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按摩針灸 日常養(yǎng)生必知的6大穴位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拔罐按摩針灸 日常養(yǎng)生必知的6大穴位”,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拔罐按摩針灸 日常養(yǎng)生必知的6大穴位
無論是拔罐、按摩還是針灸必須知道一些養(yǎng)生穴位。那么,哪些穴位跟您最親密呢?下面為您推薦了和您最六大養(yǎng)生穴位。
1、太白穴,緩解腳痛
位置:將一只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走一段路后會發(fā)現(xiàn)腳部疼痛,回家就脫掉鞋捏捏腳,可有效緩解腳部疼痛。其實,這是因為您按摩刺激了腳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會有減痛的效果。
專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采用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只腳的后跟來踩踏的方法刺激太白穴,這樣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這是因為除了腳部更好使勁外,是取身體左右平衡的原理。身體長得很對稱,左右腳、左右手都是兩兩相對的,就像天平的兩邊。在按摩時,有意識地用身體的一側來按摩另一側,可以更好地調節(jié)身體的平衡。
2、委中穴,緩解腰背痛
位置:應采用俯臥的取穴姿勢,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腰椎間盤突出、腰腿疼痛、肩膀麻木,包括后背筋膜炎等,都可以按揉委中穴。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濁。此外,肩周炎患者還可試試把右手指從后背盡量對左手指尖,再反過來。通過這樣交叉,類似搓澡的動作,對緩解疼痛效果很好。
3、陽池穴,保護腕
位置:陽池穴和大陵穴分別在手腕的背面和內面,也就是腕背橫紋的中點處。
在中醫(yī)中,許多穴位是兩兩相對、互相匹配的。陽池穴和大陵穴就是這樣一對穴,都在手腕上,一前一后保護著腕關節(jié)。關節(jié)是身體當中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損的地方,尤其是手腕。
打電話時可以按摩這兩個穴位:用肩膀夾著話筒,站起來,一手刺激另一手的穴位,既避免了久坐的壞處,還可以保護手腕。
4、內關穴,改善心臟功能
位置:內關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橫紋上面兩橫指,我們稍微用點勁,有兩個大筋,在兩個大筋之間就是內關穴,輕輕按壓有一種很酸脹的感覺。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經常按摩內關穴,就可以起到一個保護心臟的作用,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還可以治療暈車、暈船等,對懷孕前3個月惡心、嘔吐的妊娠反應療效也很好。按摩內關穴時,可沿著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幣側輪滾動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時。
5、陰陵泉穴,幫助腿部消腫
位置:膝蓋內側橫紋向上,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順著骨頭的下方和內側摸,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這里就是陰陵泉所在位置。
很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天家務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腿腫脹。這是小腿長期在同一姿勢下,氣血無法順行而導致的腫脹。這時候要用“小腿消腫穴”陰陵泉。每天在這個穴位刺激3-5分鐘,讓氣血順利通行。另外,盡可能不要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有利于全身的氣血循環(huán),避免身體的僵硬。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臍從上往下推,會觸摸到一個拱形的骨頭,這塊骨頭就是恥骨,在這個拱形邊緣的中點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曲骨穴和膀胱泌尿系統(tǒng)的關聯(lián)最大。但凡與之相關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調理月經等,都可以找曲骨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個重要穴位。每天按摩曲骨穴50至10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前列腺的壓力,解決尿頻尿急等小便問題。
yS630.Com相關推薦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xiàn)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fā)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yǎng),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yǎng),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yī)學發(fā)現(xiàn)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fā),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tǒng)領一身陽氣,聯(lián)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jié)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fā),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zhèn)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yǎng)顏、抗衰老的作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xiàn)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fā)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yǎng),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yǎng),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yī)學發(fā)現(xiàn)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fā),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tǒng)領一身陽氣,聯(lián)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jié)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fā),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zhèn)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yǎng)顏、抗衰老的作用。
1.足三里
