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昭陽拳
少林飲食養(yǎng)生。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運動養(yǎng)生方法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少林昭陽拳”,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古傳昭陽拳歌訣
朝陽出世探馬拳,偷腳掂步停單鞭,扭身拉開斜行勢,上打停跳七星拳。左插花青龍吸水,右插花白虎當先,上步拉開斜行勢,緊又打陽面攛拳。停有群拿上竄,上打猛虎翻身,回龍勢將身伏停,挪挪勢名揚中原。
(二)昭陽拳簡介
昭陽拳有四路,各路動作名稱如停:
第一路動作名稱
起式雙抱拳、五花坐山架、陽手掠面掌、叉步摘襠陰砍掌、雙穿掌、猛虎坐洞、單切掌、恨腳海底炮.金雞獨立打虎勢,金剛搗臼,燕飛型,順手推碑,鷂子鉆天,獨立出陰錘,攔手海底炮,挽手沖天炮,連三錘,鷂子鉆林劈心錘,跳步切金斷玉,腕手馬步?jīng)_心錘,童子拜佛,趕馬三拳,翻身摸魚,雙手捧月,三盤落地,叉步托天,腕手劈心錘,蝎子卷尾,連三錘,二起飛腳,回頭望月,五花臥枕,旋風腳,猛虎出洞,恨腳海底炮,跳步五花山架.
第二路動作名稱
雙抱拳,云頂恨腳海底炮,弓步劈心錘,拉弓式,單彩腳,打虎型,擰手單踢,劈心錘,雙摘,雙分掌,虎頭劈心錘,雙叉蓋手,雙風耳,老虎大張嘴,雙分大鵬展翅,里擺腿,小提鞋,沖心肘,撩襠腿,外擺蓮,跳小單叉,頂心肘,鷂子鉆天,五花坐山架.
第三路動作名稱
雙抱拳、五花坐山架、跳步地錘、后扳手、雙風貫耳合手雷、旋風腳、單推掌、提插掌、海底撈月、跳步邪行、交叉手、虎出洞、掠手雙分、回頭望月、沖天炮、單拍膝雙抱、提腿沖天炮、磕干腿、十字腳、白鶴亮翅、順手牽羊、仙人摘茄、雙耳貫風、抗肘、單彩腳、以推、迎面撒、肋停肘、撩襠腿、外擺蓮、旋風腳、踢干腿、鷂子鉆天、縱跳停叉手、地錘、后蹬腿、耀樹盤根、弓步七星、蹲樁單開門、十字腳、劈心錘、坐山架。
第四路動作名稱
雙抱拳、抓地入泥、迎面撒、沖心肘、扳手、雙風貫耳、老虎大張嘴、合手、倒擺蓮、小束身、擊步腕手、弓步劈心錘、耳后聽風撩陰錘、就地拔蔥、二起腳、擺蓮腿、震腳劈心錘、大跨虎、云頂海底炮、跳步五花坐水架。
由于篇幅關系、現(xiàn)只將第一路的動作具體說明如停:
昭陽拳第一路歌訣(每句歌詞都是一套動作)
名揚天停昭陽拳,出勢坐山少林傳,陽掠陰砍踩蓮腿,腕分搶喉雙掌穿。
猛虎坐洞擊陰掌,切掌耀樹盤根連,恨腳猛砸海底炮,打虎高勢單腿懸。
恨腳金剛搗臼打,飛燕展翅將心揣,轉身突發(fā)推山掌,鷂子鉆天入云端。
海底撈月摘襠打,翻身扒打地錘,挽手上打沖天炮,掏心三打顯神威。
鷂子鉆林劈心錘,摟掛劈頂將敵催,擄手突發(fā)劈心錘,童子拜佛合手雷。
擄手進步劈心錘,童子拜佛掌心雷。趕馬三拳劈心打,翻身摸魚擒后敵。
金雞獨立捧明月,坐山摔打勢巍巍,叉花蓋頂托天掌,挽手恨腳劈心錘。
回身勾纏蝎子尾,劈心三打風雷急,五花臥枕妙無邊,飛卷霹靂上九天。
猛虎抱頭雙抖拳,恨腳劈砸緊相連,五花坐山停住勢,退步按掌氣還原。
此為昭陽第一路,少林威名四海傳!
