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功效與特點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解表藥功效與特點》,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養(yǎng)生導讀:凡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解表藥一般都具有發(fā)汗的功效,通過發(fā)汗而達到發(fā)散表邪,以解除表證的目的。部分藥物兼有利尿退腫、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yS630.Com相關推薦
解表湯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甘草(炙,銼)2兩,生姜2兩半,黑豆2合。
【功能主治】初得傷寒時氣,壯熱頭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頓服。厚衣蓋復出汗。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處方】桑葉4.5g,蟬蛻1.5g,淡豆豉4.5g,葦根6g,薄荷1.5g,菊花3g,連翹4.5g,山梔1.5g,甘草1.5g。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主麻疹前期或風熱感冒,發(fā)熱,鼻塞,流涕,眼淚汪汪,咳嗽,聲音嘶啞。
【用法用量】以上為3歲兒童用量。
【各家論述】方中用桑葉、蟬蛻、淡豆豉、薄荷辛涼解表;葦根、菊花、連翹、山梔、甘草清熱解表。
【摘錄】《臨證醫(yī)案醫(yī)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解表湯的功效與作用了吧?解表湯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習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解表消毒飲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處方】黃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鹽水炒)1錢半,葛根5分,升麻5分,赤芍藥5分,玄參5分,牛蒡子(炒研)5分,麻黃(去根節(jié))5分,甘草5分,連翹1錢。
【功能主治】小兒瘡瘍,高腫焮痛,便利調(diào)和,脈浮而洪,有表證者。
【用法用量】水1鐘,加生姜3片,蔥白1根,煎至7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準繩·幼科》卷三
通過文章我們對解表消毒飲有了個全面的了解,知道它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服用解表消毒飲時一定要經(jīng)過中醫(yī)師的指導,無論它有無副作用我們都不應該胡亂服用。
解表附子散,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種藥用價值很豐富的中藥方劑吧。那么,你對解表附子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解表附子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它又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話,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1分(炮裂,銼),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芎?半兩,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身熱,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生姜,和滓,不拘時候熱服;良久,更以熱酒調(diào)下1錢。當便汗出。
【摘錄】《圣惠》卷九
解表附子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解表附子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小兒解表顆粒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小兒解表顆粒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小兒解表顆粒。
【處方】金銀花300g 連翹250g 牛蒡子(炒)250g 蒲公英300g 黃芩300g 防風150g 紫蘇葉150g 荊芥穗100g 葛根150g 牛黃1g
【性狀】為黃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味,連翹、紫蘇葉、荊芥穗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金銀花、牛蒡子、蒲公英、黃芩、防風、葛根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時,第二次1.5小時,濾過,濾液與上述水溶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2~1.35(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粉4份,糊精1份,牛黃(先與蔗糖粉、糊精配研均勻)及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加入上述連翹等揮發(fā)油,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宣肺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癢。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歲至二歲一次4g,一日2次;三歲至五歲一次4g,一日3次;六歲至十四歲一次8g,一日2~3次。
【規(guī)格】每袋裝8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看完了上文對于小兒解表顆粒的一些介紹,我們可以感受到中醫(yī)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艷麗的瑰寶,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nèi)ヌ剿鳌?/p>
人的體內(nèi)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熱氣,尤其在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非常悶熱,所以總感覺到內(nèi)心有一團火,即便到了冬天的時候,因為很多人喜歡吃火鍋,嚴重的也會導致體內(nèi)的熱氣加重,然后就會出現(xiàn)口干舌燥,舌苔變得很薄很黃等癥狀,這時候就有必要吃一些辛涼解表的藥了,那么這樣的藥有哪些呢?
辛涼解表藥有哪些?
