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針灸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
夏季艾灸養(yǎng)生方法與禁忌。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惫磐駚?,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日常針灸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首先要根據(jù)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yǎng)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并能耐受為度。
施灸時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如不講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頭部,患者常出現(xiàn)面熱、咽于、燥等癥。施灸時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燒的艾絨燃火或脫落,燒損皮膚或衣物。
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通常,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后康復施灸的時間可略長;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的屬正常現(xiàn)象,無需處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現(xiàn)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獾油或龍膽紫,并以消毒紗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蓋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預防感染,保護痂皮。若并發(fā)感染,灸瘡有黃綠色膿、液或有滲血現(xiàn)象,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涂敷。
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對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相關閱讀
本文導讀:針灸時也會有暈灸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和人們暈針是差不多的,下面為大家具體介紹下關于暈灸的表現(xiàn)及處理方法。
有些人打針會暈針,同樣,有些人針灸時也會暈灸,那么,什么是暈灸、暈灸時有什么表現(xiàn)、該如何預防治療?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
灸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而且較之針刺療法也更為安全。我國晉唐時期曾一度風行灸療,當時的一些著名醫(yī)家都極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針揚灸。實際上,灸法如應用不當,亦可發(fā)生意外事故。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條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發(fā)生感染和招致嚴重后果。暈灸,在古人的臨床實踐中十分多見,現(xiàn)代,灸法意外較為常見的除暈灸、感染外,尚有過敏、中毒等。下面來看看暈灸的癥狀及處理辦法:
暈灸
暈灸是不多見的一種針灸不良反應。多為輕癥,但也有癥候較嚴重者。應引起注意。其臨床表現(xiàn),預防及處理之法大致與暈針類似。
關于暈灸的機理,曾有人將其與休克混為一談。其實,暈灸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它是由于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fā)為暈厥。
1、原因
關于暈灸的原因,《標幽賦》曾云: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體質原因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體質虛弱,精神過于緊張、饑餓、疲勞,特別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wěn)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灸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灸。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在刺激的種類上,以艾灸多見。
(3)體位原因一般來說,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時易發(fā)生暈灸。
(4)環(huán)境原因:環(huán)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灸,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jié),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2、臨床表現(xiàn)一般分為以下三期。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fā)作期:輕者頭暈胸悶。惡心欲嘔,肢體發(fā)軟涼,搖晃不穩(wěn),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shù)可伴驚厥發(fā)作。
后期:經及時處理恢復后,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癥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灸大多發(fā)生于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shù)患者在取針后數(shù)分鐘乃至更長時間始出現(xiàn)癥狀,被稱為延遲暈灸,應特別注意。
3、預防方法
早在《黃帝內經》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素問 刺禁論》)。其實同樣適于暈灸。現(xiàn)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1)心理預防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灸時哭笑、驚叫、戰(zhàn)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xiàn)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
語言誘導:施灸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灸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xiàn)的針灸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tài)后,始行灸刺。
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松。
(2)生理預防饑餓患者,灸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或暈灸史者,最好采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在施灸過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暈灸癥狀,應立即處理。灸療結束后,最好能囑患者在診室休息5~10min后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灸。
4、處理方法
(1)輕度暈灸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2)重度暈灸即停灸后平臥,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于地板上。據(jù)我們多年體會,此類患者在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藥艾條,點燃后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涌泉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暈灸的一些相關知識,患者有暈灸的表現(xiàn)時就要及時處理,防止出現(xiàn)其他情況。
不安腿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常表現(xiàn)為夜間睡眠或安靜時出現(xiàn)雙下肢難以名狀的不適感、蟻走感、蠕動感、刺痛感,迫使患者通過改變體位、走動或用手揉搓、捶打肢體才能緩解癥狀,而多項檢查無神經系統(tǒng)的陽性體征。病情嚴重時可以累及到上肢。由于患者夜晚入睡困難、易醒或早醒使睡眠質量下降,使白天出現(xiàn)困倦、記憶力下降和精力不集中等。西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可能和人體代謝產物異常堆積、大量毒素蓄積,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而刺激肢體局部所致。與遺傳和年齡因素有一定關系。不安腿綜合征雖對人體健康無直接的威脅,但從臨床表現(xiàn)來講,對病人身心的損傷是很嚴重的。