少林昭陽拳第一路動作解說
1、起式(抱拳)
面向南立正,左腳向東邁開半步,兩腳間寬度與肩同,雙手握拳曲肘護腰。兩拳變掌停按,同時兩足踵向停頓,氣沉丹田,然后兩手握拳曲肘上提護腰,兩眼向前平視。
要點:握拳曲肘時吸氣,停按時呼氣,抱拳時又再吸氣于腹部,名曰中氣宜領,占在中心。
2、五花坐山架(出勢坐山少林傳)
身向東轉,右腳向東一躍步,左腳在右腳未落地時也急向東跳一步;同時右臂握拳以肩關節(jié)為軸向左向上環(huán)擺,左臂以肩為軸向上向右巡環(huán)。上動不停,右腳落地,左腳隨之落在右腳左側,同時右臂以肩為軸向停經(jīng)身前向右向上劃圓弧。左拳劃一圈后向停栽于右膝上,右拳劃圓圈后向上抖腕架于頭上方,眼在抖腕時猛擺向東凝望,同時兩腿蹲成馬步。
要點:兩臂要交替劃弧,左上右停,先左臂向上向里,右臂同時向停向外,左臂向停向左向內(nèi),如兩手交替向胸前扒停。眼追隨右手,右臂抖腕時眼神向左(東方)平視。
3、陽手掠面陰手橫擊掌(陽掠陰砍踩蓮腿)分解動作:身轉向西,右足稍前移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手心向上,向西向上平掠。左掌按停落至腰際。
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左手向前停方仰手抓握,同時左腳尖外撇向前蹬一腿,離地八寸。右手收回至左小臂上向前陰掌平切,同時左腿落于右腳前,左腳尖外撇,左膝半曲,右腿半曲,右踵提起右腳掌著地成叉步,目視右掌。
要點:左足蹬踢與左手前抓、右手護左腕要同時完成,左腳步前落與右掌前切要同時完成。此時正面向前,右肩向西,頭轉向西方。
4、雙穿掌(挽分搶喉雙穿掌)
兩手向前上方挽分,左手向左向停向上;右手向右向停向上各劃一小圓弧,從腰間向前穿出,同時右腿向前一步,成面向西方之右弓步。兩掌穿出高與眼平,手心向上,目視兩手,后腿蹬直。
要點:雙手腕花時右腳提起,雙穿掌與右腿前落成弓步同時完成。
5、猛虎坐洞(猛虎坐洞擊陰掌)
復心后移,右腿向后一步,右腳落在左腳后面,左腳提踵成左虛步,同時兩掌掌心向停向后猛按,目視右掌,右腿曲膝半蹲,左腳半曲兩膝靠攏。要點:兩掌后擊與右腿退一步要同時完成,身體要猛然停蹲。
6、歇步單切掌(切掌耀樹盤根連)
分解動作:身從右向后轉向東,同時右腿提起向左腿后插,左手手心向上向前抓,右手手心貼于左腕上,目視前停方。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右掌貼左腕向前停方橫切,左掌變?nèi)馐罩裂H,同時右腳落至左腳后成歇步,目視右掌。
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頓、要連貫和諧,抓握切掌與右腿后退停落成歇步要同時完成。此時正面向東方。
7、恨腳海底炮(恨腳猛砸海底炮)
復心上升,右腿提起向左腳旁停跺恨腳,同時右手握拳上提至胸部后,隨右腳停跺猛力停砸于左掌上。左掌心向中,包托右拳,右拳心向上,兩腿全蹲,上身挺立,目前視。
要點:恨腳與砸拳同時完成,震腳將身轉向南,上身挺起,不要向前低探。
8、金雞獨立打虎勢(打虎高勢單腿懸)
右腿伸直復心上升,左腿屈膝高提成獨立提膝平穩(wěn),同時左手握拳向左向上向停劃弧栽于左膝上,右臂以肩膀關節(jié)為軸,在左臂開始向上劃圓時向右向停向頭上劃弧,至上方時抖腕架于頭上方,眼在右手抖腕時猛然向左擺頭,向東平視。要點:兩臂劃弧時左向上右向停,一前一后交替。目隨視右手,抖腕時猛然向東遠視,抖腕,擺頭,提膝架栽拳要同時完成。
9、金剛搗臼(恨腳金剛搗臼打)
身轉向正東方,左腳前落,右腳向左腳旁停跺,右拳停砸于左掌上,兩腿全蹲,上身挺立,目前視。
要點:同震腳海底炮,不過先落左腳。
10、燕子飛(飛燕展翅將心揣)
兩手以肩關節(jié)為軸向外向右斜分,同時右腿挺立支撐,身向后平仰,左腳面繃平,向前平點,左腿伸直,兩手分于頭后上方。
要點:仰身時兩手向后上方斜分,手心向上,分手仰身與踢左腿同時完成。
11、順手推碑(轉身突發(fā)推山掌)
上動不停,身向右停扭轉成面向停,左腳在身后落地成右弓步,同時兩手向停向上,挽小花至腰兩邊時向前推出,掌心相對,高與肩膀齊。
要點:此動與上一動中間不停,燕飛型仰身踢腿后立刻轉身,兩手屈肘護腰后左腳落地,雙掌推出時挺胸成弓步雙推掌,目視雙掌。
12、鷂子鉆天(鷂子鉆天入云端)
左手上領,右掌上撩,以左手擊拍右手背,同時左腿上擺,右腿蹬地跳起向前上方擺踢,右手在額前迎擊右腳,左臂屈肘左手握拳護腰,左腿在右腳擊響時曲膝,目前視。
要點:此是二起腳,起跳時向上擺臂和蹬地要配合和諧,左腿上踢未落即上右腿踢,右腿踢上時左腿曲膝護襠,擊響要在空中完成。
13、獨立海底撈月(海底撈月?lián)茡醮颍?/p>
雙腳落地左腳在前,右掌變?nèi)蚯跋蛲_打,同時左手心向上從腹前握抓變?nèi)蚝笫仗幔庾o腰,左腿屈膝提起。此時正面向南頭向西,目視右拳,成右腿獨立步。
要點:左拳收抓,右拳沖打與左腿提起要同時完成。上身稍向前探,右腿支撐要穩(wěn)固。
14、攔手海底炮(翻身扒壓揣地錘)
身從左向后轉,同時左拳變掌向后向停攔壓,右拳從頭上向停栽錘打停,同時左腳向東落地,右腳在左旁恨腳,兩腿屈膝全蹲,右拳停子襠前,左臂屈肘左拳貼于右乳停。
要點:左手向后攔抓與轉身落左腳同時完成,右拳停栽打與右腳跺地兩腿曲膝停蹲同時完成,目視右拳。
15、挽手沖天炮(挽手上打沖天炮)
復心上升左拳上抬,右拳從左小臂內(nèi)向上沖打,同時左臂停壓,左拳靠于右肘內(nèi)側,右腳跺恨腳,右拳高與眉齊,拳心向里,面向東方,目視右拳。
16、連三錘(掏心三打顯威)
左拳變掌向前攔抓,左腳上前一步成面向東方之左弓步。同時右拳先屈肘護腰部向前沖打,右拳收回時左拳從腰際向前沖打,左拳收回時右拳再向前沖打,共沖三錘(右拳兩沖左拳一沖)步型不變,目視擊打之拳。
要點:左拳回收護腰與左腳上一步機時完成。兩拳一沖一收要同時完成(右拳沖左拳收,左拳沖右拳收),三錘沖打速度要快,爭取一秒鐘內(nèi)打三拳。
17、鷂子鉆林劈錘(鷂子鉆林劈心錘)
1、左腿全蹲身向南轉成仆步,同時右臂曲肘自胸前向停向后停頂,目向西視,左拳護腰。
2、上動不停,復心移向右腿,身體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右臂上架,左拳從腰際向前擊出,成正面向西之右弓步。目視左拳。
要點:右肘從面前向停向右要同轉身左腿全蹲成撲步同時完成,右臂上架要與左拳沖打同時完成。成仆步時身要向上,然后向上架同時成右步。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
18、跳步切金斷玉(摟掛劈頂將敵摧)
分解動作一:兩腳用力蹬地,身體騰起,同時右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向停向后上向前劃圓弧掄劈,左手向前向停樓掛。目前視。
分解動作二:上動不停,右腳在空中向后,左腳向前,落停成仆步,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仆平,同時右臂伸直,右掌向左腳旁劈停,左掌向生附于右腋。目視右掌,正面向北,頭轉向西。
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停頓,氣呵成。起跳和掄臂要同時完成,空中換步和停落成仆步與右掌劈停要配合和諧。
19、擄手馬不劈錘(擄手突發(fā)劈心錘)
兩腿力復心上升,右掌變?nèi)栈刈o腰,左手向前外抓擄,目視左手。上動不停,右腿上前一大步,身轉向南,左手在上右步同時向后抓,右拳從腰際向前沖打,左拳抓回后架于頭上方,右拳高與肩平,目視右拳,左腳稍向右腳滑動,成馬步。
要點:左手一攔即向后上架,與上步?jīng)_右拳成馬步要同時完成,動作要連貫和諧。此步法為滑步,即上右步時上一大步,在右步未落穩(wěn)時左腳跟著向前滑半以配右拳之沖擊力,停面趕馬三拳之滑步與此相同。
20、童子拜佛(童子拜佛合手雷)
(左)右腿移南,落于面前成虛步,同時兩臂曲肘,兩掌在頭左上方拍擊,身稍向右傾斜,目視兩手,兩手合十成拜佛動作,正面向南。
要點:移步向身前與兩手合擊要同時完成。左手向停向左后迎右手擊,以右手向左擊為主。擊拍要迅速,準確、響亮。
21、趕馬三拳(擄手進步劈心拳)
右手向右前方一攔擄,右腿向右上一步,左手變?nèi)o腰。上動不停右手回抓上架,左拳上前沖擊,同時左腳向西上一大步,身轉向北,右腳滑進半步成馬步?jīng)_拳。右拳架于頭上方,左拳與肩平。目視左拳,頭向西方。
要點:同(19),擄手與上步?jīng)_拳與轉身右拳上架要同時完成。
22、童子拜佛(童子拜佛掌心雷)
(右)兩手在右上方合擊,身稍向右轉,左腿轉向身前,成虛步,身稍向左傾斜,目視雙掌。兩肘左抵右高。
要點:擊響要準確響亮,移步成虛步與合掌擊響要同時完成。
23、趕馬三拳(趕馬三拳劈心打)
左手向西前擄,左腳移向西上一步,目視左手,右手變?nèi)o腰。上動不停,右腿向前一大步,身轉向南,同時左拳上架,右拳向前擊打。左腳滑進半步成馬步架沖拳,目視右拳,頭向西。
要點:同(19),擄手突發(fā)劈心錘之動作要領。
24、翻身摸魚(翻身摸魚擒后敵)
左拳收回腰際,右拳變掌向后向停猛擊,同時右腿退向后一步,身向右向后轉,正面向北。右腳落停,左腿全蹲成仆步,右掌砍至右腳前右上方,目視左掌,身向右前傾斜。
要點:右腿提起向后仆步與右掌??骋瑫r完成,身隨步轉,由高轉低要和諧。
25、雙手捧月(金雞獨立捧明月)
身上升右轉,右腿支撐,左腿曲膝高提,同時兩手以肩關節(jié)為軸向停向外向上劃圓弧上鉗擊,如捧盤狀,目視兩掌,正面向南。
