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類—枇杷葉
養(yǎng)生類運動。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葉類—枇杷葉”,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枇杷葉
Folium Eriobotryae
(英)Loquat Leaf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葉。
植物形態(tài)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互生,長橢圓或倒卵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楔形,上面多皺,下面及葉柄密被銹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具淡黃色絨毛,花芳香;萼征5;花瓣5,白色;雄蕊20;子房下位,2~5室,每室胚珠2,花柱2~5,基部合生,有毛。梨果卵形,扁卵形或長卵形,橙黃色,肉甜。種子1至數粒,棕褐色,有光澤?;ㄆ?~11月,果期次年4~5月。
種于村邊、平地、坡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采制全年可采,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性狀葉長圓形、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明顯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化學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齊墩果酸、維生素B1、和C、鞣質、有機酸、糖類等。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相關閱讀
枇杷葉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中草藥,由于它的氣味清香,并且還略帶有微苦的味道。因此它可被制成多種良藥,但是由于它的做法不一,因此很多人不知道這么吃枇杷葉,那么枇杷葉怎么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枇杷葉怎么吃
1、枇杷葉粥:枇杷葉煎水去渣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粥即可??蓾櫡位叼B(yǎng)胃,適合氣虛陰虛發(fā)熱者食用。
2、桑葉枇杷茶:枇杷葉、野菊花、桑葉各10克,制成粗末泡茶??汕甯螢a火、祛風化痰,適合咽喉疼痛、咳嗽氣喘、口干口苦、高血壓以及肝火犯胃所致的頭重腳輕等癥狀。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味材料都是寒涼之物,飲用后若出現腹部冷痛腹瀉,應立即停用;體陽虛怕冷者謹慎使用。
3、枇杷葉蜜棗湯:枇杷葉洗凈后用紗布包好,加入蜜棗、杏仁、桔梗,用3碗水煮至1碗半左右,飲用前加適量冰糖即可。
4、枇杷葉淡竹葉茶:新鮮枇杷葉刷去絨毛,與淡竹葉一起洗凈切細。用沸水沖泡后蓋悶15分鐘,飲用前加適量白糖或冰糖即可。此方風寒咳嗽者忌用。
枇杷葉的功效
1、清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熱咳嗽,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肅降肺氣而止咳。治肺熱咳嗽,常配桑葉、前胡等同用。治燥熱咳喘,配桑白皮、知母、沙參等,若肺虛久咳,則配阿膠、百合等養(yǎng)陰潤肺藥同用。
2、降逆止嘔
用于胃熱嘔吐,噦逆,本品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吐、呃逆,常配橘皮、竹茹等同用。此外,還可用于熱病口渴及消渴,取其清胃止渴之功。
3、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發(fā)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枇杷葉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較差。
當歸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味中草藥,別名干歸、金當歸、當歸身等。主要生產于甘肅南部,其次是云南、四川、陜西等地區(qū)。那么當歸的功效有什么呢?當歸泡水喝的功效有什么呢?當歸的吃法有哪些?這些問題就讓小編來一一為大家解答吧。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
1、養(yǎng)血和血:本品既能養(yǎng)血,又能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適用于血虛引起的各利。證候。①補益心血,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血虛,癥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白無華,舌唇色淡等,用當歸專補心血,心得血養(yǎng),諸癥自除,一般多用當歸補血湯,可與熟地、白芍、阿膠、雞血藤等藥配用。②補肝血,用于肝血虛證,多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或脾胃虛弱、化元不足,或腎經虧損,精不化血,癥見面白無華,爪甲干枯脆薄,唇甲色淡,眩暈耳嗎,夜寐多夢,目昏眼花,婦人月經量少或閉經等,可與白芍、熟地、枸杞子、桑椹子等藥同用。
2、補血調經:用于心肝血虛,癥見月經不調,量多色淡,體弱者,可與川芎、熟地、丹參、白芍、黨參、焦白術、山藥等同用;若上癥腹痛血少有塊者,為血虛血瘀,可與上方加活血行氣藥,如香附、烏藥等;若上癥兼有血虛頭痛者,可與黃芪、川芎、白芷同用。
3、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癰疽瘡瘍、風濕痹痛及經產血滯腹痛等證,常與乳香、沒藥或桃仁、紅花、炮山甲等同用。
4、潤腸通便 用于血虛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郁李仁、黑芝麻等同用。
當歸泡水喝的功效
補血活血
