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多疑心理
老年人的養(yǎng)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鄙钤絹碓胶?,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進行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的多疑心理”,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多疑,不一定是病態(tài),有人生性多疑。例如;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因多疑而誤殺呂伯奢一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許多老人年輕時并不多疑、但隨年齡增長也就疑心愈來愈重。這是為什么呢?心理學家認為:人老以后,人格特征也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歸納起來有:
1.自我中心性;
2.內(nèi)向性;
3.保守性;
4.好猜疑;
5.常向壞的方面去猜測.嫉妒心強;
6.缺乏堅韌性和靈活性;
7.比較執(zhí)拗
8.適應能力較差;
9.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10.愛管鬧容;
11.疑心病大;
12.依賴性強;
13.有抑郁傾向。
這些變化首先是生理改變造成的。由于老年人感覺能力衰減,對外界認識造成困難.易于憑主觀去猜測。老年多疑以胡亂猜疑、嫉妒、乖僻的形式反映出來。精神方面的因素是多種的,如離開工作崗位,社會活動的減少,人際關系的疏遠,以及家庭中的地位改變和不睦等,均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增加了戒備心,從而使老人總處于緊張的防御狀態(tài)。
較重的猜疑就不單純是人格的改變了。如果一個老人原來性格開朗、豁達,后來無明顯原團卻變得十分多疑,或雖有些誘因,但也純屬捕風捉影。并且對象十分廣泛,曾經(jīng)反復解釋無效,則屬于一種精神癥狀了。
老人病態(tài)的多疑一般是功能性精神病,也可見于腦器質(zhì)性病變早期,猜疑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病人多數(shù)表現(xiàn)十分敏感,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注意,似乎這都與他有關。甚至感覺報刊、廣告、電影、電視等也都與他有關。有的老人疑心子女拿他的東西和說他的壞話。有一對老夫妻,丈夫患猜疑性精神病,因他同時有性欲亢進,老伴滿足不了,便猜疑老伴與別的男人關系不正常而鬧著要離婚。
對疑心較重的老人,應及早請醫(yī)生檢查治療。病態(tài)的多疑是不能企望象對正常人一樣以理說服。但和他們談話時態(tài)度要和藹、誠懇、坦率,跟他們接觸時要落落大方。往往怕病人生疑反而惹其生疑。有些話可請病人平素敬重的親友來講,這樣病人易于接受。對病人怪誕的言語不要與之爭辯,更不要責怪訓斥,以免造成對抗情緒。也不能隨便答應病人辦不到的事。有人象哄該子似地以諾言或謊言取得病人暫時的信任和安寧,但日后不能兌現(xiàn),反而使病人疑心更重。同時,應密切注意病人的言行,防止發(fā)生意外。
相關閱讀
死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老人,距離死亡的日子越來越近。那么大家知道老年人臨終前的心理是如何的呢?
有人指出,老人的臨終反應與他的信仰、年齡、社會經(jīng)濟狀況、心理成熟、應付困境的本領、機體的變化過程,以及醫(yī)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態(tài)度等都有關系。當年齡相近的親友死去,或醫(yī)生提醒他患有嚴重疾病時,老人會意識到死神已經(jīng)臨近。臨終病人可能考慮許多問題:比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遲鈍的話,會考慮將要和親人分離的情景;根據(jù)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顧一生,并作出評價;關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過渡的狀態(tài)。而一個人在臨終的表現(xiàn),又和他以往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有的人可能對死怕得很,以至否認它,甚至以倨傲的態(tài)度對待它;一個成熟的人,則可能回顧一生,整理他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帶著滿意的心情離開人間。
近年來,美國的一些醫(yī)生也調(diào)查了瀕死者的心理體驗,即在重危病人搶救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所謂死后生活的現(xiàn)象,也有人把它稱為“生命盡頭的生活”。這是病人在心臟停止搏動后一剎那間,處于瀕死狀態(tài)下的種種感覺。比如,心理學家肯尼茲倫發(fā)現(xiàn),盡管這些瀕死者的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但他們當瀕臨臨床死亡之際,都體驗到一種被肯尼茲倫教授稱之為“核心經(jīng)驗”的過程。病人或者訴述他離開了自己的軀體,與已死的親友相見;或是感到自己滑入一條黑暗的地道,前面出現(xiàn)一道耀眼的金光;或是走到了一個高大的門檻,徘徊不前,終于又退了回來。因為這些病人感到,他們還有某種責任未盡。這些感覺雖然變幻不一,但共同的感覺是,病人在這時都有一種巨大的“安適感”和“幸福感”,以致他們留戀忘返;但與此同時,一種更積極的強烈感情,又使他們蘇醒,把他們拉回人間,如此等等。然而,這些心理體驗僅僅是一些現(xiàn)象學的描述,且與他們生前的信仰有著直接關系,故至今尚未得到科學上的論證,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但總的來說,老人對死亡的心理反應通常是:首先是否認,即不相信死神即將來臨;在面對死亡即將成為事實時,常常會憤怒:“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而后,開始冷靜下來,并會產(chǎn)生既有絕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設法,如千方百計探索民間治療秘方,以求生存。然而在求生無望的情況下,便悲傷、抑郁,最后萬念俱灰,也不再憤怒,不再悲傷,平靜地接受死亡這一事實。
