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玉女煎
大眾養(yǎng)生。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中醫(yī)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加味玉女煎”,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藥物組成 生石膏30g 生熟地30g 地骨皮15g 丹皮15g 麥冬15g 淮牛膝15g 山萸肉l0g 枸杞子l0g 知母l0g 白蒺藜8g 澤瀉6g 甘草4g
制劑用法 生石膏加水500ml,先煎20分鐘,再入其他藥一起煎,開后,小火再煎15分鐘,取汁200ml,再加水300ml,煎15分鐘,取汁l00ml,兩煎藥汁相合,分2~3次服。 適應(yīng)病證 脂溢性皮炎,胃熱腎虛證。 病案舉隅 孫某,男,31歲。周身反復(fù)瘙癢起疹5年,近月因酗酒加重,伴五心煩熱,消谷易饑,腰膝酸軟。檢查;發(fā)纖細(xì)稀疏,屑多油膩,頭面、軀干、四肢皮膚油膩,彌散紅斑、丘疹,以頭面、胸背正中為甚。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診斷:脂溢性皮炎。予上方加烏梢蛇20g、野菊15g、大黃l0g、黃連10g,內(nèi)服。3劑后,皮脂分泌減少、瘙癢明顯減輕,丘疹減退。7劑后,皮損基本消退,偶感皮膚瘙癢。原方去大黃、黃連、野菊,續(xù)進(jìn)7劑,皮損全消,皮脂分泌接近正常。 資料來源 吳寅.四川中醫(yī),1997,(12):47 評 按 皮脂當(dāng)屬中醫(yī)“精”的范疇,為腎之所藏。腎陰虛,虛火上擾,腎精不藏,由皮毛外泄則為皮脂外溢;更因脾胃蘊(yùn)熱、迫精外溢而加重皮脂分泌,熱蘊(yùn)肌膚皮毛,則生紅斑、丘疹、脫屑;熱郁化風(fēng)則皮膚瘙癢,甚則脫發(fā)。玉女煎出自(景岳全書),功在清胃滋陰,在此方基礎(chǔ)上加味,使藥效更佳。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補(bǔ)腎填精;生地、麥冬、地骨皮、丹皮滋陰涼血;牛膝引火下行;石膏、知母、黃芩清瀉肺胃之熱;白蒺藜祛風(fēng)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滋陰斂精之功。臨證使用本方,癢甚者加蟬衣、烏梢蛇、徐長卿、防風(fēng);脫屑多者加首烏、當(dāng)歸、赤白芍;溢脂甚者加五味子、五倍子;脫發(fā)者加首烏、柏子仁。皮膚糜爛者加龍膽草、黃連、苡仁、苦參。
相關(guān)閱讀
玉女煎我們還不怎么聽說過,因?yàn)橛衽逯兴幏絼?,是中藥的名字。玉女煎主要治胃熱陰虛證,現(xiàn)在的人很多都是胃子不好,所以要選擇玉女煎。那么玉女煎的功效有哪些?玉女煎的用法是什么?我們一起看看吧。
方劑名
玉女煎,出自《景岳全書》。
組成
石膏三至五錢(15~30g) 熟地黃三至五錢或一兩(9~30g) 麥冬二錢(6g) 知母牛膝各一錢半(各5g)。
用法
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F(xiàn)代作法:水煎服。
功效
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牙齒松動,齒齦出血,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而干,脈浮洪滑大,重按無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
方解
本方證乃陰虛胃熱,虛火上攻所致。即少陰不足,陽明有余。陽明有余,胃熱上攻,少陰不足,虛火上炎,既灼傷津液,又損傷血絡(luò),則見頭痛牙痛,齒齦出血,煩熱口渴,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虛不足,則牙齒松動;胃熱有余,消谷善饑;舌紅苔黃而干,脈浮洪滑大,重按無力,為胃熱陰虛之征。故治宜清胃熱,滋腎陰。方中石膏辛甘大寒以清泄胃火,為君藥。熟地黃甘溫以滋腎補(bǔ)陰,為臣藥。二藥合用,清火而滋水,虛實(shí)兼顧。知母助石膏清胃火;麥冬助熟地黃滋腎陰,共為佐藥。牛膝引血熱下行,兼補(bǔ)肝腎,為佐使藥。本方能清能補(bǔ),標(biāo)本兼顧,以清為主,使胃熱得清,腎陰得補(bǔ),則諸證自愈。
臨床運(yùn)用
1.用方要點(diǎn)本方為治胃熱陰虛牙痛的常用方。臨床以牙痛齒松,齒齦出血,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而干為辨證要點(diǎn)。
2.現(xiàn)代運(yùn)用本方常用于治療牙齦炎、急性口腔炎,舌炎、糖尿病等屬陰虧而胃火盛者。
3.使用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