它位于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端目傃ǜ琛氛f“肚腹三里留”,是指此穴統(tǒng)治胃腸的病癥,有補氣的作用。醉酒按足三里配3粒藿香正氣膠囊,可以保護胃氣和解酒。針刺足三里能使胃腸功能增強,并對白細胞、血小板等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針灸或按摩該穴可以預防感冒、胃腸疾病和中風,還可以保健長壽。
2.委中
“腰背委中求”指凡腰背病癥都可取委中治療,此穴位于膝關節(jié)后腘窩中間。具有舒筋通絡、散淤活血、止痛作用。尤其是老人患有腰背疼痛膝關節(jié)活動障礙,可用小活絡丹配合足三里、委中按摩和艾灸,效果最好。
3.列缺
在腕橫紋上1.5寸,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通于奇經八脈的任脈。《四總穴歌》說:“頭項取列缺”,說明針刺按摩列缺穴,不僅善療偏頭患,而且能疏通頸項部經絡氣血,可迅速解除頸項疼痛和感冒不適癥狀,每日早晚各一次,也是5-7分鐘。
4.合谷
拇指彎曲按下虎口,指尖所指處即合谷穴?!端目傃ǜ琛分小懊婵诤瞎仁铡保f明了合谷穴具有統(tǒng)治面口五官一切疾患的功能。合谷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尤其是治療頭痛、牙痛,只要揉此穴即可減輕疼痛。用右手使勁地揉左手的合谷穴,接著換手,使用左手使勁地揉右手的合谷穴5—7分鐘。一日兩次即可。合谷穴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清熱、宣發(fā)陽氣、扶助正氣的作用。
5.內關
位于腕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靶孛{內關謀”中的內關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中醫(yī)經常用來醫(yī)治心臟系統(tǒng)疾病,它對調節(jié)心律失常和緩解胸悶有良好作用。還用于胃腸不適惡心打嗝,常配合足三里應用,甚至暈車也可點按此穴。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稍微有酸脹感,一般按3—5分鐘即可。
針灸也叫做針刺療法,它是通過將針具按照適當?shù)慕嵌染徛拇倘牖颊叩捏w內,并且運動捻轉與提插等方法來刺激患者身體的某個特定的部位,從而達到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的效果。那么生活中常見的針灸五個穴位你知道哪幾個?
膻中穴:“捶胸頓足”延年益壽
位置:膻中穴位于我們身體的正中間上面,具體在第四根肋骨,兩乳頭連線的中間點的位置。
作用:刺激該穴能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還可以治產后缺乳、乳腺炎、肋間神經痛、胃賁門痙攣等病癥。
操作:可雙手交叉,握空心拳,然后捶打這個穴位。也可將一手四指并攏,用指腹順時針打圈按揉或從上自下推揉,每天不少于100次,持續(xù)2至3分鐘?,F(xiàn)代醫(yī)學證明,人體是從胸腺開始衰老的,經?!按沸仡D足”,延年益壽。
三陰交穴:針對婦科病皆有效
位置:三陰交穴位于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小腿內側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
作用:三陰交穴屬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經交匯之處,又名“女三里”,有調和氣血、補腎養(yǎng)肝的功用。
對于婦科病,刺激此穴皆有效,如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腳底腫脹、手腳冰冷等。
操作:痛經或月經不調者,在月經開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鐘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綜合征等病癥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婦不宜。
足三里穴:人體保健第一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蓋前外側下方凹陷處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的位置。
作用: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第一要穴,民間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之說。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guī)律,增強消化功能,增進食欲;改善心臟功能,調節(jié)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預防和減輕很多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潰 瘍、急性胃炎、胃下垂、嘔吐、腸炎、便秘、膽囊炎、膽腎結石絞痛及糖尿病、高血壓等,并對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顯。
操作:以拇指每日按揉足三里2至3分鐘,力度以感覺局部酸脹為宜。緊急情況下,如胃痛急性發(fā)作,而褲子穿得緊,可用筆尖隔著衣物刺激此穴,以癥狀緩解為度。
關元穴:對癥陽虛畏寒、宮寒不育
位置:位于下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古有“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之說。
作用:此穴有培補元氣、腎氣、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圍廣泛,包括婦科類的白帶病、痛經、各種婦科炎癥,男科的陽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堅持點按或灸穴位15分鐘,有助提高性功能,對腰部發(fā)冷、陽痿、早泄及體質虛弱者效果更好,還可治突發(fā)的昏厥。
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姜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貼在關元穴上,然后用艾柱來灸,一次15分鐘左右,感覺穴位處潮紅即可。陽虛畏寒、宮寒不育者,療效更顯著。
涌泉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
位置:位于足底部,腳趾向下彎時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結實、行走有力。按揉此穴,還可改善急性心絞痛癥狀。涌泉穴對咽喉腫痛、頭痛、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癲癇、不孕、月經不調、怕冷、陽痿、遺精、更年期綜合征等均有療效。
操作:每晚溫水泡足后,先擦熱雙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直到足心發(fā)熱。每天臨睡前按摩此穴,可達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的效果。按摩時要做到清靜平和,才可事半功倍。
時下不少人鐘情于到按摩院、洗腳屋去消遣,本是為了治療病痛,結果在這些沒有執(zhí)業(yè)資格證書的所謂按摩師的胡按亂摩之下,病痛反而有增無減。
有關專家就此警告說,身體健康者大可不必按摩,魚龍混雜的按摩機構與真正意義上的按摩相距甚遠,亂摸亂捏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
鮮為人知的按摩進補----用藥物和食物進補,已為大眾所曉,而按摩進補,知道的人卻不多。所謂按摩進補,就是用手法刺激有關的經絡穴位,從而達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推拿按摩需有很高的技巧,操作手法應該是柔中帶剛,用力恰當,力量過重可能會造成軟組織、骨關節(jié)損傷,治病不成反添病。施行這種治療手段的人必須掌握有關生理解剖、神經肌肉走向等醫(yī)學知識。專家指出,在施行推拿按摩前須對接受者進行辨癥認知,一般情況下,患有牛皮癬、皮炎、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癥等特異性體質的病人不能進行按摩,而對患有傳染病的人按摩,也可能帶來危險。不少地方在按摩時力量粗暴、手法不當,這很容易造成被按摩者軟組織損傷、關節(jié)脫位,大幅的旋轉、扭轉還可能導致大面積骨折。