善良
善良是心理養(yǎng)生的營養(yǎng)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扶貧幫困;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于對人敞開心扉,心中輕松。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tài)。
寬容
寬容是心理養(yǎng)生的調(diào)節(jié)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導致神經(jīng)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學會寬容就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于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diào)節(jié)閥。
樂觀
樂觀是心理養(yǎng)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fā)人的活力和潛能,幫你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陷入悲傷、煩惱、痛苦之中,讓人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淡泊
淡泊是心理養(yǎng)生的免疫劑。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tài),是人生的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tài),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也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更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tài)使人始終處于平和的狀態(tài)。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不戰(zhàn)而退。
一般說來,這并不是病態(tài),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變的原因。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間歇睡,睡睡醒醒、醒醒睡睡,夜晚很難睡足8個小時,但白天打盹,累計下來,一天的睡眠量也接近8個小時,成年人一般每天睡眠5-7小時,最多也就是7個半小時。許多探討睡眠學的人認為,失眠本身算不上什么疾病,而只是暗示著身體上或情感上或行為上出了問題,從而影響了大腦的正常功能,妨礙了大腦發(fā)出睡眠的指令。老年人一旦出現(xiàn)暫時的失眠,不要為之急躁。有些人剛躺下不久就擔心是否能人睡,這樣越擔心就越睡不著,結(jié)果出現(xiàn)了病態(tài)性恐懼失眠癥。
實際上老年人最常見的失眠多是情緒引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容易產(chǎn)生悲觀情緒,遇到不滿意的事容易傷感;過于操心子孫的事,又力不從心,也會波及情緒;有的人身體出現(xiàn)某些異樣的感覺,便猜疑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或聽到別人患了什么病,自己也懷疑有了什么病,等等。這些思想波動都帶有憂慮的色彩,致使晚上心情不得平靜,難以人睡。同樣,遇到高興的事,情緒過于興奮,也會影響睡眠。對患情緒性失眠的老年人,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慰工作,盡量讓他們生活得愉快、舒心,減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擾。老年人自身也要學會自我調(diào)理情緒,發(fā)揮內(nèi)因的作用。主要是:對事要保持平淡的心態(tài),防止過憂過喜,避免情緒異常波動;平時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和體育鍛煉;睡前不要談論、回想會引起心情不快的事,也要避免過于喜悅;不要為自己的失眠擔心,隨其自然;為了使心情平靜,睡前還可以在室內(nèi)外漫步或靜坐。這些心理上的調(diào)理會有益于睡眠的。
在醫(yī)院門診經(jīng)??梢砸姷嚼夏耆艘蚩嘤谑叨筢t(yī)。有人自訴一夜要醒七八次;或凌晨三四點鐘后就再也睡不著;或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因此而致老年人憂心忡忡,精神壓抑。一般說來,這并不是病態(tài),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變的原因。
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間歇睡,睡睡醒醒、醒醒睡睡,夜晚很難睡足8個小時,但白天打盹,累計下來,一天的睡眠量也接近8個小時,成年人一般每天睡眠5-7小時,最多也就是7個半小時。許多探討睡眠學的人認為,失眠本身算不上什么疾病,而只是暗示著身體上或情感上或行為上出了問題,從而影響了大腦的正常功能,妨礙了大腦發(fā)出睡眠的指令。老年人一旦出現(xiàn)暫時的失眠,不要為之急躁。有些人剛躺下不久就擔心是否能人睡,這樣越擔心就越睡不著,結(jié)果出現(xiàn)了病態(tài)性恐懼失眠癥。