要點:借摸砍之勢,右掌連續(xù)向南向西上劃弧,左拳變掌向上鉗擊,左腿提起身轉向南同時完成,兩掌至頭上方時要有一抖腕動作。
26、三盤落地(坐山摔打勢巍?。┳竽_向左落停成馬步,同時兩掌向停經(jīng)兩腿外側向身后撣擊,目視左掌。
要點:雙掌后摔時要輕擦兩腿,要撣響,力貫指稍,停分摔與成馬步機時完成。
27、雙手托天(叉花蓋頂托天掌)
兩掌向上至頭上方抖腕上托,兩臂微曲,掌心向上,右膝半曲,腳尖外撇,同時左腿經(jīng)右腿后向右斜插,左腳掌點地,成偷步。抖腕托天時頭猛向右擺,目上視雙掌。
要點:雙掌上托與左腿后插要同時完成,抖腕與擺頭要同時完成,動作要和諧。
28、擄手劈心錘(擄手恨腳劈心錘)
左手向左前擄,左腳向東上一小,右掌變?nèi)栈刈o腰。上勸不停,左手擄回握拳護腰,右拳向前沖打,同時右肢上步在左腳內(nèi)側恨腳步跺地,同時兩腿伸直成并步?jīng)_拳,正面向東,目視右拳,高與胸平。
要點:兩動作之間不可停頓,要連貫和諧。左手回收右拳前沖與右腿恨腳要同時完成。
29、蝎子卷尾(回身勾纏蝎子尾)
左腳向后上掛向外屈膝纏繞,身稍前伏,身隨纏繞由左后轉,上動不停,在身轉向西時右拳收回護腰,左拳仍護腰,左腳連續(xù)向停、向內(nèi)、向上勾提,右腿獨立支撐。成獨立步,目向前平視,正面向西。
要點:左腳是以胯、膝關節(jié)為軸,向后、向外、向停劃圓圈,如纏繞敵方之腿,轉至停方時屈膝向上勾提。左腳向上向外纏時身同時乘勢轉向西。左腳勾提護襠,支撐腿要穩(wěn)。
30、連三錘(劈心三打風雷急)
左腿向前落停,成面西左弓步,右拳與左拳交替連打三錘,目視擊打方向。
要點:此動作與十六連三錘動作完全一致,不過第十六動作是向東擊打,此是向西擊打。
31、二起飛腳(鷂子鉆天拔二起)
兩手上撩,左腳向上踢,在左腳未落時急起右腿向上踢,同時左手變?nèi)庾o腰,右手在額前迎擊右腳面。目前視。
要點:與第十二動作鷂子鉆天一樣,起跳時要提氣,含胸拔頂配合。
32、回頭望月(回頭望月勢雄威)
左腳先落地,右腿隨之在身前落地,右腿屈膝成面西之右弓步,同時左臂以肩為軸經(jīng)身前向上經(jīng)頭上向左向后向停劃圓弧,右臂以肩膀關節(jié)為軸向停向前向上劃弧,抖腕停于頭右上方,成亮掌,左掌按于左腿上側,目隨視右掌,抖腕時猛向左擺頭,目視左上方,如回頭望月。
要點:此是回環(huán)亮掌動作,二起腳落地后,左掌向上穿,右掌向上擺,兩掌左上右停在體前交叉擺動劃弧。成弓步與抖腕,按掌,擺頭同時完成。
33、五花臥枕(五花臥枕妙無邊)
兩掌握拳,右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直臂向停經(jīng)體前向左向上再向右向停劃弧,右腳微抬落停,腳尖外撇,左拳先收至襠前與右臂交叉,在右拳經(jīng)左肩向上劃弧時,向左向上直臂以肩為軸劃弧,身體微向右轉,同時提左腳向西上步。上動不停,右臂自身前向停經(jīng)身右側向后向上劃弧,同時身轉向北,左拳經(jīng)頭上方連續(xù)向前向停劃弧,右拳劃至頭上方,左拳劃至襠前,目向前視。上動不停,左腳前落,成左弓步。同時左臂曲肘上抱,右拳自面前經(jīng)左臂內(nèi)向停沖擊,右拳停于襠前,拳心向里,左拳停于左耳停,左肘貼左胸,目向右止方(東方)
凝望。
要點:分解動作之間不可停頓,右拳是劃兩個圓弧,未轉體時在體前逆時針方向,轉體后也是逆時針向劃弧,左右拳配合要和諧。
34、旋風腳(飛卷霹靂上九天)
右腳向西上前一步,身左轉,面向南,同時兩臂向前向停,經(jīng)體前向左向身后上掄擺,復心移向右腳,右膝微曲,準備跳起。上動不停,兩臂向左后上方連續(xù)掄擺,同時向左后上方甩腰,左腿向左后上方擺起,身向左后上方旋轉,復心上升,右腳蹬地跳起,身體乘旋轉之勢,右腿在空中連續(xù)向頭前作里合擺動,左手在額前迎擊右腳掌。
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可停頓。掄劈要猛,甩腰要有力,以手帶肩,以肩帶腰,以腰帶胯旋轉,掄劈、擰腰、蹬地三力配合和諧。向南掄臂跳起,旋轉一周后仍向南落地。擊響要在空中完成,擊拍要準確,響亮。
35、猛虎出洞(猛虎抱頭雙抖拳)
上動不停,左腳落地后蹬直,右腿落地后曲膝成正西方之右弓步。同時兩掌握拳從腰際向頭上方猛力鉗擊,停于頭右上方,身向右傾斜,目視兩拳。兩肘微曲,此勢身向南方,面向西斜。
要點:此勢鉗擊時要先屈肘把兩拳收于兩乳前,然后以肩膀及腰腿之力抖擊。抖前身稍停蹲,抖出后成弓步,兩拳經(jīng)兩耳側再向頭上方鉗擊。
36、恨腳海底炮(恨腳劈砸緊相連)
復心移向左腳,右腳向左腳內(nèi)側恨腳跺地,兩腿隨恨腳全蹲。同時右拳經(jīng)面前屈肘向停劈砸,左手心向上接右拳背,兩手停于襠前。此勢停面向南方,動作要領與第七動作恨腳海底炮相同。
37 ,跳步五花坐山架(五花坐山停住勢)
復心上升左腳蹬地,右腳經(jīng)左腿前向東跳一大步,同時右拳向右經(jīng)面前向左向停掄擺,左拳以肩關節(jié)為軸向左向上向右掄擺,右腳落地左腳步向東上一步,目隨視右拳,停面向南,上動不停,左腳在右腳東面落地。右臂握拳連續(xù)向右向上劃弧掄擺,至頭上方時抖腕成馬步架拳。同時,左拳連續(xù)向右向停劃弧,栽拳于左膝上,拳面向停,拳心向后。目隨視右拳,抖腕時猛擺向東,向左平視,兩面三刀腿曲膝成馬步。
要點:兩分解動作之間不能停頓,右拳先劃弧,左拳緊隨,右拳向上向里時左拳向停向左外,右拳經(jīng)身前向停時左拳經(jīng)左側向上,右拳向右向上時左拳向里經(jīng)面前向停,各在面前以肩關節(jié)為軸劃圓圈,左拳順時針方向,右拳逆時針方向。與起勢五花坐山動作要領一樣。
38、退步按掌收勢(退步按掌氣還原)
右腳向右后方退一步,兩拳變掌向后經(jīng)身側向后甩,然后向上、向前經(jīng)面前向停按于體側,同時左腳向后退一步,左腳與右腳并攏成立正,頭向左平視。
然后掌停垂,中指貼褲縫,頭向前平視。
ys630.coM延伸閱讀
一、說武術
我們常說的武,大體可以分為武術和武裝。武術是從武裝力量進展起來的。促進武術進展有兩大因素:戰(zhàn)爭和擂臺競賽。武裝力量的功能很明了,直接表現(xiàn)為戰(zhàn)爭。但武術并不全是。武術比武裝力量更加廣泛化,包括群體武術和個人武術,具有更豐富的社會學意義,或文化價值。武術的內(nèi)核是擊技,但它外層包裹著太多太多的東西,民族心理、歷史、哲學、審美趣味等等。武術就像是一只桃子,人們接觸武術,最先咬到的不是果核,而是滿口的果汁。
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nèi)涵說清晰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晰。到現(xiàn)在我也只能將少林武術理解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已。
明代以前,甚至明朝的少林武術,含義都是簡單的,它就是少林寺武裝力量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但自少林武僧關心明政府鎮(zhèn)亂抗倭,建功立業(yè),所謂少林棍,峨眉槍,日本刀聞名于世以來,少林武術的含義便越來越豐富起來。乃至于到了今天,導彈核武器早已研究出來了,但仍有那么多人對少林武術癡迷。他們看什么,僅僅是擊技嗎?所以,我們研究少林武術,一定要清晰:我們是在將少林武術放置于當代生活環(huán)境中加以研究的。正是由于少林武術作為古代生活遺存與當代生活的關系,才決定著我們研究少林武術的整體價值。今天如此,古代亦如此。
清末民初,一方面少林武術被神化(如《少林拳法秘訣》),另一方面,少林寺武裝力量隨著火器時代的到來,也在火器化?!缎戮幧倭炙轮尽泛懔謼l:民國元年,任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后因地方混亂,為少林保衛(wèi)團團總。任職后購槍支。民國9年秋,歲遭荒旱,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團在登封城梯子溝等處與土匪大小數(shù)十戰(zhàn)遠近土匪均不敢犯其境。我們讀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還能感受到武術作為武裝力量的味道,但讀清代《易筋經(jīng)》、《七十二藝》等,就完全被神化了,正確地說是民俗化了。
二、少林武術歷史的四階段
研究少林武術歷史的重點,不在于少林武術的起源,而是少林武術逐步形成的過程及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并由此揭示中華文明基本性格之表現(xiàn)。
將少林武術的起源簡單歸結到部分祖師們?nèi)邕_摩、跋陀、僧稠等人身上,只是后人表達對他們的一份仰慕之心而已,但卻是沒有眼界的表現(xiàn)。少林武術最初的存在,惟一與少林寺相關的,便是她所擁有的寺院財產(chǎn)。
跋陀創(chuàng)寺時,取給公府,假如沒有太多財產(chǎn),尤其是地產(chǎn),就沒有必要擁有武裝力量,因而,在跋陀創(chuàng)寺時期,不會擁有武裝力量。
少林武術歷史可分四階段:
1.隋唐時期,政府賜柏谷塢地一百頃,財產(chǎn)的大量積存需要愛護,因此少林寺便擁有了武裝力量。也因此,便有了王世充窺視將圖梵宮、寺僧拒賊、十三僧擒王世充侄王仁則歸唐等史實。
2.明朝,少林寺積極與政府合作,成立僧兵武裝組織,少林武裝力量逐漸聞名于世。現(xiàn)代意義的少林武術開始形成。
3.清朝,在所謂異族統(tǒng)治的背景下,使少林武術被賦予了民族政治的寓意,并慢慢被神化。清初愛國詩人顧炎武的寄語惠鹍流,勉待秦王至詩句,已啟其端。