按摩操拯救你的睡眠(圖)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空調病、電腦病的侵襲,越來越多的辦公室美眉正在為得不到安心的睡眠而發(fā)愁。下面我們便為美眉們介紹一套可以拯救睡眠的按摩操,你們可要看仔細了哦!
高質量的按摩治療,須在操作中因勢利導,講究章法。正確按摩的方法是:先尋找痛點,即肢體運動到某一體位時最疼的點。醫(yī)者用手指按住這一痛點,另一只手對患肢進行拔伸、旋轉、屈伸,使患部肌肉纖維和肌腱的方向、位置改變,疼痛緩解直至消失。當這個痛點消失后,再尋找稍次的痛點。為了準確掌握痛點的移動,可以及時地在移動的痛點上畫上記號,再進行按摩治療,這樣做可以提高療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摩十術 養(yǎng)顏補腦強身----按摩十術是我國古代養(yǎng)生保健方法之一。是通過對身體各處的輕柔按摩,來達到行氣活血、祛病強身的目的
為此,專家告誡說,按摩一定要去醫(yī)院找骨科、理療科醫(yī)生或有執(zhí)業(yè)資格證書的按摩師實施;選擇按摩作消遣是不可取的。在按摩前一定要科學、審慎行事,切不可貪一時舒服而不顧后果。
養(yǎng)生穴位一:
內關穴:保健心臟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yī)醫(yī)治心臟系統(tǒng)疾病及胃腸不適等病癥的首選大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yǎng)神,都可以操作,對于調節(jié)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養(yǎng)生穴位二:
神門穴:防止失眠 神門穴位于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jié)與手掌相連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于心慌心悸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養(yǎng)生穴位三:
列缺穴:補肺益腎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于肺經,還對大腸經及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jié)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wèi)解表,還可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于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作用,對于腎陰不足引起的耳鳴、糖尿病、眼睛干澀等癥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養(yǎng)生穴位四:
委中穴:舒服腰背 屈腿時,膝關節(jié)后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xiàn)橫紋,而橫紋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癥要穴。對于委中應采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及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養(yǎng)生穴位五:
天樞穴:增強胃動力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于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xiàn)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可增強胃動力。
養(yǎng)生穴位六:
血海穴:補血養(yǎng)肝 血海位于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xiàn)一個凹陷下去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fā)現(xiàn)刺破這個地方就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癥。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養(yǎng)生穴位一:內關穴:保健心臟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yī)醫(yī)治心臟系統(tǒng)疾病及胃腸不適等病癥的首選大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yǎng)神,都可以操作,對于調節(jié)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養(yǎng)生穴位二:神門穴:防止失眠
神門穴位于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jié)與手掌相連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于心慌心悸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養(yǎng)生穴位三:列缺穴:補肺益腎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于肺經,還對大腸經及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jié)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wèi)解表,還可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于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作用,對于腎陰不足引起的耳鳴、糖尿病、眼睛干澀等癥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養(yǎng)生穴位四:委中穴:舒服腰背
屈腿時,膝關節(jié)后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xiàn)橫紋,而橫紋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癥要穴。對于委中應采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及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養(yǎng)生穴位五:天樞穴:增強胃動力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于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xiàn)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可增強胃動力。
養(yǎng)生穴位六:血海穴:補血養(yǎng)肝
血海位于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xiàn)一個凹陷下去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fā)現(xiàn)刺破這個地方就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癥。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