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磁石的炮制方法
養(yǎng)生的中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藥磁石的炮制方法,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來源】
本品為等軸晶系礦物磁鐵礦Magnetite。主含四氧化三鐵。
【炮制方法】
一、凈制 除去雜質(zhì)(《藥典85》)。
二、切制 砸碎(《藥典85》)。
三、炮炙 醋淬 取凈磁石,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nèi)煅至紅透,醋淬,研成粗粉。每磁石100kg,用醋30kg(《藥典85》)。
【現(xiàn)代研究】
探討了煅磁石的煎出物及含鐵量。結果表明,煅磁石的煎出物及含鐵量基本與劑量成比例。在9-30g范圍內(nèi),初煎出物為1.44%-1.12%,復煎出物為0.52%-0.25%,總煎出物為1.89%-1.35%,初煎物為復煎出物的3-4倍。煅磁石的含鐵量64.55%,而煎出物的含鐵量為0.82%-1.45%。煅磁石的主要成分Fe3O4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煅磁石的其它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大,占水煎出物的98%以上。建議煅磁石入湯劑時單煎為宜(居明秋等:中成藥
研究,(8):18,1985)。ys630.coM延伸閱讀
隨著人們對于中藥的深入了解,人們越來越能夠發(fā)現(xiàn)中藥的神奇之處,我們不但可以采用中藥來起到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而且還可以采用中藥來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功效,所以中藥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那么中藥到底應該怎樣炮制的呢?相信很多人還不了解吧,一起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吧。
1.炙 是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內(nèi)部的炮制方法。 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姜汁、鹽水、童便等。如蜜制黃芪、 蜜制甘草、酒炙川芎、醋炙香附、鹽水炙杜仲等。炙可以改變藥性,增強 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2.煅 將藥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zhì)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發(fā) 揮療效。其中直接放爐火上或容器內(nèi)而不密閉加熱者,稱為明煅,此法多 用于礦物藥或動物甲殼類藥,如鍛牡蠣、鍛石膏等。將藥材置于密閉容器 內(nèi)加熱煅燒者,稱為密閉或燜煅,本法適用于質(zhì)地輕松,可炭化的藥材, 如煅血余炭,煅棕櫚炭。
3.煨 將藥材包裹于濕面粉、濕紙中,放人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 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其中以面糊包裹者,稱為面裹煨; 以濕草紙包裹者,稱紙裹煨,以草紙分層隔開者,稱隔紙煨;將藥材直接 埋入火灰中,使其高熱發(fā)泡者,稱為直接煨。
4.烘焙 將藥材用微火加熱,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們介紹了中藥的神奇之處,我們知道中藥不但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上文為我們詳細介紹了中藥炮制的具體方法。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稱炙法。根據(jù)所加輔料不同,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種方法。炙法均用液體輔料,鹽、生姜等需制成鹽水和姜汁方可應用。要求輔料滲入藥物內(nèi)部,其加熱溫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時間較長,以藥物炒干為宜。
一、各類炙法的目的
(一)酒炙目的
(1)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大黃、黃連、黃柏等。
(2)增強活血通絡作用當歸、川芎、桑枝等。
(3)矯臭去腥烏梢蛇、蘄蛇、紫河車等。
(二)醋炙目的
(1)引藥入肝,增強活血止痛作用 乳香、沒藥、三棱、莪術等,經(jīng)醋炙后可增強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經(jīng)醋炙后能增強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陸等。
(3)矯臭矯味五靈脂、乳香、沒藥等。
(三)鹽炙目的
(1)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強補肝腎的作用杜腫、 巴戟天、韭菜子。增強理氣療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增強縮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四)姜炙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強和胃止嘔作用 如黃連姜炙可制其過于苦寒之性。免傷脾陽,并增強止嘔作用。姜炙竹茹則可增強止嘔功效。
(2)緩和對咽喉的刺激性,增強寬中和胃功效,如厚樸。
(五)蜜炙目的
(1)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 百部、、枇杷葉、馬兜鈴、款冬花、紫菀、麻黃等。
(2)增強補脾益氣作用 黃芪、甘草、黨參等。