1.薄荷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莖葉。
性味歸經(jīng):辛,涼。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質(zhì)輕上浮,辛香涼散,疏泄清利,入肺、肝經(jīng)。既善散上焦風熱而清利頭目與咽喉,又能透發(fā)疹毒和疏肝。治風熱諸疾最宜,治肝郁化熱可投。
功效:宣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氣郁滯,胸悶脅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10g;或入丸散;不宜久煎,入湯劑當后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汁涂,也可煎湯洗或含漱。葉長于發(fā)汗,梗偏于理氣。
使用注意:本品發(fā)汗耗氣,故表虛自汗者不宜服。
2.牛蒡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辛寒清散,苦寒清泄,并兼滑利,入肺胃經(jīng),能升能降。外散風熱而解表透疹,內(nèi)解熱毒而消腫,上清宣肺氣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導熱毒外出。長于清解熱毒與滑利二便。主治風熱或熱毒所致諸疾,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腫療瘡。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熱疹癢;熱毒瘡腫,痄腮。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入煎劑宜打碎,炒用寒性略減。
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故脾虛便溏者忌服。
3.蟬蛻
蟬科動物黑蚱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寒質(zhì)輕,疏散清透解痙,功在肺、肝二經(jīng)。主治風熱、肝熱或肝風所致諸疾。
功效: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音啞咽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風熱或肝熱目赤翳障;小兒驚哭夜啼,破傷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沖服,或作丸散服。止痙用量宜大。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4.桑葉
??浦参锷5母稍锶~。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肝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質(zhì)輕疏散,苦多甘少,苦寒清泄,甘能益潤。主治風熱、燥熱、血熱所致諸疾。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咳嗽頭痛;肺熱燥咳;肝陽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昏花;血熱吐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l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眼或搗敷。潤肺止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故脾胃虛寒者慎服。
5.菊花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黃者名黃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性味歸經(jīng):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辛香輕散,苦寒清泄,甘而益養(yǎng),疏散清降。主治風熱、肝熱、熱毒所致諸疾。
功效: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肝陰虛的眼目昏花;風熱頭痛,肝陽頭痛、眩暈;熱毒瘡腫。
用法用量: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飲。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爛敷。疏散風熱多用黃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使用注意:本品寒涼,故脾胃虛寒者慎服。
6.葛根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甘、辛,涼。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入脾、胃經(jīng)。疏散肌腠經(jīng)絡之邪氣,能解肌發(fā)表退熱,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升陽止瀉。
主治病證:外感表證,項背強痛;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熱病煩渴,消渴證;濕熱瀉痢初起,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或鮮品搗汁服。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透疹宜生用,鮮葛根生津最佳。
一般來說風寒感冒大多就是受風寒造成的,患者所表現(xiàn)出現(xiàn)的癥狀就是發(fā)熱、頭暈、流鼻涕、咳嗽、口渴等等,那么解表散寒的藥物有哪些呢?
麻 黃 湯
【處方】麻黃99桂枝69杏仁69炙甘草39
【功能與主治】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等屬風寒表實證者可用此方。
【方義】麻黃為君藥,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解除表證;桂枝為臣藥,透達營衛(wèi),與麻黃配伍增強解表之力,使邪去而營衛(wèi)和;杏仁為佐藥,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增強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調(diào)和諸藥,兼緩和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四藥合用,發(fā)表以散寒,宣肺降氣以平喘。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