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腎虛胃火相為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結(jié)語:有關(guān)玉女煎的功效與作用的問題,就介紹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玉女煎之后也有了新的認(rèn)識。玉女煎能治胃熱陰虛證,如果感覺有這種癥狀的,請選擇玉女煎中藥,這種中藥會讓人身體越來越好。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玉女煎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方劑。把中藥材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募庸?,然后再按一定比例進(jìn)行調(diào)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玉女煎。
【處方】生石膏9~15克 熟地9~15克或30克 麥冬6克 知母 牛膝各4.5克
【功能主治】清胃滋陰。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F(xiàn)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屬于胃熱陰虧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溫服或冷服。
【備注】方中石膏,知母清陽明有余之火為君;熟地黃補(bǔ)少陰不足之水,為臣;麥門冬滋陰生津?yàn)樽?;牛膝?dǎo)熱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而止上溢之血為使。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有關(guān)玉女煎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藥物組成 黃柏12g 蒲公英30g 熟地30g 附子6g 制劑用法 水煎內(nèi)服,1日1劑,10天為1療程。
適應(yīng)病證 前列腺增生癥。 病案舉隅 李某,男,64歲?;记傲邢僭錾Y近10年。舌質(zhì)淡黯,舌邊明顯瘀斑,苔薄白,脈沉遲而澀。用加味水火煎加三棱、莪術(shù)、炮甲、橘核各l0g,王不留行、郁金各15g,赤芍、小薊、茅根各30g,琥珀3g(沖服)。服藥10劑,癥狀基本消失。上方去小薊、茅根加鹿角霜繼用1療程。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資料來源 武玉書.實(shí)用中醫(yī)藥雜志,1998,14(3):13 評 按 用本方治療68例前列腺增生癥。治愈(主要癥狀消除,前列腺直腸指診無明顯增生)19例;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前列腺指診縮小I°以上)27例;有效(主要癥狀減輕,體征無明顯改善)18例;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4例。總有效率94.5%。本方能溫腎陽、助氣化、利便溺、化瘀滯、軟堅(jiān)結(jié),契合病機(jī),故療效佳。
人們對于健康越來越重視,中藥方劑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那么你知道加味涼膈煎是什么嗎?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加味涼膈煎的相關(guān)知識呢?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風(fēng)化消1錢,煨甘遂8分,葶藶子1錢半,蘇薄荷1錢半,生錦紋1錢(酒洗),白芥子8分,片黃芩1錢半,焦山梔3錢,青連翹1錢半,小枳實(shí)1錢半,鮮竹瀝2瓢,生姜汁2滴(同沖)。
【功能主治】下痰通便。主溫?zé)釖短祷疔辗?,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煽張,氣出入多熱,胸膈痞脹,腹?jié)M便秘,甚則喘脹悶亂,胸腹堅(jiān)如鐵石,脹悶欲死。
【各家論述】本方?jīng)鲭跎榫匀テ浠?;臣以枳、葶、芥、遂,逐其痰而降其氣;佐以竹瀝、姜汁辛潤通絡(luò),庶可轉(zhuǎn)危為安。若畏其峻險而不用,仍以疲藥塞責(zé),則百不救一矣。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以上就是對加味涼膈煎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fèi)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加味脾陰煎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加味脾陰煎的功效有哪些嗎?吃加味脾陰煎的注意事項(xiàng)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蓮草15克,山藥20克,蓮米15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黃連6克,淡竹葉10克,五味子10克,棗皮10克,大棗10個,炙甘草10克。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益脾,潤燥,佐以清熱,化斑。主脾陰虛,血燥,陰虛生內(nèi)熱,熱傷絡(luò)脈則血外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袁尊山方