(3)緩和藥性麻黃、桂枝、升麻等。
(4)矯味和消除副作用馬兜鈴、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
(1)增強溫腎助陽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類炙法的操作方法
(一)酒炙、醋炙、鹽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兩種,即先拌輔料后炒藥和先炒藥后加輔料。第一種方法適用于一般性的藥材,需通過先加輔料拌勻悶潤的過程使液體輔料被藥物所吸盡,然后置鍋內(nèi)炒至所需程度。第二種方法適用于特殊的藥物,需特別記憶。(1)先炒藥后加酒。此法僅用于質(zhì)地疏松且加酒后易發(fā)粘的藥物,如五靈脂。(2)先炒藥后加醋。此法多用于樹脂類、動物糞便類藥物,如五靈脂、乳香、沒藥。(3)先炒藥后加鹽水。用于含粘液質(zhì)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知母等。(4)先炒藥后加蜜。用于藥物質(zhì)地致密者,如百合。
(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將藥物與一定量的姜汁拌勻,放置悶潤,使姜汁逐漸滲入藥物內(nèi)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涼。另一種是將藥物與姜汁拌勻,待姜汁被吸盡后,進行干燥。
(三)油炙的操作方法通常有油炒(如淫羊藿)、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類炙法的輔料用量
酒炙藥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黃酒為主,一般為每100kg藥物,用黃酒10~20kg。醋炙時醋的用量一般為藥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過50kg。鹽炙時鹽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藥物,用食鹽2kg。 加水溶化食鹽時,一般以食鹽量的4~5倍為宜。姜炙時生姜的用量一般為每100kg藥物,用生姜10kg,或用干姜3kg。羊脂油炙淫羊藿輔料用量為20%。
蜜炙用煉蜜,用量視藥物性質(zhì)而定,一般質(zhì)地疏松,纖維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大,質(zhì)量堅實,粘性較強,油分較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小。如百合為5kg/100kg,百部為12.5kg/100kg,桂枝為15kg/100kg,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等,通常為每100kg藥物,用煉蜜25kg。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須記憶。如黃連酒炙、姜炙和吳萸炙的輔料用量。
四、各類炙法的注意事項
易揮發(fā)的輔料和藥物拌勻酒拌潤時,容器應加蓋,以促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nèi)部,防輔料揮發(fā);若酒、醋的用量較少,不易拌勻藥物時,可加適量水稀釋;若蜜加水則應加開水稀釋;炙藥一般用文火,勤翻動,但鹽炙杜仲用中火;一般炙藥應炒至近干,顏色加深時,取出,晾涼,但杜仲的傳統(tǒng)的炮制要求是中火炒至斷絲而不焦,蜜炙則炒至藥物不粘手;先炒藥后加輔料時,應邊炒藥邊加輔料拌炒,以炒制均勻。
蜜炙的注意事項有多種:
(1)煉蜜用開水稀釋,加水量約為煉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與藥物拌勻而又無剩余的蜜液為宜,悶潤適當時間,使蜜汁逐步滲入藥內(nèi)。炙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涼。
(2)蜜炙時,火力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時間可稍長,要盡量將水分除去避免發(fā)霉。
(3)蜜炙藥物須涼后密閉貯存,以免吸潮發(fā)粘或發(fā)酵變質(zhì);貯存的環(huán)境除應通風干燥外,還應置陰涼處,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五、具體藥物舉例
(一)大黃
(1)應知道該藥有哪些炮制品種,如大黃有大黃、酒大黃、熟大黃(清蒸或酒燉)、大黃炭、醋大黃、清寧片(由酒和蜜制成)。
(2)要掌握各品種采用什么方法炮制,如酒大黃酒炙、大黃炭炒炭、醋大黃醋炙等,并要注意熟大黃既可清蒸又可酒燉,清寧片由酒和蜜兩種輔料經(jīng)加工炮制而成。酒大黃和熟大黃均用黃酒,但用量不同,每100kg藥物,酒炙用酒10 kg,酒燉用酒30kg。
(3)需掌握各規(guī)格的炮制作用及臨床應用特點,如生大黃瀉下作用峻烈;酒大黃瀉下作用稍緩,以清上焦實熱為主;熟大黃瀉下作用緩和,減輕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強活血祛瘀之功;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黃以消瘀為主;清寧片瀉下作用緩和,具緩瀉而不傷氣,逐瘀而不敗正之功,用于年老、體弱及久病患者。
(4)與炮制后毒性的降低、藥性的緩和、藥效的增加等有關的現(xiàn)代研究內(nèi)容需要掌握。如大黃瀉下作用減輕是因結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
(二)麻黃
