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應該歲加量減
老人應該怎么養(yǎng)生。
物質是健康的基礎,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是健康的法寶!養(yǎng)生已經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下面是由養(yǎng)路上網(wǎng)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人用藥應該歲加量減”,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如果您經常外出買藥,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市場上有很多兒童專用藥,用藥量可按年齡和體重計算,但卻很少能找到“老年人專用藥”。實際上,人到老年,由于身體的生理機能發(fā)生退行性改變,比其他人群更容易發(fā)生藥物蓄積,引起較為嚴重的藥物毒性反應,并且年齡越大,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越大。
大部分老年人的用藥劑量與青壯年人幾乎沒有區(qū)別,這很容易出問題。就算是治療最簡單的感冒,一個30歲、體重75公斤的成年男子和一個70多歲、體重只有45公斤的老先生,其服藥劑量如果無差別,顯然是極不科學的。很多老年人就是因為過度用藥或者藥物混搭而導致疾病。www.cndadi.net
那么,老年人該如何掌握用藥量呢?除了要有明確的用藥指征外,應考慮年齡和身體情況,綜合衡量用藥量,《中國藥典》上規(guī)定60歲以上老人用藥劑量為成年人的3/4。老年人由于耐受性下降,易致不良反應或中毒,需要從小劑量開始服藥,年齡大、體重輕、身體情況差的老年人更應酌情減量用藥。另外,老年人常同時患多種疾病,在用藥時,應先服用治療急、重病癥的藥物,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適當兼顧其他病癥的治療而服用其他藥物,不要多種藥物一起用。
擴展閱讀
調查顯示,目前老年人日常用藥少則3-5種,多則7-9種,這其中既包括醫(yī)生開的部分治療藥物,也包括老人或孩子輕信廣告而自購的所謂營養(yǎng)保健品。老年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嚴格遵守每幾小時需服藥一次的等待中度過的。
然而,醫(yī)生們在對現(xiàn)代老年人所具有的強烈自我保健意識感到欣喜的同時,不免又多了幾分憂慮:大部分老年人缺乏對藥物的性能、藥理常識的基本了解,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也缺乏足夠的認識,盲目吃藥常常適得其反。
隨年齡的增加,人體各系統(tǒng)、器官、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在發(fā)生變化。如心臟指數(shù)每年下降0.8%左右,腎血流量每年減少1.9%,肝血流量減少1.5%,腦血流量減少0.4%。70歲左右的老人,平均胃酸缺乏20%-30%,老年人體內總水分減少10%-15%。這些機體臟器、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減退,尤其是心、腎功能的減退直接影響了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清除。另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使用1-5種藥物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使用6種以上藥物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可見同時服用大量藥物或長期不規(guī)范用藥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危害。
老年人用藥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明確診斷,對癥下藥。首先應當權衡利弊,確定是否需要用藥。許多疾病只要合理安排生活、調理飲食、加強鍛煉便可不治而愈。老人切忌動輒服藥,應消除完全依賴藥物的不良心理。如高脂血癥的患者,首選當是調整飲食結構、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馬上服藥。
2.個體化給藥。由于老年人存在個體的衰老、受損程度及藥物治
療史不同等眾多相關因素,對藥物效應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日常用藥必須遵循個體化原則,對許多藥物要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通常我們推薦的劑量為成年人劑量的1/4-1/3,然后逐漸加量,直至最低安全有效維持量。如普萘洛爾、哌替啶、吩噻嗪類藥物的使用,因個體用量差異較大,當嚴格遵循個體化原則。用藥時間的長短亦應視病情及個體反應而定,尤其是對毒副作用大的藥物,不應連續(xù)用藥到疾病完全治好才停藥,當遵循中醫(yī)學所提倡的“中病輒止,不可過劑”的用藥原則,以免人體元氣大傷。
3.用藥宜精,藥量宜輕。部分老年人仍存有“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好”的錯誤觀點。殊不知老年之體由于正氣不足,臟腑虧虛,生理功能減退,已不堪重劑。藥量應力求適中,既要避免杯水車薪,藥不勝病,也不能藥過病所,誅罰太過。所以,處方用藥貴在精,用藥以味少而勝多。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但也不可急于求成,用藥也應有主次、輕重緩急之分。
4.聯(lián)合用藥選些中藥。為了盡量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宜以小劑量為好,如不足以產生療效,就需要聯(lián)合用藥。如小劑量利尿劑加中藥健脾利濕或溫陽利水方治療老年人水腫,可明顯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尤其對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老年患者,我主張盡量聯(lián)合中藥治療。