當歸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對于貧血的人群來說,經常用當歸泡水喝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能夠改善我們的血液循環(huán),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潤腸通便
年紀大了,便秘也成為越來越困擾自己的問題,我們知道便秘對身體有不少壞處,因此,常用當歸泡水喝對這類人群也是非常有好處的,潤腸通便,神清氣爽。
調經止痛
不少女性都有痛經的困擾,這也是避免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調節(jié),調經止痛,可以試試用當歸泡水喝。
4、抗菌作用實驗表明,本品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枇杷葉無抗菌作用,并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5、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藥,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藥均無抗炎作用。
枇杷葉的藥用小偏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半錢,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蛎壑髓凌巳~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
3、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
4、治肺風咳逆:干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葉(去毛)9g,干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
6、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肺癆: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后,夜臥各含化一丸。
枇杷葉的食用禁忌
第一:不適合服用枇杷葉的人群
如果是由于胃寒所導致的嘔吐情況,小編建議不要將枇杷葉作為治療的材料才使用,避免病情更加嚴重。除此之外,若是由于肺感所導致的風寒咳嗽患者,也最好不要服用枇杷葉。
第二:枇杷葉的毒副作用
應該大多數人都是見過新鮮的枇杷葉,這種新鮮的枇杷葉上具有一些細小的絨毛。直接把枇杷葉進入身體止嘔會刺激口腔黏液,這樣就會導致出現嘔吐或者是強烈的咳嗽,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以及日常工作學習。
第三:孕婦可以吃枇杷葉嗎
很多人都非常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女性在懷孕期間以及哺乳期間都是可以服用這種中藥材的。這是因為服用枇杷葉不僅能夠促進身體恢復健康,同時還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并且和豬爪一起服用是民間常見的下奶食物。
結語:枇杷葉雖然可以有效的治療我們身上的疾病,但是請注意一下自己的身體健康,看是否時候去服用枇杷葉。同時枇杷葉的做法也有多種,小編在這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們也可以通過鍛煉的方式,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中藥一直都是很多人都很信賴的一種治療手段,并且流傳至今,有些人患有疾病或者是調養(yǎng)身體都很喜歡用中藥來進行治療,中藥的每一種藥材的功效都很多,并且也很有藥用價值。那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枇杷葉的藥性吧。
枇杷葉的基本介紹
枇杷葉為為雙子葉植物薔薇科枇杷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
枇杷葉味苦、辛,性寒;歸肺、心、胃經。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1.清肺祛痰
苦寒,能清肺熱,降肺氣以止咳,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色黃。
2.和胃降逆
可降胃氣而止嘔逆,用于胃熱引起的嘔逆。
3.止渴
可治療口干消渴,肺風面瘡,粉刺。
枇杷葉的選購
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以上就是為大家?guī)淼年P于枇杷葉的藥性的相關文章了,看了以上文章之后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枇杷葉的功效和作用了,這樣以后在選擇這種藥材的時候也不會對這種藥材一無所知了。
枇杷是民間常見的一種食物,枇杷全身都是寶,不僅枇杷果非常的好吃,同時枇杷葉對于咳嗽的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很多治療咳嗽的藥物里面都含有枇杷這種成分。其實除了對于咳嗽進行治療之外,枇杷對于很多其他疾病的治療也具有很好的效果,那么枇杷葉的功效是什么?
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
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發(fā)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 枇杷葉止咳作用強, 祛痰作用較差。
抗菌作用
實驗表明:本品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 枇杷葉無抗菌作用, 并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 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 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藥、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藥均無抗炎作用.