有麻黃、蜜麻黃、麻黃絨和蜜麻黃絨。生麻黃發(fā)汗解表和利尿消腫能力強,多用于風寒表實證,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蜜炙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fā)汗作用緩和,以宣肺平喘力勝,多用于表證較輕,而肺氣壅閉,咳嗽氣喘較重的患者;麻黃絨作用緩和,適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用法與麻黃相似,蜜麻黃絨作用更緩和,適于表癥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麻黃經(jīng)炮制后揮發(fā)油含量顯著降低,但具有平喘作用的L--萜品烯醇,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鎮(zhèn)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檸檬烯,芳樟醇含量增高。從而進一步說明麻黃炙后發(fā)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強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
注意:
其他單味藥均應按照此方法,將這四種需掌握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整理和記憶。若現(xiàn)代研究內(nèi)容不能說明藥效的變化則了解即可。但需注意該藥的藥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否清楚,清楚的也應記憶,如甘遂的毒性成分是巨大戟二萜醇類化合物。還要知道若是有效成分,炮制時應如何避免損失,如黃柏水處理要少泡多潤,干燥要陰干或低溫烘干,不宜曝曬,防止小檗堿損失。
隨著我們對于中藥的深入了解,我們越來越能夠感受到中藥的神奇功效,我們不但可以采用中藥來治療疾病而且還可以采用中藥來起到美容和減肥等作用,所以中藥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中藥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柴胡了,柴胡有很好的藥用效果,我們可以采用柴胡來治療多種病癥。
炮制方法
①柴胡:除去雜質(zhì)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凈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鱉血柴胡:取凈柴胡片,用鱉血及適量清水拌勻,稍悶,待汁液被吸盡后,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鱉血12.5kg。
入藥部位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jīng)
歸肝、膽、肺經(jīng)。
功效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
主治
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脫垂,脫肛。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們介紹了中藥的多種功效,我們知道中藥不但可以用來治病而且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美,柴胡是一種常見的中藥,上文為我們詳細介紹了中藥材柴胡的炮制方法。
【來源】
本品為鯪鯉科動物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ia Limmaeus的鱗甲。
【炮制方法】
一、凈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藥典85》)。
二、炮炙
1.燙制
(1)取凈穿山甲,大小分開,取沙子置鍋內(nèi),一般用武火炒熱后,加入凈穿山甲,不斷翻動,用沙燙至鼓起,洗凈,干燥。用時搗碎(《藥典85》)。
(2)用清水浸泡3-5天,每天換水1次,到去肉筋,洗凈,曬干,大小分開,用油砂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取出,篩去油砂,放涼即得(《湖南》)。
2.醋制 取凈穿山甲,大小分開,按上法燙至鼓起,醋淬,取出,干燥。用時揭碎。每穿山甲100kg,用醋30kg(《藥典85》)。
3.油制 取凈穿山甲片,分開大小。另將麻油置鍋內(nèi),加熱至沸,倒人穿山甲片,炸至鼓起,呈金黃色為度,撈出,晾涼。用時搗碎。每穿山甲片500g,用麻油90g(《河南》)。
4.紅土制 取穿山甲片,刮洗去皮肉,曬干,分開大小炒。先將紅土置鍋內(nèi)用文武火炒熱,加入甲片拌炒,炒至甲片全部鼓起呈球形,色紅黃或金黃色,味香,取出篩去上,晾冷,用時舂碎(《云南》)。
5.滑石粉制 先將凈細沙或滑五粉放在鍋內(nèi)加熱,再取凈山甲片,大小分次投入熱沙或滑石粉中不停翻動,燙至全部鼓起呈深黃色為度(《黑長江》)。
本文導讀:中醫(yī)為了充分發(fā)揮中藥治療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使用過程中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在使用前必須根據(jù)病情和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處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置加熱容器內(nèi)用不同的火力連續(xù)加熱,并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jù)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
炒黃 是將藥物置于加熱容器內(nèi),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fā)泡鼓起,或種皮爆烈并透出固有的氣味。
炒焦 是將藥物置加熱容器內(nèi),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并有焦香氣味。
炒炭 是將藥物置加熱容器內(nèi),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或焦褐色。
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緩和藥性、降低毒性。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nèi)加熱至規(guī)定程度,并投入藥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jù)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麩炒即藥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
