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立冬養(yǎng)生。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人種,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四季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1、吃餃子的原因
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jié)”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2、立冬吃餃子
在漫長的歲月中,圍繞立冬而來的傳統(tǒng)民俗,有的發(fā)生改變,有的沿襲至今。在舊時的農耕社會,人們勞動了一年,會在立冬這一天休息,民間亦素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3、立冬的習俗
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冬,舊時在立冬日,天子要率百官舉行儀式,迎接冬神。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介紹道,在民間,農民則會祭祀地神以示感謝,同時祈求保佑來年豐收,“這一天,人們還會吃餃子,舉行祭祖、宴飲等活動”。
立冬養(yǎng)生吃什么水果
1、立冬養(yǎng)生吃蘋果
蘋果熟吃可止瀉,生吃可治便秘,飯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天吃一個蘋果,對肺大有好處,可以減輕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惡化。
2、立冬養(yǎng)生吃柿子
柿子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質1.36%,脂肪0.57%,以及粗纖維、胡蘿卜素、鈣、磷、鐵等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
3、立冬養(yǎng)生吃菱角
菱角的營養(yǎng)價值可與栗相媲美,每百克鮮菱肉含蛋白質3.6克,脂肪0.5克,糖類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黃素、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含有多種氨基酸,被視為養(yǎng)生之果和秋冬進補的藥膳佳品。
4、立冬養(yǎng)生吃冬棗
冬棗是VC含量非常驚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當中,維生素C含量可以高達380~600毫克,是蘋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連同樣是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風。
5、立冬養(yǎng)生吃柚子
中醫(yī)認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養(yǎng)肺和緩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類胰島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體、美膚養(yǎng)容,是醫(y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效益的水果。
立冬如何養(yǎng)生
1、冬令進補要漸進
中醫(yī)中季節(jié)與五臟對應,立冬在五臟中對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于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澳I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腎。 立冬后,往往是蔬菜的淡季,除了時蔬外,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因為它們均富含維生素,有一定的清內熱、護腎的作用。而一些青菜、白蘿卜、胡蘿卜、豆芽等可合理搭配,對于陽氣偏虛的人,選羊肉、狗肉、雞肉等。
2、“冬陽貴如金”
“冬衣伸足臥,則一身俱暖”。氣溫下降,人們往往不注意防寒保暖,因此每年立冬之初,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發(fā)期。 有“冬陽貴如金”之說。專家介紹,冬天適當曬曬太陽,能使人周身舒適,心曠神怡,是很好的保健良方。
3、 可適當睡睡懶覺
入冬以后,“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面。中醫(yī)認為,在生活起居方面要“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保證充足的睡眠。
相關推薦
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
1、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2、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雖然濟南也是北方城市,不過,“立冬餃”似乎并不受重視。在老濟南的習俗里,立冬并沒有吃餃子的習慣,不過“冬至餃子夏至面”卻一直流傳著。濟南立冬過后,天氣不是很冷,真正的‘嚴冬’,得等到冬至,在經濟條件欠發(fā)達的時候,冬至的寒冷會讓不少人凍傷耳朵,而餃子形狀很像耳朵,于是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盡管各地的習俗有所差別,但是“補冬”的意義是基本一樣的,都是為了溫暖身體、驅走嚴寒,增強抵抗力,少生疾病。
3、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
立冬部分地區(qū)有吃餃子的習慣,而大體上是,冬至吃餃子。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shù)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sh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為何吃餃子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的習俗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痹谥袊狈?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倍脸詼珗A,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四川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F(xiàn)四川冬至包括咱大廣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赤豆糯米飯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1、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xiàn)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常言道,“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的陷逐漸多樣化,有芹菜、茴香、韭菜、豬肉、牛肉、鲅魚、三鮮等等。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xiāng)和家人過冬節(jié)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吃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jié)時特有的民俗傳統(tǒng)。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qū)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jié)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3、餃子的寓意