補充營養(yǎng)
枇杷含有多種營養(yǎng)素,能夠有效地補充機體營養(yǎng)成分,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發(fā)揮強身健體的作用。
在食用枇杷葉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胃寒嘔吐的患者不能食用這種藥物,同時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也不能食用這種食物。枇杷葉里面含有一些毒性,對于我們的身體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導致患者出現強烈咳嗽等癥狀需要引起重視。
你知道枇杷葉丸嗎,相信有許多人都有接觸過,因為枇杷葉丸的用途是比較廣泛的。枇杷葉丸里面包含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中藥材,對人體的健康十分的有益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枇杷葉2斤(蜜炙),山藥1斤,枸杞子,山茱萸(去核)半斤,吳茱萸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崩,經事失期,或前或后,不育。
【用法用量】方中枸杞子用量原缺。
【摘錄】《扶壽精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1兩半,杏仁(漿水浸1宿,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半夏(漿水浸1宿,炒)1兩半,丁香大者1分,木香1分,皂莢肥長1尺者1挺(去皮,酥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風面上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7丸或10丸,食后取杏仁膏(別用杏仁半升去皮尖,麩炒,研膏)1匙,水1盞,同煎1-2沸,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枇杷葉(去毛刺)8兩,黃芩(酒炒)4兩,甘草1兩,天花粉4兩。
【制法】上為末,新安酒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風粉刺、鼻渣,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fā)腫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5分,食后并臨睡白滾湯、茶湯俱可送下。
【注意】忌火酒、煎炒。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的文章之后,對枇杷葉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很深層次的了解了吧,那么大家知道之后,以后使用枇杷葉丸一定要注意這些,這樣才會保證身體能更加健康。
呼吸道疾病是我們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因為呼吸道疾病不算是什么大病,所以很多人即使患上這種病也不會引起太大重視,總是覺得挺兩天就好了。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很多大病都是由呼吸道疾病引起的,枇杷葉膏是治療呼吸大疾病的良藥,下邊了解下。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枇杷葉膏
商品名稱:枇杷葉膏
拼音全碼:pipayegao
【主要成份】枇杷葉。輔料為蜂蜜。
【性 狀】本品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適應癥/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
【規(guī)格型號】150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2.風寒咳嗽者不適用。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咳嗽時應去醫(yī)院就診。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6.服藥期間,若患者發(fā)熱體溫超過38.5℃,或出現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yī)院就診。7.服藥7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9.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10.兒童必須在成 人監(jiān)護下使用。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貯 藏】密封。
【有 效 期】36 月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1021127
【生產企業(y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
綜上所述,就是醫(yī)生對呼吸道疾病藥物的詳細介紹了,如果您患有呼吸道相關疾病,就請及時服用枇杷葉膏來治療吧,很快就會治愈呼吸道疾病給您帶來的痛苦。另外還有很多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在這里我們醫(yī)生也特意強調了,此藥無任何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枇杷葉膏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枇杷葉膏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來源】為枇杷葉經加工制成的煎膏。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炮制】取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別名】枇杷膏
【處方】鮮枇杷葉(去毛)5斤,川貝5兩,蓮子(去心)10兩,麥冬10兩,紅棗10兩,天冬5兩,生地10兩,玄參(去節(jié))10兩。
【制法】熬汁去滓,將汁煉至滴毛頭紙上,背面不陰為標準,收清膏,每清膏1斤兌蜜2斤,收膏裝瓶。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嗽。主虛熱咳嗽,氣逆喘促,咽腫聲啞,口燥舌干,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每服1兩,開水沖下。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別名】枇杷膏
【處方】鮮枇杷葉不拘多少(刷去毛)。
【功能主治】止咳,潤肺。清熱。主肺熱久嗽、頓嗽。干嘔氣逆,咽痛聲啞,及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枇杷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摘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別名】枇杷膏
【處方】枇杷葉100斤。
【制法】將枇杷葉洗凈入鍋,加水十倍,煮8小時,去葉取汁,濾清去腳,以絲棉篩濾入鍋內,加白蜜40斤,煉熟濾過,收膏,約成膏38斤。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主新久咳嗽,痰粘氣逆。
【用法用量】枇杷膏(《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摘錄】《中藥成方配本》
對于枇杷葉膏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由于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枇杷葉散,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厚樸(姜制)、陳皮、丁香,各半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七錢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生姜湯或冷水調下,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四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三分。