相信大家看了加味脾陰煎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加味脾陰煎很神奇,加味脾陰煎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說起加味益營煎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加味益營煎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當(dāng)歸6克,芍藥6克,山藥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6克,丹皮6克,生地6克,知母6克,麥冬6克,西洋參3克,五味子3克。
【功能主治】氣陰兩補(bǔ),和血調(diào)經(jīng)。主陰虛火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顧氏醫(yī)經(jīng)讀本》卷四
【處方】當(dāng)歸、芍藥、山藥、枸杞、炙甘草、丹皮、生地、知母、麥冬、西洋參、五味子。
【功能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形瘦多火,消爍津液,經(jīng)水衰少。
【摘錄】《顧氏醫(yī)經(jīng)》卷四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加味益營煎的功效和用法用量等,其實(shí)要想擁有一個好的身體,還是應(yīng)該從生活做起。保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擁有合理的飲食習(xí)慣比什么都管用。
藥物組成 生甘草30g 干姜6g 黃連6g 半夏6g 黃芩15g 黨參l0g 苦參20g 大棗3枚
制劑用法 上方水煎,頭二煎煮取200ml,分3次1日服盡,第三煎煮取1000ml,熏洗患處。
適應(yīng)病證 口腔或外陰潰爛型藥物性皮炎,心火熾盛證。
病案舉隅 某男,36歲。身癢起疹,口、外陰糜爛3天,疹前一天曾服抗菌優(yōu)。檢查:手、足散在紅斑,有的上有一水皰,口腔、龜頭紅斑、糜爛或淺潰瘍6個,舌紅苔黃,脈虛大稍數(shù)。予上方內(nèi)服、外洗,治療3天而愈。
資料來源 白峻峰.新中醫(yī),1991,(2):4
評 按 本方由《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加味化裁而成。全方辛開苦降,具有清熱解毒、化濕脫敏之功能。方中甘草生用量重為主藥,《別錄》裁:甘草能解百藥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甘草含甘草甜素,除有抗組胺作用外,還具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yīng)作用,甘草與黃芩、黃連合用能清熱解毒脫敏,藥效相得益彰,配黨參、大棗、半夏健運(yùn)中焦,佐干姜、苦參苦辛相合,一升一降,引藥直達(dá)病所。臨證使用本方,還可酌加銀花、土茯苓、白及,療效更著。
藥物組成 山茱萸30g 茯苓30g 杜仲30g 牛膝30g 肉蓯蓉30g 楮實(shí)30g 小茴香30g 遠(yuǎn)志30g 五味子30g 熟地60g仙茅60g 山藥45g 巴戟天45g 枸杞子45g 石菖蒲15g
制劑用法 上藥用大棗100粒加生姜30g煎煮,去皮核,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淡鹽水送下,每日早晚各服1次。 適應(yīng)病證 命門火衰型異常之男性不育癥。 病案舉隅 羅某,男,31歲。結(jié)婚8年未育。查常規(guī):精子活動力差,成活率30%。連服加味還少丸5料后查常規(guī)恢復(fù)正常。半年后其妻。 資料來源 李雙貴,等.湖北中醫(yī)雜志,1991,13(1):10 評 按 用本方治療男性不育癥患者150例,106例服藥1年內(nèi)女方受孕。方中肉蓯蓉、巴戟天、仙茅、小茴香補(bǔ)命門相火;熟地、枸杞子滋陰壯水;牛膝、杜仲、山茱萸、五味子補(bǔ)腎固精;茯苓、山藥健脾;遠(yuǎn)志、石菖蒲通心氣以交腎。諸藥配合可治命門火衰之男性不育癥。
藥物組成 柴胡10g 黃芩10g 枳實(shí)l0g 大黃6-12g(后下) 白芍30g 山楂30g 白花蛇舌草3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6g