“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么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
立冬的習俗吃喝
1、立冬的習俗釀黃酒
釀黃酒,是某地傳統(tǒng)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fā)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fā)酵最適合的季節(jié)。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2、立冬的習俗吃倭瓜
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跟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3、立冬的習俗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fā)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4、立冬的習俗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tǒng)。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jié)氣,蘇州中醫(y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
1、 立冬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xiàn)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立冬的習俗有補冬
立冬節(jié)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tài),養(yǎng)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fā)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3、立冬的習俗有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并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后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吃餃子的說法
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立冬吃餃子還有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xiàn)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節(jié)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yǎng)的攝入。而餃子在制作種類、營養(yǎng)、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吃餃子注意事項
1、蔬菜不要擠水
因蔬菜水分含量較高,不容易包,我們每次包餃子前都會用各種方法擠出水分,但這種方法是不對的,擠水時一些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都會隨著水分流失掉一部分,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但蔬菜不擠水水分較高,我們也可以搭配點富含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菌藻類食物,如香菇、木耳、銀耳、海帶、裙帶等藻類。不僅可以改善餡料的口感、食物更多樣、還可以幫助減少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量。
2、不要追求薄皮大餡。
對于包子、餃子等帶餡食品來說,如果一味追求“皮薄餡多”,它們就失去了主食應有的位置,這樣容易造成人體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不夠,同時又攝入過多的肉,并不利于營養(yǎng)均衡。此外,大家可以在餡皮中加入各種粗糧粉和豆粉,這樣不僅能增加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還能讓口感和口味更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0%以下。
3、肉餡中含動物淋巴
淋巴是人和動物身體上用于抵抗疾病入侵和排泄毒素的一部分。如果經常去菜場的人會發(fā)現(xiàn)肉中會存在一些灰白色疙瘩狀的東西,這就是淋巴結。淋巴上面的激素是非常的多的,如果經常食用含有淋巴的食物的話,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出現(xiàn)失衡的癥狀,會引起兒童早熟。而且還會出現(xiàn)腹瀉,嘔吐的癥狀。
各種餃子的做法
1、四喜蒸餃的做法
材料:燙面團220g、肉餡150g、油適量、鹽適量、雞蛋適量、料酒適量、醬油適量、豌豆適量、玉米適量、火腿適量、木耳適量、胡蘿卜適量。
做法:
1.1、將面粉加一點點鹽、沸水揉成光滑的燙面團醒發(fā)二十分鐘左右。
1.2、肉餡加雞蛋、料酒、醬油攪打上勁后加蔥姜末。
1.3、準備熟豌豆、熟玉米粒、木耳末、火腿粒。
1.4、將醒好的面團分成小劑,搟成薄面皮。
1.5、包入肉餡。
1.6、中間對捏。
1.7、再將另一端對捏。
1.8、分別填上不同的餡料就可以了。
2、白菜豬肉餃子
材料:豬肉餡(精肉)半斤、白菜4片葉子、蔥1根、鹽2勺、雞精1勺、胡椒粉1勺、食用油2勺、香油1勺、糖1勺、餃子皮30張。
做法
2.1、先把白菜切碎,加入鹽殺5分鐘。
2.2、然后,加入涼水泡1、2分鐘。
2.3、用漏勺撈出攥干,放入盆中待用。
2.4、放入肉餡,白菜,切碎的蔥。
2.5、加入調料攪拌均勻,餡就OK啦。就可以包餃子了。包的時候捏緊,不要露餡即可。
餃子有悠久的歷史,北方人對餃子的喜愛相信大家都是了解的,逢年過節(jié)非吃餃子不可。你別小看了這小小的餃子,它可是冬季進補的佳品。而且制作簡單方便,在現(xiàn)在冰箱進入每個家庭后,餃子的保質期也延長了。餃子餡料豐富,肉類、蔬菜、海鮮、干菜等各種食材都可以拿來做,烹飪時用的更是最健康的蒸煮方法。餃子也可以當作主食,既充饑耐飽,又驅寒取暖。最重要的是包餃子可以拉近家人之間的感情。你看,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和面、搟餃子皮、剁餡、包餃子,再聊聊家常,是不是溫馨又有愛呢?