米炒即藥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藥物健脾止瀉的作用。
土炒即藥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
砂炒即藥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于調(diào)劑和制劑。
蛤粉炒即藥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藥物質(zhì)地酥脆,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
滑石粉炒即藥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藥材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便于制劑和調(diào)劑。
炙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藥勢,可改變藥性,引藥上行。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醋炙的目的是引藥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數(shù)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鹽炙的目的是引藥下行入腎,增強療效。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或煮制,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
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藥物直接放于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nèi)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藥物疏松或失去結晶水,便于粉碎及煎煮。
②煅淬法。即將藥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③煅悶法。即藥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
蒸煮法
①蒸法。即將凈選后的藥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nèi)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藥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
②煮法。即將藥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
③水燙法。即將凈選后的藥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后取出分離種皮。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藥用部分。
導讀:黃精的炮制方法有哪些?黃精能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一直是養(yǎng)生保健的佳品。但生黃精具麻味,雖然沒有毒性,但對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建議直接生品入藥,一般經(jīng)炮制后使用。那么,黃精如何炮制呢?下面介紹黃精的炮制方法,看看吧。
黃精炮制后藥理更明顯:
黃精加工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蒸燜,直至外表棕黑色,有光澤,內(nèi)部深褐色,質(zhì)柔軟,味甜為度,這就是所謂的黃精炮制方法九曬九蒸,現(xiàn)泛指多次加工。
現(xiàn)代炮制研究對比了黃精炮制前后成分與藥理作用的變化,發(fā)現(xiàn)炮制前后主要變化成分之一為5-羥甲基糠醛,經(jīng)炮制后其含量顯著增加,與生品相比,在小白鼠試驗中,制黃精能明顯提高小白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可見作為補益作用的黃精應用時以熟制品為宜。
黃精的炮制方法:
1、炮制
取黃精適量,除去雜質(zhì),洗凈,略潤至軟硬適度,切厚片,曬干。
2、制黃精
取黃精洗凈,反復蒸曬至內(nèi)外呈滋潤黑色,切厚片,曬干。蒸制后去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補益作用。
3、酒黃精
取黃精100公斤,洗凈,加黃酒20公斤,拌勻,裝入罐內(nèi)或其他適宜的容器內(nèi),密閉,置水浴中,取水燉,中途翻動一次,至酒被吸盡,色澤黑潤,口嘗無麻味為度,取出,切片,曬干。酒制后使其滋而不膩,兼有通絡作用。制黃精,酒黃精外表黑色似熟地,有光澤,中心深褐色。持地柔軟,味甜。 加輔料黃酒能除麻味,避免刺激粘膜,能助藥勢,增強補益作用。(生黃精有麻味,炮制時至麻味消失即可)。
4、蒸黃精
黃精洗凈去雜質(zhì),撈入甑內(nèi)或蒸籠內(nèi),放鍋中蒸6~8小時,注意鍋中加水,蒸至黃黑色揉軟為度,曬干。再放甑內(nèi)或蒸籠內(nèi)復蒸一次,取出曬至八成干,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攤簸箕內(nèi),日曬夜露,以干為度。
若取其增強補脾,則用蜜或黑砂糖炙,每斤藥用蜂蜜或黑砂糖3兩,加水溶化,撒入藥內(nèi)拌勻,吸盡后取出,放蒸籠內(nèi)蒸至原氣升起后1小時,取出曬干。裝入缸內(nèi)或箱子,應蓋嚴,防蛀,防潮。忌鐵器。
5、九蒸九曬制黃精
①拌黃酒:要求與適量(約10%用量)黃酒與凈生地黃拌勻,并悶潤至酒吸盡。 ②第一次蒸制、曬干:要求第一次蒸至黃精中央發(fā)虛為度(蒸制過程注意收集黃精汁),取出曬至外皮微干,然后將黃精拌入黃精汁和適量黃酒,并悶潤至輔料吸盡。