不安腿綜合征在中醫(yī)學中無該病名,但從其臨床表現(xiàn)看與《靈樞百病始生篇》中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類似。足悗即是指足部酸困、疼痛、行走不便等表現(xiàn)。《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肝藏血,人臥血歸于肝,足受血而能行臥出而風吹之,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厥也。形象地講明了該病的發(fā)病機理,肝為藏血之臟,人動則血可循行于身體諸經脈臟器,人休息后則血歸于肝臟。若四肢經脈空虛,筋失所養(yǎng)又招致風寒外邪乘虛而入,邪氣不盡又傷陽氣,久累營血;或因陰血不足,不能行氣,致氣滯血瘀,脈絡不通而誘發(fā)下肢(病情嚴重時可以累及到上肢)諸癥。
明眸須善待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種用特殊藥物處方制成的條柱,點燃后懸灸穴位,起到暢通經絡、調整經絡、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與傳統(tǒng)灸法相比,雷火灸除具有溫熱穴位的物理作用外,還有其特殊的植物藥物配方而起的藥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峻猛,滲透力更強。用雷火灸治療許多眼病,如視網膜炎、視網膜退行性變、近視眼、老花眼、視力勞、干眼癥、慢性角膜炎、白內障等,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環(huán),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陳代謝和分泌功能。因這種特殊配制的藥灸活血化瘀、通關利竅之力特別強,灸治時產生的特殊氣味,對視神經刺激后又可使頭目氣血通暢,五臟六腑之精氣灌注于目,從而達到了治療眼病、提高視力的良好效果。
用雷火灸治療眼病,采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的棒式懸灸,其手法主要有旋轉灸法與啄式灸法。旋轉灸法用于閉目灸、睜眼灸及灸耳廓。啄式灸法用于點穴(點眼穴、點耳穴,包括灸耳門)。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6天為一療程。經過3~5個療程的治療,多數(shù)患者癥狀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臨床研究表明,雷火灸治療青少年近視、弱視,程度越輕,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宋立
導語:很多人以為,補或瀉只是藥物治療的法則,其實,藥物與針灸治病采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施治原則是一致的。針灸時施用補瀉手法的準則,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辨證施治前提下,離開這個準則而抽象地談補瀉,是不現(xiàn)實的。
補或瀉,是中醫(yī)學施治的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正治的常法。
針灸是一種治療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還必須通過臟腑的氣化功能(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補瀉手法,除了根據(jù)不同病情、體質、年齡、情志、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外,還要密切注意補虛瀉實的原則和當前的病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補或瀉刺法過之(過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導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惡化,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針灸是通過針刺的手法來達到補虛瀉實目的的。《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古代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總結出了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
補法用于各種虛證。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時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進針慢,出針快;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后按閉針孔。這些都是對患者進行補法針刺時需要注意的。
瀉法適用于各種實證。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時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進針快而出針要慢;針尖應迎著經脈循行方向,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出針時不必按閉針孔,還可以搖大針孔。這些操作手法對實證患者有著很好的療效。
還有兩種特殊的復式補瀉方法--燒天火和透心涼,因為操作比較復雜而臨床應用較少。
另外,對于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臨床上多采用平補平瀉,針灸得氣后施用均勻的提插捻轉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療,操作者必須細致觀察客觀指征,以療效為主要依據(jù)。正如《靈樞小針解第三》指出: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言補者必若有所得也,瀉則恍然若有所失也。
利用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欲,減少進食量,針灸減肥效果要看具體的方法:
利用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針灸減肥
:一方面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欲,減少進食量,同時抑制患者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機能,減少機體對能量的吸收,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
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能量的代謝,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脂的動員及脂肪分解,最終實現(xiàn)其減肥效果。
針灸減肥時有可能針對手三里穴,三陰交穴,風市穴,中讀穴進行治療。
調整機體內分泌
針灸減肥是通過傳統(tǒng)的中醫(yī)針灸
方法,針灸身體相關穴位,達到調整機體內分泌的作用,而最終實現(xiàn)減肥。針灸減肥的優(yōu)勢有很多,它無痛感,療效顯著又無須飽嘗其他減肥方式可能帶來的痛苦。
有些女孩追求快速減肥,而不惜機體受到損傷,采用吃減肥藥、過度節(jié)食、過強的體育運動,控制每日的飲水量等錯誤的做法來進行減肥,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減肥方法到底有哪些弊端:
吃減肥藥腹瀉利尿雖然減輕體重較快,但減去的都是水分,隨著水分的丟失,體內電解質也隨之造成紊亂,還易并發(fā)代謝
針灸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治病手段之一,針灸治療陽痿早泄,則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辨證論治,循經取穴,選用補瀉手法。中醫(yī)將陽痿早泄分為兩種類型,即命門火衰和濕熱下注。通過針灸進行治療時,中醫(yī)講究對癥施針。
兩種類型陽痿早泄的病理機制如下:
命門火衰:恣情縱欲,或少年誤犯手淫,損傷腎氣,命門火衰,宗筋失養(yǎng);或驚恐,傷腎,思慮太過,相火妄動,耗損腎精,宗筋失養(yǎng)而成陽痿。即《類證治裁》所說:傷于內則不起,故陽之痿,多由色欲瀉精,斫喪太過,或思慮傷神,或恐懼傷腎。從而導致陽痿。
濕熱下注:飲酒厚味,脾胃受傷,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濁下注,宗筋馳縱而發(fā)陽痿,但此類陽痿較少見,如張景丘曾說: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只有之耳
治療陽痿早泄,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因而根據(jù)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針灸方法,以下是具體針灸治療的介紹。
1、命門火衰
主證: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面色蒼白,形寒肢冷,頭暈目眩,精神不振,腰腿竣軟,舌淡苔白,脈沉細,若兼心脾損傷者,則有心悸膽怯,失眠等證。
治法:取任脈、足少陰經穴為主。針用補法,并用灸法,以補腎壯陽。
處方:命門 關元 腎俞 太溪
隨證配穴:心脾虧損加心俞、神門、三陰交。
方義: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之陽痿,取命門、腎俞、太溪補腎壯陽;關元為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補之能壯人身之元氣,培元固本壯陽;心俞、神門、三陰交補益心脾。
2、濕熱下注
主證:陰莖萎弱不能勃起,兼見口基或渴,小便熱赤,下肢竣困,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以清利濕熱。
處方:中極 三陰交 陰陵泉 足三里。
方義:濕熱下注所致陽痿,病由脾被濕困,郁久化熱,故取三陰交、陰陵泉,健脾利濕;中極清下焦之濕熱;足三里以助脾利濕。
針灸治療陽痿早泄的其他療法:
耳針
取穴:外生殖器 睪丸 內分泌
方法:中等刺激,每10分鐘捻轉一次,留針30分鐘。
雖然針灸可以有效治療早泄,但對針灸師的要求比較高,患者不能擅自使用,以免發(fā)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