5.加強用藥后的監(jiān)測。對于需長期服用藥物的老年人來說,如應用頭孢類和氨基甙類抗生素以及噻嗪利尿劑,應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狀態(tài);對長期服用地戈辛、氨茶堿的患者應盡可能到有條件的醫(yī)院做血藥濃度監(jiān)測,以便醫(yī)生根據(jù)血藥濃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給藥間隔時間,防止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有的老人還相信廣告的不實之詞,哪種藥廣告見得多,就買那種藥。更有甚者,許多老人聽信那些街頭游醫(yī)、江湖騙子、“祖?zhèn)髅t(yī)”等人的話,買回一些“偏方秘方”。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臟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它們由旺盛逐漸走向衰退,身體的各種疾病也會隨之增多,藥品的使用也就自然多了起來。但由于老年人在經濟上的弱勢,他們中的部分人往往會憑自己以往對某種疾病的經驗,自主購藥,簡單選用。有的老人還相信廣告的不實之詞,哪種藥廣告見得多,就買那種藥。更有甚者,許多老人聽信那些街頭游醫(yī)、江湖騙子、“祖?zhèn)髅t(yī)”等人的話,買回一些“偏方秘方”。這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中總認為多服藥比少服藥好,服了沒有壞處。還有些老年人喜歡經常食用一些“保健品”,他們認為服用保健品的好處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其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其結果也是危害深重的。老年人用藥必須三思而后行,絕不可盲目。
一般說來,老年人用藥的種類分為兩類:老年疾病治療用藥和抗衰老保健用藥。這些藥物的使用通常有以下幾點值得廣大老年人注意:
首先,老年人要依據(jù)自己的年齡變化適量用藥。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老年人的肝臟因為退行性變化,其解毒功能和代謝功能明顯下降,藥物容易積蓄于體內,發(fā)生藥物中毒的可能性會加大。老年人的。腎臟同樣也會因為年齡的關系日趨老化,從而產生腎小球動脈硬化癥,使腎血流量減少。而腎臟是藥物和代謝產物排泄的重要臟器,老年人腎臟功能的顯著減弱,也會使藥物蓄積體內而中毒。還有,老年人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也比年輕時差,有些藥物用多了,會引起老年人精神上的反應或者使其失去對藥物的敏感性,用少了又達不到目的,如安眠藥、抗生素類有毒副作用的藥物,用時必須慎重考慮其劑量。一般情況下,60歲以上的老人藥物劑量應在壯年人的用量上減少5%,70歲以上減少10%,80歲以上減少20%,具體用多少,老人應按醫(yī)囑或根據(jù)自己體質的情況來掌握。其實,多大年紀用多少藥,教科書和藥物說明書上都不會有很詳細的介紹,這要根據(jù)醫(yī)生的臨床經驗和病人自己以往的藥物使用情況來判斷。對于保健品一類用藥,老人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有些保健品當中含有一定的激素類藥物,使用時也必須相應減少用量。
其次,老年人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藥物。老年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要把每次看病以及用藥的詳細情況記錄保管好,不要到需要時手忙腳亂。比如說,肝、腎功能情況,有沒有慢性胃腸方面的疾病,有沒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對藥物有沒有過敏史,何種血型以及血壓多少等,都必須有詳細的記錄。服藥方面要按醫(yī)囑按時按量,不要稍好一點,就停止服藥,或者情況加重,就加重劑量,這都是用藥之大忌。用藥中如果出現(xiàn)用藥反應,如發(fā)熱、寒戰(zhàn)、皮疹、紅斑、血壓升高或降低,呼吸、心率變化等,都必須及時告知醫(yī)生,不要擅自主張,否則只會弄巧成拙。
再次,老年人要明白“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在臨床上,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老年人,喜歡動不動就用“三大素”:維生素、抗生素和激素,以為這些藥是萬能藥,什么疾病都可以治療。他們殊不知,任何藥物用久了,都將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后果,因此,這些藥物沒有必要時就不要隨便使用。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一定要正確掌握一些常規(guī)用藥知識,包括一般疾病的常用藥有哪些,怎樣使用等,像急性心絞痛發(fā)作,老年人除了知道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外,還要了解怎樣使用以及常規(guī)使用量等。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人還應擔負起監(jiān)護老人用藥的重任,即認真執(zhí)行好醫(yī)囑,按時給老人服藥。對于神志不清的老年人,家人更要認真護理,而且要把藥物放在老人接觸不到的地方,以防老人多服、誤服。