制劑用法 上方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內(nèi)服。 適應(yīng)病證 脂溢性皮炎,肝胃風(fēng)火證。 病案舉隅 楊某,男,22歲。頭面、軀干起疹瘙癢年余,伴口苦心煩,小便黃、大便干。檢查:頭皮油膩屑多,顏面胸背紅斑、丘疹、油膩,舌紅苔黃微膩,脈數(shù)。診斷:脂溢性皮炎。予上方加銀花、連翹、公英、淡竹葉、木通。服藥7劑后,皮損分泌明顯減少,皮損減退,大便通暢。復(fù)診,上方減大黃用量,加佩蘭,再進(jìn)14劑。三診皮脂分泌趨于正常,皮損消退,癢除。前方減生石膏,再進(jìn)7劑鞏固治療。3月后隨訪無復(fù)發(fā)。 資料來源 程曉春.四川中醫(yī),1997,(11):49 評 按 本方由《傷寒論》中大柴胡湯加味而成。方中柴胡條達(dá)肝氣,疏肝解郁,散郁熱;生石膏、黃芩、白花蛇舌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陽明熱邪;山楂功擅助脾健胃,消肉食積滯,且能活血散瘀;白芍性味酸苦,酸養(yǎng)肝體,苦清肝木,其平肝抑陽力專;生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消瘀導(dǎo)滯之功,祛邪而不傷正。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證明,大黃、山楂可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脂肪代謝,降低血脂,減輕皮脂腺的分泌。用本方治療脂溢性皮炎40例,均獲滿意療效。
藥物組成 辛夷15g 蒼耳子15g 白芷15g 地龍15g 銀花15g 連翹15g 川芎l0g 蟬蛻l0g 石菖蒲l0g 皂角刺10g 桔梗I0g 黃芪20g 甘草6g 薄荷6g
制劑用法 每日1劑,日服3次,每煎200ml。煎好藥汁后立即倒人保溫瓶中,瓶口蓋上厚紙板,中剪兩孔,孔大小約0.5cm2,間距l(xiāng)cm,用鼻孔對紙孔(遠(yuǎn)近適宜),反復(fù)呼吸10—15分鐘。然后將藥汁服下。7天為1療程,可治療2--5療程。
適應(yīng)病證 慢性鼻竇炎。癥見間歇性鼻塞、流濁涕、前額脹痛等。
病案舉隅 王某,男,22歲。間歇性鼻塞,流濁涕,前額脹痛2年余。近因感冒后病情復(fù)發(fā)??淘\:鼻涕黃稠,有臭味,嗅覺減退,前額脹痛,倦怠,納差,尿黃。查:鼻粘膜暗紅色,腫脹,位置引流后中鼻道前段有濁涕。攝片示:額竇腔周圍粘膜增厚,高低不平,竇內(nèi)有液平。用上方連服15劑痊愈,以玉屏風(fēng)口服液善后,隨訪3年未復(fù)發(fā)。
資料來源 高思好等.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7,9(6):307
評 按 托里消毒散本為外科名方,用于瘡瘍體虛邪盛,膿、毒不易外達(dá)者。而慢性鼻竇炎反復(fù)發(fā)作,病程遷延,其病機(jī)為本虛標(biāo)實(shí),且濁涕綿綿。用此方略事加減,正好合拍。且用蒸汽吸入,藥物有效成分經(jīng)鼻粘膜直接吸收。蒸汽又有溫?zé)釢駶櫟淖饔?。與藥物內(nèi)服相輔相成,療效更佳。
藥物組成 炙黃芪6份 白芷6份 蒼耳子6份 炒白術(shù)3份 防風(fēng)3份 辛夷3份 菖蒲1份 細(xì)辛1份 冰片1份
制劑用法 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備用。每次以0.5g藥末分別吹入鼻腔。每日用藥3次,5日為1療程。
適用病癥 小兒鼻竇炎。癥見鼻流濁涕,鼻塞,或見頭昏頭南。
病案舉隅 李某,男,7歲,近半年來持續(xù)鼻塞,常流濁涕不止,近月已難辨香臭,頭昏頭痛,學(xué)習(xí)成績下降。先后多次在本地及外地求治不效,經(jīng)拍片診斷為“鼻竇炎”。勸其手術(shù)治療,家長拒絕轉(zhuǎn)而求治中醫(yī)。診時鼻流濁涕,色黃粘稠,終日鼻塞,頭昏重或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膩,脈數(shù)。證屬脾虛少運(yùn),濁飲內(nèi)停,肺竅不利。取上藥30g分裝為30小包,置密封瓶中備用,每次取1小包藥末分別等份吹入兩個鼻腔,每日3次。用藥5日后鼻塞已完全緩解,僅有少許鼻涕,繼用5日后,濁涕盡除,鼻通如常,食欲大振,精神清爽。繼投上藥,囑隔日使用,再續(xù)1個療程以鞏固。1年后隨訪,無復(fù)發(fā)。
資料來源 周煒.廣西中醫(yī)藥.1990,(5):8
評 按 該方以古方蒼耳子散及玉屏風(fēng)散加味組合而成。具有益氣固表、化痰祛濕、宣通肺竅之功。方中用黃芪、白術(shù)益脾肺之氣而培其本,以蒼耳、白芷、細(xì)辛、辛夷等祛風(fēng)而通竅,以菖蒲、冰片化其痰濕,兼顧了本虛中挾實(shí)的特點(diǎn)。使用本藥須注意,一是用藥前要清潔鼻腔以利藥物吸收;二是對幼小兒童吹藥時宜穩(wěn)妥,以免嗆人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