【炮制】上件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15克 厚樸(去皮,涂姜汁炙)120克 白茅根 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 甘草(炙)各30克 香薷23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于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2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1.5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微黃),川升麻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茅根1兩(銼),竹茹3分,貝母半兩(煨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壯熱,咳嗽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大棗1個(擘),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檳榔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2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反胃嘔噦不止,胸膈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三十六
【處方】枇杷葉半兩(去毛,微炙),麥門冬3分(去心),厚樸半兩(去皴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葛根3分(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后傷寒,嘔噦不止,虛煩渴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桂心半兩,白茯苓1兩,白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痰飲,順氣思食。主虛勞。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檳榔1兩,赤茯苓1兩,高良姜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心胸滿悶,痰滯,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別名】枇杷葉湯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梨勒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痰氣逆,不能食。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十七)。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枇杷葉、苡仁、麥冬、橘紅各等分。
【功能主治】降肺氣。主勞嗽。
【摘錄】《不居集》上集卷十五
【處方】枇杷葉(去筋膜絲及毛衣)1兩,山梔子5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肺風并糟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或3錢,食后好酒調下。
【摘錄】《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集驗方》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頭痛壯熱,食即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檳榔1兩,草豆蔻1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食即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檳榔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膈吐涎痰,食不消化,心腹痞滿雷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痰飲,發(fā)即煩悶不安,兼吐痰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枇杷葉半兩,半夏半兩,麥門冬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訶子目1兩,藿香1兩,枳殼3分,陳皮3分(一方無大棗、訶子)。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氣滯,嘔吐,不下飲食,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一
【處方】枇杷葉(炙,去毛)1錢,丁香1錢,白茅根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虛冷,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錢匕,煎馬齒莧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藿香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麥門冬半兩(去心),訶梨勒1兩(煨,用皮),枳實3分(麩炒微黃),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氣滯,嘔逆不下飲食,心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枇杷葉(炙去毛)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術1兩,羌活1兩,黃耆1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去滑,切破,焙干)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涼心潤肺,消壅。主老人脾肺客熱,上焦滯痰。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薄荷,煎至7分,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紅蘭花1兩,桂心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1分,人參3分(去蘆頭),蘆根3分(銼),白術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后血氣壅滯,心煩嘔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枇杷葉(去毛,陰干)1兩,山梔子半兩,百部2錢半,檳榔2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疳赤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兒小者2錢,更小1錢,白湯調下。
【摘錄】《準繩·幼科》卷八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陳皮(湯浸,去瓤,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4兩,白茅根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干木瓜1兩,甘草(炙)1兩,香薷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蘭臺規(guī)范》引作“枇杷散”。
【摘錄】《局方》卷二
【別名】枇杷葉湯
