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后熱浪來襲 必過“六道關”
小暑過后如何養(yǎng)生。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睆墓胖两瘢P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怎么才能作好四季養(yǎng)生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暑過后熱浪來襲 必過“六道關”,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小暑的到來,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始進入炎熱季節(jié),很多地區(qū)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民間亦有小暑接大暑,熱到無處躲之說。
第一關:養(yǎng)陽關
養(yǎng)陽關
首先是暑天容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例如,出汗過多、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人就容易傷津脫液;免疫機能一旦下降,感冒、腸胃疾病往往乘虛而入;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臟功能容易混亂。簡而言之,夏天人的陽氣從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夏令養(yǎng)生尤其要注意養(yǎng)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對策:
調節(jié)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且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室溫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傊募疽谝粋€涼爽、干燥、舒適的環(huán)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fā)各種疾病。第二關:情緒關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fā)作。此外,中風在夏天的發(fā)病率也相當高,需引起重視。值得一提的是,情緒波動過大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哮喘等也與情緒有很大的關聯(lián)。
對策
:有意識地調節(jié)情緒。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發(fā)作的風險。精選閱讀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是一個節(jié)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則為小熱,也就是還不太熱的時候,但是也意味著即將開始的炎熱,那么,除此之外,小暑也是生命力為旺盛的季節(jié),田間的荷花、滿眼的綠蔭。此時,也是養(yǎng)生的佳節(jié)氣,那么,小暑該如何養(yǎng)生呢?小暑養(yǎng)生一定要過好這八關,下面一起看看吧!
小暑養(yǎng)生
第一關:養(yǎng)陽關
在暑天,易傷氣。天氣炎熱,出汗過多,水分不能及時的補充,這時往往會導致體力不足,元氣不充沛,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人體的免疫機能就會開始下降,感冒、腸胃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尤其對于心腦血管患者來說,會導致心臟功能混亂。
對策:調節(jié)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且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室溫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傊?,夏季要在一個涼爽、干燥、舒適的環(huán)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fā)各種疾病。
第二關:情緒關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fā)作。此外,中風在夏天的發(fā)病率也相當高,需引起重視。值得一提的是,情緒波動過大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哮喘等也與情緒有很大的關聯(lián)。
對策:有意識地調節(jié)情緒。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發(fā)作的風險。
第三關:濕熱關
夏季天氣多雨,容易有濕氣產(chǎn)生,很多人在這時常會感覺頭痛、疲倦、兇猛、食欲不振等等,而此時對于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來說,更要嚴防咳嗽以及器官疾病的發(fā)作,而體質濕熱的人,常會感到手腳心發(fā)熱,容易便秘。
對策:飲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jié)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第四關:睡眠關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根據(jù)中醫(y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fā)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fā)作頻率提高。
對策:保證足夠的睡眠,早睡早起。這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的高質的睡眠。
第五關:飲食關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通常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氣影響,食欲不振,則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專家建議,夏季應多食用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盡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對策:適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蘿卜、番茄等這類化濕通淤、有助于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少食紅肉。可飲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養(yǎng)身之道網(wǎng)導讀:7月7號是2016年的小暑,現(xiàn)在小暑已過,那么小暑過后多久才入伏?入伏后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下面小編告訴你小暑過后多久才入伏?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過后多久才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ji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
三伏天是出現(xiàn)在小暑與立秋之間,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2016年第一個庚日是7月17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27日,第三個庚日是8月16日,所以2016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中伏為7月27日到8月15日,末伏8月16日到8月26日。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磥恚粘霈F(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后如何養(yǎng)生?
1、防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進入高發(fā)期。平時注意多喝水,家庭中可常備一些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防暑解暑、調理腸胃的中成藥,以防萬一。中暑后如果癥狀比較嚴重,出現(xiàn)虛脫、昏迷,可掐人中幫其恢復知覺,同時撥打急救電話,及時把病人送至醫(yī)院。
2、補鉀
一到天熱,出汗多,這個時候要補鉀,可以多吃點香蕉。也需要及時正確地補水,平時最好手邊常備一瓶水,隨時補充,遵循少量、多次、慢飲的原則。
3、注意飲食安全
三伏天溫度高、濕度大,成了細菌和霉菌的樂園。在微生物繁殖較快的夏季,還需格外當心吃壞肚子,即食物中毒。
4、多吃苦
夏日吃苦,勝似進補。研究證明,苦味食品含有生物堿、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大量人體需要的物質,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適當吃點,還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
5、少吃寒涼食物
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適合多吃些溫性食物,助陽升發(fā)。如果為了一時痛快,大吃寒涼性食物,身體的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反而將散熱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6、選擇合適的運動
夏天運動對體力消耗比較大,走路、太極、瑜伽等比較緩慢的運動最適合夏天進行,對緩解失眠、平復情緒有一定的幫助。沒有病的人還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進行。
7、洗溫水澡
天氣熱,不少人會選擇直接用涼水洗澡降溫,其實這并不是正確的做法。伏天氣溫高,人體毛孔處于張開狀態(tài),代謝速度也較快,直接沖涼,會導致皮膚表面溫度驟降,毛孔關閉,血管驟縮,體熱無法散出。洗完后不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還可能讓人四肢無力、肩膝酸痛,甚至誘發(fā)關節(jié)炎和慢性腸胃炎。因此,伏天最好還是洗溫水澡,水溫在35℃~37℃為最佳。這個溫度比皮膚溫高,卻比體溫低,非常適合消暑散熱。
8、保持愉快的心情
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燥熱的夏天,特別愛發(fā)火。這種情緒的不穩(wěn)定很危險,可能引起疾病突發(fā)。所以夏日養(yǎng)生很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少怒。
2016小暑過后多久才入伏?以上就是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了,您都了解了吧!