導讀: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民間甚至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那么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山東威海、天津、北京等地冬至都要吃餃子,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其實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有典故的,到底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xiāng),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隆冬,他在回鄉(xiāng)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里更加難受。
他一到家,登門求醫(yī)者便蜂擁而至??墒菑堉倬靶睦锢系胗浿切﹥鰻€耳朵的窮鄉(xiāng)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y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
他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后,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fā)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現(xiàn)在,河北地區(qū)及全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冬至吃餃子的說法。嬌耳湯之恩。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其實冬至是紀念張仲景。至今冬至節(jié)氣仍是非常重要的。
冬至吃餃子吃什么餡的餃子最好?
這個時節(jié)吃什么餡的餃子可有講究。專家表示,羊肉大蔥餡的餃子最適宜在立冬吃。
北方有俗語: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御嚴寒的侵襲。所以冬至節(jié)氣到來,也即意味著人們可以吃一些陽性的東西來增加熱量,比如溫性的牛、羊肉。北方有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傳統(tǒng),要論各種餡料哪種最適合冬季進補,羊肉大蔥餡無疑是上上之選。
按中醫(y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溫熱食物。要判斷上火與否,一些小癥狀有提示作用,如舌紅、舌苔黃或黃厚、黃膩、口唇干燥、咽干咽痛、口渴、口瘡、鼻流黃涕、便秘、煩躁易怒等,有這些情況時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餡餃子,以免火上澆油。當然,是不是上火還是醫(yī)生的診斷最可靠。
對于老人來說,吃的餃子最好以素餡為主,而且不宜多吃。年輕人在吃肉餡餃子時最好不要喝太多涼的飲料。其實,煮餃子時,糧食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外,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蛋白質,它們也會流失在湯里。所以,吃餃子最好把湯也一起喝掉。
上面已經為您介紹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以及冬至吃什么餡的餃子最好,那么接下來,小編繼續(xù)為您介紹羊肉大蔥水餃的做法及煮餃子的技巧,想要在冬至煮成一鍋不粘皮的餃子,請往下看。
冬至吃餃子羊肉大蔥水餃的做法
原料:羊肉750克,豬肉250克,面粉600克,清水360克,大蔥4棵、鹽、料酒、老抽、花椒水、橄欖油、香油、餃子餡調料,姜末。
做法:
1、制作餃子餡的秘密武器,花椒水,提前用開水把花椒泡上,涼后即可用;
2、羊肉餡,買羊肉時讓店家給絞好了,羊肉豬肉混合一起,也把大蔥給絞里面了,回家就省事多了,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筋,邊攪拌邊添加花椒水,這樣做出來的餡汁多鮮嫩,還沒有膻味;
3、把姜末、料酒、調味料、老抽、香油、橄欖油和鹽,放入餡中,攪拌均勻;
4、面粉中放清水,和成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擠子;搟成面皮;包入餡,做成餃子;鍋中加水,水開后放入水餃,中間點兩次涼水,煮熟即可撈出享用了哈。
冬至吃餃子五竅門餃子不粘皮
第一招:民間關于煮餃子有幾句俗話:煮餃子先煮皮,后煮餡,蓋鍋蓋煮餡,敝鍋蓋煮皮。這幾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水的沸點是100℃,把露出水面的餃子皮蒸破而餡卻還有熟,并且湯色渾濁不清。若是敝開鍋蓋煮,蒸氣會很快散失,水溫只能保存百度左右,餃子隨滾水不停地攪動,均勻地傳遞著熱量;等餃子皮熟了,再蓋鍋蓋煮餡,蒸氣和沸水能很快將熱量傳遞給餡,不用多久餃子餡就煮熟了。采用該方法煮出的餃子,皮不容易破,湯色也清,餃子既不粘,又好吃。
第二招:水燒開后放進適量的鹽,待鹽溶解后,把餃子下到鍋里,再蓋上鍋蓋,不用翻動,不用點涼水,直到煮熟。這樣煮出的餃子,不粘皮,不沾鍋,剩在鍋中的餃子也不會發(fā)生粘連。
第三招:在煮餃子水燒開之前,先放入一些大蔥尖,水開后再下餃子,這樣煮出的餃子不易破此,也不會粘連。
