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板的功效與作用_棕板的藥用價值
夏季養(yǎng)生茶的功效與作用。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才更好。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棕板的功效與作用_棕板的藥用價值,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導(dǎo)讀:中藥棕板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棕板的功效與作用、棕板圖片、棕板的藥用價值、棕板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棕板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棕板簡介棕板圖片棕板的功效與作用棕板的藥用價值棕板的用法用量棕板的副作用棕板簡介
棕板,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葉柄。葉柄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一端較寬而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兩側(cè)著生多數(shù)棕色茸毛。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無臭,味淡。
棕板圖片
棕板的功效與作用
收斂止血。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下痢;帶下;金瘡;疥癬。
1、《本革拾遺》:燒作灰,主破血止血。
2、《海藥本草》: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并宜燒灰使用。
3、《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破癥,治崩中、帶下、腸風(fēng)、赤白痢。入藥燒灰用,不可絕過。
4、《本草衍義》:燒為黑灰,止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
棕板的藥用價值
1、治鼻血不止:棕櫚灰,隨左右吹之。(《簡易方論》)
2、治久鼻衄不止:棕櫚、刺薊、樺皮,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雞峰普濟方》棕櫚散)
3、治婦人崩中,下血數(shù)升,氣欲絕:棕桐三兩(燒灰),紫參一兩,麝香一錢(細研),伏龍肝二兩(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熱酒調(diào)二錢。(《圣惠方》棕櫚散)
4、治血崩:棕板(燒存性,細研如粉)一錢,牡蠣(火煅,研如粉)五分。入麝香少許,拌令勻,空心米飲調(diào)下。(《百一選方》)
5、治血崩不止:棕板燒存性,為束,空心淡酒服三錢。(《婦人良方》)
6、治婦人經(jīng)血不止:棕板(燒灰),柏葉(焙)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酒調(diào)下二錢,(《圣濟總錄》,棕櫚皮散)
7、治赤白帶下,崩漏,胎氣久冷,臍腹疼痛:棕毛(燒存性)、蒲黃(炒)各等分。每服三錢。好酒調(diào)下,空心食前,日進二服。(《普濟方》棕毛散)
8、妊娠胎動,下血不止,臍腹疼痛:棕板(燒灰),原蠶沙(炒)各一兩,阿膠(炙燥)三分。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diào)下。(《圣濟總錄》棕灰散)
9、治腸風(fēng)瀉血:棕櫚灰二兩,熟艾(搗羅成者)一兩。上二昧用熟雞子兩個,同研得所;別炮附子去皮臍,為末,每服用水一盞,附子末一錢,煎敷沸放溫,調(diào)前藥二錢匕,空心食前服。(《圣濟總錄》棕艾散)
10、治血淋不止:棕板,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甚效。(《衛(wèi)生家寶方》)
11、治小便不通:棕樹皮毛,燒灰存性,以水酒調(diào)下二錢。(《攝生眾妙方》)
12、治高血壓:鮮棕櫚皮六錢,鮮向日葵花盤二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棕板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外敷。
棕板的副作用
出血,如證瘀滯未盡者不宜獨用。
以上就是一些棕板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棕板是中藥當(dā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棕板的作用。
【英文名】petiolus Trachycarpi
【別名】棕櫚皮、棕櫚木皮、棕皮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 棕櫚 Trachycaarpus fortunei H.Wendl.的 葉柄 。9~10月剝?nèi)?,曬干;炒炭用?/p>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莖圓柱形,不分枝。葉簇生莖頂,圓扇形,革質(zhì),長約70cm,有皺褶,開展時掌狀,深裂至葉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脈,先端2裂;葉柄長1m以上,質(zhì)堅硬,下面凸起或兩面凸起呈棱形,邊緣有刺;葉鞘抱莖,分裂為棕褐色纖維狀毛,葉鞘落脫后,可見環(huán)狀的節(jié)。肉穗花序短,自葉叢抽出,下部有多數(shù)大形鞘狀苞;花小,多數(shù),淡黃色,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2輪;雄蕊6,花絲極短;雌花子房3,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或近腎形,花被宿存。種子1,扁球形或腎形,暗灰色或淡黑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叢林中,或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性狀】葉柄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一端較寬而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兩側(cè)著生多數(shù)棕色茸毛。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無臭,味淡。
【化學(xué)成份】含鞣質(zhì)、纖維素。
【性味】性平,味苦、澀。
【功能主治】收澀止血。
【摘錄】《*辭典》
雖然棕板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棕板
petiolus Trachycarpi
(英)Fortune Windmillpalm petiole
別名棕櫚皮、棕櫚木皮、棕皮。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arpus fortunei H.Wendl.的葉柄。