導讀:炎熱2020夏季,心臟最需要呵護,那么夏天養(yǎng)心吃什么呢?心通于夏氣,今天小編為您介紹幾道2020夏季養(yǎng)心食譜,幫你養(yǎng)心護心!具體夏天養(yǎng)心吃什么?你不妨來看看吧!
夏天養(yǎng)心吃什么?
2020夏季與心氣相通,2020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因而中醫(yī)有春養(yǎng)肝、夏調心,秋養(yǎng)肺,冬養(yǎng)腎四季養(yǎng)生學說。所謂心通于夏氣,是說人的心臟與2020夏季相應,心臟的生理功能在2020夏季比較旺盛,因此為更好地從2020夏季飲食養(yǎng)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系,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夏天養(yǎng)心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幾道適合2020夏季養(yǎng)心的菜譜。
1、蓮子百合豬心湯
材料:蓮子肉、百合各20克、桂圓肉10克、豬心1個、豬碎骨50克、生姜3片。
做法:豬心切開洗凈淤血,藥材稍浸泡,一起下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即6碗水),煲1.5個小時,下鹽即可,1人1日分2次飲用。
功效:養(yǎng)心安神。
2、荷葉鳳脯
材料: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fā)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段、姜切薄片,荷葉洗凈,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段、姜片攪拌均勻,然后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的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蒸15分鐘即可。出籠后可將做好的荷葉鳳脯置于另一干凈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清芬養(yǎng)心,升運脾氣,尤為適宜2020夏季食補。
3、荷葉茯苓粥
材料: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衰弱者亦有療效。
4、圓肉黨參燉豬心
材料:圓肉、黨參30克,紅棗5個,豬心一個,豬碎骨150克,生姜2片。
做法:圓肉、黨參稍浸泡、洗凈;紅棗去核,稍浸泡;豬心剖開,沖凈污,將圓肉放入內,用牙簽穿好封住,亦可與黨參、紅棗、生姜、豬碎骨一起放入燉盅,加開水750-1000毫升(約3-4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放下鹽,此為2-3人量。
功效:圓肉最大的功效是養(yǎng)心寧神。黨參為性平的補益藥,它性平性甘,具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心悸氣短、體倦消渴等。中醫(yī)認為豬心性平味甘,入心經(jīng),功能養(yǎng)心安神定驚。加入紅棗合而為湯,則倍增養(yǎng)心安神、補血益氣之功。
5、桑葚枸杞豬肝粥
食材:桑葚15克,粳米、豬肝各100克,枸杞10克,精鹽適量。
做法: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干水分桑葚洗凈,去雜質;枸杞洗凈,用溫水泡軟,去雜質;用冷水浸泡豬肝約15分鐘,倒掉血水后將其切成薄片;把粳米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撇去上層浮沫,再加入桑葚、枸杞和豬肝片,改用小火慢慢熬煮;待粳米熟爛之后,加入精鹽拌勻即可。
功效:桑葚不但可以養(yǎng)心安神,還有助于降血糖,它對溶血性反應有增強作用,可防止人體動脈硬化,骨骼關節(jié)硬化。桑葚豬肝粥,養(yǎng)心安神能明目。
6、二參陳皮養(yǎng)心湯
材料:西洋參、太子參、陳皮各8克,豬心一個,豬瘦肉或豬碎骨50克,生姜2片。
做法:將藥材稍浸泡,洗凈;豬心剖開,洗凈,將藥材納入,再用牙簽扎好;豬瘦肉或豬碎骨洗凈。將所有湯料放入燉盅,加冷開水500毫升(約2碗量),加蓋隔水燉3小時,進飲時方下鹽。
功效:西洋參具益肺陰、祛虛火、養(yǎng)胃生津之功。太子參有補氣生津之功效。陳皮有理氣、健脾、躁濕、化痰的功效。豬心則以形補形,合而為湯,益心潤躁、解煩除郁、益氣滋養(yǎng),尤適合中老年人2020夏季養(yǎng)心之用。
夏天養(yǎng)心吃什么?以上幾道養(yǎng)心菜的做法你也清楚了,有時間不妨下廚為自己的心臟加油吧!
女人要愛自己,懂得如何保養(yǎng)。平時睡眠不足,失眠等都會使皮膚暗黃沒有血色,所以女性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怕麻煩,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美味的美容食物,沒必要去花大把的銀子在化妝品上,自然的食療補法才是最佳選擇,經(jīng)濟實惠又有效。下面小編跟大家?guī)椎烂牢兜拿廊菔匙V,姐妹們趕緊學起來!