【注意事項】①服藥后注意保暖休息,避風寒,如服藥1次或2次,微汗出而諸癥解除,則停止服藥,以免過汗傷耗正氣。②外感風熱、風寒表虛證及體虛外感均不可用此方。③南方人用此方麻黃用量應酌減。
風寒感冒用藥禁忌
桂 枝 湯
【處方】桂枝99 白芍99生姜99大棗4枚炙甘草69
【功能與主治】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流清涕,或噴嚏干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現(xiàn)代用本方加減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妊娠嘔吐、凍瘡、蕁麻疹、皮膚瘙癢等見上述癥狀者。
【方義】本證病機為風寒束表,營衛(wèi)不和,衛(wèi)強營弱。桂枝為君藥,解肌發(fā)表,瀉有余之衛(wèi)氣;白芍為臣藥,益陰止汗,斂不足之營氣;桂芍等量合用,一治衛(wèi)強,一治營弱,使營衛(wèi)調(diào)和。生姜助桂枝發(fā)散解表,并能止嘔;大棗助白芍益陰,且能補氣;姜棗相配亦調(diào)和營衛(wèi),共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調(diào)和藥性。本方結構嚴謹,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diào),使表證得解,營衛(wèi)得和,諸證得愈。
【用法與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服藥后約lOmin,喝熱稀粥1小碗,保暖休息。如一劑服完病證猶在者,可再服1~3劑,至癥狀解除為止。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表實證、溫病初起及風熱表證,均不宜使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肺炎,患者大多數(shù)肺炎患者都會出現(xiàn)咳嗽,嗓子有痰的情況而且一定時間不治療,還可能會引起發(fā)燒,慢慢的疾病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一定要在肺炎發(fā)作的時候就吃一點附子,而附子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患者的胃功能降氣化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附子的功效特點
【性味歸經(jīng)】辛、甘,平。入肺、脾經(jīng)。
【功效】導滯消食,降氣化痰。
【功效特點】本品作用可分兩方面,一是消食除脹,二是降氣化痰,但皆用于實證。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悶、噯氣食臭、腹痛泄瀉等證,與消導行氣藥同用,其功益彰;若中氣虛者,配伍補脾益氣藥,則食積去而中氣不損;用治痰飲停留之咳嗽痰多、喘逆上氣時,應與化痰止咳藥同用,若屬肺腎虛之咳喘,則非所宜。惟在消食方面,尤以消導面食積滯為特長。此外,本品能損耗正氣,體虛者不宜服,又可消除補藥藥力,不宜與人參、熟地、首烏等藥同用。
【功效作用】
1.導滯消食:用于食積不化,癥見脘腹脹悶,暖氣食臭,或腹痛腹瀉,可與山楂、麥芽、六曲等同用以助其消食之力。有濕者可配茯苓、半夏、陳皮,有熱者可配連翹等藥,如保和丸。
2.降氣化痰:用于咳嗽痰喘,可與蘇子、白芥子同用,如三子湯。
【鑒別應用】萊菔子與白芥子,兩者均善于消痰以治痰喘咳嗽,然前者性質(zhì)和緩,專走臟腑,重在調(diào)肺、胃、大腸之氣機,以除脹滿、消食積,寒痰熱痰均可用之;后者辛溫燥烈,主走經(jīng)絡,利氣機,豁痰結,善長治皮里膜外之痰,且只宜寒痰喘咳,熱痰當忌之。
【配伍應用】
1.配白芥子:白芥子利氣豁痰,溫通經(jīng)絡,散結消腫,主治寒痰壅滯之胸脅痛、咳嗽氣逆痰多及痰核、陰疽、關節(jié)酸痛等證;萊菔子消導食積,祛痰降氣,治痰食互滯之證。兩藥合用,溫肺豁痰,化積消痰,降氣平喘,治療老人氣實、肺寒痰食互滯之證。
2.配蘇子:蘇子下氣開郁之力優(yōu)于萊菔子,偏利胸膈;萊菔子消痰破積之力優(yōu)于蘇子,偏消腹脹。二藥合用,消降兼施,有降氣平喘消食之效,治療胸腹脹悶、痰喘食積、舌苔厚膩滿布者。
3.配半夏:半夏功能燥濕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嘔;萊菔子降氣除脹。二藥合用,消食化痰,降氣消痞,寬腹利腸,治療食積脹滿效佳。
【應用注意事項】氣虛者慎服。
【用法用量】內(nèi)服:6~12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治療學名詞。又稱滋陰解表。指用滋陰加解表的方法治療陰虛感冒。癥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數(shù)等。方劑由養(yǎng)陰藥與解表藥合成,如加減萎蕤湯。
防止感冒四小竅門
吃富含維生素食物 增抵抗力
維生素E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食物中肉類和烹調(diào)油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而經(jīng)常吃素的人,維生素E的攝入量經(jīng)常會不足,每天可加服一定量維生素E膠囊,維生素E在人體內(nèi)貯存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要每天服用,它除了能延緩細胞老化、減輕疲勞、供給體內(nèi)氧氣,還能抵御大氣污染,保護肺臟。
同樣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已證實有治療和預防普通感冒的作用,能預防濾過性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并增強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非常多,如柑橘類、莓類、綠葉蔬菜、番茄、菜花、馬鈴薯、胡椒等,不過烹調(diào)、高溫、光、氧氣以及吸煙都會殺死維生素C,所以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能生吃的盡量生吃,并且服用避孕藥的人、居住在都市里污染環(huán)境的人、吸煙者以及經(jīng)常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均需要大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一般在胃里經(jīng)過2至3小時后排出體外,人體血液中經(jīng)常保持高濃度的維生素C非常重要。