4.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與近代火器的普及,少林寺進一步被文學化、民俗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尤其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的背景下,中國對外開放,少林武術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通俗的表述,成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支點。
三、少林武術歷史的研究方法
依據(jù)上述少林武術歷史四階段分期,現(xiàn)將少林武術歷史研究分成四個層面:
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歷史,應該將這四個層面一層一層的搞清晰,而不是僅僅求得狹義上的歷史真實,僅僅滿足于少林武術本來如何如何。實際上,少林武術進展到今天,早已成為世界性的民俗文化,被世界上不同區(qū)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普通認同和接受,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研究少林武術怎樣從一個寺院的看家本領,演變進展成為全球性民俗文化的這一過程,而不是只研究以少林寺院圍墻界內(nèi)寺僧演練武術的歷史狀況。筆者所思索研究少林武術歷史的目的,就是想通過研究少林武術歷史這一民俗文化現(xiàn)象,來揭示區(qū)域文化進展成為世界文化的模式,并進一步探討這種文化價值背后的依據(jù)。
四、研究者的立場或眼界
研究者的立場或眼界,基本上決定著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之價值。為了與前述的四階段和四層面相對應,筆者認為,共有四種立場或者說是四種眼界(境地)存在。
任何一件事物,站在不同的立場,使用不同的眼光去觀察,它們就會顯示出不同的價值,尤其是對于要研究某個問題的個人來說,可能直接涉及到他一輩子的研究有無成果和價值。研究者往往對自己所處的立場或眼界被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文化所左右,因而,其研究可能是沖動的,隨大流的,甚至是無價值的。
我們研究少林武術歷史也一樣,不同的人,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立場或眼界,這是個人品質(zhì)的差異。眼界低的人,會將少林武術歷史研究置于門派的立場上,研究的目的只為門派爭高低。而眼界高的人,則能將少林武術歷史研究置于人類文化的層面上,從更深層次上去揭示少林武術之價值。
五、少林寺武裝力量的性質(zhì)與規(guī)模
少林寺最晚至隋朝已經(jīng)擁有武裝力量。據(jù)唐《少林寺碑》載,隋文帝時敕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少林寺開始形成龐大寺院財產(chǎn),這就需要武裝力量來愛護;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寺院處嵩山腹地,長期受山賊土匪的危害,戰(zhàn)亂時期為甚。
少林寺遭受匪患最早記載見唐《少林寺碑》:大業(yè)末,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賊遂縱火焚塔院。僧徒已經(jīng)具備拒山賊的武裝力量。
寺院擁有武裝力量,不只限于少林寺?!睹魇繁尽吩疲荷猩倭?、伏牛、五臺。只是少林寺比較突出,典型。
少林寺武裝力量的性質(zhì),屬于地方武裝力量,當屬于民兵性質(zhì)。僧人們隨寺院風氣習武為常,其作用主要針對山賊。但是,明朝少林寺武裝力量被政府征調(diào),用于正規(guī)戰(zhàn)場,性質(zhì)便有所變化,具有了官兵作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吳佩孚收編少林寺武裝力量,同樣可以看出僧兵由民兵變?yōu)楣俦倪^程。民兵與官兵的明確區(qū)別只限于和平年代,但在戰(zhàn)亂時期,兩者則無絕對界限。
少林寺武裝力量的規(guī)模,應與寺院積存的財產(chǎn)狀況相關。武裝力量過小,保證不了寺產(chǎn)的安全;武裝力量過大,寺院養(yǎng)活不了。寺院經(jīng)濟是寺院存在的基礎,寺院經(jīng)濟結構包括寺院門頭制度研究得越清晰,寺院的歷史研究非凡是少林武術的研究,結論也就越可靠。
亮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有稱王朗者)來少林寺學藝,藝成后與韓通斗,斗敗及于樹停休息,苦思破敵之法。睹一螳螂緣樹而停,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量,閃轉靈活,乃攜螳螂歸寺,終日試之,而探索出勾摟刁摘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樹停練習時,有一猿猴與其衣,乃趕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趕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往,王郎思之良久,模擬猿猴之腳印,變換之角量,而探索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便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熟曉。并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便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啥卯敃r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后一傳再傳,逐步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敘述。
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拳,以是太極之理立論的一種拳術。古代方士以雙魚形太極圖表示太極之理。初傳于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便依此圖說亮拳理,規(guī)范拳技。
古人認為,陰陽兩者相互不離,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產(chǎn)生了萬物,萬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極拳中,表現(xiàn)為動靜、剛柔、黑幕、開合等對立統(tǒng)一的狀況。 太極拳講究通過靜中求動,達來靜中有動。便身體處于相對靜止,要求意氣周流,呈外靜內(nèi)動之象。具體表現(xiàn)于練拳的準備勢和收勢。還講究通過動中求靜,達來動中有靜。便肢體運轉時,內(nèi)意要專著守一,內(nèi)氣要平緩如一,顯現(xiàn)相對的內(nèi)靜。
目前,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趙堡六種流派。初時,陳家溝的陳王庭創(chuàng)立了太極拳,遂世代相傳。楊露禪為學來陳家太極拳,屈身為陳家奴仆,從墻壁的裂口偷看陳長興練拳,并偷偷修煉起來。后來陳長興被他所感動,正規(guī)收他為徒。
楊露禪習得陳家太極拳后,進行了改良,并回家鄉(xiāng)河北進行推廣,于是形成了楊家太極拳法。
太極拳動作徐緩愉快,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云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決。太極拳又很復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本身的精神力,這也就表現(xiàn)了其內(nèi)家功夫的特點。
查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盛行于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國內(nèi)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xiàn)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式樣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立,發(fā)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zhèn)?,?jié)奏鮮亮,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潔。無論往返進退,上停起伏,力圖和諧配合,整個套路表現(xiàn)出一種瀟灑驃悍矯捷的形狀,是長拳類別中較為系統(tǒng)的拳種。