植物形態(tài)常綠喬木。莖圓柱形,不分枝。葉簇生莖頂,圓扇形,革質(zhì),長約70cm,有皺褶,開展時掌狀,深裂至葉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脈,先端2裂;葉柄長1m以上,質(zhì)堅硬,下面凸起或兩面凸起呈棱形,邊緣有刺;葉鞘抱莖,分裂為棕褐色纖維狀毛,葉鞘落脫后,可見環(huán)狀的節(jié)。肉穗花序短,自葉叢抽出,下部有多數(shù)大形鞘狀苞;花小,多數(shù),淡黃色,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2輪;雄蕊6,花絲極短;雌花子房3,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或近腎形,花被宿存。種子1,扁球形或腎形,暗灰色或淡黑色?;ㄆ?~5月,果期11~12月。
生于山谷叢林中,或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采制9~10月剝?nèi)?,曬干;炒炭用?/p>
性狀葉柄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一端較寬而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兩側(cè)著生多數(shù)棕色茸毛。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無臭,味淡。
化學(xué)成分含鞣質(zhì)、纖維素。
性味性平,味苦、澀。
功能主治收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
扛板歸的藥用價值
扛板歸,英文名稱: perforate fleeceflower、ishimikawa。 學(xué)名: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別名: 刺犁頭、老虎利、老虎刺、犁尖草、三角鹽酸、貫葉蓼、犁壁刺、山蕎麥、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過、蛇倒退、河白草、退西草。 為蓼科屬植物貫葉蓼的全草。其有化瘀補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動物實驗表明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治水腫,黃疸,泄瀉,瘧疾,痢疾,百日咳,淋濁,丹毒,瘰疬,濕疹,疥癬。
1、《物理小識》:"治瘰疬,亦可截瘧。"
2、《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3、王安卿《采藥志》:"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nèi)肭,發(fā)背疔瘡,乳癰,產(chǎn)后遍身浮腫。"
4、《綱目拾遺》:"治臌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傷。"
5、《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6、《貴州民間方藥榘》:"外用治黃水瘡。"
7、《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消毒。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8、《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腫。"
9、《閩東本草》,"治齲齒。"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fēng)火赤眼,帶下,蜂刺。"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25克(鮮品35~75克)。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熏冼。
扛板歸的副作用
體質(zhì)虛弱者慎服。
扛板歸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傳統(tǒng)選方】:
1、治水腫脹:平地V三錢,雷公藤五錢,車前草四錢,天青地白草三錢,路路通五個。打碎煎服。(《救生苦?!?
2、治急性扁桃體炎:石豆蘭(蘭科麥斛)一兩,扛板歸二兩半,一枝黃花五錢。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劑。(福建《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3、治纏腰火丹(帶狀皰疹):鮮扛板歸葉,搗爛絞汁,調(diào)雄黃末適量,涂患處,一日數(shù)次。(《江西民間草藥》)
4、治瘰疬:扛板歸七錢,野南瓜根三兩,豬瘦肉四兩燉湯,以湯煎藥。孕婦忌服。(《江西民間草藥》)
5、治癰腫: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水煎,調(diào)黃酒服。(《福建中草藥》)
6、治乳癰痛結(jié):鮮扛板歸葉洗凈杵爛,敷貼于委中穴;或與葉下紅共搗爛,敷腳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閩東本草》)
7、治坐板瘡:烏賊骨五線,雷公藤三錢。共為細末擦之,干則以菜油調(diào)敷。(《王秋泉家秘》)
8、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鮮扛板歸全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9、治慢性濕疹:鮮扛板歸四兩。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10、治黃水瘡:蛇倒退葉(為細末)一兩,冰片五分?;旌?調(diào)麻油涂搽。(《貴陽民間藥草》)
11、治下肢關(guān)節(jié)腫痛: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12、治似麻風(fēng)型的脫節(jié)癩:蛇倒退(紅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蓮草、車前草(鮮者)各-兩五錢,煎水內(nèi)服。(《貴陽民間藥草》)
13、治痔漏:扛板歸七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江西民間草藥》)
14、治附骨疽:扛板歸七錢至一兩,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搗爛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15、治蛇咬傷:扛板歸葉不拘多少,搗汁酒調(diào),隨量服之,用渣搭傷處。((萬病回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nèi)粘I钪薪佑|很多的,其中野棕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野棕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山棕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 雙籽藤 的 根 。全年可采。去皮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雙籽藤,又名:雙子棕。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竹林邊。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酸澀,涼。
