集》卷二
白沙草靈丹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白沙草靈丹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白沙丹在中藥方劑中占有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中藥方劑的治療病癥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沙丹的中藥方劑以及白沙丹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白沙丹
【處方】
八角茴香2兩(炒黃),川烏2兩(火炮炒),南蒼術2兩(米泔水浸),熟地3兩(蒸,不用酒),白茯苓2兩,干山藥2兩(炒)。
【制法】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補筋脈,起陰發(fā)陽,破滯氣,化五積,益精神,安臟腑,除心氣,去盜汗,烏須發(fā),去風疾。主五勞七傷,左癱右瘓。
【用法用量】
每服39丸,空心酒送下。
【摘錄】
《奇方類編》卷下。
白前湯
【處方】
白前1兩,細辛(去苗)1兩,川芎1兩,五味子1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芍藥半兩,桂(取心)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腎咳,咳則腰背相引痛,惡風,脈浮。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結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白沙丹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白沙丹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
導讀:中藥玳瑁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玳瑁圖片、玳瑁的藥用價值、玳瑁的配伍應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玳瑁簡介玳瑁圖片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玳瑁的藥用價值玳瑁的藥用附方玳瑁的配伍應用玳瑁醫(yī)書記載玳瑁簡介
玳瑁,為龜科動物玳瑁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凈即得。該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玳瑁圖片
玳瑁的功效與作用
1、鎮(zhèn)心平肝
《食性本草》曰:治心風邪,解煩熱?!侗静菥V目》又曰:鎮(zhèn)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玳瑁甘寒,寒能清熱,甘寒養(yǎng)陰,入心肝經,清心肝火,鎮(zhèn)心安神,平肝熄風,功近犀角。
2、清熱解毒
《日華子本草》曰:破癩結,消癰毒。《本草綱目》又曰:解痘毒。玳瑁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
玳瑁的藥用價值
【藥名】玳瑁
【別名】明玳瑁,玳瑁片。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
【采收炮制】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凈殘肉,洗凈,干燥。刷凈泥土,用溫水浸軟后,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甘、咸、寒。
【歸經】心、肝經。
【功效】平肝定驚,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多入丸、散,或磨汁服。
【注意】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
玳瑁的藥用附方
1、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2、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玳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旬,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玳瑁丸)
3、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4、預解痘毒,通行時服此,未發(fā)內消,已發(fā)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溫服半合,日三服。(《靈苑宏》)
5、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玳瑁的配伍應用
1、配犀角:犀角善清心肝胃實熱而涼血解毒,清心定驚。化斑止血,二藥功效相近,可以互化,合用力宏,用于熱灼心肝、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小兒急驚。
2、配石決明:石決明善清肝火,又補肝陰,介類潛鎮(zhèn),二藥合用,平肝潛陽,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及肝陽中風。
3、配黃連:黃連燥濕清熱,為濕火郁結上選之品,二藥配伍,清熱解毒,既用于熱病驚狂、神昏抽風,又可治癰疽瘡毒、紅腫熱痛。
4、配紫草: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且可利尿滑腸,二藥相合,用于血熱毒盛、疹出不透、紫黑內陷。
玳瑁醫(yī)書記載
1、《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2、《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3、《綱目》:解痘毒,鎮(zhèn)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以上就是一些玳瑁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