【處方】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干嘔,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中赤茯苓,《圣濟總錄》作“白茯苓”。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木通半兩(銼),前胡半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麻仁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犀角屑半兩,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氣壅痰滯,嘔噦,見食即吐。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半兩(銼),白術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溫胃。主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枇杷葉3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2兩半(去蘆頭),赤茯苓2兩,桂心3分,犀角屑1兩,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赤芍藥1兩半,蘆根3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往來寒熱,胸脅氣滿,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枇杷葉1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吐乳不定。
【用法用量】如吐者,乳頭上涂1字,令兒咂便止。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白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已解,猶有風冷,痰滯胸膈,噎塞食飲,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別名】枇杷葉湯、香葛散
【處方】枇杷葉(拭去毛,炙令黃)1分,葛根(銼)1分,胡黃連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玄參1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氣壅煩熱,渴不止,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一六八)、香葛散(《普濟方》三八六)。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人參半兩,枇杷葉(去毛,以棗汁炙令黃)半兩,白術半兩,陳皮半兩,前胡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茯苓半兩,桔梗1分,甘草1分,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調適陰陽,和養(yǎng)脾胃。主食飲易傷,腹脅痞滿,口干多渴,常欲飲冷,四肢倦怠,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三
【處方】枇杷葉(去毛)1錢,人參(去蘆)1錢,茯苓(去皮)半兩,茅根2分,半夏3分(湯浸7次)。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定嘔吐,利膈。主翻胃嘔吐,霍亂。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枇杷散”、《準繩·類方》引作“枇杷葉飲”。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枇杷葉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足陽明,最能下氣,冬夏不凋,得天地四時之氣;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使以生姜、檳榔末,取其辛通而能下行也。此嘔吐,中脘如痞,膈間之氣不利,苦辛之藥以下其氣,急以甘溫補中之品護持中土,則土旺而濁不侵犯矣。
【摘錄】《本事》卷四引龐老方
【處方】丁香3錢,干姜3錢,半夏(湯浸,洗)3錢,沉香3錢,枇杷葉(姜汁涂,炙)3錢,肉豆蔻3錢(面包煨),甘草5錢半(炙),白豆蔻仁(炒)6錢,陳皮6錢,縮砂仁(炒)6錢,茯神(去木)1兩,白術1兩,檳榔2錢半(煨),青皮4錢半,木香4錢。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清膈下氣.去積滯,舒氣除痰,推陳納新。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棗子1個,煎至7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別名】枇杷葉煎
【處方】枇杷葉(去毛)、陳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為粉末。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嘔逆吐食。五噎。
【用法用量】枇杷葉煎(《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處方】枇杷葉(去毛)3錢,生姜3錢,罌粟殼(去瓤蒂)3錢。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伏暑暴瀉。暑天有初感便瀉,或赤或白,小便不利,煩躁而嘔,用五苓散、六和湯未止;兼治暑毒。
【用法用量】用水2大盞,蜜1合,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1盞以下,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于枇杷葉散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枇杷葉散的認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
枇杷葉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植物,枇杷葉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可以直接用來泡水飲用,可以起到止咳化痰的功效,而有些枇杷葉不能隨便食用,由于枇杷葉表面有一層細小毛刺,食用后會對身體產生有毒物質。
第一:不適合服用枇杷葉的人群
如果是由于胃寒所導致的嘔吐情況,小編建議不要將枇杷葉作為治療的材料才使用,避免病情更加嚴重。除此之外,若是由于肺感所導致的風寒咳嗽患者,也最好不要服用枇杷葉。
第二:枇杷葉的毒副作用
應該大多數人都是見過新鮮的枇杷葉,這種新鮮的枇杷葉上具有一些細小的絨毛。直接把枇杷葉進入身體止嘔會刺激口腔黏液,這樣就會導致出現嘔吐或者是強烈的咳嗽,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以及日常工作學習。
科學家通過實驗還告訴我們,若是沒有將枇杷葉去掉毛之后再使用,很有可能導致喉頭水腫的情況出現。
第三:枇杷葉的鑒別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將枇杷葉和五椏果科植物大花五椏果干燥之后的葉子搞混掉,那么你知道生活中應該如何鑒別這兩種中藥材呢?
枇杷葉的外形是呈現長圓形或者是倒卵形的,長度大約在12厘米到30厘米之間,并且頂端比較尖銳,底部則是楔形的,邊緣上有著疏鋸齒形狀,比較好辨認。另外,枇杷葉的上面的外表顏色是灰綠色或者是黃棕色以及紅棕色,葉片比較的光滑。葉子的下表面上具有細密的黃色絨毛,并且主脈比較明顯。枇杷葉的葉柄很短,上面還有棕黃色的絨毛,聞起來沒有臭味,嘗一嘗則有微微的苦澀。
而大花五椏果葉形狀和枇杷葉是比較相似的,但是葉子長度枇杷葉稍微大一點,并且頂端是鈍的。大花五椏果葉上表面是棕黃色的,葉脈部分由短絨毛;下表面的顏色棕色的,絨毛則是淺棕色。大花五椏果葉聞起來也是沒有味道,但是嘗一嘗則會發(fā)現澀味非常的重。
煮水
到戶外采摘新鮮的枇杷葉,一次十片左右就夠了
把枇杷葉背面的細毛用刷子刷干凈后洗一下
將葉子對半切開,放入砂鍋,加進一些甘草,倒入水,三碗差不多夠了
大火煮開后改成小火慢慢煲,煲半個小時,到最后差不多一碗左右
煮好后,關火,倒入碗中,放進冰糖(加蜂蜜的話,等藥涼一會后再放,不然會破壞蜂蜜中的營養(yǎng))融化后就可以喝了。
蜜枇杷葉
枇蜜枇杷葉,先把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即可。
枇杷葉子
主治
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熱嘔噦,妊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及肺風面瘡。
相關配伍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錢半,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
3、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
4、治肺風咳逆,干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