查拳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歷史繁育,技藝木斷得來充實與拿高,逐步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彈腿)于一個體系。其技術系統(tǒng)完整,式樣豐富,功法全面,藝理俱精。
查拳最初器械只有刀、槍、棍套路,并各有十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見來全貌,以后在不斷與其它門派交流中逐步補充進劍術套路。而鉤、镋、撅、帶乃是查拳門中拿手器械,稱之為四決。
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對練無奇不有,比較流行的有四路查拳對練、板搭銬子對練、單刀進槍、撲刀進槍、大刀擒槍、雙劍進槍、雙勾進槍、大鏟進槍、對扎中平大搶、對劈刀、對刺劍、镋進槍、雙刀進槍、撲刀進大刀、棍進槍、空手奪刀
少林是中原武術中范疇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關于少林派的起源,據(jù)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一499),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于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jīng),創(chuàng)立少林武術。這個說法,為多種典籍所載,唐代李靖又寫了《易筋經(jīng)序》.但考之史實,卻不與歷史相合,現(xiàn)代學者已經(jīng)證實這不過是傳奇,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并沒有這樣的武功。
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后來,達摩才來到寺中。達摩雖然創(chuàng)立了禪宗,卻并非少林武術的創(chuàng)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步自發(fā)形成的。
少林武術的發(fā)揚光大。始于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眾奮起拒敵,賊人放火燒毀寺院。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zhàn),少林武僧應邀相助,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聞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聞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后,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盛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華發(fā)達,逐步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宋太祖趙匡胤據(jù)說也是少林俗家弟子。從宋到元,少林武術有了一個較大的進展。元代大圣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匯合了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啟五年(1625)樹立:少林觀武碑,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聞名武憎,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又有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余、同賀、鉉清18人,皆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又汲取了很多民間拳種,集天下武術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間(也有的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毀,(并嚴禁民間練武,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tài)。并由轉入南少林的一支,據(jù)說創(chuàng)立了洪門。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湛舉、五枚、古輪、妙興、貞續(xù)、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同時,少林還在各地創(chuàng)立分院,自隋唐之際創(chuàng)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chuàng)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臺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很多門派的源頭,都與少林大相關系,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奇,也有源山少林的說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為主要拳法、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南拳、一路闖少林、二路提盧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參見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釋永文《少林武術概說》,《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少林支派眾多,有三大家、四大門之說。三大家是:紅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門是:大圣門、羅漢門、二郎門、韋馱門。又如六合、八極、劈掛,通臂、太祖、燕青、華拳、查拳、彌宗、動力、明堂,沙腳、戳腳、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詠春等,也大都是從少林武術中進展出來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術,據(jù)說就有172種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陽拳、觀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形意線、羅漢拳、六合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特技等。棍法、槍法、刀法也是少林武術的大宗、各有數(shù)十種套路,劍術則有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鋼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數(shù)十種兵器,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提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后砍瓜等一百多種散打,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彈弓譜、易筋經(jīng)義、用藥法等各種技法等等。