第四招:為防止餃子粘鍋,和面時可加1個雞蛋。另外,如果想讓肉餡熟得快些,可以在水里加些醋。
第五招:如果是吃剩下的餃子,想留做下餐吃的話,最好拿個大點的碗裝上冷水,然后把餃子一個個放在冷水里過一下,之后攤開放在盤子里,稍傾可隨你怎么放,都不會粘了。
以上是為你介紹的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冬至到來之時,趕緊煮些餃子不凍掉耳朵!
導讀: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立冬和冬至是兩個容易混淆的節(jié)氣,立冬和冬至都是適合進補的節(jié)氣,北方人入冬愛吃餃子,那么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
立冬和冬至都是冬季的節(jié)氣,這兩個節(jié)氣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節(jié)氣,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將迎來立冬。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jié)氣,冬至時間為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那么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呢?吃餃子的習俗有很大的普適性,很多節(jié)日、節(jié)氣好像吃的都是餃子。三伏天的頭伏要吃餃子,立冬那天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過年還要吃餃子。不過這些吃餃子的習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關。
立冬是個進補的節(jié)氣,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在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xiàn)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來,才有冬天的感覺。冬至過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氣就要來到。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許多地區(qū)家家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
冬至吃餃子始于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生活在農耕文化的中心區(qū)域。冬天來了,當?shù)匕傩蘸芏嗳硕浔粌鰤?,這讓張仲景很是擔憂。于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煮熟,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送給被凍傷的百姓食用。這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防凍傷的藥物,張仲景叫它祛寒嬌耳湯,百姓吃了以后,血脈通暢,兩耳變暖,凍傷也就好了。
嬌耳就是餃子的原型,從冬至開始到除夕,張仲景一直開棚舍藥,后人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功德,把張仲景尊為醫(yī)圣的同時,把餃子創(chuàng)始者的名頭也一并給了張仲景。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也由此開始流傳到今天。
冬季吃什么餃子?
冬日吃餃子是一種習俗。吃餃子可以吃,但不要貪吃。并且合理用餡還可以增加其補腎養(yǎng)胃等功效。下面小編推薦3款適合冬季食用的餃子。
1、胡蘿卜羊肉餃
推薦胡蘿卜羊肉餃,其主要是有著改善胃病,治脾胃虛冷是很有幫助的。胡蘿卜性溫,可調補中焦和腸胃等。而羊肉補氣養(yǎng)血,溫中暖腎。非常適合氣血虛,胃寒的患者。冬至吃餃子,這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2、洋蔥牛肉餃
手腳冰冷,與腸胃也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一些女孩子,手腳冰涼。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fā)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如果出現(xiàn)手腳冰涼、腸胃不好等,這個餃子也是不錯的。
3、白蘿卜豬肉黑木耳餃
黑木耳性平,可補氣血、益腎、通便,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能降低膽固醇和血黏度。白蘿卜順氣健脾、消食化痰。豬肉性平,補虛增氣力。與胡蘿卜羊肉餃或者洋蔥牛肉餃相比,這款餃子有著健胃消食化痰等功效。
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其實在北方,很多重大的節(jié)日都是吃餃子。到底是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也不必糾纏,多吃點美味的水餃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