由于老年人自己行動不便,記憶力不好,服藥品種太多等原因,再加上體內各臟器儲備能力減弱,對藥物的應激反應也變得脆弱,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的安全范圍變小,加之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排泄變慢,故容易發(fā)生中毒或不良反應。所以說,我們千萬不可忽視老年人用藥問題。
老年人用藥要注意防止出現(xiàn)以下問題:
一防種類過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藥物越多,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記憶力欠佳,藥物種類過多,易造成多服、誤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過3-4種。
二防用藥過量臨床用藥量并非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用藥應相對減少,一般用成人劑量的1/2-3/4即可。
三防濫用藥物患慢性病的老人應盡量少用藥,更不要沒弄清病因就隨意濫用藥,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或延誤治療。
四防長時間用藥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對藥物和代謝產物的濾過減少,如果用藥時間過長,會招致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時間應根據(jù)病情及醫(yī)囑及時減量或停藥,尤其對那些毒性大的藥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藥時間。
五防長期用一種藥一種藥物長期應用,不僅容易產生抗藥性,使藥效降低,而且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甚至形成藥癮。
六防濫用三大“素”抗生素、激素、維生素是臨床常用的有效藥物,但不能將它們當成萬能藥、預防藥濫用,否則會導致嚴重不良后果。
七防依賴安眠藥老年人大多數(shù)睡眠都不太好,但長期服用安眠藥易發(fā)生頭昏腦漲、步態(tài)不穩(wěn)等,久用還可成癮并損害肝腎功能。治療失眠最好以非藥物療法為主,安眠藥為輔。安眠藥只宜用于幫助病人度過最困難的時刻,必須應用時,最好交替輪換使用毒性較低的藥物。
八防濫用瀉藥老年人易患便秘,為此常服瀉藥。其實老人便秘,最好用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和飲食習慣的方法來解決,養(yǎng)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選用甘油栓或開塞露通便。
一、先取食療,而后用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療的先用食療,此乃一舉雙得。例如喝姜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性感冒。食療后仍不見效可考慮用理療、按摩、針灸等方法,最后選擇用藥物治療。
二、先用中藥,后用西藥中藥多屬于天然藥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藥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藥確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服中藥進行調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內服為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害,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比如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等可先用外敷藥解毒、消腫,最好不用內服消炎藥。
四、先用內服,后用注射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針劑,以為用注射劑病好得快,其實不然。藥劑通過血流向全身,最后進入心臟,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臟。因此,能用內服藥使疾病緩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劑。
五、先用成藥,后用新藥近年來,新藥、特藥不斷涌現(xiàn)。一般來說,它們在某一方面有獨特療效,但由于應用時間較短,其缺點和毒副作用尤其是遠期副作用還沒被人們認識,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最終被淘汰的新藥屢見不鮮。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中西成藥,確實需要使用新、特藥時,也要慎重,特別是對進口藥物尤其要慎重。
老年人病多,用藥也多。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老年人平均用藥量約是青年人的5倍以上。由于老年人體內各臟器生理儲備能力減弱,對藥物的應激反應也變得脆弱,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的安全范圍變小,加之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排泄變慢,容易發(fā)生中毒或不良反應。
一般說來,老年人用藥有十二禁忌:
一忌任意濫用患慢性病的老人應盡量少用藥,尤其切忌不明病因就隨意濫用藥物,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或延誤疾病治療。
二忌種類過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藥物越多,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也就越大。此外,老年人記憶欠佳,大堆藥物易造成多服、誤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過3至4種。