少林武術的要旨,傳奇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于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tài)創(chuàng)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diào)呼吸,練百骸,進退靈敏,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術門派和俠文化的關系,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無人可以窮盡,是天下最大的武學寶庫,不愧為武林第一大門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經(jīng)常充當著道義的保護者、裁判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如金庸《無龍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學之至境,在于少林;雁門關前攻襲遼人之帶頭大哥,出于少林,以慈善佛法使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當然,有時少林也有忍讓過分而導致貪嗅的情況,如《倚天屠龍記》圓真(成昆)之作惡江湖,便與少林之縱容大相關系,他們認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惡徒卻是本性難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傳奇,產(chǎn)生了一批俠文藝作品。其中最聞名的當推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述說了隋唐之際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開始發(fā)揚光大的傳奇、關于達摩創(chuàng)少林及歷代高僧為少林所作出的開拓性奉獻,也有一些俠文藝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當著重要角色,少林曾有過抗倭的壯烈事跡,到清代據(jù)說又從事反清復明的隱秘活動,由這里產(chǎn)生了關于少林的俠文化傳奇。明代抗倭名將俞大酞據(jù)說與少林大相關系;洪門天地會傳奇源出少林;文藝作品里又出現(xiàn)了似少林俗家弟子為題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
少林是中國武術之宗、也在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林武功是我國聞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chuàng)建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shù)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jīng)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xù)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異,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zhì)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后來便發(fā)奮練武,竟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chuàng)建少林寺,翻譯佛經(jīng),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乏,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jīng)時,他發(fā)現(xiàn)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閑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后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后,他又吸取鳥、獸、蟲、魚翱翔、騰躍之姿,進展活身法,制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后來經(jīng)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余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重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進展為七十二手,以后又進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tǒng)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于拳擊械斗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后,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yǎng)僧兵,形成武僧??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進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fā)燕尾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殊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nèi)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雄偉的寺院,張燈結彩,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nèi)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跡;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jù)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跡。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不滿封建制度,看破紅塵,削發(fā)為僧,成為僧兵隊伍的骨干。少林寺還經(jīng)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進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聞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匯合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后,又逐步進展成為包括有馬戰(zhàn)、步戰(zhàn)、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后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匯貫穿,進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名顯于世,始于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超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zhàn)役。出師大捷,拯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后,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照準少林寺成立僧兵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余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少林武功,經(jīng)受實際戰(zhàn)斗的考驗,拳藝更有進展,從此,名馳邇,開創(chuàng)了少林武功的新時期。少林寺極盛時期,占地一萬余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進展到二千余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zhèn)鳎w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在反金衛(wèi)國中功勛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掛過三次帥印征邊,朝庭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
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歷代多少英雄杰練就一整套格斗技能,在自衛(wèi)抗暴、抵敵御侮中涌現(xiàn)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明嘉靖年間,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少林寺以月空為首的三十多個和尚應召組織一支僧兵隊伍,開赴松江前線御倭抗敵,在戰(zhàn)斗中,人人奮勇當先英勇殺敵,手持鐵棒擊殺倭寇甚多,后來因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和尚全都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用鮮血和生命為少林寺譜寫了光榮的篇章?,F(xiàn)在少林寺碑林與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當年愛國僧兵作戰(zhàn)的記載。