勤洗手 少摸臉
辦公室的同事或家里人患感冒時,其觸及的電話、門把手、遙控器以及毛巾等都有可能沾染上感冒病毒。因為感冒病毒除了經(jīng)空氣唾液飛沫傳播外,感冒患者摸過的東西也是很重要的傳染物,并且病毒可在這些物體上存活達3個小時以上。所以養(yǎng)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就可以減少病毒在手上停留的時間,避免感染。另外還要盡量提醒自己少摸臉,手畢竟是病毒最容易觸及的地方,稍一疏忽,噴嚏就會接踵而至。
患傷風感冒的人最容易咳嗽、打噴嚏,飛沫是感冒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公共場所離咳嗽或打噴嚏的人至少要保持一米的距離,并且要扭轉(zhuǎn)身體背對飛沫,以減少飛沫飛入自己的眼睛或鼻孔,否則下一個令人敬而遠之者很可能就是你了。
勤開窗 多換氣 多喝水 常運動
若有流感者,房間里的病毒數(shù)量肯定不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病毒很容易被呼吸入體內(nèi)。時不時打開窗戶,讓空氣流動起來,把病毒驅(qū)散,以減少流感傳播的機會。平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需要經(jīng)常性的有氧運動,如騎車、快走、爬山、游泳等,每天30至40分鐘溫和的有氧運動則有助于抵御傷風的侵襲。秋天比較干燥,喝足水不僅有利除燥,還可減少病毒的數(shù)量,每天至少應喝八大杯水或一定量果汁。
不幸患感冒 休養(yǎng)最重要
一旦不幸染上了感冒,就需多休息、多喝白開水。除了按醫(yī)生處方吃藥治療外,多漱口,特別是用溫鹽水漱口,緩解咽喉痛很有效??人允歉忻白畛R姷陌Y狀之一,如果只是干咳沒有痰,可選用鎮(zhèn)咳劑;如果有痰就要用祛痰劑,痰少了,咳嗽自然會停止。
鳥藥是一味中藥,是烏藥的塊根部位。烏藥生長在向陽的灌木林、曠野等處,一般生長在江浙一帶,冬季、春季采挖,挖去后去除須根曬干即可。鳥藥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具有止痛、散寒、順氣、開郁等功效,孕婦以及體虛的人不宜服用。下面是鳥藥的具體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烏藥,性溫,味辛。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中藥名】烏藥 wuyao。
【別名】天臺烏藥、臺烏、臺烏藥。
【英文名】Linderae Radix。
【來源】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塊根。
【植物形態(tà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根木質(zhì),膨大粗壯,略呈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后變光滑,基出三脈,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被毛,簇生多數(shù)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nèi)一輪的基部有腺體;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后變黑色?;ㄆ?~4月,果期9~10月。
【產(chǎn)地分布】生于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冬、春二季采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質(zhì)量好。挖取后,除去須根,洗凈曬干,商品稱為“烏藥個”。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稱為“烏藥片”。
【藥材性狀】根紡錘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稱“烏藥珠”。長5~ 1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及稀疏的細根痕,有的中有環(huán)狀裂紋。質(zhì)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烏藥片近圓形,厚1~5毫米或更薄,切面黃白色至淡黃色而微紅,有放射性紋理(木射線)和環(huán)紋(年輪)。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辛。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效與作用】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磨汁或人丸、散。用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shù)等。
【主要成分】主要含揮發(fā)油成分。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有一些屬于桉烷的生物堿,有一些屬于烏藥烷的衍生物;此外,還含有生物堿。有增強胃腸活動、止痛、止血、保肝、抗菌、平喘、抗癌等藥理作用,其興奮中樞、改善血流等作用值得研究。
【使用禁忌】氣虛及內(nèi)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蟲牙藥。蟲牙藥對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蟲牙藥的相關知識。
【別名】三叉金、三托艾、傷寒頭、大箭根(《廣西藥植名錄》),三姐妹(《廣西中草藥》),牛尾草、三葉掃把、馬鹿尾(《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三葉香茶菜 的 全草 或 根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三葉香茶菜,又名:細葉香茶菜。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草坡。
【性味】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化痰理濕。治感冒,咳嗽,黃疸,風濕腫痛,齒痛,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洗。
【注意】①治牙痛:蟲牙藥少許,加食鹽共搗,放于患處;或用蟲牙藥根搗爛,放于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蟲牙藥,蟲牙藥有著怎樣的功效。蟲牙藥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