三忌用藥過量臨床用藥量并非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一直增加,實際上,老年人用藥應相對減少,一般為成人劑量的1/2-3/4即可。
四忌時間過長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對藥物和代謝產物的過濾減少。故老人用藥時間過長,會招致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時間應根據(jù)病情以及醫(yī)囑及時停藥或減量,尤其是對于毒性大的藥物,更應按“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掌握好用藥時間。
五忌生搬硬套有的老年人看別人用某種藥治好某種病便仿效之,忽視了自己的體質及病癥差異。
六忌亂用秘方、偏方、驗方老年人患病多纏綿不愈,易出現(xiàn)“亂投醫(yī)”現(xiàn)象。那些未經驗證的秘方偏方,無法科學地判定療效,憑運氣治病,常會延誤病情甚至釀成中毒,添病加害。
七忌濫用補藥體弱的老年人可適當辨證地用些補虛益氣之品,但若為補而補,盲目濫用,則變利為害。民間就有“藥不對癥,參茸亦毒”的說法。
八忌朝秦暮楚有的老年人治病用藥“跟著感覺走”,今天見廣告中說這好,便用這藥;明天見夸那,又改用那藥。用藥品種不定,多藥雜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出毒副作用。
九忌長期用一種藥一種藥物長期應用,不僅容易產生抗藥性,使藥性降低,而且還會產生對藥物的依賴性甚至形成藥癮。
十忌濫用三大素抗生素、激素、維生素是臨床常用的有效藥物,但不能當“萬能藥”濫用,濫用也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十一忌依賴安眠藥長期服用安眠藥易發(fā)生頭昏、腦脹、步態(tài)不穩(wěn)和跌跤,久用也可成癮和損害肝腎功能。失眠的治療最好以非藥物療法為主,安眠藥為輔。安眠藥只宜幫助病人度過最困難的時候。治療時應交替換用毒性較低的藥物。
十二忌濫用瀉藥老年人常易患便秘,如為此而常服瀉藥,可使脂溶性維生素溶于其中而排出,再加上乳化脂肪的膽汗分泌減少造成脂溶性維生素A、B、E、K的缺乏。因此,治療便秘,最好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養(yǎng)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選用藥物通便。
老人用藥四“不宜” 多病共存服藥別超5種
生意社2月26日訊 老年人往往同時患多種慢性疾病,因而用藥量較多,藥物濫用的危害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為保障健康,老年人有必要掌握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了解一些用藥原則及有關藥物的作用機理等。
劑量宜小不宜大
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常發(fā)生藥物在體內分布不均,加上肝臟供血的減少、吸煙等使藥物的代謝發(fā)生變化。老年人的腎排泄能力有下降,使藥物分解變慢,體內蓄積增加,易產生毒副反應。因此,老年人用藥劑量應隨年齡增加而減小。
老年人除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類等藥物可以用成年人劑量外,其他所有藥物,都應低于成年人劑量。一般來說,60~80歲者,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3/4~4/5﹔超過80歲者,用藥量為成人量的1/2。
品種宜少不宜多
老年人同時用藥不能超過5種。據(jù)統(tǒng)計,同時使用5種藥物以下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10種為10%,11~15種為25%,16~20種為54%。
當用藥超過5種時,就應考慮是否都是必要用藥,以及依從性和藥品不良反應等問題。凡療效不確切、耐受性差、未按醫(yī)囑服用的藥物,可考慮停止使用﹔如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種藥物時,在病情穩(wěn)定后,仍應遵守使用5種及以下藥物原則。
另外要重視非藥物療法,這仍是有效的基礎治療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飲食療法﹔輕型高血壓,可通過限鈉、運動、減肥等治療﹔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纖維食物。
療程宜短不宜長
老年人腎功能減退,腎臟血流量減少,對藥物和代謝產物的濾過率減少,故老年人尤其是腎功能減退的老人,在使用由腎排泄的藥物時,一定要注意減量服用、慎用、甚至禁用。
因為用藥療程越長,越容易發(fā)生藥物蓄積中毒,有時還可能產生成癮性和耐藥性;瀉藥和利尿劑可引起嚴重低血鉀癥﹔安眠藥久用可產生依賴性等,所以,老年人用藥療程,應根據(jù)病情及醫(yī)囑合理縮短。
方式宜偏中不宜偏西
根據(jù)老年人代謝下降、反應遲緩的生理特點,老年人用藥以中西醫(yī)結合為好。對急性病,用西藥能使疾病迅速得到控制,而后采用中藥調養(yǎng)﹔對慢性病,則以中藥治療為主,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中藥比西藥作用緩和,副作用少,老年人使用中藥治療更為安全些。
但也有些中草藥毒性較大,使用不當,常會引起中毒。因此,在使用有毒性的中草藥時,必須嚴格遵醫(yī)囑。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老人用藥應該歲加量減》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renyinggaizenmeyangsheng/">老人應該怎么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