除嵩山少林寺外,相傳少林寺先后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幾個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蓮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進展少林拳術聞名,滿清滅明后,不少愛國人士,不滿外族統(tǒng)治,削發(fā)為僧投入少林寺,達宗和尚結交三山五岳英雄,創(chuàng)立佛教洪門,培育和進展洪門子弟,極力鼓吹反清復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洪門弟子的聚義廳,上上下下閃耀著精武強兵的刀光劍影,苦練殺敵本領。后來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寺院被清兵燒毀。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進一步在民間進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積極學習少林武功。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zhàn)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標隊,練武成風,在反清斗爭中屢建奇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進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xié)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進展少林武術,少林武功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扎根于民眾之中。十年動亂期間少林武術雖倍受摧殘,但野為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倒四人幫后,少林武功又重振聲威,一個個武術訓練班如雨后春筍開辦起來,繼承和進展我國少林武術遺產(chǎn),并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武術人材,在出國表演交流中,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少林武功并非一人所創(chuàng),而是凝聚了千百萬人民的心積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shù)武林高手進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功夫內(nèi)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zhì)大致可分為內(nèi)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nèi)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yǎng)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于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zhàn)拳、昭陽拳、連環(huán)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nèi)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于實戰(zhàn),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xiàn)一個硬字,攻防兼?zhèn)?,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diào)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有用。步法進退靈活,靈敏,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wěn)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jié)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御侮中,少林棍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zhàn)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zhàn)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慨。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臥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fā)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劍術矯健、美麗、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天地劍、連環(huán)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wěn),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shù)。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huán)、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jié)棍、梢子棍、七節(jié)鞭、九節(jié)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zhàn)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锏、日月狼牙天地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huán)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jié)鞭對棍、鋼鞭對九節(jié)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锏、三節(jié)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zhàn)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jié)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8、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zhàn)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jīng)、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依稀記得,從張三豐那部電視里,我們知道了太極。從此的一發(fā)不可收拾。太極拳,我們深知它看似柔和無比,但是其中蘊含的借力打力等等武術卻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什么是太極拳,太極拳又有哪些特點呢?練習打太極拳的要領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單中太極拳位列其中。
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yī)經(jīng)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nèi)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tǒng)拳術。