燕窩燉冰糖
材料:血色燕窩15克、枸杞子6克、薏米10克、冰糖適量。
制作:先將燕窩挑揀去雜質,用清水稍加浸泡再挑洗干凈,備用。枸杞子、薏米用清水冼凈。然后將上述三物同放進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及冰糖(甜度隨人所好),蓋好盅蓋,隔水用中火燉兩小時,待溫飲用。
雪蛤膏玉竹煲水鴨
材料:雪蛤膏10克、玉竹12克、薏米12克、水鴨肉100克、生姜1片、食鹽少許。
制作:先將雪蛤膏去除雜質,用清水浸泡發(fā)透,再用清水清洗干凈備用。玉竹、薏米用清水洗凈。水鴨剖殺,去除內臟用清水洗凈血污,砍成大塊。以上各物準備就緒后,一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再用中火煲一個半小時。待溫,加食鹽調味飲食。
百合蓮子煲鵪鶉湯
材料:百合30克、蓮子30克、鵪鶉肉100克、生姜1片、味料適量。
制作:先將鵪鶉剖殺,去除內臟,并用清水洗凈血污,備用。百合、蓮子用清水稍浸片刻,洗凈備用。上述湯料準備妥當后,一同放進瓦鍋內,加適量清水,用中火煲一小時。待溫,調味飲食。
無花果煲生地湯
材料:無花果3個、生地50克、鮮土茯苓150克、鮮豬瘦肉100克、味料適量。
制作:用清水洗凈茯苓沙泥,刮去褐色表皮,用刀切成片狀備用。無花果、生地用清水洗凈;鮮瘦肉用清水洗凈血污,切塊備用。以上材料準備就緒后,一同放進瓦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后用中火煲湯,煲一個半小時,待溫后,調味飲食。
木瓜燉燕窩
材料:鮮熟木瓜1/4-1/2個(視大小而定),燕窩盞30-50克,冰糖50克。
制作:先將木瓜洗凈外皮,用刀剖開,去除內核,用湯匙挖出木瓜肉,備用。將燕窩浸泡于清水中,約30分鐘后倒掉浸過的水,再次加入清水浸泡干凈燕窩一個半小時,然后取出燕窩,和木瓜肉一同放進燉盅內。同時用第二次浸燕窩的清水煮溶冰糖,趁熱倒進已盛有燕窩、木瓜肉的燉盅內,加蓋,隔水燉兩小時,待溫后飲用。
鯽魚蛤蜊湯
材料:蛤蜊干60克、白鯽魚一條、黃豆50克、花生仁50克、生姜3片,味料及植物油適量。
制作:先將活白鯽魚去鱗及內臟,洗凈血污,用干凈布抹干魚身,于鍋內加熱植物油,將鯽魚煎至兩面呈黃色,下少許食鹽,魚香溢出后起鍋備用。蛤蜊干用溫水浸泡至軟,洗凈備用。黃豆、花生仁去除霉粒,用清水洗凈。材料準備妥當后,一同放瓦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煮兩小時,待溫后調味飲用。
世上沒有丑女人,只要懶女人,所以姐妹們不要再懶了,趕緊行動起來,做個漂亮女人!今天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秋分了。中醫(yī)提醒,秋分過后,秋燥從“溫”轉“涼”,手腳發(fā)涼、畏冷等人群可以逐漸服用溫補之品。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康復一部傳統(tǒng)治療部主任、副主任醫(yī)師王艦說,秋季在中醫(yī)“六淫”中,燥邪明顯,大家容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咽喉干癢、皮膚起屑、瘙癢等秋燥癥狀。值得注意的是,秋分過后,早晚溫差變化大,此時的秋燥已從“溫燥”轉為“涼燥”。
從保健養(yǎng)生角度,王主任提醒,飲食上要少飲酒,避免辛辣、煎炸食物,多吃養(yǎng)陰潤燥的食物,如百合銀耳冰糖羹、淡菜湯、豬皮湯等。此時運動量不宜太大,以微出汗為宜,避免耗傷津液。
手腳發(fā)涼、畏冷、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脾腎虛寒的人群,可逐漸開始服用一些溫補之品,如右歸丸。如果有上述癥狀的人在服用右歸丸等溫熱之品后,出現(xiàn)咽喉腫痛、口干等上火癥狀,可以用炙甘草10克、砂仁5克煎湯送服。
“這個時節(jié)還可以適當吃一些麻雀、洋茄、鴿子、紅蟲尋和菜蟲尋等溫補食物。”王艦說,有高脂血癥、脂肪肝的人,蟲尋要少吃。王主任還特別提醒,秋分寒邪不甚,所以服用右歸丸以及溫補食物可以按照半量服用,避免傷陰。
王主任說,中醫(yī)里面與秋天以及肺臟相匹配的情緒為悲,人們在秋天容易出現(xiàn)悲傷等不良情緒,但可以練習“六字訣”中的“呬”(sì)來調節(jié)情緒。吸氣時,想象吸入大自然的清氣,呼氣時念“呬”的音,早晚各20-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