③反復蒸制、曬干:按第一次蒸制、曬干的方法。再蒸,再曬至外皮微干,再拌入黃精汁,適量黃精,如此反復 ,蒸制曬八次。第二次至第八蒸制需要使用黃酒的70%用量。④第九次蒸制、曬干:最后將剩余(20%用量)黃酒及黃精汁一起拌入,蒸至外表棕黑色,有光澤,中心深褐色,質(zhì)柔軟。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xiàn)在你知道怎么炮制黃精了吧,以上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
中藥飲片炮制方法,大多數(shù)是具有醫(yī)生的指導開出來的處方,通過我們了解到的藥物的治療作用以及藥性,在經(jīng)過醫(yī)生人員的開藥配藥,從而制作成了,炮制的制作方法,同時我們這類的藥物對于這個過程都是相當?shù)挠兄v究,或許生活當中,很多人還并不是很了解,那么今天就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
中藥飲片的臨方炮制,指醫(yī)師開具處方時,根據(jù)藥物性能和治療需要,要求中藥店或醫(yī)院中藥房的調(diào)劑人員按醫(yī)囑臨時將生品中藥飲片進行炮制操作的過程,簡稱“臨方炮制”,又稱“小炒”。
中藥店和醫(yī)院中藥房配方使用的飲片,大都由中藥飲片廠供應,但有的炮制品種無法供應,例如“當歸炭”。這類因治療需要,要求臨時加工的炮制品,調(diào)劑人員應嚴格按照醫(yī)囑進行炮制,絕不能該炮的不炮,該制的不制,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準、方對、藥不靈”的后果。
中藥飲片的臨方炮制,是中藥炮制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認為中藥炮制根據(jù)操作部門,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常規(guī)炮制”,由中藥飲片廠承擔;另一類為“臨方炮制”,由中藥店或醫(yī)院中藥房承擔。
中藥飲片臨方炮制的范圍比常規(guī)炮制小,炮制方法比常規(guī)炮制少,一般以炒法、炙法、拌法為主,可分為清炒、麩炒、米炒、土炒、酒炙、鹽炙、醋炙、蜜炙、姜汁炙、藥物同炒等。
清炒 是將藥物置于鍋內(nèi)加熱,不加輔料,不斷翻動拌炒至規(guī)定程度。可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種方法。
炒黃:將凈飲片置熱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略深,或膨脹鼓起,種皮破裂,并透出固有氣味時,取出,放涼。目的是使藥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可緩和藥性,如炒決明子能緩和滑腸之性,并易煎出有效成分;炒麻黃能緩和解表之性等。
炒焦:將凈飲片置熱鍋內(nèi),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斷面顏色加深,并透出焦香氣味時,取出,放涼。目的是緩和藥性或增強療效,如陳皮炒焦后,可緩和其辛烈之性,而增強其溫健之力;防風炒焦后,辛散之力減弱,而止瀉作用增強。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炒炭:將凈飲片置熱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呈焦黃色或焦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炒炭要注意“存性”,如成灰燼,則藥力全失。目的是緩和藥物的烈性、副作用,如青皮炒炭后破氣之力減弱,消食化滯和胃之功增強;或增強收斂止血之功,如當歸炭、黃芩炭、防風炭等。
麩炒 用武火將鍋燒熱,撒入定量麥麩或蜜制麥麩,待冒煙時,放入凈飲片快速均勻翻動,炒至呈黃色或深黃色,麥麩呈焦黑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目的是賦色,增強健脾開胃之功,如麩炒山藥、麩炒白扁豆等;或吸收部分藥物的油分而減少其刺激性,緩和燥性,如木香經(jīng)麩炒后,除去部分油質(zhì),增強實腸止瀉的作用。
以上的文章當中為大家介紹了中藥飲片炮制方法,其實這個方法是非常困難的,要經(jīng)過幾個步驟來進行制作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制作工藝,同時這類藥物對于止血和防止腸胃出血,同時便血和便秘有著不錯的功效。
【來源】
本品為鉅蚓科動物參環(huán)毛蚓 pheretimaa speopillum(per-rier)或縞蚯蚓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Savigny) trapezoides(Ant.Deges)的干燥體。
【炮制方法】
一、凈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藥典85》)。
二、切制 洗凈,切段,干燥(《藥典85》)。
三、炮炙
1.酒制 取凈地龍段,加入黃酒拌勻,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呈棕色時,取出,放涼。每地龍100kg,用黃酒12.5kg(《規(guī)范》)。
2.滑石粉制 取滑石粉,置鍋內(nèi)加熱后,投入地龍段,拌炒至鼓起時,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遼寧》)。
3,甘草制 取原藥材,用清水洗凈內(nèi)含泥士,撈起,曬至8成干,切成1.5cm長段,放入甘草濃湯中,浸泡2小時,撈起,曬干,即成。每地龍1kg,用甘草120g(《廣東》)。
4.炒制 取地龍微炒或炒黃研細(《集成》)。
5.燙制 先將沙炒熱,加入地龍拌炒至鼓起,篩去沙即可(《集成》)。
【現(xiàn)代研究】 生品不利于成分煎出,由于腥味太大,也不便于服用。地龍炒與燙對成分有一定損失,醋制品的水浸煮劑所含的成分(含氮的成分而具堿性)較生品、酒制品、清炒品及沙燙品為高,而且醋制后,不但可以去掉不良氣味,還可以引藥入肝更好發(fā)揮藥效(孫華林:中成藥研究,(10):45,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