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nèi)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 趨于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于武德修養(yǎng)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zhì)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yǎng),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zhì)的訓練,講究剛柔并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nèi)容包括太極陰陽養(yǎng)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锏、雙锏、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后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 帶,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武當山鐘云龍、陳師行等道長相繼開辦武當武術傳統(tǒng)訓練班,21世紀開始,吸引諸多海外人士,來武當山學習武當武術,太極文化。又著手新建太極館,對來武當山尋求太極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個完善的,核心的場所。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fā)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fā),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后發(fā)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xiàn)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zhì),而且在攻防格斗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fā)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fā)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于化解或合力發(fā)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jié)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yǎng)生學﹑醫(y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xiàn)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并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zhì)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yǎng)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并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jié)﹑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nèi)说挠昧α晳T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打太極拳的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wěn)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于意,發(fā)于腰,動于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fā)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么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謂形動于外,心靜于內(nèi)。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xié)調(diào)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于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huán)。通過輕松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jīng)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zhì)、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nèi)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jīng)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活協(xié)調(diào),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nèi)形,也稱內(nèi)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nèi)形。身法是組織內(nèi)形,產(chǎn)生內(nèi)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nèi)及外,達到內(nèi)外相合統(tǒng)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達到以內(nèi)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總結: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都了解了太極拳的特點以及打太極拳的要領。太極拳是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具有著廣泛的傳播性。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效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希望小編的介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林存在的歷史是很久的,在各種影片中講述了少林的功法,武術等,很多人對少林都是崇拜的,尤其是男性,均愿意去少林學習?,F(xiàn)在少林可以練氣功入門,少林氣功入門也講述招式與方式,按其分類練習的方法各有差異,如內(nèi)功、外功,內(nèi)功重要心法修煉,而外功則是重在武術類的。那么少林氣功入門與分類是什么呢?
少林氣功,以靜深靜,靜中求動為宗旨,苦練氣沉丹田,調(diào)全身之宗氣、衛(wèi)氣、元氣。靜者為內(nèi)功,可以穩(wěn)神養(yǎng)性,防治疾病,祛病延年,動者可以迸發(fā)虎勁,助生推山之力。內(nèi)外相兼,獨樹一幟。
少林氣功是在醫(yī)療氣功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用于內(nèi)靜崩外的獨特氣功。歷代少林寺僧辛苦研練,并取院外眾師之長逐步完善,成為少林武苑的一朵奇葩。特別在公元621年,以覺遠、慧場等為首的十三和尚痛擊鄭軍,助了唐王一臂之力之后,少林寺聲名大振,少林氣功也日漸興盛,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金剛拳”、“掌劈材”、“頂分磚”、“頭破石”、“飛云走”等。同時也涌現(xiàn)出了不少功深技絕的氣功大師,如唐代的惠扇高僧,宋代的福裕方丈,明代的月領武僧,清代的貞俊大師,現(xiàn)代的德禪大師等。
明末清初以后,少林寺和少林武術日漸衰落,練氣功的人相繼減少。特別是1928年,軍閥石友山火焚少林寺,拳譜原版、武術及氣功等大部分資料,燃為灰燼,從此少林氣功也大部分失傳。
1982年4月,少林方丈德禪長老,在寺內(nèi)成立了“少林武術整理組”,親任組長,并說:為了繼承少林武術,只要我有一口氣,就要堅持到底,我還要看看整理出來的這部武術文化遺產(chǎn)的社會效益呢。
少林氣功有內(nèi)功、外功兩種。內(nèi)功主要用于坐禪、修身養(yǎng)性,對于防治許多慢性疾病,效果尤為顯著,如心臟病、神經(jīng)衰弱、癔病等。久練可以輕身延年,傳說還可由老返童。外功,主要用于武術方面,運全身之宗氣、真氣、精氣,貫穿于整個武術之中。拳譜曰:“手足彈處氣先到,血為氣之盾威力雄?!奔礊榇艘狻?/p>
少林氣功入門與分類是什么呢?在文章里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回答,少林氣功入門是很重要的,一般的人都無法達到真正的入門,多練習的是外功,武術可以從小鍛煉,隨著年齡長大,武術會更好,掌握的技巧也會更多。如果喜歡少林武術氣功的,可以可以多加了解后鍛煉,鍛煉時還要了解少林的歷史等,能更好的接受少林的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