實際上老年人最常見的失眠多是情緒引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容易產(chǎn)生悲觀情緒,遇到不滿意的事容易傷感;過于操心子孫的事,又力不從心,也會波及情緒;有的人身體出現(xiàn)某些異樣的感覺,便猜疑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或聽到別人患了什么病,自己也懷疑有了什么病,等等。這些思想波動都帶有憂慮的色彩,致使晚上心情不得平靜,難以人睡。同樣,遇到高興的事,情緒過于興奮,也會影響睡眠。
對患情緒性失眠的老年人,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慰工作,盡量讓他們生活得愉快、舒心,減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擾。老年人自身也要學會自我調(diào)理情緒,發(fā)揮內(nèi)因的作用。主要是:對事要保持平淡的心態(tài),防止過憂過喜,避免情緒異常波動;平時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和體育鍛煉;睡前不要談論、回想會引起心情不快的事,也要避免過于喜悅;不要為自己的失眠擔心,隨其自然;為了使心情平靜,睡前還可以在室內(nèi)外漫步或靜坐。這些心理上的調(diào)理會有益于睡眠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年人“獨身”有害無益。如果老年人有勇氣再次點燃愛情之火,那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還會使老年人奇跡般地出現(xiàn)“返老還童”的現(xiàn)象。那么老年人再婚應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diào)適呢?
矯正再婚心理動機
老年人再婚也要以愛的需要為主線,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等需要。不少老年人再婚后并不幸?;蛩倥渌匐x,原因就是缺乏堅實的愛情基礎,結(jié)果給老年人再次造成傷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必須矯正不良的再婚心理動機,只有從愛的需要出發(fā),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些老年人認為再婚只不過是找個“伙伴”,打發(fā)日子而已,忽視了再婚的愛情價值。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愛情是沒有年齡界限的,無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的婚姻,愛情始終是第一位的。
克服回歸心理
老年人總喜歡沉湎于過去的回憶之中,在心理學上稱為回歸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覺地把先后兩個家庭加以比較,尤其遇到不順心的事或發(fā)生矛盾時,就會追憶過去愛情的甜美,產(chǎn)生后悔和怨恨情緒,這就在感情上拉開了再婚夫妻的心理距離。要克服這種心理,關鍵在于雙方都應認識到,過去的已經(jīng)永遠過去了,面對新的家庭,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努力消除矛盾,不斷對自己進行心理調(diào)適。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創(chuàng)造美滿幸福的新家庭。
適應對方心理特征
老年人有比較穩(wěn)定的性格、興趣和愛好。但進入更年期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變化。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盡快了解對方的心理特點,正確對待老伴的性格和習慣,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諒解。身體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體諒、理解和容忍對方,避免感情上的沖突。
同等對待前婚子女
再婚夫婦應克服“排他”心理,與新配偶及子女建立新的關系,把雙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盡到父母的職責,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視同仁。
此外,失去幾十年朝夕相處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傷事件,但又無可挽回。因此,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接近死亡,這個自然法則誰也逃脫不了。為了減少悲傷,不妨把老伴的遺物收藏起來,將注意的重點轉(zhuǎn)到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回憶往事,積極的生活方式可減輕老伴故后的孤獨凄涼感。再婚老年人常有對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責心理,可進行一些積極、愉快的活動來避免這種心理。
老年人再婚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老年人同年輕人一樣擁有勇敢地追求婚姻幸福的權(quán)利。兒女在孝敬老年人的同時也要支持他們再婚,讓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快樂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老年人的多疑心理》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zhì)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nianrendeyangsheng/">老年人的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