【功能主治】止血,清熱,收斂。治月經(jīng)過多,血崩,子宮下垂,肺結(jié)核咯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附方】治血崩:野棕配茜草、炒艾葉煎湯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以上就是野棕的一些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是不是對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野棕運用到生活中,為我們的健康服務(wù)。
崖棕根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崖棕根選擇的時候,需要對崖棕根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行認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 崖棕 的 根 。
【原形態(tài)】崖棕,又名:寬葉薹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脊或山坡林下。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湖北等地。
【性味】味甘辛,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治婦人血氣,并五勞七傷。崖棕根、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等四味,凈洗焙干,去粗皮,等分,搗羅,溫酒調(diào)服二錢匕。
【摘錄】《*辭典》
【出處】崖棕,生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已來,四季有葉,無花。(性味以下出《本草圖經(jīng)》)
以上就是對于中藥材崖棕根的介紹。對于我們不懂的藥材,更應(yīng)該去了解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無策。
對于龍棕[圖],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龍棕[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龍棕[圖]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來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 龍棕 的 根 及 根莖 。
【原形態(tài)】龍棕,矮小灌木,高0.5-0.8m。無地上莖,地下莖節(jié)密集,直徑約6cm,多須根,向上彎曲,猶如龍狀,故名龍棕。葉簇生于地面,葉柄長25-35cm,兩側(cè)有或無密齒;葉片形狀如棕櫚葉,但較小和更深裂,裂片為線狀披針形,長25-55cm,寬1.5-2.5cm,先端淺2裂,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花序從地面直立伸出,較小,長40-48cm,通常二回分歧;花雌雄異株;雄花球形,黃綠色,萼片3,花瓣2倍長于萼片,發(fā)育雄蕊6,退化雄蕊3;雌花淡綠色,球狀卵形,花瓣稍長于萼片,心皮3,被銀色毛,胚珠3顆,但只1顆發(fā)育。核果腎形,藍黑色,寬10-12mm,高6-8mm?;ㄆ?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2700m的常綠闊葉林、松櫟林、次生灌木叢中。
【性味】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胃潰瘍;月經(jīng)過多;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燒存性研末入散劑。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龍棕[圖]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求進行食用,一段時間后相信會有所改善,確實是一個不錯之選。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董棕粉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短穗魚尾葵的髓部加工后的淀粉。
【原形態(tài)】短穩(wěn)魚尾葵,小黃棕(云南)。叢生小喬木,高5-8m,直徑8-15cm。莖有吸根,故聚生成叢,綠色,被微白色的氈狀絨毛。葉為二回現(xiàn)狀全裂,長3-4m,下部羽片小于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緣筆直,內(nèi)緣1/2以上孤曲成不規(guī)則的齒缺,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淡綠色,幼葉較薄,老葉近革質(zhì);葉柄被褐黑色的氈狀絨毛;葉鞘邊緣具網(wǎng)狀的棕黑色纖維?;▎涡裕菩弁?;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間;佛焰苞與花序被糠秕狀鱗秕,花序較短,長25-40cm,多分枝,下垂;雄花萼片寬倒卵形,長約2,5mm,寬約4mm,先端全緣,具睫毛;花瓣革質(zhì),長圓形,長約11mm,寬約2.5mm;雄蕊15-20,花絲幾乎缺;雌花:萼片寬,長約為花瓣的1/3,先端鈍圓;花瓣卵狀三角形,長3-4mm;退化雄藍3。果球形,直徑1.2-1.5cm,紫黑色,有種子1顆?;ㄆ?-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1000m或以下的熱帶地區(qū),常見于向陽山谷密林中的濕潤地帶。
【性狀】1.性狀鑒別:本品為淺粉紅色、有光澤的粉末,其中有少數(shù)紅褐色粗粉。質(zhì)輕,手捻之有滑膩感。無臭,味淡、微澀。
【性味】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主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沸水沖,9-15g。
【注意】《中國民族藥志》:“忌魚腥食物。”
【備注】同屬植物魚尾葵 Caryota ochlandra Hance 髓部的粗制淀粉亦可藥用,功用同董棕粉。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一開始對董棕粉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掌握了董棕粉的相關(guān)知識。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雙籽棕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雙籽棕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別名】雞羅、野棕、山棕、矮葵
【來源】棕櫚科 雙籽棕 Didymosperma caudatum (Lour.)Wendl. et Druce,以 根 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
【性味】酸、澀,涼。
【功能主治】止血清熱,通經(jīng)收斂。主治月經(jīng)過多,血崩,子宮下垂,肺結(jié)核咯血。
【用法用量】1~2兩。
【備注】果和種子有毒。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上文我們分析了雙籽棕,知道雙籽棕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